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多家媒體相繼報導,老牌SCI期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一下子撤回了9篇SCI論文,這些論文基本都是中國高校的,其中鄭州大學被撤稿3篇,同濟大學1篇,江蘇大學1篇,常州第七人民醫院1篇,蘇州大學1篇,山東大學1篇,威海市婦女兒童醫院1篇。
撤稿的9篇論文中,有8篇都是介紹miRNA類的相關文章,雖然這些論文來自不同的科研機構,但是卻存在相互引用和抄襲、捏造數據的現象。如今因為論文造假而被國際期刊批量撤稿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了,因為長期以來,論文成了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槓桿,在評職稱、年終考核方面都要數論文,就連臨床醫生也被套上了發論文的「金箍」。有這樣一種說法「做一千臺手術不如發一篇論文。」導致出現外科主任醫師不會做手術的笑話。
被撤稿的9篇論文中,同濟大學1篇論文因為缺乏原始數據,是同濟大學學生私自投稿,導師不知情。違反了國際道德標準,作者已經向所有受影響的各方道歉;大家都知道,發論文的條件之一就是明確聲明作品是原創的,並且沒有發表在其他地方出版物種,這篇文章代表了對科學出版系統的嚴重濫用。
如今在醫生系統中,有人提議SCI論文不能作為臨床醫生職稱考評中一票否決的指標,大家再想想,醫生到底要不要寫論文,科研與臨床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人們厭惡把論文當成升職稱的指標,是因為如今假論文實在太多了,出現了很多沒有意義的文章,即使放個幾十年也不會有人看,真正會總結的醫生不多,還有一部分會寫文章的人臨床卻不咋樣。
我們很難說清文章與臨床孰輕孰重,很難比較,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一篇優秀的論文,一定是勝過千萬臺手術的。尤其是對於臨床有指導性的論文,它是無數優秀醫生工作經驗的匯總,能夠指導醫生的日常工作。很多醫生可以做手術,能看好病,但是卻拿不出看病的規則,沒法對比自己做的好壞,看了一輩子病,卻沒有把相關的數據留在人類醫學史上,或許很多年之後,才會發現很多手術是不該做的。
相信大家都看過一部電影《飛躍瘋人院》,裡面的主人公做了一個當時很時髦的手術,叫前額葉切除術,在上世紀20-50年代,成為了行業內公認的精神病治療手段,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傻子,大家都認為前額葉是「沉默的腦區」,沒什麼作用,但是一個偶然的發現,前額葉被破壞之後,精神病患者會變得安靜下來,於是醫學家開始用這種方法來治療精神病,如今我們知道,人腦的前額葉位於大腦的前部,與智力、語言、記憶、思考、情感等高級認知功能密切相關。
任何技術的進步都需要一個過程,無數跨時代意義的發現都是通過論文的形式向世界公布的,這是臨床上做上千臺手術無法比擬的。
有人表示,如果真的做了上千臺手術還不能從中總結出什麼,都不能掌握此類手術的最新知識,不能拿出和同行交流的東西,不是你笨就是你懶。做了上千臺手術的結果只是讓自己的手法更熟練,那你只是一個開刀匠,還不能稱為一個優秀的醫生。
如果取消論文評定晉升,你的能力真的比那些會寫論文的醫生強?你的臨床能力會比同年資歷的醫生高,這是不一定的,而且能力也不能憑肉眼一眼就看出來,你水平好不好,還不是主任一句話的事,到時候就會出現,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到時候你是不是更加懷念這個打家憑本事比硬指標的年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