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膀胱癌的瘤內CD4+T細胞介導抗腫瘤細胞毒性作用

2020-11-28 科學網

人類膀胱癌的瘤內CD4+T細胞介導抗腫瘤細胞毒性作用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5 10:07:56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Lawrence Fong、Chun Jimmie Y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人類膀胱癌的瘤內CD4+T細胞介導抗腫瘤細胞毒性作用。相關論文於2020年6月3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通過使用單細胞RNA和配對T細胞受體(TCR)測序對來自7位患者的30604個T細胞進行檢測,研究人員評估了來自人膀胱腫瘤和非惡性組織的T細胞。研究人員發現,與非惡性組織相比,CD8+T細胞的狀態和組成在腫瘤中並不明顯。相反,CD4+T細胞的單細胞分析顯示了幾種腫瘤特異性狀態,包括調節性T細胞的多個不同狀態。

 

令人驚訝地,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克隆擴增的多種細胞毒性CD4+T細胞狀態。這些CD4+T細胞能夠以MHC II依賴性方式殺死自體腫瘤,並被調節性T細胞抑制。此外,腫瘤中細胞毒性CD4+T細胞的基因特徵能夠預測244位接受抗PD-L1治療的轉移性膀胱癌患者的臨床反應。

 

據了解,抗PD-1免疫療法很少在膀胱癌中產生效果。介導腫瘤排斥的特異性T細胞尚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Intratumoral CD4+ T Cells Mediate Anti-tumor Cytotoxicity in Human Bladder Cancer

Author: David Y. Oh, Serena S. Kwek, Siddharth S. Raju, Tony Li, Elizabeth McCarthy, Eric Chow, Dvir Aran, Arielle Ilano, Chien-Chun Steven Pai, Chiara Rancan, Kathryn Allaire, Arun Burra, Yang Sun, Matthew H. Spitzer, Serghei Mangul, Sima Porten, Maxwell V. Meng, Terence W. Friedlander, Chun Jimmie Ye, Lawrence Fong

Issue&Volume: 2020-06-03

Abstract: Responses to anti-PD-1 immunotherapy occur but are infrequent in bladder cancer. The specific T cells that mediate tumor rejection are unknown. T cells from human bladder tumors and non-malignant tissue were assessed with single-cell RNA and paired T cell receptor (TCR) sequencing of 30,604 T cells from 7 patients. We find that the states and repertoires of CD8+ T cells are not distinct in tumors compared with non-malignant tissues. In contrast, single-cell analysis of CD4+ T cells demonstrates several tumor-specific states, including multiple distinct states of regulatory T cells. Surprisingly, we also find multiple cytotoxic CD4+ T cell states that are clonally expanded. These CD4+ T cells can kill autologous tumors in an MHC class II-dependent fashion and are suppressed by regulatory T cells. Further, a gene signature of cytotoxic CD4+ T cells in tumors predicts a clinical response in 244 metastatic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i-PD-L1.

DOI: 10.1016/j.cell.2020.05.017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612-7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Cell:腫瘤內CD4+ T細胞介導人膀胱癌的抗腫瘤細胞毒性
    膀胱癌患者對抗PD-1免疫治療有反應,但並不常見。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對介導腫瘤排斥反應的特異性T細胞尚不清楚。為了揭開這個秘密,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Chan Zuckerberg Biohub公司的研究人員對7例患者的30604個T細胞進行了測序和分析,他們發現腫瘤內的CD4+ T細胞介導了人膀胱癌的抗腫瘤細胞毒性,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Cell上,題為"Intratumoral CD4+ T Cells Mediate
  •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作用和研究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又稱殺傷性T淋巴細胞,是正常人體細胞免疫的主要效應細胞,也是腫瘤免疫過繼療法主要效應細胞之一,專門分泌各種細胞因子參與免疫作用。對某些病毒、腫瘤細胞等抗原物質具有殺傷作用,與自然殺傷細胞構成機體抗病毒、抗腫瘤免疫的重要防線。
  • 速遞丨靶向YAP介導的T細胞抑制或將改善BRAF突變型黑色素瘤患者預後
    然後,他們檢查了PD-1+Melan-A26-35特異性CD8+T細胞抗同源抗原脈衝親本和BRAFi耐藥性A375SM細胞的細胞毒性。CD8+T細胞成功殺死了親代A375SM細胞,隨著效應子/靶標比率的增加,細胞毒性成比例增加。BRAFi耐藥性A375SM細胞表現出對CD8+T細胞細胞毒性的抵抗性,它可以通過阻斷PD-1而恢復,但抗PD-1抗體不影響親代細胞的殺傷力。他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通常,它們被區別出來從其大小,以及含有穿孔素和顆粒酶的細胞質顆粒,這是NK細胞殺傷活性的重要效應。 NK細胞根據CD56的表達水平被進一步區分:dim和bright。CD56dim是一種完全成熟的NK細胞,佔外周血NK細胞的90%,主要起介導細胞毒性的作用;另一方面,CD56 Bright是一種不成熟的細胞因子產生的細胞。
  • Neon新疫苗「一箭三雕」連破肺癌、膀胱癌、黑色素瘤
    Neon癌症疫苗延長肺癌、膀胱癌、黑色素瘤無進展生存期Neon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該公司的個體化新抗原癌症疫苗,在早期臨床試驗中延長了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膀胱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這一結果,揭示了癌症疫苗這一創新免疫治療模式的潛力。Neon公司開發的NEO-PV-01是一種「量身定製」的個體化新抗原疫苗。
  • 科學家在腫瘤中鑑別出幹細胞樣T細胞 其或能促進細胞毒性T細胞識別...
    由於腫瘤細胞會不斷增殖,因此腫瘤靶向性T細胞則必須擁有類似的能力來不斷生長和分裂,直到最後剩下的腫瘤細胞被消滅,在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中,抗腫瘤T細胞的壽命越長,患者的治療效果就越好,因此,對於有效的免疫療法而言,了解影響T細胞持續生長和腫瘤浸潤機制的因素就至關重要了,一些關於這些因子存在的線索已經存在,比如染色體末端端粒結構的存在及T細胞中CD27蛋白的高水平表達。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通常,它們被區別出來從其大小,以及含有穿孔素和顆粒酶的細胞質顆粒,這是NK細胞殺傷活性的重要效應。NK細胞根據CD56的表達水平被進一步區分:dim和bright。CD56dim是一種完全成熟的NK細胞,佔外周血NK細胞的90%,主要起介導細胞毒性的作用;另一方面,CD56 Bright是一種不成熟的細胞因子產生的細胞。
  • 基於NK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
    然而,lirilumab增強了elotuzumab介導的細胞殺傷作用,並在KIR2DL3轉基因和RAG缺陷小鼠中顯示出增強抗腫瘤效果的協同作用。Sola等人也報導了lirilumab在體外增強了elotuzumab介導的ADCC作用以及lirilumab介導的有效的elotuzumab抗MM活性的體內協同作用,為MM患者的臨床評估奠定了基礎。
  • 腫瘤免疫知多少:CAR-T治療實體瘤的障礙以及相應策略進展
    實體瘤具有獨特的組織病理學特徵,如大量的血管,以及腫瘤相關的成纖維細胞和髓樣細胞形成細胞外基質。雖然這些特徵有利於實體腫瘤的生長,但也給腫瘤部位的T細胞浸潤帶來了困難,從而阻止了T細胞與腫瘤細胞之間的持續接觸,而這是T細胞發揮細胞毒抗腫瘤作用所必需的。實體瘤內免疫抑制微環境具有特殊的組織病理學特徵,表現為血管密度高、血管滲漏廣泛、組織結構完整性差等。
  • 新綜述探究CAR-T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潛力
    2019年5月4日訊/生物谷BIOON/---為過繼性免疫療法設計的人工受體需要具備雙重功能:抗原識別和激活經過重編程的效應T細胞的裂解性複合物(lytic machinery)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CAR-T細胞將它們的細胞殺傷作用傳遞給表達靶腫瘤抗原的癌細胞,從而繞過HLA限制性抗原識別的限制。
  • 現在市場上常見的十大抗腫瘤藥
    此品對大腸癌、非小細胞肺癌、卵巢癌等多種動物和人類腫瘤細胞株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2、異長春花鹼(Vinorebine)  又名長春瑞濱、去甲長春鹼,由法國PierreFabre公司開發,1989年法國上市,1992年在國內上市。此品是一種半合成的第四代長春花屬生物鹼,上市劑型為靜脈注射劑,規格為10毫克誜10毫升,是廣譜抗腫瘤藥。
  • ...了篇53分的頂級綜述|細胞|腫瘤微環境|免疫|腫瘤|腫瘤細胞|葡萄糖
    此外,TCGA黑色素瘤的轉錄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效應T細胞基因(如CD40lg和IFNG)與糖酵解途徑限速酶HK2的表達呈負相關。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活躍的代謝也會導致某些代謝物濃度達到毒性濃度水平。腺苷、犬尿氨酸、鳥氨酸、活性氧和鉀的濃度升高,以及酸中毒程度的增加,這些特徵都在腫瘤微環境中被報導過,而且其中每一種產物都可以對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有作用。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目前,腫瘤的聯合免疫療法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優越性。一方面,要減少腫瘤靶向結合的非特異性,減少治療過程對正常細胞的殺傷,我們需要儘可能地將免疫系統引起的細胞毒性局限在腫瘤組織中(靶向藥物)。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解除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免疫負調控,提高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細胞毒性(免疫負調控抑制),使腫瘤殺傷單抗藥物的腫瘤殺傷作用更能發揮威力。
  • 如何提高CAR-T細胞療效及安全性,攻克實體瘤?
    腫瘤細胞經常上調免疫檢查點受體的配體,如 T 細胞上的 CTLA-4 和 PD-1,導致腫瘤微環境中的 T 細胞活性受到抑制。雖然 CAR-T 細胞對血液瘤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對實體瘤的靶向性卻受到許多阻礙和挑戰。除抗原異質性外,腫瘤細胞在腫瘤微環境中會產生致瘤和免疫抑制因子,這種抑制環境與免疫抑制細胞作用疊加進一步影響 CAR-T 細胞的療效。
  • 抗腫瘤藥物研發現狀與趨勢簡述
    近年來,抗腫瘤藥物收益越來越大,2017年,全球癌症治療費用已經超過1330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近960億美元。有研究稱,未來五年內,該領域研發資金能達到1800-2000億美元,5年複合增長率為10%-13%。在過去5年,有63個抗腫瘤藥物被批准,涵蓋24種不同的腫瘤類型。
  • 抗4-1BB抗體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4-1BB的分子特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超家族(TNFRSF)是一個由29個成員組成的蛋白質超家族,在人類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個分子家族分為兩類:死亡受體(8個成員)和激活受體。它們都含有一個細胞內信號通路激活域和一個細胞外受體位點。這些受體位點可通過與腫瘤壞死因子超家族(TNFSF)的相應配體結合來激活。
  • ...Biomaterials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腫瘤微環境誘導膀胱癌幹細胞...
    而T細胞分泌的IFN-γ可以通過IDO / Kyn / AHR / P27級聯反應觸發乾性腫瘤細胞進入休眠狀態,引起化療耐藥和癌症復發。膀胱癌是我國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治癒率低、復發率高的特點。絕大多數惡性腫瘤通常被認為具有明顯的異質性。正是由於腫瘤的異質性,化療並不能完全清除腫瘤,而其中的重要原因趨向於腫瘤幹細胞的存在和影響。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調控實體瘤膀胱癌發生機制
    m5C修飾是mRNA上分布廣泛的鹼基修飾形式之一,但對於進入細胞質內的含有m5C修飾的mRNA的命運決定及其在生理和病理中的調控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團隊聯合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周芳堅團隊、謝丹團隊和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黃旲團隊合作研究,發現m5C通過細胞質內新結合蛋白YBX1調控mRNA的穩定性,進而調控膀胱癌的增殖和轉移。
  • 芹菜素與丹參酮ⅡA的協同抗腫瘤作用及機制
    結果  Api與Tan ⅡA聯用對BGC823等腫瘤細胞的增殖有協同抑制作用,聯用指數CI在0.28左右。兩藥聯用顯著增加了細胞凋亡(P<0.01),上調了胞內BAX/BCL-2比值(P<0.01);周期蛋白水平發生變化,細胞周期阻滯在S期得到強化。兩藥與DNA以兩種不同方式結合,DNA熱變性曲線顯著改變。
  • 解讀CTLA-4抗體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
    伴隨著對癌症免疫治療中的CTLA-4免疫檢查點學說的質疑,一些最新研究指出,通過改造優化抗體等手段來增強抗體對腫瘤內調節性T細胞的清除,可以讓CTLA-4的癌症免疫療法「更上一層樓」。通過阻斷人體抗腫瘤反應的抑制信號來增強患者對腫瘤的免疫應答被認為是當前最有希望的新型癌症免疫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