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世界兩百年發現瘟疫,他的書救過非典患者的命

2021-01-10 毒藥君

不知道昨天你們的朋友圈是什麼樣。

毒藥君的朋友圈,從早到晚都被一個人刷屏。

李文亮。

人們的情緒很悲痛。

悲痛於一個生命的逝去。

看著他生前的文字,想想那些猶言在耳的「謠言」。

有人說,李文亮的生前和死後都有「謠言」。

拋開爭議,他和他勇於發聲的「吹哨人」精神,值得被更多人銘記。

記得前幾天跟大家聊《中國醫生》的時候我說過。

應該相信,大部分醫務從業者是善良的。

醫者,仁心。

救死扶傷是他們的天職,歷來如此。

看到人們對李文亮的緬懷,不免讓我想起另一個人。

和李文亮一樣,他也是一個「吹哨人」。

巧合的是,他也曾因為發現了疫情被人質疑。

大明劫

Fall of Ming

影片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

電影為觀眾介紹了一位醫學界的大神——吳又可。

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

但作為一介中醫,同時也是首位發現「病毒」這種物質的華人。

吳又可的病毒學理論,整整領先世界200年。

其圍繞病毒寫就的名著《瘟疫論》,更是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派上用場。

然而就是這樣傳奇的故事,13年上映時,卻叫好不叫座。

儘管有人稱其為「近十年最好的古裝片」,但這部寫實風極濃的電影最終還是沒能在市場上表現出應有的票房號召力。

今天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的班底,其實還是非常驚豔的。

兩大主演上,有馮遠徵和戴立忍這兩大實力派。

儘管來自海峽兩岸,但二人氣場上卻意外合拍,毫無違和感。

一部作品的好壞,除了紮實的劇本,導演也很關鍵。

本片的導演,則是請來了《萬箭穿心》的王競。

儘管因為預算原因,《大明劫》的影像質感還不夠精細。

但對故事的出色理解,還是讓他化腐朽為神奇,將一部低成本電影拍出了歷史的滄桑感。

影片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了明朝倒臺的最後兩年。

彼時,闖王李自成東山再起,並又一次舉旗反抗朝廷。

兵荒馬亂的年月,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坐鎮中央的崇禎皇帝,眼看大明江山日益衰敗卻無能為力。

而他所在的朝廷,正處於分崩離析之中。

除了應付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

內部鬥爭以及後金勢力(清朝前身,原明朝建州女真的東北政權)的崛起,都為政權的存亡埋下極大隱患。

流賊進犯,地方軍卻擁兵自重不聽指揮。

崇禎的皇帝威嚴,名存實亡。

危難之際,崇禎想起了在內部鬥爭中被人誣陷的孫傳庭。

身為一朝名將,被小人誣陷的孫傳庭因得皇帝賞識重掌兵權。

受命前往潼關(陝西省渭南市)集結部隊,以鎮壓在中原地區(河南省)的起義軍。

儘管有大將親臨督陣,但如果你了解一點歷史,會知道當時中原地區的民心已出現倒戈跡象。

史書記載,崇禎十三年(1640),河南饑民「唯恐自成不至」。

贏得民心的李自成,此時在黃河以北,已招募10萬人馬。

反觀孫傳庭一方,由於朝政腐敗導致管理鬆散。

出現了地方鄉紳霸佔軍田,進而產生物資供應困難的情況。

軍糧供給不足,朝廷不給錢更換設備。

被逼無奈的他只得向這些地頭蛇募集物資。

結果自然是吃閉門羹。

除了物資匱乏,部隊裡軍心渙散,管理不嚴等現象,都讓大戰在即的孫傳庭看不到任何翻盤希望。

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還有個更重的打擊在等著部隊。

瘟疫。

因為年代原因,當時的醫學界對這種疾病的認知尚處於一片空白。

以至於一些醫師用傳統的藥方進行醫治,不但效果全無,還害自己被感染至死。

吳又可的老師即是因此命喪軍營。

而在被徵召到軍營出任軍醫前,吳又可只不過是一個遊醫,俗稱江湖郎中。

這個詞在當下是一個貶義詞,形容的是那些出師無門、不懂裝懂的騙子。

可在古代,民間醫師卻是一個流行全國的現象。

一來是因為當時沒有產業化這個概念。

二來,也因為其中一部分人就像吳又可這般,對名望和權力毫無念想。

他們從醫不是為了財富跟名聲,而是為了醫治百姓。

所以像官場裡那些玩弄權術的人,自然也跟他們八竿子打不著。

雖生在亂世,但在吳又可的世界觀裡,並沒有闖軍和官兵這樣的概念。

儘管中途屢次被兩撥勢力攔截要挾,吳又可都沒有忘記自己身為醫師的本分。

在孫傳庭的部隊擔任軍醫期間,還發生了一個插曲。

師父在世時,吳又可曾和對方一起去軍中出診。

但開出的藥方卻截然不同。

按照師父的理論,他只根據士兵表現出來的病理表徵,推斷為是一般傷寒導致大面積傳染。

可根據吳又可遊歷全國的行醫經驗,此次「傷寒」非同小可。

師徒二人甚至因為要不要遵守老祖宗的規矩(師父古板遵循傳統藥方,吳又可提倡對症下藥)鬧得不歡而散。

可後來通過實地走訪,吳又可證明了自己的推斷。

他發現,軍營之外,附近的百姓居所同樣爆發了類似症狀。

通過相似的死狀,吳又可判斷,這種瘟疫能夠通過空氣介質進行傳播。

明白了傳播來源,回到軍營的吳又可很快把情況報給了孫傳庭。

後者因為常年帶兵打仗,加上從戎以前本就是進士(科舉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庭試者)出身。

開明的他,同意了吳又可的「另類」治療手段。

於是在接下來的治療階段,觀眾會看到非常神奇的一幕。

在5個世紀以前,就出現了隔離診斷治療。

而且,他們還帶起了自製「口罩」!

具體做法是,吳又可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緩急程度分門別類。

此外他還規定,隔離期間,不允許病號互相串門。

這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軍隊進一步被傳染的風險。

配合上吳又可找來的中藥,部隊此前一直激增的受感染者數量開始剎車。

但,吳又可到底只是一個醫生。

他能醫病,卻醫不了人心。

和李自成決戰前夕,為了杜絕後方留下隱患。

孫傳庭下令,將那些被隔離的士兵統統滅口。

在一次私下會晤中,孫傳庭向吳又可坦誠,自己不是弒殺之人。

只可惜,大難當頭,在個人命運和國難面前,他必須有決斷。

可遺憾的是,孫傳庭拼盡全力守護的這個國家,最終並沒有如他所願得以倖存。

他自己的命,也因為這場註定不會勝利的戰爭葬送於前線。

《大明劫》這部電影和以往的古裝題材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沒有將視角放在宏大的敘述上。

恢弘磅礴的戰爭場景,精緻的服化道,花裡胡哨的搏鬥招式,這些都不是它追求的目標。

影片真正想做的,是通過一個醫生抗疫的故事,來反映一個無力的時代。

這個時代下,小人物的命運得不到保障,一個國家的命運也危在旦夕。

就像有人評論道:病入口鼻則為瘟,國不等外寇兵自潰則為劫。

大明的結局正如同這場瘟疫一般,因為壞蛆的常年腐蝕而不自知,最終落得個金玉其表敗絮其中。

吳又可作為一個平凡的醫師,創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醫學理論並大膽付諸實踐。

爾後,又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醫學成果功虧一簣。

他失敗了嗎?

並沒有。

因為,他還有那本留給後人的傳世之作,《瘟疫論》。

這本凝結其畢生所學的著作,仿佛在向我們傳遞一個聲音:

無論時代如何更迭,朝代或許一直在變。

但真相,總會想盡一切辦法留存。

即便,它只是一本醫學專著。

相關焦點

  • 中國戰勝瘟疫的啟示
    黑死病算的上是人類歷史十大瘟疫中最致命的瘟疫之一。該種瘟疫的起因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來的細菌造成的。黑死病的症狀,就是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被人們稱作「黑死病」。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其中歐洲的死亡人數為2500萬到5000萬。
  • 黃帝內經 | 從甲流到非典,中醫是如何通過五運六氣,預測及治療瘟疫...
    「學而時習之」,把過去的東西反覆研磨,你會發現,自己的生命每一次都有新的提升。此外,祛除寒、溼還有一味藥叫蒼朮(zhú),中醫能夠治療瘟疫,救治這麼多人的命,就靠這些中醫藥。 遠的咱不說,就說建國以後,1954年,在石家莊、華北平原一帶,突然流行乙型腦炎。乙型腦炎都是小兒患病,高燒後抽搐,角弓反張,整個人抽起來,最後就死掉了。當時中國請來了很多西醫專家,可也沒辦法,最後中醫用白虎湯治療,效果就特別好。
  • 調查:「非典後遺症」患者生存的傷與痛
    七年前的「非典」抗戰中,他戰勝了致命的病毒,在媒體的聚光下成為了抗擊非典勝利的希望,被鮮花和祝福環繞著。七年後,已經58歲的方渤成為了一個被遺忘的非典倖存者。曾經救了他一命的激素療法讓現在的他疾病纏身。他的兩髖各爬著一條30釐米長的大疤——股骨頭置換手術留下的痕跡。2003年他接受的激素療法給他留下了骨壞死的後遺症。他的雙膝和雙肩也受到了後遺症的影響。
  • 「中國首例報告非典患者」黃杏初任醫風監督員
    中新網6月4日電 「中國首例報告非典患者」黃杏初,在出院後的三個多月裡,遭受了不曾有過的艱辛與委屈。為了鼓勵黃杏初,在主治醫生黃文杰的建議下,廣州軍區總醫院聘請黃杏初為該院的「醫德醫風監督員」。  據信息時報報導,去年12月17日晚上9時。廣東河源34歲的重症病人黃杏初被送至黃文杰和他的同事面前。此時的黃杏初高燒39.8℃,呼吸困難,全身發紫。
  • 尋訪黃杏初--中國首例「非典」肺炎報告患者
    記者前往河源黃杏初的家,儘管地處偏遠,但黃家早已失去了平靜。轉自搜狐  令殷漢華欣慰的是,河源醫院9位感染非典的醫務人員均已治癒,其中的肖東梅、黃曉琴兩位護士還利用自己的血清救治了北京一位非典患者。這是我國在發現非典後首次使用康復患者的血清試驗性治療非典患者。轉自搜狐  據了解,今年4月30日,河源市最後一例非典患者康復出院,而到目前,河源市已有20多天沒有新發病例的報告。
  • 17年前非典倖存的人,命是撿回來了,日子卻活得不成人樣
    世界上總會時不時出現一些危險,就比如17年的非典,為了能夠救下來生命,不得已使用了激素療法,但是當年非典倖存的人,命是撿回來了,日子卻活得不成人樣!但是激素治療是屬於殺敵一千自損五百,剩下五百,哪怕是有後遺症,也是命。股骨頭壞死被稱醫學界為「不死的癌症」,通俗點說就是患者要終身接受治療,雖然國家會支付一半的醫藥費,但是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也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每個月治療費用最少將超過4000元。
  • 中國首例報告「非典」患者黃杏初廣州捐血清
    中新社廣州五月二十三日電(王華  劉正軍)中國首例報告的「非典」患者黃杏初現身廣州軍區總醫院,他捐出一百五十毫升鮮血漿的同時,澄清自己從未「躲起來」。  三十四歲的黃杏初病前在深圳一親戚開的酒樓裡當廚師,去年十一月六日開始感覺不適,自認感冒在打過吊針後未見好轉,便回河源老家休養。期間曾一直在宿舍休息。
  • 看100多年前的哈爾濱鼠疫,03年的非典在世界瘟疫裡算小的
    我們現在人一提到巨大的災難往往都會想到地震、暴雨、火災泥石流等等等,其實在這些巨大災難裡面還包括傳染性疾病給人類帶來的這種巨大災難和威脅,就說我們通常所說的瘟疫,那麼一說到瘟疫其實很多人就會想到2003年的非典還有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非典可能是在我們從二十世紀統計到現在來瘟疫規模算小的
  • 李紅濤 韓婕:新冠中的非典往事:歷史類比、記憶加冕與瘟疫想像
    上述兩篇報導都將SARS視為沉重或慘痛「教訓」,但其立足點在於當下如何「吸取教訓」。另一種勾連非典和新冠的方式,則是將過往的「教訓」轉化為批判性的話語資源,這突出體現在疫情暴發初期《財新周刊》的兩篇社論中。第一篇題為《疫情防控務必全過程透明》,最後一段寫道:透明不會帶來恐慌,只有真相缺席,才是公眾的恐慌根源。
  • 人類瘟疫歷史上,10大濟世神醫,最後一位不接受反駁
    吳又可大膽跳出傷寒論,從另一個角度研究瘟疫,提出病毒通過"口鼻傳染"說法。非典時期,他的"達原飲"作為衛生部推薦中藥方,在各大藥店熬煮推廣;治療新冠病毒的連花清瘟膠囊,也源於他的理論支撐。吳又可創立的溫疫學說,領先西方世界整整200年。
  • 被遺忘的北京「非典後」
    但「非典後」依然對未來恐懼,他們擔心疾病的發展,擔心喪失生活能力,而因「非典後」具家族性特徵,他們也擔心誰來照顧患病的家人……他們還在想著辦法,找尋著過得更好的希望。暗夜的酒館很安靜,幾杯下去,酒精的作用讓方渤有些漂浮。9月28日,這個患有股骨頭壞死、肺纖維化的中年人,試圖猜想如沒有非典後遺症,他現在會過著怎樣一種生活。許多的鏡頭在他腦海裡放大。
  • 17年前的非典中幸運活著的人,雖說撿回了一條命,但活得很痛苦
    隨著新冠病毒的爆發,讓我們不得不想到17年前的非典。雖然說新冠病毒和非典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唯一不同的是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很長,而感染非典之後就會立刻出現症狀,在17年前的非典中,感染人數達到了8422例,死亡病例是919。
  • 2003年的非典疫情持續多久,為什麼會突然消失?原因竟如此簡單
    入院後,檢查發現他的肺部出現大片的實變,高燒七天不退的黃杏初來到廣州軍區總醫院時,已全身發紫、神志不清。他,就是2003年春節,國內確診的第一例非典病人。曾治療與接觸過黃杏初的所有醫護人員,都出現了相同症狀。此外,遠在200多公裡外的廣東省中山市也出現了相似病例。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同心協力,抗擊疫情。
  • 瘟疫之鏡映照出人類之本相
    一場瘟疫,正在將人逼迫到現代性的牆角,拷問人的現實生存與未來走向。但是,瘟疫又何曾只是在今天如此咄咄逼人呢?翻開馬克·霍尼斯鮑姆的《人類大瘟疫——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性流行病》一書,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人類歷史與瘟疫的纏繞關係,也能由此反思人類的現代性基調與全球化歷程,更會見識人的「多面」。
  • 忘卻的「非典後遺症」
    2003年,作為「被成功治癒的非典病患」,他曾上過央視「面對面」、「東方時空」等欄目。 當年,方渤家8人感染住院,出院時只有6人。翻看曾經的視頻,他滿頭黑髮、身材微胖,雖然因為非典失去了妻子,卻滿懷新生的希望。影像中,他拉著全家去捐獻血清,自己籤署協議,願意死後捐獻眼角膜,捐出遺體用作醫學研究。
  • 沈祖新|瘟疫之鏡映照出人類之本相
    翻開馬克·霍尼斯鮑姆的《人類大瘟疫——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性流行病》一書,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人類歷史與瘟疫的纏繞關係,也能由此反思人類的現代性基調與全球化歷程,更會見識人的「多面」。由「病」向「疫」的現代潛流在《人類大瘟疫》一書中,瘟疫歷史的書寫首先是知識考古學的實踐,作者要呈現瘟疫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個體的「病」如何擴張為群體的「疫」。
  • ​中醫不僅抵禦了中國歷史上321次大型瘟疫,當前歐洲煮大鍋中藥...
    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 中醫抵禦了中國歷史上321次大型瘟疫 據中國中醫研究院最新編輯出版的《中國疫病史鑑》,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大型瘟疫。中醫藥與各種瘟疫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對決,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 探訪非典後遺症患者:免費治療的名單如何確立?
    昨天是國際殘疾人日,我們的記者走訪了一個特殊的殘疾人群體,他們就是那些非典後遺症的患者。他們淡出我們的視野已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在這段時間裡面他們過得怎麼樣,我們先來看一段記者的調查。(播放短片)嘉賓:三級等於喪失生活能力的那種肢體殘疾。
  • 對於在災難與瘟疫當中死去的人,淨空法師: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這是不是傳說中「命大」這個說法呢,淨空法師對於災難中死去和生還的人是這麼解釋的。對於禽流感和各種瘟疫的蔓延,佛教淨空大師是這樣開示的:中國諺語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如今的現代人對於祖宗五千年文化的教誨,很多人都遺忘了,也不喜歡再去學習,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 河源首例報告非典患者黃杏初直面媒體:我沒失蹤
    表示出院後一直與有關部門和醫院保持聯繫轉自搜狐  本報訊 記者張小磊、通訊員劉正軍報導:一度被媒體炒作說康復後不辭而別,下落不明的河源首例報告的非典患者黃杏初(本月15日本報《焦點新聞》曾作相關報導),昨天在廣州軍區總醫院直面媒體:我沒有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