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靶向型Pluronic F127/芒柄花黃素納米複合體系體外抗肝癌活性

2020-12-03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


文題釋義:

芒柄花黃素:是一種異黃酮,可從多種藥用植物和草藥中提取,包括紅三葉草和黃芪。多項研究表明芒柄花黃素可促進包括乳腺癌、結腸直腸癌、前列腺癌和肝癌在內的多種癌細胞的程序化死亡,由於水溶性差、體內代謝周期短和抗癌機制不明確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薄膜水化法:是實驗室研究中製備脂質體的最簡單的方法之一,該方法通過去除圓底燒瓶中的有機溶劑製備脂質薄膜,通過勻漿攪拌分散介質形成粒徑分布範圍較大的異質脂質體,最後通過聚碳酸酯膜擠出,得到均質的小脂質體。

背景:天然黃酮類化合物芒柄花黃素是傳統中藥提取物,具有抗癌作用,但疏水性結構、體內代謝周期短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目的:製備負載芒柄花黃素的Pluronic F127-葉酸共軛膠束,檢測其體外釋藥性能與抗癌活性。

方法:採用碳二亞胺交聯劑化學方法製備葉酸偶聯的Pluronic F127(PF-FA),採用薄膜水化法製備負載芒柄花黃素的Pluronic F127膠束(FN-PF)與負載芒柄花黃素的Pluronic F127-葉酸共軛膠束(FN-PF-FA),檢測FN-PF與FN-PF-FA膠束的包封率、載藥量與體外釋藥性能。採用體外硫荷達明B實驗檢測游離芒柄花黃素、FN-PF膠束、FN-PF-FA膠束對葉酸過表達人肝癌HepG2細胞的體外抗癌活性。

結果與結論:①FN-PF和FN-PF-FA膠束的包封率分別為(84.12±2.15)%和(82.50±1.78)%,載藥量分別為(21.33±2.27)%和(19.73±1.58)%;②兩種膠束在酸性環境中的釋藥速率均快於鹼性環境;在相同環境中,FN-PF-FA膠束的釋藥速率慢於FN-PF膠束;③在相同的藥物濃度下,FN-PF膠束、FN-PF-FA膠束抑制人肝癌HepG2細胞增殖的能力強於游離的芒柄花黃素(P < 0.05),並且FN-PF-FA膠束的抑制作用強於FN-PF膠束 (P < 0.05);④抑制腫瘤所需的藥物濃度順序為FN-PF-FA膠束<FN-PF膠束<游離的芒柄花黃素,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 0.01);⑤結果表明,FN-PF-FA膠束具有靶向抗癌藥物釋放的潛力。

https://orcid.org/0000-0002-5240-8302 (柳揚)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出版內容重點: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納米材料; 緩釋材料; 材料相容性;組織工程

關鍵詞: 材料, 納米, 靶向, 肝癌, 葉酸, 膠束, 釋藥

文章來源:柳 揚, 龔 毅, 範 偉. 構建靶向型Pluronic F127/芒柄花黃素納米複合體系體外抗肝癌活性[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1, 25(4): 526-531.

閱讀更多請登錄《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官網

相關焦點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藥物遞送體系是指通過物理或化學方式將藥物分子裝載在納米材料載體上,形成藥物-載體的複合體系。它的主要優點包括:(1)能夠顯著提高靶區的藥物濃度,從而改善藥物的利用率和治療效果,並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2)提高難溶性藥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3)將藥物分子靶向遞送至特定的細胞或器官;(4)可遞送細胞難以攝取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如核酸、蛋白質)至細胞內的活性部位。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B肝新藥VIR-2218,體外泛基因效應,體內持久抗病毒活性
    B肝新藥VIR-2218,體外泛基因效應,體內持久抗病毒活性 研究人員介紹通過轉染介導的多細胞系統轉染VIR-2218,檢測其體外活性和特異性。使用psiCHECK2質粒中的螢光素酶讀數,測定Cos7細胞中HBx基因的Pan基因型活性。檢測表達HBV的HepG2.2.15細胞株的HBVmRNA、B肝表面抗原(HBsAg)和B肝e抗原(HBeAg)水平。
  • 肝癌治療新進展!CD147 CAR-NK:顯示有效抗腫瘤活性
    在眾多開發中的肝癌療法中,CAR修飾的免疫細胞療法正迅速發展,當前面臨的一個主要難題是找到安全有效的靶點。在9月23日發表於Nature Comm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學者發現,對於肝細胞癌,CD147-CAR修飾的免疫細胞在體外和體內具有有效的抗腫瘤活性。
  • 肝癌的這5大類靶向藥,一定要掌握
    3.侖伐替尼(Lenvatinib)Lenvatinib是一種口服的酪氨酸多激酶抑制劑,可作用於VEGFR1~3型、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1~3型、RET、Kit以及PDGFR而產生作用。4.舒尼替尼(Sunitinib)舒尼替尼能夠抑制VEGF-R1、VEGF-R2和VEGF-R3以及PDGFR-β、KIT、FLT-3和RET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通過特異性阻斷這些信號傳導途徑達到抗腫瘤效應。舒尼替尼與索拉非尼作用機制相似,但與舒尼替尼相比,索拉非尼對RAF通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 《科學》子刊:納米技術助力恢復p53抑癌基因活性,成功延緩癌症發展!
    然而,對於那些沒有出現p53基因突變的癌症患者,該基因的活性也處於抑制狀態。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於尋找恢復p53基因活性的新方法……近日,來自布裡格姆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終於取得了突破:利用納米技術,他們使用合成納米顆粒恢復了p53基因的活性,並成功延遲了p53缺陷型肝癌細胞和肺癌細胞的生長,而且在極大程度上增強了mTOR抑制劑的治療敏感性。
  • 華理武大攻關發現抗新冠病毒候選藥物,對比試驗體外抑制活性更強
    相比較而言,靶向宿主因子的HTA藥物在控制新病毒疫情上具有明顯優勢。 病毒是寄生生物,必須依賴宿主複製,HTA藥物不僅可有效抑制病毒核酸的快速複製,還能對抗病毒耐藥突變,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因此,具有廣譜抗病毒藥效的HTA藥物的研發,一直是抗感染新藥研發領域追求的目標。
  • 闢謠特工隊 | 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取代傳統化療?
    對於納米技術的探索,其實已經有近100年的歷史,人們對分子之間發生的事情的探索確實由來已久。在這裡我們要澄清原文中對於納米細胞的稱呼,更加準確地名稱應該為: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傳遞系統。關於納米載體靶向藥物的研究是當今學術界很火的課題,不僅僅是澳大利亞,世界各地都有對其展開的研究課題,我國也不乏對於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傳遞系統研究的學者。
  • 我科學家構建新型人肝癌細胞系
    科技日報長沙9月22日電 (記者俞慧友 通訊員曾歡歡)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學院朱海珍教授研究團隊成功構建出一株名為HLCZ02的新型人肝癌細胞系,可應用於細胞或動物模型。它的構建,為材料匱乏的肝癌研究領域高分化類型腫瘤實驗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日前,該成果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肝癌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 AFM:原位礦化增強黑磷的抗腫瘤生物活性
    雖然各類新型納米材料在癌症治療中展現出了諸多的優勢,但是目前圍繞納米材料的腫瘤治療研究仍主要基於對其物理性能的應用,而對於納米材料在與細胞內環境相互作用時產生的生物活性則僅被認為是一種生物毒性作用而被忽視。黑磷(黑磷烯)作為一種新型無機二維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特性,在生物醫學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
  • 「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取得突破
    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醫療領域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難題,納米載體技術和檢測技術是重大疾病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納米生物醫學對人民健康、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這些大分子廣泛存在於細胞內,它們是蛋白質,也可以是DNA,常處在納米尺度,因此也稱作「納米機器」,分布在線粒體膜內的ATP合酶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小的一種旋轉分子馬達。 哈爾濱工業大學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賀強教授介紹,將從生物體中分離的ATP合酶重組到仿生微膠囊上,不僅能實現活性蛋白在體外的重組,再現生物體中ATP合成的生物過程,更好地理解活性蛋白功能,同時也有助於人們模仿生物體的自組裝、識別及跨膜的物質傳輸等功能,開發出相應的功能材料和器件,如新的仿生材料、藥物靶向輸送和控制釋放載體等。
  • GPC3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進展
    GC33依靠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通過識別GPC3外功能區來發揮抗腫瘤活性[16]。Ishiguro等[17]在裸鼠的肝癌實驗中發現,GC33抗體能夠顯著降低表達GPC3的肝癌鼠血清中GPC3和AFP水平,對表達GPC3的肝癌細胞和移植於鼠體內的Hun7人肝癌細胞具有殺傷作用。
  • 中國藥科大學:氧化石墨烯‐環R10肽納米平臺用於克服多重耐藥性
    Ed. 2018, 57;Nanoscale, 2020, in press),最近我們合作開發核靶向環狀R10肽(cR10)修飾的小尺寸納米複合藥物,實現藥物分子在細胞核作用位點定向釋放,協同克服腫瘤多藥耐藥(MDR)問題。
  • 構建納米陣列支撐納米片複合電極材料用於催化新型陽極增值反應
    該過程涉及到由MOF向氫氧化物的體相轉變及二維結構向納米陣列負載納米片複合結構的形貌轉變,同時大幅提升了表面電化學活性位點的數量。優化後的電極材料在尿素的分解以及HMF和生物甘油(甲醇/丙三醇)的選擇性增值氧化中展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與穩定性。
  • 孫世剛團隊:一種新型高效酸性氧還原M/MN4複合活性位的構建
    通過設計和合成具有高效催化效應的特定鐵-氮活性中心結構,強化和提高其氧還原電催化活性和穩定性,在氧還原電催化研究領域具有極大的挑戰。在合成鐵-氮-碳催化劑的同時,會形成金屬納米粒子並與鐵-氮-碳結構共存。通常認為鐵-氮是氧還原的活性中心,為了提高活性中心的密度,需要避免金屬納米粒子的形成。與之相反,也有些報導石墨烯包覆的金屬納米粒子能夠促進鹼性中的氧還原反應。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基因沉默系統在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已被廣泛報導,主要是通過各類陽離子脂質體,高分子聚合物和無機納米顆粒等為載體遞送反義核酸或小幹擾RNA,用以沉默腫瘤相關基因,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基於鹼基互補配對的核酸自組裝體系可被設計成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狀的納米結構,同為核酸的各類基因治療藥物也可以通過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進行共組裝,從而使得構建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治療系統成為可能。
  • 超精確的生物印刷|納米複合生物墨水的法寶
    納米複合油墨保留了高印刷性和機械強度,導致生成了釐米級的多孔結構和帶有懸垂和高結構保真度的耳結構。此外,納米複合墨水同時支持含有軟骨細胞的生物列印凝膠的體外和體內成熟。這種基於簡單氧化的方法可以應用於任何多糖,因此該方法的廣泛應用有望推動該領域朝著精確生物印刷的目標發展。
  • 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方超課題組研究促進納米藥物腫瘤靶向遞送和深...
    該研究構建了基於介孔二氧化矽納米載體的一氧化氮(NO)供體(亞硝基硫醇)與阿黴素靶向共遞送系統,該系統可通過NO對腫瘤微環境膠原的降解作用增強納米藥物的腫瘤靶向性和深部滲透。FDA已經批准上市了多種抗腫瘤納米藥物(Doxil、Abraxane、Onivyde等),然而這些納米藥物對患者生存期的延長作用仍十分有限。研究發現,納米藥物雖可通過EPR(Enhanced Permeation and Retention)效應聚集在腫瘤部位,卻由於腫瘤基質(膠原、透明質酸等)的阻礙大多數僅滯留在腫瘤血管周邊,進一步向腫瘤深部滲透的作用很弱。
  • 廣州大學林璟副教授團隊:智能響應抗細菌黏附增強技術
    近期,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出在金屬鈦板上構建了鈦基TiO2納米管陣列,然後再噴塗接枝自製的智能響應抗菌抗黏附高分子,以實現溫度和光響應增強抗細菌黏附性策略(圖1)。抗細菌黏附溫度響應增強技術:構建的複合表面P(VCL-co-QAS-co-PEGMA-co-VTMO)/TNTs/Ti 的相轉變溫度為42.2℃,考察了3個不同溫度(4℃,37℃,55℃)水環境中的細菌黏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