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車成為老廣州人的難忘記憶。 黃嵐攝
黃嵐
花城花語
「肥仔個頭大過五層樓,肥仔只手細過荷蘭豆……」只要是土生土長的80後廣州仔女,大概都會哼這一首家喻戶曉的粵語童謠。在通俗易懂的歌詞中,不但寫出了越秀山的旖旎風光,還展示出了一幅老廣們的生活畫卷,裡面唱到的「五層樓」,正是矗立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
那日重登鎮海樓,眺望花城美景之餘,我不禁被角落裡一輛殘舊的「老電車」吸引。鎮海樓坐落越秀山,這是連很多外地遊客都知道的事;在五層樓下,陳列著一輛歷史悠久的廣州老公交,可能很多本地人都並不知曉。玻璃方窗、進氣格柵、沒有裝飾的輪蓋……這一輛車頭線條圓潤的「101老電車」,霎時勾起我很多兒時的回憶。
從出生起,我家一直住東山口附近,雖虛有「東山小姐」之名,打小卻擁有不少關於老城區的珍貴回憶。不說不知道,東山口電車總站作為廣州最古老的電車總站,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建站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如今是102、108路線的始發站和112路電車的途經站。然而二十多年前的我們,並不知道它有多「巴閉(厲害)」,只知道坐上「電車2路線(現在的102路電車)」,就可以去文化公園看花燈;坐上「電車7路線」(現在的107路電車),就可以去西關「飲啖茶,食個包」……「搭電車」就意味著「出遊」,期待又歡喜。
那個時候,從東山去西關,並不像現在有地鐵和巴士那麼方便,幾乎都是坐電車來往的。而今東山口的電車總站依然存在,看上去變化不太大,對於街坊們來說猶如地標一般親切。只是電車的「模樣」一直在變,無論是從最早的第一代北京電車、上海單卡、上海通道,還是自行改裝的大通道電車,乃至現時最新型的包含著廣州人智慧的「春田花花」「變形金剛」「電鯊」,都鐫刻著城市發展的印記,成為老廣州人最珍貴難忘的記憶。
停駐在鎮海樓旁的「101老電車」,讓我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透過電車窄窄的門縫,我忍不住側過身子,歪著頭向裡張望,貪婪地感受時光倒流之妙——那時的電車還是鏤空長條的木椅子,長長車身沒有空調,進門的臺階很高,每次上下車都一蹦一跳。眼前的老電車,車身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年代感,尤其是兩節車廂中間的通道位置。還記得小的時候,我每次搭電車都最喜歡站在通道位置的圓盤上面,耐心等待車輛轉彎之時,圓盤帶動整個人一起旋轉。左轉彎,右轉彎,一次一次,樂此不疲。
對比電車的今昔,離不開城市的發展。電車的歷史,也是羊城闊步發展的縮影。廣州從上世紀初開始籌建屬於自己的電車,直到1960年秋天廣州電車才建成通車,圓了城中萬千市民的電車夢。有人曾說,「東山口的老電車,用『電辮子』串起幾代老廣的集體回憶」。幾十年來,許多老廣的生活中都穿插著電車的痕跡,而鎮海樓下那輛經歷風霜的老電車,就是廣州最後一臺通道電車。
儘管年事已高,略顯老態,卻美如陳釀,讓路過的每一位廣州人,邂逅童年,重拾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