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林子人1
《仙症》
鄭執 著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0-10
這是鄭執繼《生吞》之後的中篇小說作品集,收錄了曾獲得「鯉匿名作家計劃」首獎的同名作品《仙症》,以及完成於疫情自我隔離期間的作品《森中有林》,此外還有一篇描寫與父親的告別的《蒙地卡羅食人記》。作者鄭執,1987年生於遼寧瀋陽,19歲時出版長篇小說處女作《浮》,據他自己說《仙症》是創作道路的「重要拐點」。
正因為出生於東北,寫的也是東北,鄭執常常與雙雪濤、班宇被一併提及,作為「東北文藝復興」的成員之一。一方面,他們書寫中的東北記憶諸如下崗潮、廠區生活確有共通之處,語言風格也都有簡潔、幽默和口語化的色彩;而另一方面,在為東北作家歸類時,我們也許應該注意到作家自身的特點,例如鄭執的魔幻和神神叨叨,是明顯區別於他人的。比如說,《仙症》的開頭,主人公在指揮刺蝟過馬路——他是一個精神病人。作家蘇童如此評價《仙症》,「是我在國內看到的寫精神病人最像的,寫得很好。」魔幻與神叨,這點在書中的另外一篇小說《他心通》中尤為明顯,母親與父親在臨終前的交心被寫成了一長串絮絮叨叨的對白,雙方在最後一次推心置腹時,不停地迴避重點閃爍其詞,最終竟然將紓解內心的任務交給了有特異功能的「高人」,因為高人不用言語就能看穿人心,這就叫作他心通。
《記憶記憶》
[俄]瑪利亞·斯捷潘諾娃 著 李春雨 譯中信出版集團 2020-11
「當下活著的我們所有人都是倖存者的後代,他們全靠奇蹟和偶然才活過了多災多難的20世紀。」作者、當代俄國詩人瑪麗亞·斯捷潘諾娃在自序中這樣表明自己書寫此書的意義,經歷過20世紀的人們就像無人荒島的倖存者,他們之間的交談將超越代際、跨越語言,將彼此緊緊聯繫在一起。這部作品圍繞俄羅斯猶太知識分子的家族故事展開,家族中的個人命運又與20世紀的大歷史息息相關:太姥姥曾參加20世紀俄國革命,祖父作為孤兒又加入蘇聯紅軍,姥爺不滿20歲就犧牲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父親曾參與1965年拜科努爾秘密太空飛行器的研發、卻在蘇聯解體之時毅然決然移民德國。作者在追述親人過往的同時,也追隨他們的腳步前往那些家族記憶的關鍵場所,像是太姥姥曾留學的法國以及外祖父的故鄉敖德薩。
由此,這部作品不僅是家族的記憶,而是為20世紀歷史作的註解。記憶究竟與歷史有何區別?作者說,相較於歷史,記憶更加貼近肌膚,甚至給人穿越時間的感覺,人們可以通過一張老照片、一身祖母的連衣裙甚至是一個空香水瓶回到過去。更重要的是,雖然單獨看,每個個體的記憶都是碎片化的、缺少客觀感的,而如果將眾多個體的記憶聯結起來,或許可以形成一場關於世界歷史的對話。
《生死課》
袁凌 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0-11
《生死課》是袁凌的短篇記錄合集,記錄了各色生存地面上輾轉的小人物。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長經歷、採訪調查,以及公益探訪中邂逅的,有鄉土的長輩,也有都市的邊緣人;有歷史中的失蹤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獨症陰影下的白領。這本書也是譯文紀實系列中的首部原創作品。此前,袁凌曾結集出版非虛構作品集《青苔不會消失》和《寂靜的孩子》,前者記錄了一百多位中國社會底層的人物,後者聚焦於處於困境中的中國城鄉兒童,包括留守的、失學的、作為孤兒的以及處於疾病中的兒童。作為「野生作家」中的一位,袁凌也接受過界面文化的專訪,在專訪中詳細闡述了他的創作歷程。
非虛構文體何以重要?在近日召開的非虛構寫作工作坊中,作家和學者們討論,非虛構的意義在於填補了虛構文類日益萎縮的現實感。同時,非虛構題材對普通人而非精英群體的關注,也賦予了相對弱勢群體發聲的機會。有意思的是,袁凌也參與了這個工作坊,也發表了他對虛構文體的批評,諸如當下的小說已經走入了困境之中,失去了對現實的思考,語言方面也總是封閉、自滿和自戀的。
《為什麼美國人恨政治》
[美]小尤金·約瑟夫·迪昂 著 趙曉力 等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8
這本書以1960年代以來美國意識形態政治的歷史為研究對象,梳理了美國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在一系列核心問題上不斷分化的歷程。作者指出,事實上關於美國政治存在哪些問題、人們又應該為哪些問題進行辯論,公眾是存在共識的,只是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對立讓討論無法可能——自從1960年代以來,贏得選舉的訣竅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啟同一批引起分裂的議題。作者如此描述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分裂:保守派利用美國社會中圍繞種族、性別平等以及文化變遷產生的緊張關係瓦解自由派,而自由派似乎否認一個道德的社會取決於道德的個人,反對福利國家旨在加強特定價值的改革。而兩派互相攻擊的結果就是形成選舉的惡性循環:選民越來越憤世嫉俗,競選廣告也越來越玩世不恭。作者藉由此書提醒公眾,如果政治僅僅在重複過去,一個國家和它的公共生活將完全喪失活力。
這本書初版於1991年,之後經過數次再版,作者小尤金·約瑟夫·迪昂是美國著名記者和資深政治評論家。在寫於2004年的再版序言中,迪昂指出本書的核心觀點之一就是,觀念對政治的塑造,遠遠超過大部分有關公共生活的記錄所承認的程度;而更重要的是,觀念不僅影響精英和知識分子,也影響普通選民。 本書在2011年曾引入中文版,而今又逢美國大選之年,相似的問題再次湧現在公眾視野,再版此書確有必要。
《隋煬帝》
[日]宮崎市定 著 李弘喆 譯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0-9
本書由主篇《隋煬帝》、附篇《隋代史雜考》及《解說》組成,再現了隋煬帝出生前後、平定江南以及開鑿大運河等諸多歷史變遷的過程。書中通過對隋煬帝這一歷史人物個案的研究,宮崎市定試圖還原隋煬帝的一生和他所生活的時代。同時,通過本書的研究,作者表達了他認為的史學研究的最終目的:還原當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暗含著宮崎市定在書中重申的史學方法論:帝王作為史學研究的對象不可偏廢。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關於隋煬帝的史學著作,既可以作為史學入門範本,也是廣大歷史愛好者的手邊書。
宮崎市定(1901—1995),日本歷史學家、漢學家,京都學派史學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宮崎市定對中國史的很多領域,包括社會結構、政治體制、經濟形態、權力關係、政府組織等方面均有獨到研究。他的代表作有《中國史》《科舉》等,此前界面文化曾推薦過他的《科舉》。
《史學的時間之維》
[美]林恩·亨特 著 熊月劍 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9
在本書中,作者從現代時間觀念的形成入手,對現代性及其背後西方中心論和線性史觀進行探討與反思。現代性的定義依賴於現代,而現代的含義隨著時間而不斷擴展:英語中的現代(modern)來源於14世紀的中古法語詞彙「moderne」,而法語和其他羅曼斯語言中的現代都來源自拉丁語,原意為現在(just now)、此時(at the present time)。作者論述道,在現代這個詞的不斷演變的過程中,歐洲人開始意識到現代和前現代之間的裂縫,而這種時間斷裂感的源頭也許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對中世紀概念的塑造,而將「中世紀」這個詞發明出來正屬於人們走向現代的貼標籤策略。事實上,中世紀這個詞在拉丁語、法語和德語裡都出現於17世紀——當歐洲人著手建立一種使得歷史時間具有進步方向的概念時,他們需要的只是一種「中間感」。
這本書始於作者在2006年參與的「娜塔莉·澤蒙·戴維斯講座」。娜塔莉·戴維斯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歷史學者,著有《馬丁·蓋爾歸來》,同時也是作者的前輩——作者正是在伯克利獲得了第一個大學教職。林恩·亨特是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歐金·韋伯現代歐洲史教授,也是新文化史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亨特著述頗豐,在新文化史、性別史、法國大革命史和史學理論等領域都有建樹,其代表作有《新文化史》、《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等。今年出版的主題為現代性的書籍值得關注的還有汪民安的《現代性》與芮塔·菲爾斯基的《現代性的性別》。
《世上只有一個劍橋》
[英]馬庫斯·賓尼 著 [英]格雷厄姆·拜菲爾德 繪王晶 譯中國畫報出版社 2020-9
劍橋是世界聞名的大學城,它的歷史是怎麼樣的?《世上只有一個劍橋》這本書為讀者展現了劍橋從城鎮到大學城的變遷歷史:最初的劍橋就像許多有河流穿城而過的城鎮一樣,只是一片淺灘;9世紀時這裡架了一座橋 ,成為連接英格蘭東部大部分地區的重要通道,然而這唯一的一座橋竟偶得機會,取代「城」成為該縣名字的一部分。富有特色的是,本書結合建築素描和水彩手繪作品,展現12世紀以來劍橋大學20所主要學院的淵源由來: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塔樓,斯圖亞特時期的學院,喬治王朝時期的排屋,維多利亞時代的火車站……作者說,「如果非要找一座城市來代表英式建築的精緻、創新、可愛和富於表現力之處,那麼非劍橋莫屬。」
《世上只有一個劍橋》設計上採用了水彩寫生簿、精裝鎖線的裝幀方式,屬於「建築怎麼這麼好看」叢書,由英國歷史學家馬庫斯·賓尼與水彩畫藝術家格雷厄姆·拜菲爾德共同創作,前者是劍橋校友,熱衷於歐洲建築遺產研究;後者四處遊歷,臨摹各地建築。
《生命滋味》
王溢嘉 著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10
本書是作者棄醫從文後,追憶在醫院實習期間所見所聞的文章合集。作者本人兼具醫生與心理作家兩重視角,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系,曾從醫兩個月,後來成為心理科普作家。書中涉及到醫院中常發生的一些社會事件,如醫院牆外的棄嬰如何處理、是否需要聽家屬的要求對病人隱瞞病情、醫患之間脆弱易變的信任關係等等。書中也透露出作為醫療工作者對醫療體系的反思,例如現代醫學的「醫療陷阱」,作者寫道,越是醫學發達的國家,可資檢查的項目就越多,費用也越昂貴,而病人如果只是發燒,又何必要照x光、抽血、驗尿呢?檢查當然是必要的,但這些龐大反覆的檢查項目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必須的。雖然原書講述的是30年前臺灣地區的情況(《實習醫生手記》初版於1989年),但作者的許多問題與思考在我們今日也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