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人類腦細胞發現尼安德塔人DNA蹤跡

2021-01-13 太平洋電腦網

據外媒報導,當談到地球上的動物生命時,人類喜歡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類的許多遠古祖先跟尼安德特人混在一起,這種「混在一起」的痕跡至今仍存在於人類的DNA中。 大約十年前,人們才知道很多人體內擁有尼安德特人的遺傳密碼,而現在的一項新研究正在幫助人們鎖定這種DNA對人類身體的影響。

據了解,研究人員通過培育人類腦組織在其中尋找尼安德特人的DNA。事實證明,早期人類跟尼安德特人互動的痕跡一直在等待被發現。

這項研究由馬克斯·普朗克人類學進化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的J. Gray Camp領導,其使用了來自歐洲生物庫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itiative(簡稱HipSci)的幹細胞。據悉,向該項目提交了基因材料的個人大多來自英國和北歐,科學家們已經知道那裡有高密度的人類且保留了尼安德特人過去在他們當中留下的痕跡。

通過利用幹細胞材料,研究人員構建了被稱為類器官的腦組織小塊。該組織最初屬於人類,但當中仍含有高達4%的尼安德特人DNA。這可能看起來不是很多,但當把每個個體的那一小部分結合起來最終就會得到一個更大比例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大腦片段雖然是在培養皿中培養的,但它們所攜帶的DNA將來可能會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了解尼安德特人的DNA是如何影響人類進化將可以解釋頭髮和膚色等事物的起源,同時也能讓我們更多地去了解尼安德特人是如何生活的。此外,利用尼安德特人的DNA構建有機體還可以揭示關於健康、飲食甚至古代人類的認知能力。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這才是「基因修改」的正確姿勢:人類腦細胞自己修改DNA!
    作者丨姜飛熊來源丨醫學界昨天,中國研究者賀博士以突破倫理下限的姿勢,宣稱製作出了基因編輯人類,在全球一炮而紅。實際上,就在發生這事的前一段時間,「基因修改」業內出了一個真正重量級的大發現——人類的腦細胞可以修改它自己的DNA。
  • 考古學家研製新型DNA提取法可提取史前人類DNA
    【PConline資訊】據澳大利亞《雪梨先驅報》5月2日報導,考古學家已研製出一種高度敏感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提取方法,可從早期人類居住洞穴中的巖土沉積物中提取DNA檢測,進而有助於確定早期人類的起源及其進化過程。
  •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組研究古人類交配
    它對於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如果他們只是關注編碼區域,他們就會缺失對正常人類變異和疾病易感性極其重要的信息。」   研究人員也利用基因組研究了古人類的交配。   採用一種統計方法,研究小組檢測了所有三個群體的部分序列,它們似乎已經來源於不同於人類的古人類。
  • 大腦皮層中發現新型腦細胞
    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27日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大腦細胞,雖尚未證明為人類所獨有,但在小鼠等嚙齒類動物中從未見過。這種腦細胞是在人類大腦皮層中發現的,是一種特殊的人大腦皮層GABAergic神經細胞亞型。
  • 神經科學家發現保持記憶與腦細胞DNA重新激活有關
    這些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發現了該機制的一些物理體現。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對老鼠進行相關研究,這些老鼠的基因組中剪接了一個螢光標記,每當它們表達與記憶形成有關的基因電弧時,它們的細胞就會發光。科學家將這些小鼠放在一個新的位置,並訓練它們以防產生特定的噪音,然後幾天後將它們放回該位置以重新激活記憶。
  • 「尼斯湖水怪」蹤跡暴露,科學家檢驗DNA,卻發現不對勁!
    「尼斯湖水怪」蹤跡暴露,科學家檢驗DNA,卻發現不對勁!世界上存在太多的未解之謎,它們能勾起人類的好奇心。從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到現代,儘管很多史書上記載了詳細的經過,不過很多離奇現象的發生,至今仍然捉摸不透。
  • DNA揭露尼安德特人真容 棕眼褐膚或存變異
    這些結果不僅與其它的遺傳證據相違背,而且推翻了一個長久以來的假設:主要居住在北緯地區的尼安德特人一定是白色皮膚才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但是即使是質疑這項新研究的科學家們也不得不承認它仍然是讓人深思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約翰-霍克斯雖然也在研究古代人類的身體特徵但是並未參與該研究他說:「尼安德特人佔據了一個廣闊的地理範圍,因此很可能在顏色上有所變異,事實上我們才剛剛起步。
  • 研究人員發現,蝸牛吃不吃東西,只需兩個腦細胞決定
    吃還是不吃,人可能要想很久。英國研究發現,蝸牛隻需用兩個腦細胞,便能夠作出覓食決定,一個告知附近有沒有食物;另一個則告知它是否肚餓。此發現將有助開發更有效率的機械腦。薩塞克斯大學的研究員,以電極量度蝸牛覓食時的腦部活動,發現只有兩個腦細胞活動。如果從腦細胞得知,附近有食物而又肚餓,蝸牛便會爬去進食;但附近沒食物或不肚餓,便會停止運作節省能量。
  • 美國研究發現了神秘「幽靈人種」大約100萬年前出現在非洲
    美國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2月12日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分析西非人的基因時,發現了神秘「幽靈人種」大約100萬年前曾出現在非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人員德瓦蘇拉(Arun Durvasula)與桑卡拉拉曼(Sriram Sankararaman)分析的奈及利亞(Nigeria)伊巴丹市(Ibadan)約魯巴人(Yoruba)、奈及利亞的伊桑人(Esan)、獅子山(Sierra Leone)曼德人(Mende)、甘比亞(Gambia)西部地區的人,共分析405個基因組
  • 人類也能冬眠?科學家發現能夠觸發「假死」狀態的腦細胞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觸發這種狀態的腦細胞。科學家們一直研究如何通過誘導人類進入這種「冬眠」狀態以減少太空活動中所需的資源和空間,現在哈佛大學和日本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進展。他們通過在小鼠試驗,使老鼠即使不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進入「冬眠」狀態。該團隊先從研究老鼠在在此過程中如何調節體溫開始。
  • 首次發現豹紋壁虎可以長出新的腦細胞
    圭爾夫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類型的幹細胞可以使壁虎(gecko)生長出新的腦細胞,這項研究也為蜥蜴(lizards)在受傷後可以再生部分大腦提供了證據。 安大略省獸醫學院(OVC)生物醫學科學系的Matthew Vickaryous教授說:「大腦是一個複雜的器官,很少有良好的腦損傷治療方法,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研究領域。」 「研究結果表明,壁虎(gecko)的大腦不斷更新腦細胞,但是人類的大腦卻無法做到,」他說。
  • 腦細胞不可再生?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人成年後,大腦神經元能否再生?在近百年的現代神經科學發展史上,這個問題幾經反轉,尤其是近年的一些重磅發現,更是為爭議雙方都增添了證據。2018 年 3 月,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雜誌發文,指出隨著人類成長,海馬區神經發生(Neurogenesis,即生成新的神經元)急劇減少,成年後便不再有新的神經細胞生成。
  • 分子生物學重大發現: 腦細胞篡改了DNA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孤獨的老人不得不自己購買日用品和食品分子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發現:人腦神經元細胞可能自我擾亂了基因,這種混亂基因組進而又篡改和擴大了腦細胞蛋白質,極有可能引發了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人員測試了含有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神經元細胞是否具有不同基因編碼,以確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中蛋白質斑塊的形成來源。研究人員認為合成APP蛋白質的基因是一候選研究對象。前期研究實驗結果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經元可能含有額外基因拷貝,這可能是由於神經細胞基因重組而引起的。
  • 最新研究:人的腦細胞如何生成與發展記憶
    腦細胞,也稱為神經元,由細胞體和神經突組成。神經突又分樹突和軸突兩種。軸突很長,所以神經元是具有長分支的複雜的專門細胞。神經元在分支的特定位置構建蛋白質,以便可以形成新的突起,控制它們的移動方向並與其他神經元建立連接。
  • 人類首次在銀河系以外發現行星的蹤跡
    NASA / ESA距離地球2300萬光年,位於大熊座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M51,可能會成為人類發現的首顆「河外行星」的所在地。雖然自1992年以來人們在銀河系內發現了數千顆行星,且估計銀河系內存在的行星總數超過400億,但是要在銀河系以外的星系中發現行星難度非常大。原因很簡單,因為河外星系距離我們十分遙遠,很難把其中的恆星區分開,更不要說在它們身旁尋找行星。
  • 科學家在近2000年前的人類頭骨中發現了完整的腦細胞
    義大利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大約2000年前死於維蘇威火山噴發的一名年輕男子的完整腦細胞。20世紀60年代,專家們在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首次發現了這一遺址,這座城市在公元79年的火山爆發中被火山灰掩埋。據研究人員稱,死者被發現臉朝下躺在一張木床上,躺在一棟被認為是供奉奧古斯都皇帝(Emperor Augustus)的建築裡。死者死時大約25歲。
  • 【奇異8】0280.法國發現神秘地下石圈 尼安德塔人17萬年前建造
    當1990年代初期發現時,科學家們不知道是什麼構成這樣,這看起來似乎是被火燒毀的地方。現在,他們可能有一個答案:石圈是由尼安德塔人建造的,他們學會了廣泛的探索洞穴以及從事複雜的構築行為,例如安排石塊。在17.5萬多年前的這種行為,遠比我們預想的要早得多。
  • 研究人員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基因療法新靶點PGC1-α
    英國研究人員10日說,他們的小鼠實驗顯示,基因療法也許能成功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不過,專家們強調,這一發現是否適用於人類尚需進一步研究。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負責研究的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瑪格達萊娜·薩斯特說,他們利用經過改造的慢病毒載體把一種叫PGC1-α的基因注射入小鼠大腦的記憶區域,這些小鼠剛開始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狀。結果顯示,這種療法阻止了小鼠大腦中β-澱粉樣肽的積聚,後者被認為會導致腦細胞的死亡,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緊密相關。研究人員說,在利用基因療法治療4個月後,這些小鼠大腦中很少有阿爾茨海默病標誌性的澱粉樣斑塊。
  • 科學家在人類的唾液中發現,部分人祖先與「幽靈人種」雜交過
    也不會在短時間內愛上一個人。他們骨子裡有著很保守的一面。然後慢慢的實現自己的目標。像他們這樣的人。有快樂的成分。也導致他很容易得罪一些人。獅子座在職場上。哪怕有時候自己確實需要低頭看人臉色。 以前的研究顯示,muc7可能有利於早期人類的進化,因為它能黏住微生物,幫助人體免受致病細菌侵擾。
  • 日本研究新方法使腦細胞再生不會半途而廢
    腦損傷後,大腦內幹細胞會分化生成腦細胞,以修復損傷。但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如此分化出的許多腦細胞往往半途而廢、停止發育,造成腦功能難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