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人工智慧開發生物支架

2020-09-23 今日科學

本報訊 近日,美國萊斯大學研究人員稱,人工智慧可以加速3D列印生物支架的開發,從而幫助傷口癒合。計算機科學家Lydia Kavraki領導的團隊使用機器學習方法預測了支架材料的質量,並能給出列印參數。這項研究還發現,控制列印速度對於製造高質量植入物至關重要。相關論文刊登於《組織工程學A》。

研究合作者、該校生物工程師Antonios Mikos一直在開發生物支架,以改進修復顱面和肌肉骨骼創傷的技術。他開發出一種骨骼狀結構的生物支架,可以作為損傷組織的佔位物。它們是多孔的,可以支持細胞和血管的生長,這些細胞和血管會變成新的組織,最終取代植入物。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改進的空間。在機器學習技術的幫助下,研究人員設計材料和開發製造植入物的過程變得更快,並減少了很多嘗試和錯誤。「我們能夠提供最有可能影響印刷質量的參數。」Kavraki說。

該研究發現,列印速度是團隊測量的5個指標中最重要的,其他指標依次為材料組成、壓力、分層和間距。

Mikos和學生之前就已經考慮過將機器學習納入研究。而新冠肺炎大流行為開展該項目創造了獨特的機會。Mikos說:「在學生和教師無法到達實驗室的情況下,這是一種取得巨大進步的方法。」從開始到結束,新冠肺炎讓他們能夠在7個月內收集數據、開發模型並論述結果,這是一個通常需要數年時間的過程。

該團隊探索了兩種建模方法。一種是分類方法,預測給定的一組參數是否產生「低」或「高」質量的支架。另一種是基於回歸的方法,近似列印質量的度量值以得到結果。Kavraki表示,兩者都依賴於一種被稱為隨機森林的「經典監督學習技術」,這種技術構建多個「決策樹」,並將它們「合併」在一起,從而獲得更準確、穩定的預測。(魯亦)

相關論文信息:

http://dx.doi.org/10.1089/ten.TEA.2020.0191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ESC2014:超薄生物可降解支架前景可觀
    來自瑞士伯爾尼大學附屬醫院的 Thomas Pilgrim 博士在 2014 ESC 大會上公布的 BIOSCIENCE 研究結果顯示,一種新型的超薄生物可降解西羅莫司洗脫支架在置入後 1 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與目前的永久性藥物洗脫支架類似
  • AI驅動的生物列印加速了組織工程
    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人工智慧(AI)來加快3D列印生物支架的開發,以幫助傷口癒合。賴斯大學布朗工程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Lydia Kavraki領導的一個團隊使用了兩種機器學習方法來預測支架材料的質量(給定列印參數)。發表在《組織工程》第A部分上的研究結果表明,控制列印速度對於製造高質量的植入物至關重要。
  • 人工智慧應用於細胞株開發 Klone4.0來了
    原標題:人工智慧應用於細胞株開發,Klone4.0來了   細胞株開發是生物醫藥
  • 德國機構探索在生物醫藥領域應用人工智慧
    新華社柏林12月19日電(記者張毅榮)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19日發布公報說,該中心與德國生物醫藥企業賽多利斯合作啟動「賽多利斯人工智慧實驗室(簡稱SAIL)」,共同探索人工智慧技術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
  • 冠狀血管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最新進展
    新型冠狀血管內生物可吸收支架是未來支架的發展方向,是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療最前沿的課題。自從1976年德國醫生安德裡亞·格隆茨戈首次提出支架的設想、到20世紀90年代冠脈支架廣泛應用臨床以來,已經出現了第三代可吸收藥物洗脫支架。但目前以不鏽鋼和鈷鉻合金為基礎的藥物洗脫支架(DES)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亞急性血栓形成和再狹窄的問題。
  • 生物、人工智慧、經濟、哲學和系統科學的新流派
    體系論以全新視角解讀生物進化和人類文明,延伸出的或許是生物進化、人工智慧、經濟、哲學和系統科學的新流派。1生物進化體系論將生物的概念從「生物體」拓展到「生物體系」,認識到細胞、動植物、人類社會之間的級別規律,至此大腦和社會信息系統在進化中的意義就非常明了了。以前人們對生物進化的關注點都在DNA,忽視了大腦的作用,而後者主導人行為的進化與前者主導人身體的進化同樣重要,就像計算機硬體進化和軟體進化那樣。
  • 貝勒醫學院《先進材料》3D生物列印-軟組織修復可炎症調節PVA支架
    【科研摘要】迫切需要臨床開發用於軟組織修復的炎症調節聚合物支架,以減少術後併發症。然而,用於疝修復的護理軟組織修復網的當前標準是高度發炎的,並且引發失調的炎症過程,引起內臟粘連和術後併發症。最近,美國貝勒醫學院Crystal S.
  • 微生物+人工智慧:開啟新一代生物製造
    這是人工智慧技術在工業菌株設計方向的成功案例,驗證了其科學理論基礎,也將為人工智慧與傳統生物產業的互作融合打開新局面。  現代生物製造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化工、材料、醫藥、食品、農業等諸多重大工業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根據OECD預測,到2030年約有35%的化學品和其他工業產品來自生物製造。
  • 最新發現與創新:生物支架技術讓腎臟有望再生
    原標題:生物支架技術讓腎臟有望再生     腎臟疾病是全球一個重大且懸而未決的健康難題,腎病發展的不可逆性一直困擾著患者、醫生和研究人員。溫州醫科大學研究人員通過異體腎臟去細胞生物支架,成功誘導部分腎切除大鼠模型腎臟再生。
  • 比爾·蓋茨預言未來世界:機會屬於人工智慧、生物科學
    比爾·蓋茨在其中談到當下能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機會存在於三個領域——人工智慧、能源以及生物科學。因為人工智慧可以使人們生活更有效率和具有創造力;而能源革命對消除貧困和氣候變化有著重要作用;生物科學則可以讓人類活得更長久和健康。與此同時,比爾·蓋茨還與年輕人分享了他的人生經驗,而這些道理是在他認為對人生非常重要,但在他剛走出校園時也不理解的。其一是要懂得欣賞他人的才能,讓每個人在各自的領域發揮自己的能力。
  • 六名諾獎得主成都聚焦腦科學與人工智慧
    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十餘位國內外知名院士及專家、眾多生物醫藥產業領軍人物等,圍繞「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從實驗臺到產業發展和人類應用」這一主題,帶來了一場智慧盛宴。本屆大會著眼於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前沿及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現狀與未來、智慧醫療、智能養老等多個主題,致力於助推醫藥健康產業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域的全球化合作與發展。
  • 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應用_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好處和危害
    打開APP 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應用_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好處和危害 發表於 2018-01-11 15:26:53   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種類   智慧機器人體系結構傳統的分類方法已不能確切區分新湧現的各類體系結構。
  • Nat Commun:一種可生物降解的微型支架有望增強幹細胞療法的...
    2018年1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羅格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小型的可生物降解的特殊支架,其或能有效移植幹細胞並運輸藥物,來幫助治療多種人類疾病,比如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疾病、大腦退化、脊髓損傷和創傷性腦損傷等。
  • 雲計算開發與人工智慧的關係,雲計算開發主宰物聯網
    26%的開發者最常將雲計算與物聯網聯繫在一起,並且有三倍的可能性更常使用雲環境作為開發環境。34.2%的物聯網開發者發費超過50%的時間在分析和資料庫工作。物聯網開發者們也更可能花費25%的工作時間在分析和建立所有類別的應用程式資料庫。清晰的分析和資料庫建議將對未來的物聯網應用設計有著重要的作用。
  • 030/4063-樂普醫療,心臟支架核心供應商
    營業收入13.08億人民幣,佔比30.85% 補充說明:主要指體外診斷產品(如心電圖機、血管造影機)、外科器械、麻醉產品、人工智慧醫療相關產品和家用醫療器械(如血糖儀)等,營收同比增長155.38% 3、支架系統。
  • 反駁霍金關於「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將導致人類滅亡」的預言!
    比如霍金曾預言:「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將導致人類滅亡」本人覺得不會,人工智慧的底層邏輯是計算,人工智慧本質上是人類的工具,人工智慧+人類智慧將產生人類的新物種「智能人」(神)。在未來智能人的社會裡:智能人將實現三大自由。
  • 樂普醫療可吸收支架NeoVas發布
    3月30日,第十七屆中國介入心臟病學大會(CIT2019)期間,樂普醫療研製的 「生物可吸收冠狀動脈雷帕黴素洗脫支架系統(NeoVas)」正式發布。  NeoVas於2017年8月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名單,於2019年2月27日順利獲批,是國內首款獲準上市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也是目前全世界獲得上市的唯一同類產品。此前唯一獲得美國、歐洲上市許可的可降解支架Absorb GT1(生產廠家:雅培)因商業策略原因已退出市場。
  • 生物醫學想像空間有多大?看青年科學家用計算機開發抗生素,將古...
    青年科學家用五分鐘時間在線講述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頂級科學家來提問,線上「答辯」碰撞思想火花,為生物醫學帶來更大想像空間。昨天下午,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青年論壇之生物醫學會議上,來自全球7位青年科學家從各自領域入手,闡述或微觀、或跨界的生物醫學研究,令觀眾大開眼界。
  • GEN:人工智慧在生命科學中的6個重大應用
    這個數字反映了人工智慧(AI)工具幫助醫生、病人、保險公司和監管人員做出更好決策、優化創新以及提高研究和臨床試驗效率的潛力。為此,5月1日,GEN網站整理羅列了人工智慧在生命科學領域內六個最有價值的應用。 本文參考了全球五大製藥公司對人工智慧技術的分析。
  • 中國學者革新3D生物列印,支架孔徑達到細胞水平
    它藉助 3D 生物印表機,製造出細胞支架,再將細胞種入支架中,使細胞得以生長,並根據需要長成組織或器官。但現實往往很「骨感」。在實際操作中,現有的生物墨水通常難以快速列印出孔隙大小合適的細胞支架,這直接關係到附著其上的細胞,能否長成適合人體的「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