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福克遇上朗道:光與原子相互作用中的拓撲態

2020-10-19 知社學術圈

自量子霍爾效應被發現以來,電子的拓撲態逐漸成為了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要方向。為實現一些理論預言的拓撲態,人們發現可以用麥克斯韋波動方程來模擬單電子波函數的拓撲態,即利用經典光在周期性介質中的傳輸模擬電子在晶格中的拓撲邊緣態。這一類研究被概括為拓撲光子學,屬於經典光學的範疇。


那麼,光的量子屬性能否帶來經典光學不能解釋的拓撲態?最近,浙江大學物理學系博士後蔡晗、研究員王大偉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論文,揭示了基於光的量子屬性的拓撲態。


光的量子屬性首先體現在分立的能量值上。其本徵態被稱為福克(Fock)態,能量為(n+1/2)hν,其中h為普朗克常數,ν為光的頻率。整數n可被理解為福克態的光子數,1/2則為真空漲落的貢獻。這種離散性既是解釋黑體輻射的關鍵,也影響了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例如,當原子和腔內光場相互作用時,原子在激發態和基態之間的震蕩頻率只包含正比於

的離散值。這一模型被稱為Jaynes-Cummings (JC) 模型。


乍看JC模型和拓撲態毫無關係,但其正比於

的能譜使人聯想到石墨烯中電子的朗道能級。而石墨烯的結構正是構建Haldane模型以及拓撲絕緣體的基礎。本文建立了JC模型和石墨烯朗道能級之間的聯繫。


在三模JC模型中,一個原子和三個腔模耦合。所有總激發數為N的量子態構成了一個具有三角形邊緣、大小依賴於N的蜂窩狀晶格(見圖a)。量子態之間的耦合係數正比於產生耦合的腔中光子數的平方根,因而隨位置變化。這和處於應力下的石墨烯類似。此應力導致福克態晶格在三角形邊緣的內切圓上發生半金屬到絕緣體的拓撲相變。在位於圓內的半金屬相中,應力等效於一個磁場,導致量子化的朗道能級(見圖b)。


(a)蜂窩狀福克態晶格及其隨位置變化的耦合係數。(b)三模JC模型的能譜。


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研究了谷霍爾效應和基於福克態晶格的Haldane模型,以及一維福克態晶格的Su-Schriefer-Heeger模型及其拓撲邊緣態。


此研究可被拓展到更高維度並在超導電路中實現,為高維拓撲物態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並有望為量子信息處理提供新的方法。本項目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文章信息

Topological phases of quantized light

https://doi.org/10.1093/nsr/nwaa196

相關焦點

  • 石墨烯又出新發現:能讓電子產生拓撲量子態,革命性的巨大潛力
    拓撲量子態第一次引起公眾關注是在2016年,當時三名科學家因發現拓撲在電子材料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獎(普林斯頓大學託馬斯·D·瓊斯數學物理學教授鄧肯·霍爾丹和謝爾曼·費爾柴爾德大學物理學教授,以及大衛·索利斯和麥可·科斯特利茨)。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普林斯頓大學1909屆物理學教授阿里·亞茲達尼(Ali Yazdani)說:過去十年,人們對電子的新拓撲量子態感到非常興奮。
  • 拓撲絕緣體簡介
    0 引言拓撲絕緣體是最近幾年發現的一種全新的物質形態,現在已經引起了巨大的研究熱潮。拓撲絕緣體具有新奇的性質,雖然與普通絕緣體一樣具有能隙,但拓撲性質不同,在自旋-軌道耦合作用下,在其表面或與普通絕緣體的界面上會出現無能隙,自旋劈裂且具有線性色散關係的表面/界面態。
  • Science Advances:鈣鈦礦氧化物中預言光對拓撲聲子的調製
    最近,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Bartomeu Monserrat博士課題組與東京工業大學物理系村上修一課題組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並結合群論分析和對稱性指標理論,發現氧化鈣鈦礦中的拓撲聲子無處不在,並且可以通過改變光致載流子濃度調控這些拓撲量子態。
  • 拓撲絕緣體中兩帶模型的規範理論
    其內部是絕緣態,但存在能夠導電的(二維絕緣體中的)邊緣態或(三維絕緣體中的)表面態。邊緣態和表面態受到拓撲和對稱性的保護,不受雜質、電子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性質使拓撲絕緣體可以用於自旋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機中低功耗器件的設計[1,2]。論文作如下安排:第1部分回顧拓撲絕緣體與量子霍爾效應的發展簡史,闡述二者之間的關係。
  • 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對冷原子鐘等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西安7月24日電(張行勇記者史俊斌)記者24日從中科院西安分院獲悉:日前,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張首剛、張曉斐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從理論上預測了具有Rashba自旋軌道耦合的軟核超冷玻色凝聚體中具有手徵性的超固態
  • 界面超導體系與拓撲半金屬體系的表面電子-聲子相互作用研究獲進展
    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在凝聚態物理中極為重要,不僅與材料的熱力學、載流子動力學等宏觀物理性質密切相關,還在超導電子配對、電荷密度波的形成等微觀物理現象中起到重要作用。  最近,SF06組將此研究方向拓展到了拓撲半金屬體系。研究表明,在拓撲節線型半金屬材料ZrSiS中,存在著由於非同構對稱性被表面破缺而形成的新奇二維表面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金屬體系中較強的電子-聲子相互作用會引起聲子色散在二倍費米波矢位置的軟化,稱為科恩(W. Kohn)反常。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這個計算方法適用於包括空間反演破缺的體系,將成為尋找拓撲絕緣體新材料的強有力工具。利用這個有力工具,以LaPtBi原型,成功預言了在half-Heusler三元化合物家族中存在著大量拓撲絕緣體材料。本工作發表在2010年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上。另外還預測黃銅礦體系中存在著大量拓撲絕緣體材料。
  • 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實驗上首次證實了拓撲表面態貢獻的高次諧波輻射,並揭示了其物理機制,為拓撲強場物理和強場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推動力。
  • 物理學:量子模擬技術,在SSH模型中產生拓撲孤子態!
    「與真實材料中電子傳輸的直接研究相比,量子模擬具有一些獨特的功能,」Gadway解釋道。「使用中性原子的一個主要優點是能夠通過使用雷射和其他電磁場隨意操縱它們。通過改變這些控制場的細節,我們可以,例如,添加定製的無序來研究定位現象或以受控的方式破壞系統的對稱性,例如通過引入大的有效磁場。
  • 物理學院在拓撲絕緣體納米材料的光熱電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拓撲絕緣體的材料製備和量子輸運特性是近年來國際研究前沿的一個熱點。在眾多拓撲絕緣體材料中,Bi2Se3是拓撲絕緣體家族中一種重要的三維強拓撲絕緣體。拓撲絕緣體納米結構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增強的表面電導貢獻非常有利於探索拓撲絕緣體奇異表面態的物理性質和開發拓撲絕緣體在自旋電子學等方面的潛在應用。
  • 科學家首次證實拓撲表面態貢獻高次諧波輻射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驗上首次證實了拓撲表面態貢獻的高次諧波輻射並揭示了其物理機制,為拓撲強場物理和強場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推動力。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物理》。
  • 在人造光子材料中,發現捕捉光的新方法,改變了光波的共同行為!
    博科園:本文為光學與光子學類由紐約城市學院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在人造光子材料中捕捉光的新方法城市學院物理學家亞歷山大·B·哈尼卡耶夫領導的拓撲光子超材料的研究表明:超材料中的遠程相互作用改變了光波的共同行為,迫使它們在空間中局域化。此外,研究表明,通過控制這種相互作用的程度,人們可以在光波的俘獲特性和擴展(傳播)特性之間切換。捕捉光的新方法,能設計出新型的光學諧振器,這可能會對日常使用的設備產生重大影響。
  • 進展|鉍烯同質結中莫爾超周期對拓撲邊緣態的調製
    由於維度的降低,相比於三維原子晶體,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原子晶體由於獨特的蜂窩狀原子排布,展現了全新的量子特性,受到了人們極大的關注。以矽烯和鉍烯為代表的第四、第五主族單元素蜂窩狀二維材料由於擁有較大的自旋-軌道耦合,被認為是二維拓撲絕緣體的候選,表現為導電的拓撲邊緣態與面內絕緣態的共存。
  • 前蘇聯物理學家朗道,因心胸狹窄嫉妒強者,親手「扔」掉諾貝爾獎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聰穎的天資使朗道在科學思維上超人一等。早在1927年讀大學時,朗道就通過對量子力學理論的研究,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論雙原子光譜強度》。告別了學校生涯,朗道又先後遊學德國、瑞典、荷蘭、英國、比利時和丹麥諸國,先後得到了玻爾、泡利和海森堡等許多著名科學家的指導。
  • 量子氣體中的神秘現象:邊緣導電的拓撲絕緣體!
    相應地,物質拓撲性質的變化,就稱為「拓撲相變」。然而,拓撲相變不同於「冰與水」的普通相變。在拓撲相變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平面材料中的小「漩渦」。在低溫條件下,它們緊密地配成一對。當溫度升高時,相變就發生了:兩個渦旋彼此分離,獨自在材料中「揚帆起航」。
  • 取出拓撲絕緣體表面態
    圖2:典型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結構(體帶bulk band和表面態surface states )。(a)示意圖,展示出導帶和價帶的spin helical Dirac cone 結構。(b) ARPES 探測到的典型帶結構,其中體帶和表面態結構一目了然!(c)實空間中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輸運。
  • 國科大等提出新的拓撲量子物態——二維外爾半準金屬態
    拓撲物態和二維磁性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中令人著迷的兩大主題,兩者結合是否會產生新的量子物態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在三維空間中,外爾點在拓撲上是穩定的,即任何擾動都只能移動外爾點的位置,而不能破壞它。然而在二維空間,由於維度降低,這種拓撲保護將會丟失,需要尋找額外的晶體對稱性以保護其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討論的外爾點不同於石墨烯中發現的狄拉克點(Dirac points),後者在自旋軌道耦合作用下不穩定,若計及自旋,石墨烯中的狄拉克點是四重簡併的,而外爾點是二重簡併的,並在自旋軌道耦合作用下是穩定的。
  • 對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的錯誤認知是近代物理誤入歧途的根源
    這些均與瞎子摸象中出現的錯誤是何其地相似啊:將單一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的可能存在錯誤的解釋結果作為真理與客觀事實。而這些建立在假設、猜測、錯誤解釋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基礎上的理論,無一不是由於對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認識存在錯誤而導致的:哈勃認為星光在宇宙空間中無論運動多久和多遠都不能發生頻率變化,只能由於地球相對天體運動時才能出現都卜勒效應。
  • ...合作者在Nature Physics發表超冷原子中三維拓撲能帶的表徵和觀測
    一個基本原因在於,冷原子中的主要觀測方案包括利用時間飛行和光照相作探測,凡這類方案只能探測冷原子的二維信息,而第三個方向在拍照中被疊加而無法得知信息。比如,沿著z方向拍照x-y平面探測原子分布,實際測量的結果是將沿z方向排布的所有x-y面累計疊加後的結果,無法對冷原子的三維物性實現準確表徵。
  • 【十大進展】光學石墨烯中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在原子蒸汽中構造了晶格勢場實時可調的光學石墨烯結構,並利用在此結構中激發贗自旋獲得渦旋光這一拓撲現象,對系統中極其微弱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實現了顯著觀測和全光調控。科研人員通過實驗明確了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對光學石墨烯中的拓撲效應產生的影響,闡明了拓撲系統可以成為「放大」某些微弱效應的物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