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昨天你們的朋友圈是什麼樣。
毒藥君的朋友圈,從早到晚都被一個人刷屏。
李文亮。
人們的情緒很悲痛。
悲痛於一個生命的逝去。
看著他生前的文字,想想那些猶言在耳的「謠言」。
有人說,李文亮的生前和死後都有「謠言」。
拋開爭議,他和他勇於發聲的「吹哨人」精神,值得被更多人銘記。
記得前幾天跟大家聊《中國醫生》的時候我說過。
應該相信,大部分醫務從業者是善良的。
醫者,仁心。
救死扶傷是他們的天職,歷來如此。
看到人們對李文亮的緬懷,不免讓我想起另一個人。
和李文亮一樣,他也是一個「吹哨人」。
巧合的是,他也曾因為發現了疫情被人質疑。
大明劫
Fall of Ming
影片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
電影為觀眾介紹了一位醫學界的大神——吳又可。
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
但作為一介中醫,同時也是首位發現「病毒」這種物質的華人。
吳又可的病毒學理論,整整領先世界200年。
其圍繞病毒寫就的名著《瘟疫論》,更是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派上用場。
然而就是這樣傳奇的故事,13年上映時,卻叫好不叫座。
儘管有人稱其為「近十年最好的古裝片」,但這部寫實風極濃的電影最終還是沒能在市場上表現出應有的票房號召力。
今天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的班底,其實還是非常驚豔的。
兩大主演上,有馮遠徵和戴立忍這兩大實力派。
儘管來自海峽兩岸,但二人氣場上卻意外合拍,毫無違和感。
一部作品的好壞,除了紮實的劇本,導演也很關鍵。
本片的導演,則是請來了《萬箭穿心》的王競。
儘管因為預算原因,《大明劫》的影像質感還不夠精細。
但對故事的出色理解,還是讓他化腐朽為神奇,將一部低成本電影拍出了歷史的滄桑感。
影片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了明朝倒臺的最後兩年。
彼時,闖王李自成東山再起,並又一次舉旗反抗朝廷。
兵荒馬亂的年月,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坐鎮中央的崇禎皇帝,眼看大明江山日益衰敗卻無能為力。
而他所在的朝廷,正處於分崩離析之中。
除了應付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
內部鬥爭以及後金勢力(清朝前身,原明朝建州女真的東北政權)的崛起,都為政權的存亡埋下極大隱患。
流賊進犯,地方軍卻擁兵自重不聽指揮。
崇禎的皇帝威嚴,名存實亡。
危難之際,崇禎想起了在內部鬥爭中被人誣陷的孫傳庭。
身為一朝名將,被小人誣陷的孫傳庭因得皇帝賞識重掌兵權。
受命前往潼關(陝西省渭南市)集結部隊,以鎮壓在中原地區(河南省)的起義軍。
儘管有大將親臨督陣,但如果你了解一點歷史,會知道當時中原地區的民心已出現倒戈跡象。
史書記載,崇禎十三年(1640),河南饑民「唯恐自成不至」。
贏得民心的李自成,此時在黃河以北,已招募10萬人馬。
反觀孫傳庭一方,由於朝政腐敗導致管理鬆散。
出現了地方鄉紳霸佔軍田,進而產生物資供應困難的情況。
軍糧供給不足,朝廷不給錢更換設備。
被逼無奈的他只得向這些地頭蛇募集物資。
結果自然是吃閉門羹。
除了物資匱乏,部隊裡軍心渙散,管理不嚴等現象,都讓大戰在即的孫傳庭看不到任何翻盤希望。
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還有個更重的打擊在等著部隊。
瘟疫。
因為年代原因,當時的醫學界對這種疾病的認知尚處於一片空白。
以至於一些醫師用傳統的藥方進行醫治,不但效果全無,還害自己被感染至死。
吳又可的老師即是因此命喪軍營。
而在被徵召到軍營出任軍醫前,吳又可只不過是一個遊醫,俗稱江湖郎中。
這個詞在當下是一個貶義詞,形容的是那些出師無門、不懂裝懂的騙子。
可在古代,民間醫師卻是一個流行全國的現象。
一來是因為當時沒有產業化這個概念。
二來,也因為其中一部分人就像吳又可這般,對名望和權力毫無念想。
他們從醫不是為了財富跟名聲,而是為了醫治百姓。
所以像官場裡那些玩弄權術的人,自然也跟他們八竿子打不著。
雖生在亂世,但在吳又可的世界觀裡,並沒有闖軍和官兵這樣的概念。
儘管中途屢次被兩撥勢力攔截要挾,吳又可都沒有忘記自己身為醫師的本分。
在孫傳庭的部隊擔任軍醫期間,還發生了一個插曲。
師父在世時,吳又可曾和對方一起去軍中出診。
但開出的藥方卻截然不同。
按照師父的理論,他只根據士兵表現出來的病理表徵,推斷為是一般傷寒導致大面積傳染。
可根據吳又可遊歷全國的行醫經驗,此次「傷寒」非同小可。
師徒二人甚至因為要不要遵守老祖宗的規矩(師父古板遵循傳統藥方,吳又可提倡對症下藥)鬧得不歡而散。
可後來通過實地走訪,吳又可證明了自己的推斷。
他發現,軍營之外,附近的百姓居所同樣爆發了類似症狀。
通過相似的死狀,吳又可判斷,這種瘟疫能夠通過空氣介質進行傳播。
明白了傳播來源,回到軍營的吳又可很快把情況報給了孫傳庭。
後者因為常年帶兵打仗,加上從戎以前本就是進士(科舉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庭試者)出身。
開明的他,同意了吳又可的「另類」治療手段。
於是在接下來的治療階段,觀眾會看到非常神奇的一幕。
在5個世紀以前,就出現了隔離診斷治療。
而且,他們還帶起了自製「口罩」!
具體做法是,吳又可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緩急程度分門別類。
此外他還規定,隔離期間,不允許病號互相串門。
這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軍隊進一步被傳染的風險。
配合上吳又可找來的中藥,部隊此前一直激增的受感染者數量開始剎車。
但,吳又可到底只是一個醫生。
他能醫病,卻醫不了人心。
和李自成決戰前夕,為了杜絕後方留下隱患。
孫傳庭下令,將那些被隔離的士兵統統滅口。
在一次私下會晤中,孫傳庭向吳又可坦誠,自己不是弒殺之人。
只可惜,大難當頭,在個人命運和國難面前,他必須有決斷。
可遺憾的是,孫傳庭拼盡全力守護的這個國家,最終並沒有如他所願得以倖存。
他自己的命,也因為這場註定不會勝利的戰爭葬送於前線。
《大明劫》這部電影和以往的古裝題材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沒有將視角放在宏大的敘述上。
恢弘磅礴的戰爭場景,精緻的服化道,花裡胡哨的搏鬥招式,這些都不是它追求的目標。
影片真正想做的,是通過一個醫生抗疫的故事,來反映一個無力的時代。
這個時代下,小人物的命運得不到保障,一個國家的命運也危在旦夕。
就像有人評論道:病入口鼻則為瘟,國不等外寇兵自潰則為劫。
大明的結局正如同這場瘟疫一般,因為壞蛆的常年腐蝕而不自知,最終落得個金玉其表敗絮其中。
吳又可作為一個平凡的醫師,創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醫學理論並大膽付諸實踐。
爾後,又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醫學成果功虧一簣。
他失敗了嗎?
並沒有。
因為,他還有那本留給後人的傳世之作,《瘟疫論》。
這本凝結其畢生所學的著作,仿佛在向我們傳遞一個聲音:
無論時代如何更迭,朝代或許一直在變。
但真相,總會想盡一切辦法留存。
即便,它只是一本醫學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