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人們應該把原子理解為組成人能看得見的物質的最小單元

2020-11-03 潛在的思考

按照我前面的文章對原子結構的重新闡述和能量的產生和傳導的理論,我們知道能量的產生和傳遞都是由原子的結構的變化而形成的。人們能看到物體,實際上看到的是物體的能量狀態,對人們眼睛的傳播達到了眼睛能感受的能量範圍,否則,人們就什麼也看不見,正如晚上物質接受不到太陽傳導的能量使它的結構的改變所傳遞的能量已達不到引起人的眼睛結構的變化所能感知的範圍,所以人們什麼也看不見,人所看到的東西,它與人眼睛傳遞能量,在它們之間是不需要藉助物質的,它就是一個能量場。

萬有引力,實際上就是地球的能量場,這樣人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質量的物體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而重量卻不同,這只不過說明了地球不同的地方的能量狀態不同而已。

人能看到的能量狀態,只能到原子組成的物質層面,原子退回到中子的能量狀態,它所傳播的能量已超出了人接收的能量,引起眼睛結構變化的範圍,所以由中子組成的物質,人們是看不到的,宇宙中不同的物質都存在於不同的能量場中,其中任何一種運動都是能量的轉換和傳遞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都是在能量場中進行的,這樣人們也就可以理解什麼是暗物質和為什麼人看不到中子星的原因了吧!!!

相關焦點

  • 原來人們對原子結構的理解和能量的獲取的認知是有錯誤的
    我在前面的文章說過,任何現象的形成都是由組成事物的最小單元的本能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們對事物的管理,本質上都是對組成事物最小單元本能的管控。物質的穩定狀態是主體與其各個環境因素的變化有區間限制的,綜合的系統平衡。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那麼原子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 原來人們把電的傳輸理解為電子流的傳輸,這種說法對嗎?
    本來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可是人們就是要在這種淺顯的道理上犯錯誤。人們說電子傳送是在電場的作用下,物體中自由電子的傳送,這是一個多麼不加思考而荒謬的結論。不要說人們對原子結構的組成理解的對與錯,僅知道它的構成成分和成分的數量的穩定,這個物質的狀態才會是穩定的,我們也能想到一個存在狀態穩定的物質內根本不可能有自由電子。
  • 校正對原子結構的錯誤認知,那麼電磁場就應該更名為「電質場」
    過去人們把原子結構理解為由原子核和圍繞著原子核高速運轉的電子組成的,而質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核,我認為這種對原子結構的認知是錯誤的,它使人們對由原子結構的認知所產生的對一些事物的認知,陷入了迷茫。我認為原子是由中子和由中子產生的質子和電子組成的,帶正電荷的質子和帶負電荷的電子交互作用,圍繞著所謂的原子核高速運轉的一種結構,而原子核只有中子。為什麼說所謂的原子核呢?
  • 人們是否對原子核內部結構的理解又產生了誤解?
    比如說,我認為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解釋就產生了很多錯誤,帶來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我認為事物的存在必然具備帶來這種穩定性存在的內部結構。我認為事物的穩定性在現象層面上本質上就是中性的。我認為事物的穩定結構是分層級的,組成事物最小穩定結構單元的行為決定著事物的穩定與否。
  • 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橫截面積僅一平方納米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研製出更快、更小、更智能、更節能的晶片,應用於從消費電子到類腦計算機等多個領域。
  • 我要重新闡述原子結構
    我認為原子是由中子和圍繞著中子高速運轉的電子和質子組成的,電子和質子總是成雙成對的,每一個電子和質子對都是一個小的能量體,也就是過去人們所理解的電磁場。質子和電子對是中子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也就是說,質子和電子是由中子產生的,不同元素的性質是由組成這些元素的質子和電子對及中子的數量所決定的。通過對原子結構的重新定義,我們眼前的一切物質現象都變得清晰明朗。
  • 能量在傳遞過程中需要藉助物質的流動嗎?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人們首先要糾正對原子結構的錯誤認知,其次是深刻理解能量的產生的根源,才能徹底解釋清楚。過去人們把原子的存在形式理解為由原子核和圍繞著原子核高速運轉的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我認為這樣理解原子的存在形式,使人們對電磁場和能量的產生和傳導都產生了誤解,為什麼這樣說呢?
  • 暗物質應該被稱為微物質更科學
    物質與暗物質的區別不是正電子與負電子的區別,是大小的區別,正如電腦與鐵原子的區別。鐵原子本身是物質最小的顆粒,但沒有什麼用,但是,它們一旦結合成分子,成為鐵,就可以做成許多東西了!所以,我認為,暗物質最好被稱為微物質,因為光子也屬於暗物質,但是看得見。微物質是指比原子更小,更基本的粒子,我們統稱為量子,如光子,電子,輕子,夸克等。它們是構成原子的成分。
  • 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什麼?
    這些原子並不完全一樣,但不可再分,是構成事物的最小單位。這些原子沒有內部實質,他認為原子是一種「存在」,虛空是一種「非存在」,非存在不等於不存在,存在和非存在都是實在的。這些閃光的思想出現在上古年代是難能可貴的。他的觀點被近代的道爾頓發展成了近代原子論。他的缺點就是認為原子不可分。
  • 應該怎麼理解暗物質與暗能量?
    應該怎麼理解暗物質與暗能量?這個問題地球上不管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裡巴人,都還沒有弄清楚,所以理解也是五花八門。所謂陽春白雪,就是科學界那些科學家大神們,下裡巴人當然是指我等吃瓜群眾了。科學界現在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我今天還看到一個說法,說是有一位科學大神~哥倫比亞大學天體生物學主任Caleb Scharf說,暗物質有可能是外星文明體弄出來的玩意,甚至很可能就是外星文明體本身。這當然是扯淡。時空通訊雖然不是科學大神,但對於並非建立在科學理論依據上的胡思亂想隨意說法是不認同的。
  • 科學家創造世界最小的原子存儲單元 利用單個原子的運動來存儲數據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德克薩斯大學的工程師們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小的記憶存儲設備之一,由一種二維材料製成,橫截面面積只有一平方納米。這種被稱為 「原子電阻」的裝置是通過單個原子的運動來工作的,這將為具有難以置信的信息密度的更小的記憶系統鋪平道路。
  • 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最小的東西是什麼?怎麼樣才能看到原子?
    人們對這個看得見,卻摸不著的事物非常好奇,光的反射定律在歐幾裡德時代就已廣為人知。然而,在自然科學與宗教分離之前,人類對光本質的理解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只停留在對光的傳播和應用的理解層面。另外歷史告訴我們,其實早在戰國初期,墨家創始人墨子就發現了光的反射規律,成為了最早的光學理論。早在17世紀,關於這個問題,出現了兩種聲音:波動說和粒子說。
  •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今天給各位同學們講一個故事,關於原子結構的故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長長的故事,來釐清人們在研究原子內部結構過程中的脈絡。在古希臘語中,「原子」一詞的本意是「不可分割」的意思,也就是說,原子是組成這個物質世界的最小、最基本的微粒。但原子究竟可不可以再分呢?首先我們還是要從電子的發現來講起。
  • 如何理解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質量是如何消失的
    文/科學新視界,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在愛因斯坦誇時代的提出質能方程以前,人們總是講質量和能量做了絕對的區分,那時候科學家認為,質量和能量是不一樣的,質量有實體,而能量像是空中樓閣,只能間接的測量,並沒有精準的定義
  •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而且暗物質不止一種,初步估計少說也有上萬種。人類目前研發的對撞機,和暗物質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猶如在宇宙深處萬億光年的地方觀測地球上一隻小小螞蟻,徒勞無益。不過有科學家認為:探索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的奧秘的關鍵所在,應該要了解電磁波理論。
  • 為什麼人看不到只有一個電子和質子的原子卻能看到沒有中子的原子
    根據我的理論,原因很簡單,單獨的一對電子和質子做同心圓高速運轉形成的場不具備穩定性,至少需要兩對電子和質子做同心圓運動形成的場才有可能形成原子層面的穩定性。所以說沒有一個電子和質子形成的原子。那麼沒有中子的原子又是怎麼回事呢?我的理解與過去人們的理解不一樣,我的理解是原子核只有中子,而質子和電子是由中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分解而來的,是中子的另一種存在形式。
  • 原子,沒有最小,只有更小,甚至可以總結人類知道的所有知識
    「原子」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無法繼續分割的物質」。他認為組成每種物質的原子不同,比如有一種便是「人類的靈魂原子」。  如今,原子量的概念仍繼續沿用(現在是用碳12作為原子量的標準,定它的原子量為12,以各元素的原子質量與碳12的原子質量的比值作為各原子的原子量)。  這些就是人類對原子第一階段的認識。在這期間,科學家認為原子真實存在,是物質的最小單位,也是無法再分割的粒子。  第二階段 實驗認識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遜
  • 宇宙最小的物質是什麼?有多小?
    宇宙最小的物質是什麼?這個曠日持久的問題,其答案伴隨人類科學發展而不斷進化。人們曾一度認為我們肉眼能見到的沙粒是最小的物質。原子的發現被一度認為是不可分割的,直到它被分裂,發現原子內部分為質子,中子和電子。同樣,這三種粒子似乎也被認為是最基本的粒子。但之後科學家發現質子和中子是由三種夸克組成。
  • 成人高考專升本函授政治要點整理:物質和意識
    成人高考政治選擇題:40題,每小題2分,合計80分;辨析題:2題,每小題10分,合計20分;簡答題:3題,每小題10分,合計30分;論述題:1題合計20分。成人高考專升本函授政治要點整理:物質和意識。1. ①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具體實物(如金、木、水、火、土、氣(看的見,摸的著));②形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原子; ③辨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2.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形上學; 設想沒有物質在運動:唯心主義;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3.否認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二元論觀點4.社會運動的物質承擔者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 65億個太陽,真的能壓縮到原子大小的一個空間裡嗎?學者:有可能
    學者:有可能65億個太陽,真的能壓縮到原子大小的一個空間裡嗎?科學家告訴我們,原子以及原子核尺寸的數量級大都是:原子核為10的負15次方米,原子為10的負10次方米左右,由此可見,算出二者的體積數量級,一比較,發現原子核的體積僅僅為原子體積的幾千萬億分之一!帶點誇張的說,如果你能進入原子內部,你會發現滿眼都是虛無,空曠,有人說:那電子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