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因組所等密碼子偏好性研究獲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在遺傳信息編碼過程中,編碼同一種胺基酸的多個同義密碼子(Synonymous Codons)的使用頻率並不相等,這種現象稱為密碼子使用偏好(Codon Usage BiasCUB)。密碼子使用偏好在不同物種甚至某一物種內的不同基因都具有特異性,隱藏在這種偏好性背後的是基因與物種長期進化過程中突變、選擇和漂變的綜合作用。密碼子使用偏好與基因表達緊密關聯,通過比較密碼子偏好性差異可以推斷基因是否受到不同程度的翻譯選擇(Translational Selection)。大量研究證實,在同一物種內,高表達水平的基因由於需要提高翻譯準確性及效率而傾向於使用最優密碼子,因此表現出高的密碼子使用偏好性。

  翻譯選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核生物以及單細胞真核生物(例如大腸桿菌、酵母)。人的基因組結構極為複雜,使得關於翻譯選擇的相關研究變得非常困難,甚至無法確切判斷是否有翻譯選擇存在。已有研究報導,不改變蛋白質序列,因為翻譯準確性或效率的改變會導致人類疾病,例如囊性纖維化(CF)。基因組水平的大規模SNP篩查顯示大量的同義突變與多種人類疾病存在相關性,但對很多同義突變的具體作用方式了解較少。

  為更加全面與深入了解密碼子使用偏好性的生物學意義以及基因表達調控的機制與進化,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章張研究組與張治華研究組,與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崔鵬博士、美國麻州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朱江博士,針對人類基因的翻譯選擇這一問題開展合作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於20147月發表在期刊Biology Direct 上。

  在北京基因組所高性能計算平臺的有力支撐下研究發現人類基因中也存在翻譯選擇,但與細菌以及酵母不同的是,翻譯選擇並非僅與表達量密切相關。通過高通量測序數據,研究團隊將人類基因按照表達模式分為三類:組織特異基因(僅在一個組織中表達,Tissue-Specific Genes)、普遍表達但表達水平可變的基因(Expression Variable GenesEVG)、普遍表達且表達水平相對恆定的基因( Expression Invariable GenesEIG)。通過這三類基因的比較分析發現,EIG的表達量與密碼子使用偏好性存在相對較強的相關性,進一步分析顯示這種較強的相關性並非完全與高的表達量相關。通過與tRNA使用頻率的關聯分析,發現EIG對最優密碼子的使用存在明顯偏好。這一研究結果顯示,在大量組織中表達且表達水平相對恆定的EIG基因,受到了明顯的翻譯選擇。與TSEVG相比,EIG密碼子使用偏好相對更多來自於翻譯選擇的作用。

  上述研究揭示了翻譯選擇的普遍性以及作用在不同物種中存在有差異性,為後續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翻譯選擇作用水平的演化及其機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論文連結

 

密碼子使用偏好性與基因表達的相關性

相關焦點

  • 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劉峰研究組合作開展的「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鑑定」研究,發現了WTAP(wilms'tumour 1-associating protein
  • 密碼子的秘密
    科學家研究發現,其中3種密碼子編碼結尾信息,表示蛋白質合成到此為止,不再繼續。餘下的則分成20個組,分別代表同一個胺基酸。比如AAA和AAG這兩個密碼子都代表賴氨酸,這在遺傳學裡被叫做簡併密碼子。密碼子的秘密是在50年前被發現的,從此就再也沒有改變過。
  • Nature:重大進展!構建出僅使用61個密碼子的大腸桿菌
    2019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在實驗室合成的基因組替換了大腸桿菌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5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otal synthesis of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recoded genome」。
  •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4/3206
  • 基因組所急性白血病轉錄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研究員王前飛和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黃岡博士研究組合作,在該方向上取得進展,相關論文在該領域期刊Leukemia上發表。通過對全基因組ChIP-seq數據及轉錄組數據的整合分析鑑定出一組直接受PU.1調控的表達印跡。在生物學功能方面,這個由15個靶基因組成的表達印跡分別對應到細胞生長、造血分化及炎性反應等重要生物學通路上。
  • PRC2與lncRNA相互作用的序列特異性研究獲進展
    PRC2與lncRNA相互作用的序列特異性研究獲進展 2017-02-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Molecular Cell:基因組所RNA甲基化表觀遺傳新機制研究獲重要進展
    11月21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重大疾病基因組與個體化醫療實驗室 「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美國芝加哥大學何川教授實驗室和奧斯陸大學Arne Klungland教授合作完成的「RNA甲基化表觀遺傳新機制研究項目」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學術論文在Cell子刊 Molecular Cell 雜誌以 ALKBH5 is a Mammalian RNA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獲新進展:已完成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
    中新社昆明11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旨在構建全球現生約10500種鳥類基因組圖譜的「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已成功發表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全新的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
  • 全球微生物模式基因組測序計劃獲進展
    全球微生物模式基因組測序計劃獲進展 2020-11-25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給微生物定名、分類記載和發表時,以純菌狀態所保存的菌種,是微生物分類學的標準參考物質,也是理想的生物技術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產業價值。模式菌株長期以來分散在全球100餘個保藏中心,是珍貴的資源。
  • 北京基因組所發現RNA m6A選擇性甲基化機制
    近兩年,通過在人、小鼠、酵母和擬南芥等系統內的研究,在甲基化動態調控機制的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並發現m6A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mRNA的出核轉運、翻譯和降解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級中心生物信息室宋述慧課題組,研究發現了RNA的選擇性甲基化現象,並探索了其可能的產生機制。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獲新進展:已完成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解碼」
    中新社昆明11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旨在構建全球現生約10500種鳥類基因組圖譜的「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已成功發表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全新的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這是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的消息。
  • 北京基因組所等揭示O-GlcNAc糖基化修飾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分子機制
    為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生物體進化出一套保護機制來監控DNA損傷並及時修復,這一機制即為DNA損傷應答。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郭彩霞研究組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唐鐵山研究組合作,通過質譜技術發現跨損傷合成DNA聚合酶Polη第457位蘇氨酸能發生一種新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氧連糖基化修飾(O-GlcNAcylation)。
  • 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獲進展
    遺傳多樣性演化是進化基因組核心問題之一。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1.23 星期一
    科研進展1、物理所等提出狄拉克渦旋拓撲光腔2、聲學所提出一體化降噪與混響消除算法3、南京古生物所為寒武紀三葉蟲家族又添一新成員4、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化學所等發展出曲面印刷微納結構光子器件新策略6、天津工生所在酶立體偏好性改造及其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 我國將在林業三大領域開展創新性研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明明)記者從1月8日召開的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建所60周年慶祝大會上獲悉,為了給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 大腸桿菌基因組就這樣被改寫了
    Jason Chin 圖片來源: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JasonChin教授與其同事重新編碼了一個大腸桿菌菌株的全部基因組,只用59個密碼子就合成出所有的必需胺基酸。該研究近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哈佛大學生物學家George Church評價說:「這是一個重大的裡程碑。」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5年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於北京召開的第五屆「乳酸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上,將「世界腸道健康日」這個概念引入中國,旨在提升公眾的腸道健康意識。腸道中與人體共生或寄生的微生物如細菌、原生動物、病毒等可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第二基因組」有著龐大數量和類群基礎的細菌,其分布平衡對人體健康尤為重要。
  •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2017-09-26 武漢植物園 【字體以上特徵在所有已報導的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中均為星葉草科所特有。基於葉綠體基因組全序列的毛茛目系統基因組學分析強烈支持星葉草科和木通科的姐妹關係。
  • 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早在 2010 年,美國團隊就創造出了世界首個具有合成基因組的微生物,他們用的是絲狀支原體(Mycoplasma mycoides),基因組非常小,只有 100 萬個鹼基對,而且設計變動並不大。本次的人造基因組擁有 400 萬鹼基對,用 A、T、C、G 表示,列印在 A4 紙上長達 970 頁,是科學家們迄今合成過的最大的基因組,對其改動程度之大也是史上首次。「此前人們完全不清楚,合成這麼大的一個基因組,還是徹底變動過的,是否具有可行性」,領導項目的 Jason Chin 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