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長頸鹿體型及生理基因變化特徵

2021-01-13 科學網

 

一項研究近日對長頸鹿和霍加狓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這是首次對長頸鹿科動物進行的測序。該研究從遺傳上加深了人們對長頸鹿獨特體型和生理特徵演化方式的了解,有助於了解有蹄類動物的演化。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Douglas Cavener和坦尚尼亞非洲科學與技術學院的Morris Agaba及同事對兩頭來自肯亞馬賽馬拉保護區和美國納什維爾動物園的雌性馬賽長頸鹿以及一頭位於美國白橡野生動物園的雄性霍加狓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研究表明,長頸鹿的體格及其對身高的心血管適應是通過少量幾個基因的改變同步演化而來的。這兩個物種之間及其與其他哺乳動物基因組的對比表明,長頸鹿的長脖子與霍加狓的短脖子之間的區別,可以歸因於兩組蛋白質的變化:一組控制身體和四肢發育的基因表達過程,另一組控制生長因子(刺激細胞生長的物質)基因的表達。

鑑於這些編碼蛋白質的基因也調節心血管發育,長頸鹿不同尋常的體型很可能與其獨特的生理循環系統共同演化而來。這項研究除了提供長頸鹿標誌性的體型和生理相關信息之外,也有助於未來的保育研究(來源:中國科學報 紅楓)

相關焦點

  • 長頸鹿個子高的秘密揭開:幾個基因決定外形
    科技日報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王小龍)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日前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發現,為數不多的幾個基因決定了長頸鹿的外形特徵,而這極有可能是其為適應環境進行演化的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誌上。
  • 長頸鹿個子高的秘密揭開 適應環境的演化結果
    原標題:長頸鹿個子高的秘密揭開   科技日報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王小龍)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日前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發現,為數不多的幾個基因決定了長頸鹿的外形特徵,而這極有可能是其為適應環境進行演化的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誌上。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獲得新發現,擬南芥表皮毛時序性發育機理被揭示
    美女小倩是一個十分愛好科學的人,對於科學研究方面的新奇知識很感興趣,給大家推出很多科學文章,希望朋友們能夠喜歡。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方面,這幾年的進步很大,近期科學家開始進一步的進行基因方面的研究,從而獲得了新的突破,科學家在研究植物發育和生長的過程中,找到了一直新的機制,這個新發現將會給未來植物類的研究,找到一個新的方法和途徑。
  • 研究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科學網—揭示蘇鐵類植物生理特徵
    本報訊(記者賀根生)廣西大學研究員曹坤芳與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現存蘇鐵類植物的葉片「設計
  • 科學家揭示基因表達變化的動力學
    科學家揭示基因表達變化的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9 11:29:19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Dominic Grün課題組,在細胞空間狀態下揭示基因表達變化的動力學
  • 上海交大團隊揭示DNA磷硫醯化基因組修飾異質性特徵
    該研究發展了PT-IC-seq和PT-IC-ddPCR兩種技術,首次定量地檢測了基因組上DNA磷硫醯化修飾位點,揭示了磷硫醯化修飾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的修飾都存在細胞之間異質性(heterogeneity)。博士生李金麗、碩士生陳依、鄭濤博士、孔令新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長頸鹿脖子那麼長 真是為搶樹葉進化出來的嗎?
    米瓦特認為,長頸鹿正是自然選擇無效的完美例子。如果說長頸鹿的脖子真是被草原乾旱和食物短缺「篩選」出來的,那麼難以解釋的問題出現了:為何其他草原食草動物的脖子沒有變長,也沒餓死滅絕呢?另外,脖子變長變大勢必會引起身體其他部位相應的變化,整體下來長頸鹿的體型應該是由小變大的,這就要求長頸鹿在乾旱饑荒情況下吃更多食物,顯然與假設的前提條件矛盾。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了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通常,較小的生物具有較短的代時和較快的突變速率,從而導致其具有較大的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 孫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孫波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的研究成果。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研究人員繪製「單細胞衰老圖譜」揭示靈長類卵巢衰老特徵
    新華社北京2月2日電(記者魏夢佳)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大學等多家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封面文章稱,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繪製了食蟹猴卵巢的單細胞衰老圖譜,同時利用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發現衰老伴隨的抗氧化能力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這為預警卵巢衰老及女性生殖力下降提供了新的生物學標誌物
  • 研究揭示環境影響花粉過敏病症的生理機制
    花粉過敏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尤其在大氣汙染物的協同作用下,會使得相應的病症顯示出複雜的變化為保護人類健康和有效緩解花粉過敏的負面效應,亟需深入解析環境因子影響花粉過敏病症的生理機制。近日,上海大學環化學院教授呂森林、生命學院教授張衛課題組在《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研究論文
  • Cell兩連發 |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揭示人類血液學特徵
    近年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已鑑定出數千種與複雜表型相關的遺傳變異。作為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血細胞性狀變異研究,這項研究提供了對血細胞參數調節,以及遺傳變異如何影響在稀有血液病中觀察到的變異性的新見解。同時,評估了「全方位基因模型」與血細胞表型的相關性,肯定了多基因變異對於複雜性狀和疾病風險的重大貢獻。此外,該研究為個體遺傳背景及該背景可能如何影響血液疾病的表現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框架。
  • 長頸鹿不為人知的神奇特徵,這些你都知道嗎?
    長頸鹿是一種非凡的動物,長頸鹿的象徵意義同樣引人注目。本文探討了長頸鹿的獨特特徵,以及這些象徵意義如何成為我們重要的生命教訓。從遠見,直覺,保護和自我表達,長頸鹿有很多智慧可以給我們。在動物王國中有一些生物比其他人更明顯地揭示他們的秘密。
  • 界面可視化技術直觀揭示水生植物根際異質性氧環境變化特徵和機制
    長期以來,利用水生植物控制湖泊汙染並重建良好水生態環境一直是湖泊領域中的研究熱點。水生植物根系生長發育和生理代謝等活動會導致其在根系附近沉積物中形成不同於非根際環境的根際微生態系統,這決定了各種汙染物質的遷移、轉化和生物的有效性,被認為是湖泊汙染的生態修復的核心區域。因此,開展根際微環境特徵研究,對揭示界面汙染過程與控制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山西曾有長頸鹿,頭上長有4隻犄角,體型卻與非洲霍加狓相像
    01中國土生土長的長頸鹿,頭上長有4隻犄角,體型卻類似非洲霍加狓它叫山西獸,出土於山西府谷縣中新世地層,距今約2300萬年。專家分析,山西獸是一種古長頸鹿,中國土生土長的長頸鹿。它不是兇猛的食肉動物,這個從它的牙齒可以研究出來。它的頭骨小,呈三角形。枕部較寬,但是面部卻寬而短,吻尖向下稍稍彎曲,鼻孔靠前,看上去很像非洲的霍加狓。山西獸的眼睛上方長有2對角,前面1對角短,後面1對角長,從側面看上去就好像是對勾。中國林業網介紹說,山西獸腦袋上2對角的作用很可能與今天的鹿類野生動物一樣,是同類之間搏鬥時使用的武器。
  • 研究揭示苔蘚植物古多倍化歷史及重複基因保留特徵
    蘚類植物,作為陸地植物早期演化中的重要分支,在陸地植物的演化譜系中佔有重要位置,但是學界對該類群本身演化歷史的研究有限。此前,科學家研究對植物基因組發現,古多倍化事件廣泛存在於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類群中,且此類事件多伴隨植物類群的迅速擴張和對古氣候劇烈變化的適應。
  • 運動能力日變化的生理和分子分析
    運動能力日變化的生理和分子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7 10:12:52 魏茨曼科學研究所Gad Asher團隊對運動能力日變化的生理和分子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