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來魯華等團隊發現黃芩提取物可抗新冠病毒,有望作為治療藥物

2020-11-26 騰訊網

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

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截至2020年4月10日,全球確診病例累計超過160萬例,死亡9.6萬餘例。這些數字每天都會更新,而且預計還會進一步增加。SARS-CoV-2的主要蛋白酶3C樣蛋白酶(3CLpro)在冠狀病毒中高度保守,並且對於病毒多蛋白的成熟過程至關重要。黃芩的根已被廣泛用於中藥治療與病毒感染有關的症狀。黃芩提取物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

2020年4月12日,北京大學來魯華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譚文杰共同通訊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在線發表未經同行評審的題為「Scutellaria baicalensis extract and baicalein inhibit replication of SARS-CoV-2 and its 3C-like protease in vitro」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發現黃芩的乙醇提取物在體外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和SARS-CoV-2在Vero細胞中的複製,EC50為0.74μg/ ml。在黃芩的主要成分中,黃芩素強烈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IC50為0.39μM。該研究進一步鑑定了來自其他草藥的四種黃芩素類似物化合物,它們在microM濃度下可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

總而言之,黃芩提取物具有有效的抗SARS-CoV-2活性,而黃芩素和類似物是強效的SARS-CoV-2 3CLpro抑制劑。

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被認為是從動物傳播的,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到2020年1月,懷疑最初受感染的患者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感染了該病毒。自2020年1月以來,該病毒已迅速傳播到中國大部分地區和其他國家。截至2020年4月10日,全球確診病例累計超過160萬例,死亡9.6萬餘例。這些數字每天都會更新,而且預計還會進一步增加。

SARS-CoV-2 的基因組大小為30kb,編碼蛋白酶(3C樣蛋白酶,3CLpro)和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dRp)以及幾種結構蛋白。SARS-CoV-2病毒體由結合到RNA基因組的核衣殼(N)蛋白和由膜(M)和包膜(E)蛋白組成的包膜,包被三聚體刺突(S)蛋白。S蛋白與2型肺細胞和腸上皮細胞質膜上的ACE2結合。結合後,S蛋白被宿主膜絲氨酸蛋白酶TMPRSS2裂解,促進病毒進入。

儘管已報導了SARS-CoV和MERS-CoV 3CLpro的許多抑制劑,但不幸的是,它們均未進入臨床試驗。受先前研究的啟發,通過實驗確定了幾種抑制SARS-CoV-2的3CLpro活性和病毒複製的抑制劑,並解決了一些複雜的晶體結構。另外,已經提出了許多臨床上使用的HIV和HCV蛋白酶抑制劑作為COVID-19的可能療法,其中一些目前已進行臨床試驗。具有不同化學結構的高效SARS-CoV-2 3CLpro抑制劑需要進一步探索。

中醫(TCM)中藥和方劑長期以來一直用於治療病毒性疾病。其中一些已通過臨床測試以治療COVID-19。黃芩的根,在中藥中被廣泛用於清熱,清火,排毒,止血。值得注意的是,黃芩提取物表現出廣譜抗病毒活性,包括ZIKA,H1N1,HIV和DENV。在中國,數種黃芩提取物的混合物或純化合物已被批准用作抗病毒藥,例如黃芩素膠囊(用於治療肝炎)和黃芩片(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黃芩中大多數的成分是類黃酮。據報導,來自其他植物的類黃酮也能輕度抑制SARS和MERS-CoV 3CLpro。

該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黃芩及其成分化合物的抗SARS-CoV-2活性。該研究發現黃芩的乙醇提取物在體外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和SARS-CoV-2在Vero細胞中的複製,EC50為0.74μg/ ml。

在黃芩的主要成分中,黃芩素強烈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IC50為0.39μM。該研究進一步鑑定了來自其他草藥的四種黃芩素類似物化合物,它們在microM濃度下可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總而言之,黃芩提取物具有有效的抗SARS-CoV-2活性,而黃芩素和類似物是強效的SARS-CoV-2 3CLpro抑制劑。

參考消息: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4.10.035824v1

來源:iNature

1980-2020

相關焦點

  • 港大學者發現一種臨床常用抗潰瘍藥物可抑制新冠病毒繁衍複製
    10月12日,香港大學官網發文稱,由港大理學院化學系教授(生物無機化學)孫紅哲和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傳染病學)袁國勇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臨床常用含有金屬鉍的抗潰瘍藥物——枸櫞酸鉍雷尼替丁(RBC),有望成為有效的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
  • 抗擊疫情 | 新突破!華理與武大團隊聯合發現強效抗新冠病毒候選...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並驗證了宿主細胞的二氫乳清酸脫氫酶(DHODH)抑制劑能夠通過抑制病毒複製和調節免疫兩種途徑發揮廣譜抗病毒藥效,發現了老藥來氟米特(Leflunomide)和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可滿足目前新冠肺炎臨床急需,同時,新設計的候選藥物S312和S416也有望開發成為抗RNA病毒的特效新藥,為將來冠狀病毒及其他急性RNA病毒的感染性疾病防控戰做好候選藥物的儲備
  • 清華大學等團隊研究發現抗新冠病毒潛在藥物分子
    研究團隊發現宿主蛋白MTHFD1(亞甲基四氫葉酸脫氫酶)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研究團隊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夠幫助新冠病毒藥物研發,也為未來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2003年的SARS、2014年的伊波拉以及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均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心理恐慌。並且諸多證據支持蝙蝠是這些致病病毒的共同的天然宿主,病毒從蝙蝠到某個中間宿主傳播最終導致了疫情的大規模暴發。雖然蝙蝠可以攜帶多種致病病毒,但是這些病毒卻不會對蝙蝠造成明顯的症狀,而蝙蝠對病毒的高度耐受性可能也是其能攜帶並傳播多種病毒的重要原因。
  • 【學術前沿】李洪林/徐可團隊發現靶向宿主DHODH的強效抗新冠病毒...
    截至目前,新冠病毒已在全球感染達2000萬人,並致73萬人死亡,但是目前仍沒有研製出特效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病毒肆虐之下,尋找治療新冠肺炎的高效、低毒藥物,仍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對抗新冠病毒的當務之急。在此文章寫作過程中,正值國內新冠疫情爆發,基於前期的研究結果和作用機制分析,合作團隊迅速響應開展了針對抗新冠病毒的活性測試。圖2. DHODH抑制劑的廣譜抗病毒活性結果表明兩候選藥物S416和S312抗新冠病毒EC50分別為0.017 μM(SI > 10505.88)和1.56 μM (SI>101.41)。
  • 華理武大攻關發現抗新冠病毒候選藥物,對比試驗體外抑制活性更強
    但目前為止,仍沒有研製出特效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尋找治療新冠肺炎的高效、低毒藥物,仍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範圍科研人員的當務之急。 13日,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上海市新藥設計重點實驗室李洪林團隊和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可團隊合作,在生物預印本(bioRxiv)網站上發表論文,報告一類抗新冠病毒肺炎候選藥物和老藥品種。
  • 預防治療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天然化合物篩選,上海同田助力新冠藥物...
    在過去的3個月裡國內外各大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藥學專家們正在與時間賽跑篩選可能對2019-nCoV有預防及治療作用的化合物,其中不乏一些表現突出的源於中藥裡的天然化合物。  上海同田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具有20年提取分離天然化合物經驗的廠家,現整理出目前報導出的可能對2019-nCoV有抑制作用的天然化合物。
  • 計算模擬加速靶向DHODH抗新冠病毒藥物發現
    引言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已在全球範圍內爆發,藥物研發刻不容緩。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作為加速藥物發現的有效策略,能否在此次疫情中發揮作用?前面有大量計算相關研究,但都很少有實驗驗證的案例,華東理工大學李洪林團隊和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可合作,通過虛擬篩選發現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有效的廣譜抗病毒獲選藥物,成為CADD加速藥物發現的成功案例。
  • 學術頭條:中國又一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石榴促進棕色和米色脂肪...
    偽裝潛入人體細胞 新冠病毒像「披著羊皮的狼」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日報導,英美科學家攜手製作出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模型,揭示了病毒如何偽裝自己,潛入人體細胞而不被發現。研究人員稱,刺突蛋白是抗體和疫苗研究的標靶,這一最新發現為開發出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重要信息。新冠病毒表面有很多凸起的刺突蛋白,病毒利用這些蛋白依附並進入人體細胞。
  • 一種廣譜抗SARS-CoV-2等多種病毒活性的口服實驗藥物NHC
    【關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動態】 世界衛生組織2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以外新冠確診病例達到2312966例。首先,使用MERS-CoV感染的原代細胞,隨後,用NHC或Remdesivir治療,研究者發現兩種藥物均以劑量依賴的方式降低病毒滴度。 然後,研究者使用了一種高靈敏度的高保真度深度測序方法(Primer ID NGS) 測序病毒基因組非結構蛋白15(nsp15) RNA 538bp區域。
  • Nature:大規模篩選發現21種現有抗新冠病毒藥物!
    截至2020年7月27日,全球已確診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超過1625萬,死亡總數超過64萬。僅在不考慮新冠病毒SARS-CoV-2變異的情況下,開發針對性的疫苗需要12到18個月,而從頭開發並批准新型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保守估計可能需要超過10年。因此重新篩選測試已經過臨床評估的藥物以治療COVID-19成為目前可行有效的策略之一。
  •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感染抗體 人源單克隆抗體是什麼?
    據新華社,中國科研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兩種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多家單位參與這項研究。
  • 美國藥管局將為抗新冠病毒藥物瑞德西韋開綠燈:臨床5天見效
    ,以儘快向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提供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desivir)。 當天早些時候,白宮健康顧問安東尼-福奇(Anthony Fuci)博士表示,一項抗新冠病毒藥物的臨床試驗顯示,吉利德的藥物瑞德西韋臨床見效,這是「相當好的消息」,並為冠狀病毒患者設定了一個新的護理標準。 福奇博士在白宮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被告知試驗數據顯示,瑞德西韋「在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方面有明顯的積極效果」。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北京大學官網9月29日公開發布《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文章稱,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 謝曉亮: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新冠肺炎特效藥,可治療和短期預防
    8月8日,在「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 新冠治療性抗體及疫苗論壇上,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表示,目前為止,針對新冠病毒我們還沒有小分子特效藥,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新冠肺炎的特效藥。
  • 《科學》重磅: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而這些具有全新結構的人工蛋白質,有望為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
  • 樺樹茸水提物可抗新冠病毒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矢量」病毒學與生物技術國家科學中心研究發現,樺樹茸的水提物能夠抑制新冠病毒的攻擊水提物對新冠病毒顯示出高度的抑制活性,由於樺樹茸表現出的保護功能和低毒性,使在其基礎上研製抗病毒製劑成為可能。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出版的《第一手科學》雜誌上。
  • 自然子刊探討新冠治療方案:老藥新用潛力如何?附藥物清單
    新冠肺炎暴發至今,尚無明確的特異性藥物或者疫苗可對付這一疾病。當地時間2月10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綜述·藥物發現》(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在線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主題圍繞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藥物開發和治療選擇。
  • 【新發現】海藻提取物抗新冠性能大大優於瑞德西韋
    ——瑞德西韋(Remdesivir)治癒美國新冠肺炎患者的消息使人們對這種藥物抱有很大期望。而研究表明,瑞德西韋對新冠肺炎的病死率沒有很大改善,但能幫助病人恢復。近期有研究人員通過細胞實驗發現,一種海藻提取物抗新冠病毒能力大大優於瑞德西韋。 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會附著在人體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上。一旦固定,病毒會將其自身的遺傳物質注入細胞,劫持細胞機制以複製病毒。
  • 北京大學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從基因組水平上加深了我們對這種新型病毒的認識,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陸劍課題組與崔傑課題組通過對新冠病毒和近緣病毒進行系統發生分析,發現新冠病毒雖然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的基因組總體差異較小,但其基因組內中性進化位點的差異高達17%,表明新冠病毒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非常強的自然選擇。
  • 「科學突破獎」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而這些具有全新結構的人工蛋白質,有望為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