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增強從發光器件提取光的納米粒子超濾柵

2020-08-01 工程學習
用於增強從發光器件提取光的納米粒子超濾柵

經典和改進的發光二極體(LED)器件的示意圖(未按比例繪製)。標準LED的截面圖(包括其電觸點),其中環氧樹脂透鏡/外殼封裝了半導體LED晶片。只要入射角小於臨界角θc,從p–n結髮出的光就進入環氧透鏡。b提議的新設計的側視圖和c 3D視圖,用於利用嵌入LED晶片表面高度h處的環氧樹脂材料中的納米顆粒(NP)的2D陣列(「元網格」)來增強光提取。d四層堆疊理論模型,用於分析通過所提出系統的光傳輸,其中NP陣列由厚度為d的有效膜表示,其性質是從有效介質理論推導出來的。

可以將定製的等離激元納米粒子層引入發光二極體(LED)的環氧樹脂外殼中,以改善設備的光輸出,從而節省能源並延長LED壽命。在有關「 自然之光:科學與應用」的新報告中,德布拉塔·西卡爾(Debrata Sikdar)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印度理工學院的化學,電子與物理科學家團隊展示了包括二維(2-D)納米銀納米顆粒陣列的好處,這種陣列稱為「元-網格」到透鏡狀環氧包裝。他們使用計算機模擬測試了他們的理論,並展示了改善基於納米粒子超網格的LED的光提取的能力。可以定製替代方法以適合特定的發光顏色,作者提出了一些其他方案,以將該策略實施到現有的LED製造技術中。

從LED提取常規光

發光二極體(LED)在現代世界中無處不在,從交通信號燈到電子顯示器以及在水淨化和去汙的應用中。由於典型的半導體LED由透明絕緣體封裝,從而限制了光提取的效率,因此研究人員已嘗試提高LED的光提取效率以改善光輸出。該晶片封裝材料本身可以是一個限制因素一起菲涅耳損失 ; 也就是說,當大量的入射光從界面反射回晶片時。為了減輕這種限制,研究人員引入了高折光率的材料。該指數比環氧或塑料指數大,但修改仍然困難且在經濟上不利於大規模生產。其他方案還包括納米粒子-環氧樹脂納米複合材料或工程環氧樹脂,以確保較高的折射率而不損害透明度。但是,較大的折射率會再次導致較大部分的光從密封劑/空氣界面反射回去,從而導致菲涅耳損耗。


用於增強從發光器件提取光的納米粒子超濾柵

透射光譜描述了NP元網格不同物理參數的影響。從理論模型計算出的透射光譜描述了銀納米球六邊形陣列的不同物理參數的影響,例如半徑R,粒子間間隙g和距典型半導體之間的界面的「高度」 h(n1 = 3.5)並封裝(n2 = 1.6)材料:固定半徑(R = 20nm)和高度(h = 2nm)隨g的變化,固定半徑(R = 20nm)和間隙(g = 40nm)隨b的變化對於固定間隙(g = 40nm)和高度(h = 2nm),R隨c的變化。d–f基於理論的(「分析」)光譜的放大視圖,在(a–c)中紅色框突出顯示的域中,與從全波模擬獲得的數據(彩色虛線)相比。對於所有情況,僅考慮正常入射光。水平虛線表示沒有納米顆粒層的透射率。

改善LED發光的另一種方法


在這項工作中,Sikdar等人。建議使用最小的製造工藝更改,以通過使用固定的光子逸出錐來增加整個裝置的光傳輸,從而減少晶片/密封劑界面處的菲涅耳損耗。為此,他們將單波長的亞波長金屬納米顆粒(NPs)作為「元網格」放置在常規LED晶片頂部的常規封裝中。由於從晶片/環氧樹脂界面反射的光與由NP元網格反射的光之間的相消幹涉,導致了LED光傳輸的增強。通過減少晶片/環氧樹脂界面的反射,它們增加了LED晶片的壽命,並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廢熱。

為了證明納米粒子輔助的增強傳輸,他們使用銀納米球作為強等離子體共振器,吸收損耗最小。該團隊研究了NP半徑,自底向上組裝成二維(2-D)六邊形陣列時納米球形成的粒子間間隙以及納米粒子(NP)高度的影響的作用。為了計算透光率,Sikdar等。使用分別放置在晶片和封裝介質內部的發光器和檢測器。NP陣列的不同集合在不同光譜窗口之間的光傳輸方面提供了最大的增強,因此可以相對於其發光光譜範圍針對每個LED優化「元網格」。


用於增強從發光器件提取光的納米粒子超濾柵

獲取最佳傳輸參數及其對入射角的依賴性。a–c通過調整NP陣列參數優化法向入射的625nm處的透光率(T)。a在每個高度h(T≥98.5%)處獲得的最大透射率,以及相應的最佳(b)半徑Ropt,和(c)顆粒間間隙。d–f對於情況(1)–(3)[在(a)中標記],對於s偏振(紅色),p偏振(藍色)和非偏振(綠色)光,在不同允許入射角處的透射率;對於每種偏振,虛線表示沒有NP陣列的光透射率。g在這三種情況下非偏振光的透射率之間的比較。在沒有NP陣列的情況下獲得的虛線用作參考。在此,AlGaInP(n1 = 3.49)是半導體材料,而環氧樹脂(n2 = 1)。58)是封裝材料。

優化納米粒子超網格


然後,團隊使用優化的元網格結構在特定光譜範圍內最大化透射率。科學家觀察到該設置增強了光傳輸,並將結果歸因於晶片/密封劑界面與NP元網格之間的Fabry-Perot效應。透射率下降(也稱為消光峰)取決於高度,間隙和元網格NP的其他參數,並說明了設備的基本物理原理。結果,科學家們通過改變納米粒子超網格的間隙和高度以及組成銀納米粒子的半徑,影響了LED發射期間的透射率下降或消光峰。

此外,由於基於法布裡-珀羅效應的透射增強,從晶片/密封劑界面反射的光明顯幹擾了NP陣列反射的光,從而有效地減少了來自設置的反射並提高了透射率。晶片/密封劑界面和NP元網格充當兩個反射表面,以在它們之間形成空腔。該團隊將元網格放置在離晶片/密封劑界面最近的高度,以優化其位置並限制任何輻射洩漏。他們還展示了小NP對非偏振光如何表現出更好的角度平均透射率。


用於增強從發光器件提取光的納米粒子超濾柵

為了進行計算,在580 nm和700 nm之間的光譜窗口以1 nm為步長,在0°和26°之間的角度以1°為步長。在此,AlGaInP(n = 3.49)是半導體材料,而環氧樹脂(n = 1.58)是封裝材料。

NP元網格中的透光率


科學家在存在優化的元網格的情況下獲得了增強的透射,這比在相同波長範圍內不使用NP時獲得的透射要大得多。系統的最大透射率對製造過程中的任何缺陷都很敏感。他們精確地調整和調整了LED晶片上納米顆粒的元網格,以實現最佳性能。所得的NP元網格使從發射層到密封層的透光率提高了96%(否則為84%)。

通過這種方式,Debrata Sikdar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種方案,該方案可以通過增強晶片/密封劑接口之間的傳輸來顯著增強LED的光提取。他們通過在LED 晶片頂部引入單質等離子體納米顆粒(NP)來減少菲涅耳損耗並增強源自法布裡-珀羅效應的光傳輸來實現此目的。該團隊建議單獨或與其他可用策略結合實施該方案,以提高LED效率。

相關焦點

  • 量身定製的納米粒子納米網格提高了發光二極體的性能
    據發明該技術的科學家稱,將新設計的納米顆粒 "超網格(meta-grid) "引入發光二極體(LED)的環氧樹脂外殼中,除了延長壽命外,還能大幅提高其光輸出。"超網格 "是一種專門設計、優化的二維金屬納米顆粒陣列,需要放置在LED的環氧樹脂外殼中的特定位置。多年來,如何在給定的輸入下產生更大的光輸出是LED的核心任務。
  • 科學網—發光碳納米粒子的新收穫
    曲松楠科研團隊的研究不僅證實了碳納米粒子在綠光波段的發光為本徵發光,還在綠光波段實現碳納米粒子光泵浦雷射。
  • UDC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穩定的等離子體增強OLED器件
    Universal Display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具有等離子體衰減率增強的OLED器件,大大提高了器件的穩定性。通過採用基於納米粒子的外耦合方案從等離子體激元模式中提取能量,研究人員設法保持了裝置的效率。
  • 等離子納米顆粒增強紫外光檢測器性能及機理
    通過改變光活性材料的納米級表面性質,對紫外光電探測器的有效面積、結構組成、電極材料等參數進行理論研究均可以提高紫外光電檢測器的檢測能力。在各種半導體中,氮化鎵因其寬的直接帶隙、高載流子遷移率、優異的化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以及高的擊穿電壓而成為合適的紫外檢測光活性材料。關於等離子體AgAu合金納米粒子在紫外探測器上應用的詳細研究,目前還沒有報導。
  • OLED照明器件為什麼需要光提取結構?
    在OLED器件中,注入發光層中的電子和空穴僅有部分可以結合成電子空穴對 (1)離子體模式:一部分光受到等離子吸收而損失,以及金屬電極內的電子振動引發的等離子體耦合作用導致的光及收和光電磁場導致的光吸收。 (2)波等模式:一部分光在OLED有機材料層與玻璃層界處形成多重全反射而損失,無法從OLED器件內射出。
  • 利用殼層分離納米顆粒增強螢光粉的等離子體增強螢光顯示技術
    等離子體納米顆粒的LSPR波長與螢光粉的吸收和發射光譜之間的重疊被預測為產生最高的螢光增強因子。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在實驗和理論研究方面都出現了爆炸性的進展,即利用脈衝電場來控制光的吸收和發射速率,以在納米級上調製光−物質的相互作用。這種不斷增加的研究努力已經導致了PEF的一系列新的開發和應用,從表面分析、生物傳感器和發光顯示器件到太陽能電池。
  • 田中群院士最新綜述:核-殼結構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
    核-殼納米顆粒具有顯著可調的物理化學特徵。由於其獨特的局部表面等離子體共振(LSPR)性質,等離子體核-殼納米材料廣泛用於表面增強振動光譜學,特別是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 最近,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李劍鋒教授(通訊作者)等人以「Core–Shell Nanoparticl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為題發表綜述,詳細介紹了核殼分離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SHINERS)的概念,解釋SERS增強機制與核-殼納米顆粒,以及三代SERS熱點材料的表面分析,而且總結了核-殼納米粒子的各種合成方法及其在SERS
  • 光致發光?等離子體先驅者在光的戰鬥中不停地射擊!
    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納米快報》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萊斯大學化學家史蒂芬·林克和研究生蔡義宇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是光致發光而不是拉曼散射使金納米顆粒具有顯著的發光特性。研究人員表示,了解納米粒子如何以及為什麼發光對於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和設計利用光觸發或感知生化反應的粒子非常重要。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一種顏色的光如何使一些納米粒子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 增強GeSi量子點發光的自組裝外延金屬-半導體納米結構
    利用金屬納米島在應變半導體結構表面的自組織特性,開發了含銀納米粒子和GeSi量子點的雜化結構。研究得出了GeSi量子點(QD)與Ag納米點耦合會有發光現象。利用GeSi量子點在多層結構上外延生長的納米銀支持表面等離子體共振,通過改變銀納米粒子的參數可以調諧到量子點發射波長。通過對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數值模擬,可以將這種效應歸因於量子點發射體與銀納米島的耦合導致的複合速率的增加。
  • 兩性離子用於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光器件和鋰離子電池的最新進展和前景
    近年來,由於它們在極性溶劑中用於處理溶液時,會形成偶極子用於載體和離子的轉移,使得人們大量的關注兩性離子的使用。同時,兩性離子形成的界面偶極子有助於光電器件中的界面層,包括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和有機發光器件(OLEDs)以及用於鋰離子電池(LIBs)的電解質添加劑。
  • 碳納米粒子世界領先:可在綠光波段泵浦雷射
    最近,他們又在綠光波段實現了碳納米粒子光泵浦雷射。這預示著碳納米粒子可以作為一類成本低、綠色環保、光穩定性好的新型雷射材料,在未來光電器件上具有廣泛的應用潛質。  在此之前,曲松楠一直從事有機功能材料的研究。
  • 今日Nature兩篇 | 一篇"發光",一篇「超聲」
    另闢蹊徑,提出了基於納米粒子外耦合的方案(nanopatch antenna,NPA),從等離子振蕩模中提取能量用於發光,製備了高效且穩定的OLED器件(plasmon NPA)。2. 在相同發光強度下,改進後的器件的工作穩定性提升了兩倍,理想情況下能達到4倍的提升。3.
  • 電致發光-發射從紅外到紫外的通用器件
    由於材料加工的挑戰和能帶對準問題,可用於電致發光器件的發光材料的範圍受到限制。
  • 雷射束中提取單個光粒子 將為量子計算帶來巨大突破
    研究人員表示,從雷射束中提取單個光粒子可能為量子計算帶來巨大突破。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物理學家們通過超冷原子和頂尖光學技術成功從單束光中提取出了單個光子。  物理學家們對單個光子興趣極大,因為控制它們的是量子力學規則而不是經典物理學的規則。
  • 張凡教授綜述:探索鑭系元素摻雜的核殼結構上轉換納米粒子
    背景介紹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鑭系元素摻雜的上轉換納米粒子(UCNPs)由於其低毒性、高化學穩定性、窄帶發射以及長螢光壽命等優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於藥物遞送、生物成像、太陽能收集以及超分辨等領域。然而在鑭系元素摻雜的單核納米粒子中,發光離子激發態能量容易遷移至顆粒表面的猝滅中心導致非輻射躍遷,繼而極大的減弱了發射光的強度。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高載負量、高螢光亮度碳納米點@二氧化矽複合凝膠
    41%的幹凝膠粉體材料,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發光器件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大量研究表明其具有無毒、生物相容性好、製備簡單、光穩定性好等諸多優點,進而引起國際上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可能改變未來照明世界的八種發光新材料技術之一,其在生物成像、傳感、催化、雷射、光電器件及照明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光致發光強度提高近一個數量級。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  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
  • Energy Mater.綜述: 兩性離子用於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光器件和鋰離子電池的最新進展和前景
    同時,兩性離子形成的界面偶極子有助於其用作光電器件中的界面層,包括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和有機發光器件(OLEDs)以及用於鋰離子電池(LIBs)的電解質添加劑。隨著兩性離子材料的快速發展,通過將它們作為界面層和電解質添加劑,已經構建了具有增強效率的高性能器。最近,Adv. Energy Mater.
  • 國家納米中心在上轉換圓偏振發光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從上轉換圓偏振發光(UC-CPL)這一概念提出至今,基於不同發光機制的UC-CPL已被一一報導,受到廣泛關注。目前,所得到的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普遍較低,尋找一種能夠提升UC-CPL的發光不對稱因子,併兼具良好發光效率的方法,已成為上轉換圓偏振發光領域的重要問題。
  • 國家納米中心在上轉換圓偏振發光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段鵬飛團隊發現將上轉換納米粒子(UCNPs)和鈣鈦礦納米晶(CsPbBr3)分散進手性向列相液晶(N*LC)中,通過粒子間發生的能量轉移過程,能夠實現glum數值高達1.1的上轉換圓偏振發光(圖1)。在這個過程中,CsPbBr3的發光恰好位於光子禁帶的中心,因此獲得的上轉換圓偏振光具有最高的glum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