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白堊紀,名字裡有龍字,但它真的不是恐龍!

2020-12-04 愛寵物愛生活1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異齒龍是大型頂級掠食動物,身長達3.5米。屬名的意思是「兩種尺寸的牙齒」,因為它的大型頭顱骨中有兩種不同型態的牙齒(切割用的牙齒與銳利的犬齒)。有這種差異的生物通稱為異齒動物。它利用往側邊攤開的四肢及大型尾巴來支撐身體。異齒龍也許以類似現今蜥蜴的方式行走。

梁龍全長27米。由於背部骨骼較輕,使得它的身軀瘦小,只有十幾噸重,體重遠不如迷惑龍和腕龍。它的牙齒只長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細小,這樣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長尾巴可以幫助它抵禦敵害,也可以趕走所到之處的其他小動物。可以想像得出,梁龍在吃食的時候,尾巴在不斷抽打的情形。梁龍是個巨大的恐龍,它脖子長7.5米,尾巴13最長14米。儘管梁龍體型很大,梁龍的腦袋卻是纖細小巧。它的鼻孔長在頭頂上。

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角和頸盾。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1.5米。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超過80公分。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三角龍四肢短,前腳掌有五個短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腳趾。雖然三角龍確定是四足動物,它們的姿勢長久以來處於爭論中。

儘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並不是恐龍。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 生存於晚三疊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衍生出來的。

相關焦點

  • 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恐龍
    威特島位於英國的南海岸,在恐龍生活的年代,它們還是英格蘭大陸的一部分,後來海平面上升,把它分離開了,威特島發現的恐龍化石比歐洲任何地方都多。我們接著說新獵龍,它的長相和異特龍相似,是當時生活區域的主要捕食者之一。它們常常伏擊禽龍、稜齒龍,甚至蜥腳類恐龍。它們擁有鋒利的牙齒和巨大的爪子,這幫助它成為威特島上強大的霸主之一。新獵龍的化石是1978年發現的,目前發現的新獵龍,可以構建出的骨骸接近70%。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 想像裡的白堊紀_三聯生活周刊
    這時候,是距今1.2億年以前,白堊紀早期,熱河生物群最為興盛之時。如果不是北上山海關,在遼西那「世界上最美麗的頁巖」中見到一個個小小葉肢介如花一般的綻放;如果不是西出嘉峪關,在曾迷醉了西方探險家的肅北黑戈壁中親手觸摸那塊嵌在朱紅色砂巖中的恐龍尾椎;這個年代,這個名詞,對我來說都無意義。然而,就是那驚鴻一瞥,指尖輕觸,使得滄海桑田的沉重敘述,一瞬間都成了活生生的。
  • 侏羅紀的名字咋來的?為啥它在恐龍史上這麼有名?
    因為侏羅紀系列電影的火熱,很多人把侏羅紀當成了恐龍時代的代名詞,殊不知,電影裡的霸王龍、三角龍、迅猛龍、滄龍,其實都生活在另一個時代,也就是白堊紀。萬年,而且那些著名的恐龍大多存在於白堊紀。相比之下,侏羅紀只有約5400年,比白堊紀短了三分之一。侏羅紀之所以這麼出名,和文藝作品對它的青睞是分不開的,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原著作者麥可·克萊頓,為什麼要把白堊紀恐龍聚集的島嶼叫做侏羅紀公園呢?
  • 什麼樣的生物我們才能稱之為恐龍呢?直立的卵生動物,還生恐龍蛋
    展廳除了有很多恐龍化石,還有魚龍、翼龍這些動物的化石,但實際上它們都不是恐龍,只是一些跟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的爬行動物。 魚龍名字裡有個「魚」字,所以它長得像今天的海豚。而翼龍呢,是飛在天空中的生物,它有兩個類似翅膀一樣的前肢。
  • 白堊紀恐龍比侏羅紀更加繁盛,電影為何不叫《白堊紀公園》?
    白堊紀恐龍比侏羅紀更加繁盛,電影為何不叫《白堊紀公園》?我們熟悉的恐龍電影系列《侏羅紀公園》給我們帶來了一幅生動的恐龍時代景象。不過在這部電影下,我們都被潛移默化地騙了。因為實際上,無論是侏羅紀公園,還是侏羅紀世界系列,裡面出現的大部分恐龍都是生活在白堊紀的,比如暴龍、三角龍等。非鳥恐龍類在地球上生活超過了1.6億年,跨越了三個地質歷史上的「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最繁盛的時段應該在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而大眾最為熟悉的恐龍大多來自晚白堊世。有趣的是,除去一些晚侏羅世的龐然大物,大部分侏羅紀的恐龍都不為大眾所知。
  • 哆啦A夢勇闖白堊紀《大雄的恐龍》20日全線上映
    最有用的法寶——桃太郎丸子、縮小燈  面對一群恐龍,最派上用場的法寶是什麼呢?答案是桃太郎丸子和縮小燈。桃太郎丸子就是專門針對野獸用的,當飯糰一拋去,猛獸就自然懂得張大口吃。猛獸吃後,就會完全馴服,聽給它吃飯糰的人的話。大雄等人累了,可以把聽話的恐龍當成坐騎;他們受肉食恐龍攻擊的時候,桃太郎丸子可以讓恐龍服服帖帖。
  • 恐龍大家族中的冤大頭—偷蛋龍!那它真的會偷蛋嗎?
    偷蛋龍也叫竊蛋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 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身長1.8到2.5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 它熬死了恐龍,如今卻成為人類的寵物,名字霸氣
    今天我們要講的生物,一聽名字就讓人覺得十分霸氣,並且還是被公認的生物活化石,它的名字就是佳朋鱟蟲,什麼這名字不怎麼霸氣?它還有一個別稱「三眼恐龍蝦」,這樣叫起來瞬間讓該生物高大了起來。一般能夠成為活化石的生物,一定是經歷了漫長歲月並且有生物滅絕的遭遇,同時代的物種幾乎滅絕殆盡,而被稱為活化石的生物仍然生存至今,中華鱘就是一個典型的活化石,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多年了。
  • 侏羅紀與白堊紀,同為恐龍時代,具體有何不同?
    而恐龍時代又分為兩個部分:侏羅紀與白堊紀。侏羅紀與白堊紀,只要提及二者之一,我們馬上就會想到恐龍,可見這二者就是恐龍的代名詞,侏羅紀與白堊紀,二者同為恐龍時代,具體有何不同呢?提到恐龍,我們總感覺那是很遙遠的事情,感覺它們就好像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一樣,但實際上它們所處的年代已經屬於中生代了,而在中生代之前,還有更為古老的古生代。
  • 在兇猛殘暴的肉食恐龍裡霸王龍只有第三!排第一的是它
    而正當他們的家族日益龐大時 ,恐龍卻在白堊紀晚期突然滅絕。說起恐龍人們耳熟能詳的「最強霸主」莫過於霸王龍,而讓人們大跌眼鏡的是:霸王龍在肉食恐龍王國裡僅能排到第三,想不到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誰才是最強恐龍王者吧。
  • 《小恐龍大冒險》一部有態度的恐龍動畫的年終盤點
    外形上看,副櫛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頭頂上長著的長達1.6米的冠飾,動畫中這一特徵得到了充分還原,洛奇的頭冠還會因為季節花粉等原因,頭冠塞塞,真的是太可愛了。副櫛龍的嘴巴雖然跟鴨子的嘴巴一樣扁平,但這能幫助它最大範圍地進食植物,比較神奇的在於副櫛龍嘴巴裡磨損的牙齒會不斷脫落,而新的牙齒也會不斷生長,這樣保證它能夠正常進食。甲龍
  • 《山海經》唯一沒有名字的神,鳥身龍首,曾經與恐龍生活在一起
    在山海經中又一個沒有名字的神,它的外貌是鳥身龍首,這究竟是什麼生物呢?
  • 有袋類動物生活在北極恐龍中
    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有袋動物物種,它們在恐龍時代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北極地區,為複雜的古代景觀增添了生動的新細節。拇指大小的動物,名叫Unnuakomys hutchisoni,在大約6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北極地區。
  • 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 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
    他說:「這個標本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長度特別驚人,大概有58釐米,這是目前中國發現最大的肉食恐龍足跡之一。腳印一般是凹下去的,這個標本卻是凸形,這就意味著它是被充填出來的一個注模。標本有三個趾頭,趾頭髮育非常完全,還有非常大的腳後跟,足跡也很寬,這就意味著可以為恐龍的腳部提供非常好的支撐。」邢立達介紹說,霸王龍又稱為暴龍,是一種超大型的肉食性恐龍。
  • 動物趣談:白堊紀的號手——副櫛龍!原來你是這樣的恐龍
    人們因為愛美,會為自己設計各種髮型,其實恐龍也有自己的「髮型」,它們的「髮型」就是指長在腦袋上的頭冠。有一種恐龍的頭冠非常特別,好像是在腦袋後面插上了一根長棍子,這種恐龍就是副櫛龍。距今7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在朝陽中迎來了新的一天,森林中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聲。在森林邊緣,一群副櫛龍正在享用早餐。
  • 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魔鬼蛙,真的會吃恐龍嗎
    史前時代確實存在著可以吞食恐龍幼崽的巨蛙,這種巨蛙長相類似大型蟾蜍,自從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發現了這種史前巨蛙的化石後,古生物學家將其命名地獄蟾蜍,它還有一個被人們熟知的名字:魔鬼蛙。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距離廣州僅數裡之遙的南海大瀝北村發現恐龍蛋化石的消息,著實讓不少讀者津津樂道,畢竟這是近年為數不多的在廣佛核心區域發現的恐龍遺蹟。一時間,廣佛兩地市民都成了地理迷、歷史迷。那麼,7000萬年前的廣佛乃至廣東究竟是怎麼樣的地理地貌?為何這些史前龐然大物會喜歡在我們的大廣東溜達生活?
  • 恐爪龍:北美洲的白堊紀肉食恐龍
    ,體長3米食性:肉食生存年代:距今1.19億-9300萬年前的早白堊紀發現地點:北美洲,美國化石標本:幾副完整的骨骼恐爪龍生活在北美洲的白堊紀肉食恐龍,體重25-90公斤,身長3-5米。成群的恐爪龍被人們稱為「白堊紀的殺人軍團」,這種恐龍的殘暴可見一斑。恐爪龍與人類的大小比例它的身體輕盈敏捷,稱得上是奔跑跳躍方面的「職業選手」。
  • 人類竟與恐龍共同生活過……
    可是讓考古學家們很不解的是,在恐龍腳印化石不遠處,還殘留著一些奇怪的腳印化石,大約39釐米至42釐米,只 有後肢腳印,沒有前肢的痕跡。腳趾之間沒有蹼, 非常清晰地分開,還能看見腳上的螺紋。這些奇怪的腳印和恐龍化石的腳印交錯行走,甚至有一 個腳印疊蓋在一個三指恐龍腳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