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爾定律不死intel稱5nm已在規劃中
記得去年的時候,業界普遍認為摩爾定律已死,因為intel原計劃於2016年在Cannonlake處理器中採用10nm工藝,小於Skylake晶片採用的14nm工藝,但之後intel卻調整了計劃,推出了現在正售的KabyLake,並沿用此前的14nm工藝,Cannonlake和10nm工藝雖然仍在計劃之中
-
英特爾推出全新10nm電晶體,重新定義FinFET
13 日,處理器龍頭英特爾(intel)在「架構日」正式發表與展示新型電晶體技術,這項定名為「SuperFin」的技術以 10 nm製程為基礎,預計能降低通孔電阻 30%,以提高互連效能。
-
CPU:納米製程背後的真真假假
簡介:我們經常在某手機發布會現場聽到,「××處理器採用了最先進的10nm工藝製造」,那麼究竟這個10nm代表著什麼意思呢?納米製程對於CPU、SoC而言到底多重要?又與電晶體、FinFET以及EUV有什麼關係呢 ?
-
英特爾新一代電晶體將「大變身」,打臉臺積電的製程命名「水分太高」
,2019 年推出的 10nm 製程,裡面的電晶體密度超過 100 億個,較上一代 14nm 的 44.67 億個電晶體整整增加 2.3 倍。意思是在同等面積下,塞入超過兩倍的電晶體。 到了 14nm 製程世代,電晶體密度又是上一代 22nm 製程的 2.7 倍,證明英特爾在電晶體密度這個摩爾定律的重要指標上,實力遠遠高於同業,且製程的命名沒有絲毫水分。
-
Intel:EUV技術的發展可能趕不上我們部署10nm製程技術的腳步
資料:ASML去年在SPIE2010上公布的EUV光刻機發展路線圖 在晶片廠商準備對某等級製程的晶片產品進行大量商業化生產之前,通常需要進行試產確保製程技術不出現問題,而在試產之前則必須確定所用的設計準則
-
跳票數年,英特爾10nm終現身:SuperFin重新定義電晶體架構,節點內...
本周二,英特爾的頂級工程師們罕見揭開「跳票」已久的Tiger Lake 10nm CPU微架構面紗,後者將出現在9月2日發布的產品中。設計師們為這款即將面世的Tiger Lake感到驕傲,不過仍被禁止討論處理器性能。 這款被稱為英特爾第11代CPU的處理器,將與Xe Graphics 配對使用,並惠及伺服器到遊戲的所有生態成員。
-
震驚Intel在1平方毫米中塞下1億電晶體
「1平方毫米中塞下1億個電晶體」只是個文藝的說法,用專業名詞來講,這就是我們早就耳聞無數次的10nm。 什麼?這也叫裡程碑?搭載驍龍835(10nm)的GalaxyS8都快上市了拜託。不過,英特爾還真不服氣,它認為現在友商口中的所謂10nm已經是用過了美圖秀秀的磨皮版,掩蓋了柵極間距、電晶體密度等關鍵指標,自家14nm工藝足以媲美那些所謂的10nm了。
-
為什麼說Intel的10nm工藝比別家7nm更先進?(上)
Intel 在 2017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day 之上呈現的下面這張圖——表明其 10nm 工藝相比 14nm,電晶體密度提升 2.7 倍,達到了 100.8 MTr/mm²(百萬電晶體每平方毫米)。2.7x 這個倍率其實是比過往任何一次工藝節點迭代都更為激進的——很大程度上也被視為 Intel 未能及時達成 10nm 規模化量產目標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
跳票數年,英特爾10nm終現身:重新定義電晶體架構,節點內性能提升超...
本周二,英特爾的頂級工程師們罕見揭開「跳票」已久的Tiger Lake 10nm CPU微架構面紗,後者將出現在9月2日發布的產品中。設計師們為這款即將面世的Tiger Lake感到驕傲,不過仍被禁止討論處理器性能。這款被稱為英特爾第11代CPU的處理器,將與Xe Graphics 配對使用,並惠及伺服器到遊戲的所有生態成員。
-
跳票數年,英特爾10nm終現身
事實上,英特爾盯緊7nm,也與10nm製程多次延期有關,希冀藉此彌補10nm延期所造成的時間損失。如今看來,還是10nm最先守得雲開見月明,未來幾年,10nm也將代表英特爾最佳工藝水平。一、英特爾的掙扎:多次跳票的10nm 早在2013年,英特爾就設想通過2.7倍密度的SAQP、COAG、Cobolt互連,以及EMIB和Foveros等新的封裝技術,讓10nm晶片成功接過14nm晶片接力棒。
-
用新的思維方式看待晶片工藝製程
以7nm為例,更小的幾何尺寸意味著每平方毫米有更多的電晶體,意味著更高的密度、時鐘、散熱設計功耗以及更低的電晶體電壓。臺積電和英特爾命名法看似相同的製程可能也存在差別。臺積電所稱的10nm對應於英特爾所稱的14nm,臺積電及其合作夥伴稱之為7nm的技術在對於英特爾而言卻是接近10nm。
-
三星最新CPU獵戶座9810:10nm製程 S9首發
今天三星在公布自己的CES 2018創新獎名單時,意外的公開了自己的最新Exynos 9810移動SoC晶片。 據官方宣稱,Exynos 9810內建第三代自研CPU核心,升級的GPU,千兆LTE基帶(業內首個支持6CA載波聚合),使用第二代10nm工藝打造。
-
誰是製程之王?-億歐
去年晚些時候,三星推出了第三代10nm工藝,稱為10LPU(低功耗終極),提供了另一項性能。三星採用10nm的三重圖案光刻技術。與臺積電不同,三星認為其10nm工藝系列(包括8nm衍生產品)的生命周期很長。10nm方面,臺積電的電晶體密度為每平方毫米4810萬個,三星的是每平方毫米5160萬個。
-
臺積電5nm電晶體密度比7nm提高88%
臺積電尚未公布5nm工藝的具體指標,只知道會大規模集成EUV極紫外光刻技術,不過在一篇論文中披露了一張電晶體結構側視圖。WikiChips經過分析後估計,臺積電5nm的柵極間距為48nm,金屬間距則是30nm,鰭片間距25-26nm,單元高度約為180nm,照此計算,臺積電5nm的電晶體密度將是每平方毫米1.713億個。相比於初代7nm的每平方毫米9120萬個,這一數字增加了足足88%,而臺積電官方宣傳的數字是84%。
-
看看7nm和10nm的晶片,差距到底多大?
眾所周知,晶片都是製作的越小越好,據了解,晶片是由電晶體組成的,製程越小,同樣面積的晶片裡,電晶體就越多,自然性能就越強了。像是現在的晶片廠商都在追求更小的製程,比如臺積電去年就邁入了7nm時代,而明年或會邁入5nm時代,目前的三星是8nm,中芯國際是28nm。看似不大的差距,那麼像7nm的晶片和10nn的晶片相比,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
臺積電5nm電晶體密度最新估計:比7nm提高88%
臺積電尚未公布5nm工藝的具體指標,只知道會大規模集成EUV極紫外光刻技術,不過在一篇論文中披露了一張電晶體結構側視圖。5nm密度估算WikiChips經過分析後估計,臺積電5nm的柵極間距為48nm,金屬間距則是30nm,鰭片間距25-26nm,單元高度約為180nm,照此計算,臺積電5nm的電晶體密度將是每平方毫米1.713億個。
-
關於半導體製程/工藝/生產的性能分析和介紹
但作為一個辣雞小編,其實我是看不太懂的,都是10nm製程,怎麼還能提升性能呢?這些 LPP、LPE 都是指的什麼,還有之前看到的 FinFET 這些詞又都指的什麼?相信和小編有同樣疑問的讀者不在少數,索性今天我們就來刨根問底一番,看看現在火熱的半導體究竟有哪些秘密。 製程的秘密:多少nm很重要嗎? 摩爾定律大家肯定都知道:每過18個月,單位面積上的電晶體數量增加一倍嘛!
-
1nm電晶體誕生 秒殺當前14nm主流晶片製程
【TechWeb報導】10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美國勞倫斯伯克力國家實驗室打破物理極限,開發出了全球最小的電晶體僅1nm。這意味著,未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