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貝品種繁多,世界已知的有百餘種,我國約有五十多種。貽貝分布廣,適應性強。我國養殖的貽貝主要有紫貽貝、翡翠貽貝和厚殼貽貝。紫貽貝,殼表黑褐色,貝殼較薄,足絲細軟,殼內面呈灰白色或淺藍色。紫貽貝繁殖力強,生長較快,我省1973年從大連灣南移試養成功後,已推廣養殖生產。翡翠貽貝,殼表翠綠色,光滑美麗,足絲較細軟,殼內面呈瓷白色。厚殼貽貝,殼表棕褐色,生長紋粗且不規則,貝殼較厚。多生長在島嶼東北面、潮流暢通、有海浪衝擊的巖礁地帶。
貽貝的足絲是由棒狀腹足的足絲腺分泌而成的。剛分泌出來的足絲為白色膠狀,入水不久即凝固,富有韌性。貽貝靠足絲附著在固體上生活,甚至相互附著,集聚成群體。
貽貝的飼料是水中的小型浮遊生物和有機碎屑。例如浮遊硅藻、鞭藻、原生動物以及浮遊生物的碎片等,都可以被貽貝攝食。
由於貽貝的種類及其所處的緯度不同,繁殖期也不一樣。生長在福建沿海的貽貝,繁殖期如下:紫貽貝4~5月,9~10月;翡翠貽貝4~6月,9~11月;厚殼貽貝3~6月。
我認為貽貝的種類不同,第一次成熟最小個體(稱生物學最小型)的大小也不同。春季採苗的紫貽貝,當年秋季成熟,生物學最小型的體長1.6釐米;翡翠貽貝一般一年左右成熟(少數春季附苗,當年秋季可達性成熟),生物學最小型的體長1.8釐米;厚殼貽貝滿二年成熟,生物學最小型的體長5釐米以上。
紫貽貝在福建沿海不但生長良好,而且能繁殖後代。然而,原生長在寒溫帶的這種「喜冷」生物,在福建沿海應該如何度夏保種?初步探索途徑如下:
(1)外海區沉臺渡夏:選擇夏季日平均水溫不超過29℃、水清流急、風浪較大、附著生物少的海區,採取紫貽貝與厚殼貽貝混包混養、以舊車外胎為附著基、減少臺筏浮力、把臺筏沉至離水面5米以下的方法度夏。福建省平潭縣在黃岐島海區採取上述方法進行貽貝渡夏,效果良好,而且體長和體重都有明顯的增長。度夏的貽貝,在10~11月間,經刺激能排放精卵,受精、發育正常。但外海區水深流急,容易發生「撥樁」,要注意加固。
(2)室內降溫渡夏:利用海帶度夏的冷卻廢水度夏。水溫控制在18~23℃,每天上午全量換水、清池,下午、晚上各換水1/3。每立方米水體的投放密度:1齡紫貽貝43000個,2齡紫貽貝1100個。餌料以番茹澱粉為主,搭配少量扁藻,採取「少吃多餐」的辦法投餌。1齡紫貽貝成活率達99%,2齡紫貽貝成活率93%以上,渡夏貽貝的體長、體重都有所增長。
小張認為貽貝可以選擇浮筏式養殖,要選擇流速15~25米/分左右、風浪較小、水質肥沃、自然餌料豐富、落潮後水深3米以上的海區。淺海底播式養殖,要選擇石礫或粗沙底質。潮間帶底播式養殖,要選擇底部平坦的、為巖礁或石礫底質的潮間帶。豎條石和插樁養殖要選擇魚害較少、底質較穩定的灘涂或淺海,防止泥沙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