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賀根生)廣西大學研究員曹坤芳與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現存蘇鐵類植物的葉片「設計」總體規律和被子植物一致。其論文近日在《新植物學家》上在線發表。
據介紹,該團隊對種植於熱帶植物園中的3科9屬33種蘇鐵類植物的葉片結構,光合、水分運輸能力和葉片養分含量進行了測定分析,結果表明,現存蘇鐵類植物葉片結構和生理的種間差異雖大,但其葉片結構與功能關係的「設計」總體規律與被子植物一致。他們認為,現今植物的葉片功能特徵發育所遵循的規律可能在中生代就已存在。研究還發現,蘇鐵類植物鐵元素含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支持了「蘇鐵喜鐵」的中國傳統說法。
蘇鐵類植物是現存最古老的裸子植物,屬中生代恐龍時期陸地生態系統中的優勢植物類群,由於環境的變化和競爭不過被子植物,在植被中逐漸衰退。現存蘇鐵物種和化石物種形態具有較高的相似性,也反映它們對環境適應的保守性。了解現存蘇鐵類植物的生理特徵和葉片功能發育中所遵循的規律,可為了解葉片結構和功能「設計」規律的古老性以及模擬古生態系統功能和過程提供依據。
《中國科學報》 (2015-02-26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