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理想心血管健康評分,預防不良靶器官損害發生|ACC 2019熱點...

2020-12-08 醫脈通

第68屆美國心臟病學會科學年會(ACC 2019)將於3月16日至18日在紐奧良Ernest N. Morial會議中心舉辦。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孫英賢教授團隊的兩項研究入選大會壁報。



「Fuster-BEWAT評分與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評分預測動脈僵硬度」這項研究由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孫英賢教授團隊實施,王浩宇醫生作為第一作者完成。研究顯示,與理想心血管健康評分相比,Fuster-BEWAT評分在預測動脈僵硬度方面表現出同樣好的診斷能力,並且是一種更簡單、易行、便宜的評估亞臨床靶器官損害的評分系統,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見解。


研究簡介


2010年美國AHA提出通過實現7項特定理想心血管健康(ICHS)行為和危險因素,來降低人群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最近,一項基於5項心血管健康行為和危險因素的Fuster-BEWAT(FBS)評分,被提出用於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並且已被證實,其在預測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和左心室肥大方面與ICHS評分具有相似的準確性和預測價值。儘管如此,FBS是否有助於預測動脈僵硬度,以及其識別準確性是否與ICHS類似目前尚不清楚。


本研究納入了基於國家十二五重大課題的中國東北農村心血管健康研究的11,163名35歲以上的社區居民;這是我國目前最大樣本的探索中國心血管健康情況的橫斷面調查之一。依據ICHS和FBS分類標準,研究者將受試人群根據ICHS和FBS評分分為三組,分別為理想、中等、差三組。通過脈壓/每搏輸出量來評估受試者是否存在動脈僵硬度。


結果顯示,ICHS和FBS評分每增加一個單位,脈壓/每搏輸出量分別下降0.080和0.132 mmHg/ml(P <0.001)。與ICHS和FBS評分較差組相比,ICHS和FBS評分良好組是動脈僵硬度發生的保護因素(ICHS OR: 0.46; 95%CI: 0.39 to 0.55 vs. FBS OR: 0.38; 95% CI: 0.31 to 0.47)。ROC曲線下面積表明,FBS(C-statistic: 0.664 [0.653 to 0.674])與ICHS(C-statistic: 0.663 [0.653 to 0.674])在預測動脈僵硬度上有著相同的準確性。


研究意義


本研究基於中國大樣本社區人群,發現FBS與ICHS與動脈僵硬度呈負向相關關係,與ICHS和FBS評分較差組相比,理想的ICHS和FBS評分是動脈僵硬度發生的保護因素。FBS在預測動脈僵硬度中表現出與ICHS同樣好的診斷能力,並且是一種更簡單、易行、便宜的評估亞臨床靶器官損害的評分系統,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見解。


鑑於FBS評分能夠在醫療資源受限制地區、農村地區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而無需昂貴的實驗室檢測,該評分可以提前預測並預防血管方面靶器官損害,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3月16日下午3點45分,該研究壁報將在Poster Hall(Hall F)展示(Fuster-BEWAT Score Versus 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Score to Predict Arterial Stiffness: Implications in Rural Communities)。


研究摘要


Title: Fuster-BEWAT Score Versus 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Score to Predict Arterial Stiffness: Implications in Rural Communities(1178-430 / 430)


Authors: Haoyu Wang, Yingxian Sun, Shuze Wang, Wenrui Shi, Xin Yi,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ackground: The Fuster-BEWAT Score (FBS) has been recently developed for use in lifestyle-bas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prevention, presenting similar accuracy in predicting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with 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score (ICHS), but it is unclear whether both scores exhibit comparable predictive values for detection of arterial stiffness. We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ICHS and FBS in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rterial stiffness among general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s: The cross-sectional study consisted of 11,163 community-based adults who were recruited in rural China between 2012 and 2013. Subjects were group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favorable ICHS or FBS: ideal, intermediate, and poor. Arterial stiffness was assessed by pulse pressure/stroke volume indexed to height2.04 (PP/SVi). Participants with the highest tertile of PP/SVi were considered 「high arterial stiffness」.


Results: For every unit increase in overall ICHS and FBS, PP/SVi decreased by 0.080 and 0.132 mm Hg/ml (both P<0.001), respectively, independently of confounders. With poor ICHS and FBS as references, those with optimum ICHS and FBS showed substantially lower adjusted odds of having increased arterial stiffness (ICHS odds ratio [OR]: 0.4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39 to 0.55 vs. FBS OR: 0.38 [0.31 to 0.47]). Additionally, similar OR estimates were seen for 1-point higher of ICHS and FBS for high arterial stiffness (OR: 0.86 [0.83 to 0.89] vs. OR: 0.80 [0.77 to 0.84]). The AUC analysis indicated identical discriminating accuracy of ICHS (C-statistic: 0.663 [0.653 to 0.674]) and FBS (C-statistic: 0.664 [0.653 to 0.674]) in identifying elevated arterial stiffness.


Conclusion: ICHS and FBS performed similarly for 2-element Windkessel model of arterial stiffness prediction in a large community-based Chinese sample, underscoring the value of FBS as a simpler and more feasible option for evaluating the subclinical CVD. Given the ability to assess risk in resource-constrained health care settings without the requirement of expensive laboratory tests, FBS may have benefits for prevention of vascular end-organ damage and resulting CVD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研究者簡介



王浩宇,目前就讀於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7年制(本碩連讀)專業,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碩士在讀,師從孫英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介入心臟病學和心血管流行病學。目前為美國心臟病學學會(ACC)青年Fellow,共發表SCI論文27篇,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24篇,其中包括JAC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Journal of Hypertension等雜誌。國內外學術會議口頭髮言4次,獲得2018年中華醫學會第二十次全國心血管年會「重大研究報告」一等獎和「青年優秀論文英文演講比賽」三等獎。



孫英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中國醫科大學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常委、中國醫促會心律與心電分會副主委、遼寧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遼寧省醫學會內科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高血壓雜誌》副主編、《中國實用內科雜誌》副主編。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一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一項等多項獎勵。國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撐項目及課題負責人、國家自然基金等項目負責人。共發表學術論文388篇,其中SCI文章197篇,總影響因子達601.806分。


是我國最早在農村地區從事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醫生之一,本世紀初率先在我國農村建立高血壓防治基地,發現我國農村高血壓病發病規律,預測我國農村高血壓的加速流行的新趨勢,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國農村實際情況的控制高血壓、預防腦卒中的治療和管理模式,並在遼寧省農村推廣應用。目前,通過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項目,正在全國試點應用及進一步研發,並在此基礎上在全國推廣。


專題連結>>> 第68屆美國心臟病學會科學年會(ACC 201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高血壓最可怕的不是動脈硬化,是靶器官損害!這些症狀千萬別忽視
    那所謂的靶器官又是什麼,高血壓是如何一步步損害這些靶器官的?靶器官並非一個器官,而是長期高血壓可能會損害到的器官,我們常說的靶器官包括:大腦、心臟、眼睛以及腎臟。但血壓過大,可造成血管壁彈性纖維散裂和斷裂,導致動脈增厚和僵硬,形成動脈粥樣硬化,進而漸漸導致腦供血不足和腦梗死的發生;另外,高血壓會使血管逐漸失去韌性,發生缺血或變性,容易形成微動脈瘤
  • 怎樣遠離心血管病?權威指南給出了10條建議
    (比如降壓藥、他汀、阿司匹林),同時也要注意衡量其他風險因素的診療參考依據,比如冠狀動脈鈣化(CAC)評分;4成年人的健康飲食應該包括蔬果、堅果、全穀物、精益蔬菜、動物蛋白、魚類。≥190 mg/dL的患者預防ASCVD的主要手段,而處於40-75歲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是否推薦他汀藥物還要取決於其臨床風險評估;10高血壓患者無需藥物幹預,對於需要藥物治療的患者,其理想血壓應<130/80 mmHg。
  • 理想血壓控制離不開藥物,SPC時代已來臨
    在測量血壓後,結合患者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心電圖以及靶器官相關的檢查評估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並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危險分層也十分重要。《2018 ESC/ESH 高血壓指南》[1]推薦使用SCORE系統評估心血管風險,並將危險程度分為四層。
  •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心理學:改變損害健康行為
    2019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心理學:改變損害健康行為 健康行為這一考點,難度不大,只要考生掌握了相關知識點,總結歸類好就非常好記憶了。今天,就由山東中公衛生人才網的小編為大家總結改變損害健康行為的相關知識點。
  • 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達3.3億人 預防做到「ABCDE」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目前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達到3.3億人,比2019年發布的數字2.9億多出4000萬人。葛均波介紹,心血管疾病死亡最多的目前可能還是冠心病,以動脈粥樣硬化為主的疾病,再者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為何呈爆發式增長?葛均波解釋說,我們沒有控制好疾病的發病源頭,即沒有做好預防。
  • 心血管疾病高發 五個方法幫你預防
    更嚇人的是,《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去年曾經發表過另一份基於9.6萬名中國人的數據做出的研究報告,結論是:中國20歲及以上成人中有四分之三心血管健康評估為差。  研究者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列出的7種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將健康狀況分為理想、一般和糟糕,用以提示今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低。
  • ...六大熱點(4):口服胰島素或GAD疫苗能預防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嗎?
    2017 ADA值得期待的六大熱點(4):口服胰島素或GAD疫苗能預防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嗎?
  • 腦科學日報:多運動有助於神經發生;貧困與不良心理健康的關係
    4,Stroke:藥物預防顱內動脈瘤破裂來源:腦血管病及重症文獻導讀2020年11月來自美國的Tomoki Hashimoto等在 Stroke 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在一個小鼠顱內動脈瘤模型中使用遺傳和藥理學工具來驗訖肥大細胞是否參與了動脈瘤破裂的發生。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發布: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億...
    近日,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發布。 為貫徹「以基層為重點,以預防為主」的國家方針,真正實現使心血管病防治主戰場由醫院逐步向社區轉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將2005年以來每年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編撰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改版為《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
  • 一生6個健康轉折點,走錯一步影響終身!預防方法留存好!
    ①這也意味著30歲前誰的骨量儲備多,以後發生骨質疏鬆及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就越小。北京積水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鄧微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提醒,很多人認為骨質疏鬆是老年人的疾病,等年紀大了再預防,這樣的觀念是大錯特錯的。一般來說,從30歲左右開始骨量開始流失。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發布:中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
    摘自:中國循環雜誌 近日,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發布,報告強調,「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有研究發現,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可能避免2/3的重大冠狀動脈事件和2/5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 五位心血管大牛、四項最新研究解讀,三個未來治療方向,這次會議...
    CVD 死亡率和發病率居高不下,但這個領域的藥物研發卻並不算是熱點。從 2012~2019 年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新藥的數量來說,CVD 新藥在所有適應證中佔比不到 10%,遠低於腫瘤新藥。臨床急需新治療藥物和治療策略,這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 從消化道健康到腸-X軸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發布
    熱點2:益生菌與免疫調節免疫是人體健康的基石,一旦其功能失調,機體可能會產生過敏、腫瘤或受到病毒感染等健康問題。腸道被稱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益生菌發揮作用的重要場所。熱點3:益生菌與代謝症候群近年來,以Ⅱ型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壓等代謝紊亂為特徵的代謝症候群發生率不斷攀升,已嚴重影響大眾健康。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因素之一,以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為代表的益生菌可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調控機體代謝重塑腸道內環境,從而緩解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發展。
  •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8年)》發布
    同樣,在醫療實踐中,能及時地了解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表現、程度,並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也是保證醫療安全的重要措施。此外,根據《報告》,按照懷疑藥品類別統計,化學藥品佔83.9%、中藥佔14.6%、生物製品佔1.5%;按照藥品給藥途徑統計,2018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靜脈注射給藥佔60.0%、其他注射給藥佔4.2%、口服給藥佔32.2%、其他給藥途徑佔3.6%;2018年報告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中,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的分別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胃腸損害、全身性損害、神經系統損害和心血管系統損害
  • 2020年心血管領域研究進展深度盤點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收縮壓低於130 mmHg,而僅舒張壓≥80 mmHg時,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慢性腎臟病、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風險並不會顯著增加。同時,根據舊診斷標準診斷的單純舒張期高血壓,也與上述不良事件風險也無明顯關聯。新舊版本對IDH進行診斷,ARIC研究中CVD累積發生率。doi: 10.1001/jama.2019.21402.
  • 從消化道健康免疫調節到腸-X軸 "益生菌科學研究十大熱點"重磅發布
    熱點2:益生菌與免疫調節免疫是人體健康的基石,一旦其功能失調,機體可能會產生過敏、腫瘤或受到病毒感染等健康問題。腸道被稱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益生菌發揮作用的重要場所。腸-X軸的互作可做為藥物開發的新靶點,益生菌可通過涉及腸神經、免疫系統、腸內分泌信號等途徑,調節機體組織、器官功能及行為,進而有益於宿主健康。儘管益生菌已成為調節腸道微生態和其他器官機能的有效手段,但其生物學機制仍不清楚。
  • 2020年心血管領域十大熱點文獻(附原文下載)
    在這一年中,心血管領域有哪些熱點事件和話題?近日,ACC.org評選出了心血管領域十大熱點文獻,ACC.org主編Kim A.Eagle教授進行了介紹。不應根據接觸後前5天獲得的結果以及無症狀來決定是否取消接觸預防措施或結束隔離。連續檢測可提高檢測性能,但仍需進行研究。
  • ...2020大會熱點解讀!|AHA|心血管|冠心病|患者|研究|藥物|醫學|...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管是用安慰劑還是完全沒有用藥物、或者對於他汀藥物的使用期間,患者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均可被報導出來。整體來看,這樣的設計給出了他汀和安慰劑的主觀不良反應非常相當的結論,這就是所說的Nocebo(反安慰劑)效應——外界宣傳某種藥物存在副作用時,當患者開始服用該藥物時就會存在明確的心理暗示,感覺也會發生類似的主觀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