「惠更斯」成功登陸土衛六

2021-01-08 搜狐網

  1月14日17時左右,人類首枚探測器———「惠更斯」號在脫離「卡西尼」號航天飛船22天之後,終於進入土衛六「泰坦」的大氣層,再經約兩個半小時的旅途後,已於19時50分左右在「泰坦」赤道附近區域成功著陸。

  兩個半小時驚險之旅

  北京時間14日晚21時,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們在接到遙遠星際發來的第一個信號後宣布:「惠更斯號」探測器在木衛六上成功著陸。

  北京時間1月14日17時左右,錐形的「惠更斯」探測器在「泰坦」引力的作用下,進入其濃密的大氣層。「惠更斯」先後打開了三個降落傘,並均勻地進行減速。與此同時,將收集到有關「泰坦」大氣組成的數據發送給正在環繞飛行的「卡西尼」號太空船。而後,「卡西尼」再用70分鐘將這些數據以光速傳回地球。

  在「惠更斯」英勇闖入「泰坦」大氣層大約兩個半小時之後,「惠更斯」成功著陸了,它靈巧地一個翻身落在了「泰坦」赤道附近區域的冰凍表面上。「惠更斯」成為了目前在外星成功著陸的最遠的人造探測器。

  「惠更斯」在著陸後只能持續三分鐘到半小時的生命。它將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儘量收集更多土衛六的表面信息,並將這些數據傳回地球。

  三大宇航局聯手打造

  這次登陸土衛六的陣容龐大,它齊聚了世界最強大的宇航力量:歐洲航天局、美國國家宇航局、義大利太空總署。他們聯合規劃研製「卡西尼·惠更斯」太空探測飛船,並且世界17個國家都向此計劃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支持。

  據悉,全世界有超過250名的科學家將對搜集回來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美國「卡西尼」號飛船於1997年10月攜帶著「惠更斯」號發射升空,經過7年飛行它們於去年12月進入土星軌道,並於當月25日凌晨分離。

  探尋「泰坦」真面目

  土衛六「泰坦」可能是地球以外最適合衝浪的地方。因為最新的電腦模擬結果顯示,只要有風,「泰坦」就會產生巨大的「波浪」,其高度是地球波浪的7倍。

  1980年,美國國家宇航局的「旅行者一號」探測器在「泰坦」的大氣層中找到了豐富的氮、大量的甲烷和一些含碳的化合物。這些都是「生命」的必備條件。

  對我國探月計劃有重大意義

  「惠更斯」對土衛六的探測對我國未來的探月計劃也有著重大的意義。因為「卡西尼」到達的土星距離地球的長度是月球距離地球長度的上百倍,美國與歐洲聯合發射的「卡西尼」在途徑金星時,利用金星引力的「鞦韆」效應,一下子飛出了很遠,省下了不少的動力源。這一技術對我國航天科學技術研發具有借鑑作用。

  (冰川)

  1、距離土衛六地表800英裡進入大氣層。

  2、在距離土衛六100英裡處打開飛行降落傘,時速1.5馬赫。

  3、在距離土衛六95英裡處主降落傘打開。

  4、飛行降落傘打開42秒後,防熱瓦脫落。第80秒,探測器向地球發回首幅照片。

  5、飛行降落傘打開15分鐘後,主降落傘脫離。著陸降落傘打開,時速80英裡。

  6、飛行降落傘打開2個半小時後,大部分資料發回地球,時速11至13英裡。

  7、探測器以人跑的速度著陸。

  土衛六「泰坦」三大猜想

  「泰坦」大氣層有何種物質?

  「泰坦」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氮,但也含有大量的甲烷及其他有機化合物。當陽光破壞了甲烷的化學結構,就會產生相應的有機化合物。但是,如果陽光不斷的分解甲烷,那麼組成「泰坦」大氣層的甲烷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在今天的地球上,生命的新陳代謝不斷提供甲烷。地球上最簡單的生物,如沼澤、稻田、動物屍體都會不斷的被氧化。而這樣氧化過程在「泰坦」上又意味著什麼?

  「泰坦」上有海洋嗎?

  科學家目前迫切想解開的一個秘密是:土衛六表面是否存在液體。「卡西尼」此前多次近距離飛越土衛六,並拍攝了圖片。科學家在圖片中發現明顯的黑暗和明亮區域,並且懷疑那就是陸地和海洋的區別。

  還有一種理論稱,在遭到一次隕石撞擊之後的幾百到幾千年中,撞擊時產生的熱量為「泰坦」提供了液態水存在的條件。所以,「泰坦」上面很有可能存在液態水。

  「泰坦」有無生命跡象?

  土衛六「泰坦」的大氣和陸面的環境同40多億年前的地球十分相似,被一層厚厚的大氣層籠罩,主要成分是98%的氮氣和1%甲烷。似乎一切都預示著:「泰坦」就是人類生命的第二個「溫床」。

  但是,在科學家之中還存在第二個說法:「泰坦」不是一個適合生命生存的地方。它的表面溫度太低(只有零下180度),並且沒有液態水。所以,根本不可能會有生命的存在。

  (冰川)

  觀測知識

  教你用望遠鏡觀土星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要想找到土星,需遵循以下的路線:天色漸暗,遠望東方。你會看到天空中,有四顆星星圍成四方的形狀,其中三顆較亮的還排成了一條直線。此時,請你不要激動!因為,那其中沒有土星,它只是獵戶星座。

  然後,請將視線下移兩手掌寬,偏左處,你就會發現一顆閃閃發光的星星,那就是我們要觀測的主角———土星。所以,當「惠更斯」號探測器進入「土衛六」大氣層時,你也可以在自己家的後院拿著望遠鏡觀測到土衛六「誓死保護」的對象———土星。

  上海天文臺追蹤「惠更斯」

  為今後我國自主的探星行動做準備

  本報訊(記者劉晶晶)2005年1月14日,北京時間17時左右,「惠更斯」已進入土衛六「泰坦」的大氣層,上海天文臺佘山VL-BI觀測基地的25米天線開始搖動「腦袋」,捕捉空氣中每一絲顫動的電波。再過1個小時,從「惠更斯」上傳來的信號就將正式被這隻「上海眼」記錄。歷時一年,應邀參加歐洲VLBI聯合研究所「惠更斯跟蹤」國際聯測項目的「上海電眼」,將通過「惠更斯」接觸到土星的脈搏。

  由於「惠更斯」號距離地球有12億公裡,從「惠更斯」上發射出的信號要過1小時13分鐘才能被地面射電望遠鏡接收到。北京時間17時左右,「惠更斯」進入土衛六大氣層,18時,上海天文臺佘山站的觀測行動正式啟動。從18時到22時30分,系統記錄下4個半小時裡「惠更斯」從登陸土衛六到採集數據的全部過程。

  「只要確認這4個半小時內設備運行正常,我們上海站的任務就算成功完成了。」佘山觀測站總工程師韋文仁告訴記者。觀測任務完成後,上海天文臺將把存有觀測數據的硬碟交付歐洲空間局。

  據悉,通過參與觀測能促進我國軌道計算、射電放射等技術發展。上海天文臺參加這次探測行動,是在為今後我國自主的探星行動做準備。上海天文臺此次使用的接收機和數據處理系統已與國外保持同步先進。隨著北京和昆明兩大觀測站今明兩年的建成,加上上海和烏魯木齊,我國將有4個VLBI觀測基地。今年年底,上海還準備從市區到佘山鋪設10兆的網絡光纜,加快數據傳輸的速度,做到四大觀測站的記錄實時同步。

相關焦點

  • 惠更斯登陸土衛六(組圖)
    惠更斯登陸土衛六(組圖) 點擊進入>>> 「惠更斯」號離開「卡西尼」號飛船,飛向土衛六的想像圖「惠更斯」號進入土衛六大氣層的想像圖「惠更斯」號登陸土衛六的想像圖  7年前就已飛離地球  17國科學家共同參與  耗費33億美元巨資  美國國家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和義大利航天局聯合實施  著陸後只能工作半小時
  • 「惠更斯號」探測器登陸「土衛六」10周年
    原標題:「惠更斯號」探測器登陸「土衛六」10周年     中新網1月16日電 據外媒報導,2015年1月14日是「惠更斯號」探測器登陸「土衛六」10周年。「土衛六」是土星最大的一顆衛星。  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號」探測器成功登陸土衛六,其降落過程歷時兩個多小時,其間打開了3個降落傘進行減速。這是人類第一個登陸土衛六的探測器。  「惠更斯號」在著陸後與環繞土星運行的「卡西尼」號探測器進行了近十分鐘的聯繫,最終因電池耗盡而結束了歷史使命。
  • 「惠更斯」登陸土衛六:見證40億年前的地球
    這一天,沉默了7年之久的探測器「惠更斯號」成功登陸太陽系中最為神秘的一顆星球——土衛六,並發回首批信號。這正好是土星衝日(即土星、地球和太陽剛好處於一條直線,這時,土星離地球最近)的一天。  在此之前,英國《衛報》剛剛評出2005年科學界最應關注的10件大事,「惠更斯號」和「深度撞擊號」兩項宇宙任務分列第一和第二位。而「惠更斯號」成功登陸土衛六,更被很多科學家認為是人類在宇宙探測方面所取得的最偉大成就之一。
  • 模擬登陸登陸土衛六
    十年前,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土衛六泰坦星,土衛六是土星衛星中最大的一顆。
  • 土衛六適合人類居住嗎?十多年前惠更斯號就在土衛六上軟著陸!
    土衛六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相對於我們的地球來說,土衛六的環境還是太惡劣了,平均溫度-180℃,難以孕育生命;早在2005年,NASA的惠更斯號就在土衛六上軟著陸,傳回的數據未發現生命存在。
  • NASA視頻模擬「惠更斯號」著陸器下降及著陸到土衛六的過程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近日發布了「惠更斯號」(Huygens)著陸器下降及著陸到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Titan)的模擬視頻
  • 惠更斯號首次發回照片 土衛六上發現了液體物質
    據新華社電 歐洲「惠更斯」號探測器14日成功登陸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並通過它搭乘的美國「卡西尼」號飛船成功傳回拍攝的土衛六照片和其他科學數據。焦急等待了3個星期的歐洲航天局科學家們終於可以揭開土衛六的神秘面紗,並有可能從中發現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
  • 上海天文臺明年將追蹤「惠更斯」共探「土衛六」
    」共探「土衛六」 2004年07月12日 10:43   中新網7月12日電 明年1月,上海天文臺的2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將與歐洲十幾臺射電望遠鏡協作,共同畫出土星探測器「惠更斯」登陸土衛六的軌跡。
  • 歐空局發布視頻 重溫惠更斯號登陸土衛六Titan的時刻
    不過其實卡西尼號任務的全稱是卡西尼-惠更斯(Cassini-Huygens),是NASA、歐洲航天局和義大利航天局的一個合作項目,惠更斯號探測器是卡西尼號攜帶的一個子探測器。為了讓人們記住惠更斯號對人類做出的貢獻,歐空局周一發布了一個視頻,重溫惠更斯號探測器登陸土衛六Titan的時刻。
  • 歐洲惠更斯號探測器已經開始登陸土星衛星(組圖)
    「卡西尼」所攜帶的子探測器—「惠更斯」號,於美國東部時間12月24日午夜(北京時間2004年12月25日中午)與「卡西尼」號成功分離,據NASA報導,分離過程十分順利,「惠更斯」開始獨自踏上登陸土衛六的歷程。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將以每小時2萬公裡的速度衝入土衛六大氣層,並最終在土衛六表面南緯10°,東經160°附近區域著陸。
  • 「殺入」滅霸老家的第一位地球來客,惠更斯號和卡西尼號本是一體
    惠更斯號和卡西尼號原本是一體 合稱卡西尼-惠更斯號 1997年10月15日 卡西尼-惠更斯號發射升空 泰坦星地圖,紅色標註點為惠更斯號登陸地 朝聞道,夕可死矣
  • 1997年10月15日 「卡西尼-惠更斯號」發射升空
    1997年10月15日 「卡西尼-惠更斯號」發射升空2017-10-15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1997年10月15日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惠更斯號」發射升空。「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器的科學目標包括探測土星環和土星磁層的三維結構和動態性能;確定土衛六的表面成分以及地理學歷史,根據土星雲層的觀測,研究土星大氣動態性能;研究土衛六的雲層和陰霾隨著時間的變化;了解土衛八的表面黑暗物質的特性和起源。卡西尼軌道器為圓柱體,三軸穩定,質量為2125kg,直徑為4m,高為6.8米。採用了3個RTC供電,壽命初期功率為880W,末期功率為628W。
  • 惠更斯號(Hygens)登陸泰坦15周年
    美東時間2005年1月14日9時,惠更斯號泰坦(土衛六)著陸器進入其大氣層。土衛六是土星類似行星的衛星中的第六顆,也是最大的,其半徑略大於水星行星的半徑,但質量不到其一半。只有在2005年初從卡西尼-惠更斯號研究任務中沉積了探針後,研究人員才對土衛六的表面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
  • 2005年惠更斯號登陸土衛六
    圖為惠更斯號發回的「土衛六」甲烷湖。 土衛六(Titan,又稱為泰坦星)是環繞土星運行的一顆衛星,是土星衛星中最大的一個,也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
  • 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350張珍貴的土衛六圖片,永遠留在了太空中
    那些慘劇的發生,有的是因為我們科技還不夠發達的原因,也有的是因為設備不夠先進的原因,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一個小小的失誤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卻發生了,使我們失去了很多珍貴的土衛六的圖片。2004年12月25日,惠更斯號與母船飛離。他將著陸土星的衛星土衛六。然而,此次任務卻因為歐航局的一個意外失誤,而損失了350張以上珍貴的土衛六照片。
  • 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器與土衛之間的那些事,必需了解!
    2004年聖誕節那一天,卡西尼惠更斯號到達了土衛六的附近這一次惠更斯號會脫離獨自進入土衛六進行觀測,惠更斯號外觀就像是一個貝殼,如果加上一條尾巴的話,還會像流著藍色血液的海洋生物,它和卡西尼號分離開之後直到2005年的1月14日才抵達土衛六準備著陸。
  • 歷史上的今天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號進入土衛六大氣層成功登陸
    歷史上的今天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號進入土衛六大氣層成功登陸 2013-08-26 09:48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探測土衛六的生命!NASA的這隻「蜻蜓俠」蓄勢待發!
    今年晚些時候,NASA將需要在這個任務和另一個最終提案之間做出決定,後者將從一顆彗星上科學家興奮地稱,「這不僅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令人興奮的概念,而且它將滿足我們長久以來對於土衛六的好奇!」蜻蜓號模擬登陸畫面。一旦計劃確定下來,蜻蜓計劃在2025年發射,2034年到達土衛六,歷時9年時間。
  • 美國航天局NASA發布最新太空探索計劃,尋找土衛六的生命跡象
    土衛六英文名Titan,被稱為泰坦星,所以有網友戲稱,NASA要徵服滅霸老巢。「蜻蜓號」無人飛行探測器,將是首個能夠飛行超過100英裡的無人探測器,它在2026年發射八年後,於2034年到達土衛六,穿過土衛六厚重的大氣層,進行飛行任務2.7年。它是繼2004年的惠更斯探測器後第二次到土衛六的訪問者。
  • 第1863回:卡西尼和惠更斯號,旗艦級空間探測器
    卡西尼-惠更斯號是前往土星系統的一架旗艦級空間探測器,也是由美國宇航局(NASA)、歐洲空間局(ESA)和義大利航天局(ASI)合作進行的任務。整個任務分為兩部分:環繞土星的卡西尼號(Cassini)與在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登陸的惠更斯號(Huyg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