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政治僅僅在重複過去,一個國家和它的公共生活將完全喪失活力...

2021-01-21 界面新聞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林子人1

《仙症》

鄭執 著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0-10

這是鄭執繼《生吞》之後的中篇小說作品集,收錄了曾獲得「鯉匿名作家計劃」首獎的同名作品《仙症》,以及完成於疫情自我隔離期間的作品《森中有林》,此外還有一篇描寫與父親的告別的《蒙地卡羅食人記》。作者鄭執,1987年生於遼寧瀋陽,19歲時出版長篇小說處女作《浮》,據他自己說《仙症》是創作道路的「重要拐點」。

正因為出生於東北,寫的也是東北,鄭執常常與雙雪濤、班宇被一併提及,作為「東北文藝復興」的成員之一。一方面,他們書寫中的東北記憶諸如下崗潮、廠區生活確有共通之處,語言風格也都有簡潔、幽默和口語化的色彩;而另一方面,在為東北作家歸類時,我們也許應該注意到作家自身的特點,例如鄭執的魔幻和神神叨叨,是明顯區別於他人的。比如說,《仙症》的開頭,主人公在指揮刺蝟過馬路——他是一個精神病人。作家蘇童如此評價《仙症》,「是我在國內看到的寫精神病人最像的,寫得很好。」魔幻與神叨,這點在書中的另外一篇小說《他心通》中尤為明顯,母親與父親在臨終前的交心被寫成了一長串絮絮叨叨的對白,雙方在最後一次推心置腹時,不停地迴避重點閃爍其詞,最終竟然將紓解內心的任務交給了有特異功能的「高人」,因為高人不用言語就能看穿人心,這就叫作他心通。

《記憶記憶》

[俄]瑪利亞·斯捷潘諾娃 著 李春雨 譯中信出版集團 2020-11

「當下活著的我們所有人都是倖存者的後代,他們全靠奇蹟和偶然才活過了多災多難的20世紀。」作者、當代俄國詩人瑪麗亞·斯捷潘諾娃在自序中這樣表明自己書寫此書的意義,經歷過20世紀的人們就像無人荒島的倖存者,他們之間的交談將超越代際、跨越語言,將彼此緊緊聯繫在一起。這部作品圍繞俄羅斯猶太知識分子的家族故事展開,家族中的個人命運又與20世紀的大歷史息息相關:太姥姥曾參加20世紀俄國革命,祖父作為孤兒又加入蘇聯紅軍,姥爺不滿20歲就犧牲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父親曾參與1965年拜科努爾秘密太空飛行器的研發、卻在蘇聯解體之時毅然決然移民德國。作者在追述親人過往的同時,也追隨他們的腳步前往那些家族記憶的關鍵場所,像是太姥姥曾留學的法國以及外祖父的故鄉敖德薩。

由此,這部作品不僅是家族的記憶,而是為20世紀歷史作的註解。記憶究竟與歷史有何區別?作者說,相較於歷史,記憶更加貼近肌膚,甚至給人穿越時間的感覺,人們可以通過一張老照片、一身祖母的連衣裙甚至是一個空香水瓶回到過去。更重要的是,雖然單獨看,每個個體的記憶都是碎片化的、缺少客觀感的,而如果將眾多個體的記憶聯結起來,或許可以形成一場關於世界歷史的對話。

《生死課》

袁凌 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0-11

《生死課》是袁凌的短篇記錄合集,記錄了各色生存地面上輾轉的小人物。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長經歷、採訪調查,以及公益探訪中邂逅的,有鄉土的長輩,也有都市的邊緣人;有歷史中的失蹤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獨症陰影下的白領。這本書也是譯文紀實系列中的首部原創作品。此前,袁凌曾結集出版非虛構作品集《青苔不會消失》和《寂靜的孩子》,前者記錄了一百多位中國社會底層的人物,後者聚焦於處於困境中的中國城鄉兒童,包括留守的、失學的、作為孤兒的以及處於疾病中的兒童。作為「野生作家」中的一位,袁凌也接受過界面文化的專訪,在專訪中詳細闡述了他的創作歷程。

非虛構文體何以重要?在近日召開的非虛構寫作工作坊中,作家和學者們討論,非虛構的意義在於填補了虛構文類日益萎縮的現實感。同時,非虛構題材對普通人而非精英群體的關注,也賦予了相對弱勢群體發聲的機會。有意思的是,袁凌也參與了這個工作坊,也發表了他對虛構文體的批評,諸如當下的小說已經走入了困境之中,失去了對現實的思考,語言方面也總是封閉、自滿和自戀的。

《為什麼美國人恨政治》

[美]小尤金·約瑟夫·迪昂 著 趙曉力 等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8

這本書以1960年代以來美國意識形態政治的歷史為研究對象,梳理了美國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在一系列核心問題上不斷分化的歷程。作者指出,事實上關於美國政治存在哪些問題、人們又應該為哪些問題進行辯論,公眾是存在共識的,只是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對立讓討論無法可能——自從1960年代以來,贏得選舉的訣竅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啟同一批引起分裂的議題。作者如此描述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分裂:保守派利用美國社會中圍繞種族、性別平等以及文化變遷產生的緊張關係瓦解自由派,而自由派似乎否認一個道德的社會取決於道德的個人,反對福利國家旨在加強特定價值的改革。而兩派互相攻擊的結果就是形成選舉的惡性循環:選民越來越憤世嫉俗,競選廣告也越來越玩世不恭。作者藉由此書提醒公眾,如果政治僅僅在重複過去,一個國家和它的公共生活將完全喪失活力。

這本書初版於1991年,之後經過數次再版,作者小尤金·約瑟夫·迪昂是美國著名記者和資深政治評論家。在寫於2004年的再版序言中,迪昂指出本書的核心觀點之一就是,觀念對政治的塑造,遠遠超過大部分有關公共生活的記錄所承認的程度;而更重要的是,觀念不僅影響精英和知識分子,也影響普通選民。 本書在2011年曾引入中文版,而今又逢美國大選之年,相似的問題再次湧現在公眾視野,再版此書確有必要。

《隋煬帝》

[日]宮崎市定 著 李弘喆 譯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0-9

本書由主篇《隋煬帝》、附篇《隋代史雜考》及《解說》組成,再現了隋煬帝出生前後、平定江南以及開鑿大運河等諸多歷史變遷的過程。書中通過對隋煬帝這一歷史人物個案的研究,宮崎市定試圖還原隋煬帝的一生和他所生活的時代。同時,通過本書的研究,作者表達了他認為的史學研究的最終目的:還原當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暗含著宮崎市定在書中重申的史學方法論:帝王作為史學研究的對象不可偏廢。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關於隋煬帝的史學著作,既可以作為史學入門範本,也是廣大歷史愛好者的手邊書。

宮崎市定(1901—1995),日本歷史學家、漢學家,京都學派史學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宮崎市定對中國史的很多領域,包括社會結構、政治體制、經濟形態、權力關係、政府組織等方面均有獨到研究。他的代表作有《中國史》《科舉》等,此前界面文化曾推薦過他的《科舉》。

《史學的時間之維》

[美]林恩·亨特 著 熊月劍 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9

在本書中,作者從現代時間觀念的形成入手,對現代性及其背後西方中心論和線性史觀進行探討與反思。現代性的定義依賴於現代,而現代的含義隨著時間而不斷擴展:英語中的現代(modern)來源於14世紀的中古法語詞彙「moderne」,而法語和其他羅曼斯語言中的現代都來源自拉丁語,原意為現在(just now)、此時(at the present time)。作者論述道,在現代這個詞的不斷演變的過程中,歐洲人開始意識到現代和前現代之間的裂縫,而這種時間斷裂感的源頭也許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對中世紀概念的塑造,而將「中世紀」這個詞發明出來正屬於人們走向現代的貼標籤策略。事實上,中世紀這個詞在拉丁語、法語和德語裡都出現於17世紀——當歐洲人著手建立一種使得歷史時間具有進步方向的概念時,他們需要的只是一種「中間感」。

這本書始於作者在2006年參與的「娜塔莉·澤蒙·戴維斯講座」。娜塔莉·戴維斯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歷史學者,著有《馬丁·蓋爾歸來》,同時也是作者的前輩——作者正是在伯克利獲得了第一個大學教職。林恩·亨特是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歐金·韋伯現代歐洲史教授,也是新文化史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亨特著述頗豐,在新文化史、性別史、法國大革命史和史學理論等領域都有建樹,其代表作有《新文化史》、《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等。今年出版的主題為現代性的書籍值得關注的還有汪民安的《現代性》與芮塔·菲爾斯基的《現代性的性別》。

《世上只有一個劍橋》

[英]馬庫斯·賓尼 著 [英]格雷厄姆·拜菲爾德 繪王晶 譯中國畫報出版社 2020-9

劍橋是世界聞名的大學城,它的歷史是怎麼樣的?《世上只有一個劍橋》這本書為讀者展現了劍橋從城鎮到大學城的變遷歷史:最初的劍橋就像許多有河流穿城而過的城鎮一樣,只是一片淺灘;9世紀時這裡架了一座橋 ,成為連接英格蘭東部大部分地區的重要通道,然而這唯一的一座橋竟偶得機會,取代「城」成為該縣名字的一部分。富有特色的是,本書結合建築素描和水彩手繪作品,展現12世紀以來劍橋大學20所主要學院的淵源由來: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塔樓,斯圖亞特時期的學院,喬治王朝時期的排屋,維多利亞時代的火車站……作者說,「如果非要找一座城市來代表英式建築的精緻、創新、可愛和富於表現力之處,那麼非劍橋莫屬。」

《世上只有一個劍橋》設計上採用了水彩寫生簿、精裝鎖線的裝幀方式,屬於「建築怎麼這麼好看」叢書,由英國歷史學家馬庫斯·賓尼與水彩畫藝術家格雷厄姆·拜菲爾德共同創作,前者是劍橋校友,熱衷於歐洲建築遺產研究;後者四處遊歷,臨摹各地建築。

《生命滋味》

王溢嘉 著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10

本書是作者棄醫從文後,追憶在醫院實習期間所見所聞的文章合集。作者本人兼具醫生與心理作家兩重視角,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系,曾從醫兩個月,後來成為心理科普作家。書中涉及到醫院中常發生的一些社會事件,如醫院牆外的棄嬰如何處理、是否需要聽家屬的要求對病人隱瞞病情、醫患之間脆弱易變的信任關係等等。書中也透露出作為醫療工作者對醫療體系的反思,例如現代醫學的「醫療陷阱」,作者寫道,越是醫學發達的國家,可資檢查的項目就越多,費用也越昂貴,而病人如果只是發燒,又何必要照x光、抽血、驗尿呢?檢查當然是必要的,但這些龐大反覆的檢查項目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必須的。雖然原書講述的是30年前臺灣地區的情況(《實習醫生手記》初版於1989年),但作者的許多問題與思考在我們今日也有迴響。

相關焦點

  • 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權和公共話語: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更為直白的說,我認為這裡隱含著一個假定,那就是政府行為必須透明公開。在過去七十年裡,一味強調保密帶給我們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在許多國家秘密警察都在最無情的踐踏著公眾的基本權利。當然直到今天,類似的保密觀念和行為還在許多所謂的民主國家普遍存在。我們應當明了,這樣的保密背後蘊藏的是行將終結的全能主義政府理念。
  • 國家建設:符號系統政治功能的轉向
    現代國家的出現僅僅是一個世紀以前的事,由於現代國家政治系統運作更為複雜而抽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必須藉助於它的象徵物,才能使人們在心理上感受它的存在。儘管現代國家的政權合法性不再依靠神授,但依然需要以威嚴的國徽、雄壯的國歌、飄揚的國旗等形式把壯麗的山河作為家國圖景描繪在人們的想像中。
  • 這是場嚴肅的討論:如果每個人都喪失性慾世界會怎樣
    但我們有時候不禁好奇,假如人類完全喪失了性慾,這樣的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它將怎麼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互動?這對於環境意味著什麼?而一旦到了關係到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生存繁衍受到威脅時,政府又是否應該介入?政府又該如何介入?為了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媒體聯絡到美國一些社會學家,人口學家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家來給出他們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
  • 公共空間︱「活的景觀」:濱江空間與日常生活
    但如果說它們只是某種前現代或「現代化」過程中特定族群通過他們的視角所看到的社會景觀,那麼像是2000年開始,以阿姆斯特丹、柏林為代表的一些城市鼓勵民間手工業者和藝術家進入毗鄰河岸的空地,則借公共藝術活動的活力帶動公共空間的生成。阿姆斯特丹「請注意!」
  • 西方民粹主義是對現有國家體制的政治反對
    當前西方民粹主義的表現及特徵    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有關民粹主義的定義。由於民粹主義訴求過於模糊、多變,它可以與政治光譜中的不同波段結合,形成包括左翼民粹主義、右翼民粹主義等各種不同形態的民粹主義。
  • 貝淡寧:政治尚賢制的問題何在?
    在這個世界中,智識精英享有更多的權力與財富,並能自圓其說,認為這個結果是公平的,因為他們比別人更優秀,從而為其權力和成功辯護:「如果有錢有勢的人得到普遍文化的鼓勵從而相信他們完全配得上所擁有的一切,他們將變得多麼傲慢自大,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時候將多麼殘酷無情。
  • 競爭型政治:美國政治極化的呈現與思考
    在2000年和2002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文章在討論極化時僅涉及一兩個議題,但從2004年開始,大部分文章討論的極化範圍都很廣泛,表明這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嚴重的政治極化現象導致了政治的失序和公共政策的不確定性,影響了國家治理的效能。
  • Nike聯手如果新能源打造公共自行車項目
    2016年耐克以五年1000萬美元贊助波特蘭公共自行車(Portland Bike Share,或稱波特蘭自行車共享),之後波特蘭公共自行車將正式命名為為BIKETOWN,輔以耐克的LOGO。  2018年,RENOGY如果新能源與其聯手,共同打造新能源離網發電系統為其站點提供電力支持。
  • 過去六七年科研中我與公共數據的故事
    過去十年,有無數優秀的公眾號文章、資料和在線講座介紹基因家族分析的細節。基因家族分析從十年前被追捧的對象,到近些年的鋪天蓋地,可能有些人覺得公共數據挖掘很難再出高水平的文章了。如果條件允許,產生一些數據會對公共數據挖掘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沒條件,公共數據完全可以支撐一個課題組持續發表高水平的文章。
  • 理論頭條|城市治理: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係
    秩序代表著城市的安定有序,它是社會理性的表現,主要通過法律、制度和道德來規範社會各主體的行為;而活力則蘊含著城市發展創新的生命力和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性,是城市社會各群體創造力的競相迸發和個人潛力的充分發揮,體現了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與人類文明的可持續性。社會活力與秩序是辯證統一的。公平有序的管理不會導致活力的喪失,只有不合理的制度、不科學的管制才會導致活力的喪失。
  • 中華民族族群實踐中的生活政治智慧
    吉登斯認可一種協調和規範諸民族國家及其全球秩序的國際無政府狀態,但他真正擔心的是,若全球性的國際無政府狀態一旦失控,就會產生完全失控的無政府狀態。為此,吉登斯不僅關注馬克思批判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還特別關注武力威脅下民族國家關係失調而導致的「無政府狀態」。在他看來:「目前已經出現了另一個『無政府狀態』,它威脅著這個星球的每一個人的生存:那就是各個單一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
  • 勒龐:科學革命和政治革命
    真正的革命,也就是那些改變民族命運的革命,總是進行得如此緩慢,以至於歷史學家們甚至很難指出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因此,「進化」這一說法比「革命」更為貼切。當我們深入考察大多數革命的起源時,我們會發現,如果要對它們進行分類,我們前面列舉的各種要素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如果僅僅從革命對象這一角度考慮的話,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科學革命、政治革命和宗教革命。
  • 陳拯評《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政治包容與國家認同
    政府越能夠在不同地區向更廣泛的公民提供公共產品,作為交換夥伴的吸引力就越大,更多公民越將嘗試與國家建立聯盟,繼而政府精英的構成也越能反映出人口的族群多樣性。同為後殖民國家,波札那與索馬利亞的對比說明了這一點。波札那獨立後,政府在養牛業等上提供了均衡的公共物品,獲得了跨地區和跨族群的支持,進而提高了議會和內閣構成的族群代表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包容性的權力配置推動了國家認同和少數族群的融入。
  • 科塔薩爾:如果生活非要千篇一律,我就把它寫成遊戲!
    他完全打破了敘事中的時空聯繫,用多種聲調講述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巴黎和蛇社之間的故事。他不僅在小說的最後附上了作家本人推薦的閱讀順序表,還聲稱期待著讀者自己能找到第三種,第四種,乃至第無限種閱讀方法。1963年,這本書成為了阿根廷青年爭相閱讀的著作,但它並沒能成功走向世界。
  • 政科新論|張敏:西方社會的一種新政治行動方式與政治領域:對生活政治的擴展性分析
    【摘 要】生活政治的出現是西方國家進入後工業社會階段後生活價值觀念變遷、個人選擇的興起共同驅使的結果。生活政治是不同於傳統政治的一種新的政治行動方式,它帶來了政治行動方式的結構性變遷;同時,生活政治還構成了一個新的政治行動領域,形塑著人們的政治和社會生活。這二者使得生活政治除了是一種新的政治形式,還具有重要的實踐特質,我們需要對此進行理論關注。
  • 大腦年齡測試:如果老人僅僅得到0-3分,很可能患了老年痴呆症!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功能會逐漸減弱,這對老年人是個沉重的打擊,因為如果到了老年時,不注意大腦的健康,就很容易患上阿爾茨海默病,一旦得了阿爾茨海默病,就無法徹底治癒,患上該病後,記憶就會衰退,到了中期,認知障礙就會消失,生命也會完全喪失,這些過程都讓老人和家人感到痛苦。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它所樹立的榜樣對政治學的奠基者並非不起作用」。1880年以前的學院政治學(包括英國殖民地時期的北美,發生革命和制定憲法的美國以及18世紀和19世紀的美國時期),「教學的目的或許首先是為培養(私人和公民的)道德品質,其次是為參與公共生活進行訓練,即擔任部長、地方長官或諸如此類。政治學的教學過去不是在大專院校的政治學系進行的。
  • 周六薦書|于爾根 哈貝馬斯:知識分子與公共生活
    「顯而易見,我所關注的是如今已在公共領域廣泛流傳的闡釋,而不是我本人素未謀面的作者的性格特徵。在這方面,如果我僅憑案頭文本獲得的認識去推測,可能會認為諾爾特是個道德敏感之人:至少,據此可解釋他在納粹大屠殺和布爾什維克之間挖掘因果關係的熱情。」在這封信中他強調說,他不是作為專業歷史學者對公眾發聲,而是作為一個外行參與爭論。
  • 何穎: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評析
    新公共管理的個人主義的理性思維方法將政府的公務人員視為「理性的經濟人」,具有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這為公共行政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為建立人事管理的激勵機制,為調動人的積極性,為人力資源的開發注入了新的理論活力。
  • 雲會議|長周期政治論壇:國家化、民族性與區域治理
    他對比說:「歐洲和南北美洲的民族全加起來,一般地說不會多於中國人。甚至是否有比中國更多的民族也是問題。在人數和多民族方面,歐洲人和中國人很可以相比,同樣是人數眾多,民族複雜。可是在他們今天的政治生活中,在歐洲和南北美洲生活的約10億歐洲人分成約50個獨立的主權國,而10億多的中國人只生活在一個國家中。人們一旦看到1和50的差別,就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