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研究的最新突破: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闡明腦發育的關鍵信號

2020-11-11 BioArtReports

責編 | 十一月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都有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1】。已有的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2】。STING信號通路已被諸多研究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其可以在DNA損傷的情況下被激活。STING信號在多種細胞類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心肌細胞【3】、腸上皮細胞【4】、癌細胞5】。然而,STING對神經幹細胞作用從未被報導。


2020年11月3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焦建偉研究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 發表題為Deficiency of STING-signaling in embryonic cerebralcortex leads to neurogenic abnormalities and autistic-like behaviors的研究論文,發現STING信號調控神經幹細胞增殖與分化,該基因在腦中特異性敲除出後小鼠出現類似自閉的行為特徵,同時文章闡明了STING通過調控ALX4表達參與腦發育的機制。


研究團隊發現在皮層發育前期神經幹細胞中有非常明顯的DNA損傷,而STING的表達與DNA損傷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在STING腦特異性敲除的胎鼠中,其發育前期神經細胞分布異常,包括增殖細胞明顯增加以及分化的細胞減少,並且後期神經元的形態出現一定程度的紊亂。條件性敲除的小鼠在成年後表現出類似自閉症的社交行為異常。


研究團隊接下來通過對STING缺失的大腦皮層細胞進行RNA-Seq發現ALX4的表達顯著下調,過表達ALX4可以部分恢復STING缺失造成的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分化異常。進一步探究發現STING可以通過調控NF-κB的磷酸化進而影響ALX4的表達。有趣的是研究發現低劑量的TNFα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STING條件性敲除小鼠自閉症樣的表型。這為自閉症的預防與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總之,這項研究揭示了在先天免疫領域非常重要的STING信號通路,在腦發育過程中對神經幹細胞的分化和增殖起了重要的調控作用,而其調控作用不依賴於幹擾素因子的表達。這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大腦發育的理解,並且對於免疫分子的非免疫功能提供了新的參考。

原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2117


參考文獻

[1] O. Durak, F. Gao, Y.J. Kaeser-Woo, R.Rueda, A.J. Martorell, A. Nott, C.Y. Liu, L.A. Watson, L.H. Tsai, Natureneuroscience, 2016, 19, 1477.

[2] H. Zheng, H. Ying, H. Yan, A.C. Kimmelman,D.J. Hiller, A.J. Chen, S.R. Perry, G. Tonon, G.C. Chu, Z. Ding, J.M. Stommel,K.L. Dunn, R. Wiedemeyer, M.J. You, C. Brennan, Y.A. Wang, K.L. Ligon, W.H.Wong, L. Chin, R.A. DePinho, Nature, 2008, 455, 1129.

[3] D.J. Cao, G.G. Schiattarella, E.Villalobos, N. Jiang, H.I. May, T. Li, Z.J. Chen, T.G. Gillette, J.A. Hill, Circulation,2018, 137, 2613.

[4] F.T. Konrad Aden, Go Ito, Arthur Kaser, andPhilip Rosenstiel et 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8,215, 2868.

[5] C.H. Tang, J.A. Zundell, S. Ranatunga, C.Lin, Y. Nefedova, J.R. Del Valle, C.C. Hu, Cancer research, 2016,76, 2137.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STING信號在多種細胞類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心肌細胞、腸上皮細胞、癌細胞。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 突破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宋傑)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中科院神經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的難題。
  • 自然感覺刺激對腦發育的影響
    進一步研究發現,由下丘腦分泌的神經肽催產素是介導跨模態可塑性的關鍵分子。催產素最早被報導在催產、分娩和泌乳的過程中起作用。近期的研究表明,催產素可以參與調節哺乳動物的社會行為,包括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眼神交流、面部特徵識別等。上述研究均是針對成年或青少年個體,尚未有關於其對大腦發育調節的報導。本研究發現了催產素的一個新功能,即其對大腦皮層早期發育的促進作用。
  • 中科院:我國科學家突破體細胞克隆猴技術
    1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科院科研團隊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難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等出席發布會。
  • Oncogene:研究闡明Hippo通路關鍵轉錄因子TEAD4特異性結合DNA機制
    4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Oncogen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周兆才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DNA-binding mechanism of the Hippo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合影 本文圖均為 中新網 圖中新網北京8月23日電,中國科學院23日發布消息稱
  • 孫玉華團隊揭示自閉症相關蛋白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
    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如自閉症)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內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中國自閉症患者中,青少年患者的比例高達20%,並以每年20萬患者的速度增加。根據個體遺傳背景的不同,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如智力、語言、行為、發育延遲以及顏面部發育缺陷等。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維才研究組首次分離了擬南芥中花粉管識別雌性吸引信號的受體蛋白複合體,並揭示了信號識別和激活的分子機制。該研究通過基因工程手段建立了利用關鍵基因打破生殖隔離的方法,為克服雜交育種中雜交不親和性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科技日報】調節植物響應光周期開花的分子機制闡明
    無論對被子植物還是對動物來說,植物開花時間調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這個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未解之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與上海大學合作,最新闡明了植物通過協調一氧化碳的活性與穩定性以調節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植物響應季節變化的開花時間,通常是通過植物對日照長度變化的感知來完成的。
  • 研究揭示IL-17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7月,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錢友存研究組的最新研究進展
  • 【人民網】中科院盤點「十二五」25項代表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1月15日上午召開發布會,公布了該院「十二五」期間25項具有代表性的通用領域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等方面,中科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基礎前沿研究成果,實現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供了一批系統解決方案,大力推動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產生重大經濟社會效益。
  • NATURE重大突破:世界首例長壽基因編輯猴模型在中科院誕生
    此外,利用人類幹細胞模型開展的研究表明,SIRT6缺乏也可阻滯人類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的分化。進一步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SIRT6可以通過介導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H19印記調控區的組蛋白去乙醯化來反式抑制H19的表達,而SIRT6的缺乏則會在靈長類動物神經前體細胞中引起H19表達的異常上調,進而導致腦發育遲緩。
  • 著名華人科學家Nature自閉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自閉症有多種遺傳病因,其中大多數仍然未知。大約1%的自閉症患者缺失一種叫做Shank3的基因,Shank3對於大腦發育至關重要。沒有這一基因,個體會表現出典型的自閉症症狀包括重複行為和迴避社會互動(華人女學者自閉症研究獲突破 )。
  • 中國科學家新研究:「自閉」獼猴幫助解析人類自閉症「秘密」
    6月17日凌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期刊)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徵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赫然課題組合作的一項研究。
  • 科學家解讀Hippo信號通路研究進展
    Hippo通路是一條由一系列蛋白激酶和轉錄因子組成的激酶鏈;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 Hippo信號通路都具有高度保守性,該信號通路在機體細胞的各個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和Hippo信號通路相關的亮點研究,分享給大家!
  • 研究闡明PTEN信號通路分子機制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美國桑福德-伯納姆醫學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首次證實重要腫瘤抑制蛋白PTEN通過SUMO1修飾介導其膜結合調控了腫瘤的形成
  • 「收藏」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總結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齧齒動物已被廣泛用於研究ASD的發病機理。然而,齧齒動物和人類之間在社交行為和大腦解剖學方面存在較大的進化差異。為此,除了自閉症嚙齒類模型,研究者們嘗試建立了一些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模型來促進ASD的研究。
  • 2020年度盤點:自閉症領域十大研究突破!
    儘管全球範圍的流行病和封鎖暫時阻礙了研究,但自閉症科學家們在2020年依然取得了重大進展,為我們輸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文獻。
  • 腸道微生物群在腦健康和自閉症疾病中的作用的最新進展
    腸道微生物群在腦健康和自閉症疾病中的作用的最新進展 事實上,細菌共生體在各種精神和神經疾病,如抑鬱症、自閉症、中風、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正在顯現。在所有這些條件或其動物模型中已經記錄了微生物群失調。此外,腸道微生物群的消耗或調節可能影響在各種腦部疾病中觀察到的中樞病理學或行為缺陷的嚴重程度。然而,這種影響的機制只是緩慢地被揭示出來。
  • 研究發現泛素信號調控哺乳動物青春期發育起始表觀遺傳學機制以及...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胡榮貴研究組、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與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研究院高山課題組合作的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