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還在造新單詞,漢字卻幾乎沒有,漢字正在失去活性?

2020-12-08 騰訊網

  每年由於新事物的出現,英語總會新增很多單詞,為英語單詞注入新的血液,而漢字我們幾乎沒怎麼變動過,跟緊隨時代的英語單詞相比,漢字正在失去活性?

  這當然不是!漢字一共有八萬多字。人類所能表達的東西,漢字都能表達。哪怕是新增的事物,漢字也僅需組詞而矣,哪怕「洞中方一日,世間已千年」這種嚴重與社會脫節後,也能通過漢字快速了解社會,而不會陷入字不認識的無奈境地。

  至於英語中每年新增大量單詞,看似充滿活力,實則臃腫不堪。事實上西方現在正在醞釀個大危機,在2009年英語詞彙量突破100w,這個數字越來越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單詞越來越多,每添加個東西就加一個單詞。而中國漢字不會再添加多少,中國可以隨意組詞,英語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後果是最後英語越來越難學習,可以預見n多年後,英語由於龐大的體量,將會被大修甚至是淘汰!

  在現代社會一個說漢語的人只需要掌握2000個字,就可以讀書、看報、搞科研。可在英文世界裡,沒有2萬個詞別想讀報,沒有3萬個詞別想把周刊讀順。這樣一比較熟勝熟劣一目了然。

  最後漢字家族中也會添新字,不過非常少,也非常偏。比如說化學元素周期表裡的字,這些一般人也用不上。

相關焦點

  • 用漢字標註英文單詞發音的學習方法,該放棄還是沿用
    英語的學習一直是很多學生心中永遠的痛,有的高中學生直到高考時候,英語考試仍然不及格,更有甚者直到高中畢業還在用漢字來標註新學英文單詞的發音。用漢字來標註英文單詞的發音,幾乎有九成的初學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香蕉banana標註「不拿啦」丶附近near標註「妮兒」丶桃peach標註「屁吃」……看到這萬千笑話著實讓人啼笑皆非。然而,讓人有些不解的是,許多的英語老師並不反對學生用這種方法學習英語。那麼,面對這用漢字標註英文單詞發音的學習方法,該放棄還是沿用?正方有個成語叫先入為主。
  • 漢字為何能令外國人痴迷?與英語相比漢字有什麼魔力?
    #近日西方某論壇上討論起東亞的虎文化,並談到了老虎額頭上的花紋與漢字「王」的關係,外國人感到很神奇,中國人居然能從老虎身上獲得靈感創造出「王」這個字,這個漢字造的太好了,老虎是力量的象徵,用它額頭上最明顯的符號作為文字,如同西方的家族紋章,這簡直是天才的創造!
  • 漢字和英語的較量:漢字具有精準、自由和智能化優勢!
    漢字看似「多歧義」,實則「精準到妙到毫巔」!再來看看英文的例子:line。這個英文單詞有兩個用法:一是作為名詞,有「線、線條、邊界、界限、皺紋、褶子等」意思;二是作為動詞,有「沿著」、「沿著線」的意思。此外,英語「line」還有單複數、過去式、現在式等多種形式!看到了嗎?英語單詞一樣存在多義詞現象!
  • 你有用漢字標註英語單詞發音的經驗嗎?
    本來我是想寫一寫有關於英語裡複合詞的由來的東西的,但是無意間找到了這麼一張圖,霎時間笑得人仰馬翻,遂改變寫作主題,寫一寫關於這張圖的東西——用漢字標註英語單詞發音的不科學之處。先來看看這張圖吧。用漢字標註英語單詞的發音嗯,真是既形象又生動,我的腦海中瞬間就出現了某種不可描述的畫面。可這個標註就是不太準確,甚至具有很大的誤導性。
  • 小學生用漢字給英語單詞注音,看到密密麻麻的標註,老師都笑了
    英語,是很多人學生時代的噩夢。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相應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因為英語的發音了。因為英語發音與漢語發音有很多不同,而學生們又要在漢語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所以大部分人在學校學到的就都是中式英語了,尤其是在發音方面。
  • 抄錯單詞寫錯漢字 英語卷不難得分卻不高
    水母網6月16日訊 今年高考試卷中,英語命題難度比去年降低,但考生的答卷卻不盡人意。記者昨天從英語閱卷現場了解到,不少考生的基本功不紮實,有的竟然抄錯原文中的單詞或寫錯漢字,結果白白丟分。一名多年閱卷的高三英語老師告訴記者,今年英語試卷難度較去年降低,詞彙量較去年減少,除閱讀部分有個別不影響答題的生詞外,其他基本沒出現超綱詞彙。
  • 2100年英語詞彙量將超200萬,要麼借鑑漢字思想,要麼消亡
    早期的英語單詞普遍只有3-6個字母,而新詞彙一般有6-10個字母,超過10個字母的也不罕見,有時候詞彙無法表達清楚,就要創造詞組或短語,複雜度更是令人驚悚!專業詞彙不僅多而且難,真是要了歐美理工學子的老命了!但是,這種困境對漢語來說根本就不存在!
  • 王希明 |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
    我們大多數人都學過英語,比如「山」這個意思,英語用「mountain」來表示,這個單詞是記錄發音的。而我們的漢字「山」,一看就能猜出是什麼意思,這個字形是表示意義的,和shan這個讀音沒有必然的關聯。這樣一來,你也許會發現,只要你會說英語,簡單地學了基本的字母,幾乎就能讀書了。
  • 了解漢字,才能了解中國,它是中國人的驕傲,漢字的優勢是什麼?
    漢字與古埃及文字漢字是中國人最大的驕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如果沒有上個世紀50年代全面學習簡體字,那麼漢字2200多年來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簡體字的好處是讓漢字更加簡單,也更加便於學習,大大的消減了中國的文盲率,同時也降低了中國人的交流成本,提升了中國人的交流效率,簡體字至少在我們這一代看來是功德無量的。中國漢字與古埃及文字形成鮮明對比。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拋卻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漢字和英文哪個更先進?
    漢語和英語哪個更先進,這幾乎是無法回答的問題。我只能說各有優勢。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漢語和英語應該互補。一般情況下,掌握3000個常用漢字,閱讀報刊、書籍,基本就沒有文字障礙了。但是,英文需要掌握1萬多個單詞,才能基本無障礙地閱讀報刊書籍。因此,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看起來難學;實際上,總體而言,學漢語比學英語要容易不少。另外,漢字是表意文字,無論古今發音區別有多大,但基本不妨礙今人閱讀漢語古籍。
  • 驚世構想:用表音思想改造漢字,也許能創造出超智能未來文字
    漢字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初的基礎漢字形成於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倉頡造字絕非傳說,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倉頡所造的漢字數量很少,大約300-1500個,只佔數萬漢字總量很小一部分。最初的漢字全是象形文字,而且都是單體字,即字是一個整體,沒有上下、左右、左中右等複雜結構。更複雜的漢字是後人在漢字發展中新創造的。
  • 漢字是世界上公認最簡單的文字?看看外國人眼中的漢字就知道了
    中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其中漢字就是非常獨特的文明。經過6000多年的演變,漢字從最早的甲骨文形成現在的楷、行、草書字體,是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現在我們所用的大部分漢字都是簡化字,但部分仍有象形字的影子。「家「字的「宀」是房屋的象形字,「豕」是豬的象形字。「家」字象徵的含義是,上層住著人、下層養著豬的房屋,也就是人食宿生活的地方。類似的漢字還有很多 ,但並不影響我們學習和使用。目前,漢字的數量沒有準確的數字,大概在10萬個左右,日常使用的僅有幾千字。
  • 仿佛小時候的自己:小學生用漢字標註英語發音,老師發出槓鈴般的笑聲
    1月8日,重慶一小學老師無意間發現有同學用漢字標註英語單詞,英語課本被滿密密麻麻地用漢字諧音標註,看起來認真而又可愛,讀來非常忍俊不禁,老師不禁發出槓鈴般的笑聲,但不提倡這種學習方式。網友表示,雖然好笑,但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儘管指事字的發展突破了象形字的局限,讓文字的進程邁前了一步,但能造出來的字依然有限;但幸運的是,在「象形到表意」的這個過程裡,人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於是「會意字」就順勢而生了: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合二為一,把它們的意義結合成一個新的意義。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應該承認,漢字的初始學習難度比較大,但漢字學習的總量相對較少。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詞頻與文本覆蓋率相關統計,掌握3000左右漢字可以順利閱讀99%的報刊文章,而掌握英文單詞量達到10000個,才能覆蓋約95%的報刊文本,所以漢字學習不存在類似需要學習海量英文單詞的問題。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因此,在他還在讀經濟學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白話文了。1954年的時候,早年就對白話文十分有研究的周有光被邀請進入了文字改革委員會中,他開始專心研究起漢語拼音以及漢字簡化的工作。並且揚言: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而當時漢字的簡化工作事實上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計較,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導失道」還常常出現在一部分人的口中。
  • 外國人眼中的漢字長什麼樣?另類視角看漢字
    我小時候就是被家長鼓勵過去練英語口語的孩子中的一個:「快!你過去跟他說幾句英語!」大部分留學生都表示:【漢字很複雜難寫】來自波赫的威力表示:「漢字超難寫」;來自匈牙利的李可認為:「漢字像『憤怒的貓抓』,感覺漢字很複雜,字字不能區別」;而越南的段維孟覺得:「漢字看起來像ロロ
  • 漢字是怎麼創造的,有什麼獨特的使用方法?「四體二用」給你答案
    ,入門級別的單詞如can、have、play,同樣有多重意義。這也是學習英語最大的難點之一:太多的詞義並沒有明顯的規律可循,只能死記硬背,更別說要搞清一個英語單詞的本義了,這壓根兒不是普通學生能做到的。對英語成績好的同學來說,看到一個單詞就能立刻拼出它的讀音,但卻未必能知曉其義,而漢語恰巧相反,我們看到一個陌生漢字,往往可以猜出其大致的意思,卻不能讀出來。
  • 70歲美國「漢字叔叔」潛心研究30年 打造漢字字源資料庫
    在摸索的過程中,他發現如果理解漢字的象形來源,便可以很容易掌握漢字,於是他開始了漫長的漢字故事探索。而使他真正下定決心做漢字資源資料庫,是1994年的一天。正在和朋友聊天的西爾斯突發心臟病,手術後,他的心臟中多了四個搭橋、三個支架,醫生告訴他生命或許只剩下了最後一年。接近死亡的時候,他決定做自己一直以來想做卻還沒有行動的事:將《說文解字》數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