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不足即為陽虛,指的是人體內部的陽氣虛損,無法對人體進行溫煦、推動、氣化作用,導致陽不制陰,產生虛寒,且以虛為主的表現。
陽氣不足的一般表現
1、畏寒肢冷
中醫認為「陽虛則寒」。陽氣不足時,其溫煦推動的能力都會相對減弱,導致氣化失司,熱量不足,無法溫煦全身以及抵禦陰寒之氣,導致寒從內生,出現畏寒、喜暖、四肢冰涼的狀態。
2、面色白
由於陽氣不足,則無力推動血液和津液運行,且溫煦和氣化作用不足,容易造成血液凝滯、津液停聚而成痰飲水溼,表現出的症狀即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白、少氣懶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
3、二便不利
陽氣不足,則無法氣化與蒸騰水液,水溼代謝異常,則無法通利二便,出現自汗、小便清長或尿少不利、大便溏稀等表現。
4、口淡不渴
陽氣不足,則水溼不化,會出現口淡不渴的表現;而因溫煦之力不足,則一般喜熱飲。
5、神疲乏力
陽氣不足,即為陽虛皆與氣虛同存,常出現在大病久虛或體質偏弱的人群中,出現神疲、乏力、氣短等氣虛的表現。
陽氣不足的臟腑表現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後天之本。因此陽氣不足,在臨床中以腎、脾的陽氣虛衰為常見。
1、腎的陽氣不足
腎陽虛衰,為先天不足,多與素體陽虛、久病損陽、或年事已高等因素有關。
腎陽不足,則一身之陽氣虛損,無力溫煦周身,導致筋脈失去濡養,出現腰膝酸軟、肢乏冷痛之象;腎主居於下焦,其陽氣不足,則無法溫養下元,出現雙腳冰涼的表現;腎之陽氣虛弱,則無法上養於頭目,出現頭暈目眩、面色白、精神萎靡不振等表現;腎主生殖,陽氣虛弱,則男女生殖功能容易減退,影響生育;腎主水,司二便,其陽氣不足,則無力溫煦運化水液,容易出現封藏失司,表現為腹瀉、尿多,溢於肌膚出現水腫等表現;腎氣不足,水氣凌心,可能會出現心悸、咳喘等症。
2、脾的陽氣不足
脾陽不足,一因腎陽不足無力溫煦脾陽所致;二因後天飲食不規律,多食性寒之品,或久居寒溼之地,從而消耗陽氣。除了無力溫煦出現畏寒肢冷等虛寒表現以外,更容易導致脾臟失於健運,產生相應表現。
脾失健運,則容易導致胃部收納水谷精微消化之力受阻,表現為脘腹脹滿、納呆食少;水溼不化,容易流於腸道內,出現大便溏稀、小便清長之象;水溼不化,容易溢於肌膚,出現面部、四肢乃至周身水腫的表現;脾主肌肉,脾氣虛弱,則肌肉失去汝陽,容易出現四肢無力沉重的表現;水性趨於下,多會影響女性出現痛經、白帶稀薄量多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