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訓.何姓的來源

2021-01-20 騰訊網

何倫其人

編輯

何倫字宗道,號東山,明江山(今屬浙江省)人,事親至孝。相傳一天晚上有小偷

到他家偷東西,他發覺之後也沒有聲張,在小偷要把他家做飯用的鍋偷走時,他這才說:「請你把鍋留下,以便我明天早晨能做飯給母親吃。」小偷很慚愧,就把所偷的東西都還給了他。又有記載說他居喪哀毀逾禮,忌日涕泣如初喪。可以稱得上是舊時孝子的典型。

何氏家規

編輯

此篇凡分孝親敬長之規、隆師親友之規、待人接物之規、鞠育教養之規、讀書寫字之規、出處進退之規、節義勤儉之規、飲食服御之規、量度權衡之規、撐持門戶之規、保守身家之規十一類,其下或又分為數條,包括了中國傳統家訓的基本內容。

孝親敬長之規

——今之人以能養為孝者何?蓋緣不顧父母而私妻子,倒行逆施者眾,彼善於此,故與之耳。殊不知孝之道,豈養之一事所能盡哉?要有深愛婉容,而承顏順志,尊敬謹畏,而惟命是從1。稍有斯須欺慢違忤,或傷教敗禮,取辱貽憂,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2。藍田呂氏曰:「孝莫大乎順親3?」司馬溫公曰:「吾事親無以逾於人,能不欺而已矣4。」其事君亦然。

——人家子弟,有父母兄長慈愛,又得教以詩書,授以生業,而能顯親揚名,以盡孝敬之道者,乃常分耳5。烏足言要在困苦艱難、流離顛沛之際,竭力盡心,周全委曲,消患彌變,特力獨行,而不失其度者,方為孝敬?

隆師親友之規

——凡家素清約,自奉宜薄,然待師友,則不當薄也。切不可因已無成而不教子,又不可以家事匱乏而不從師。務要益加勉勵,則所聞者堯舜周孔之道,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漸摩既久,身日進於仁義而不知也。若為利慾所蔽,違棄師友,則與不善人處,所聞所見,無非欺誣作偽,汗漫邪淫之事,身日陷於刑戮而亦不自知也6。言之痛心,各宜自省。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必須趣向正當,切磋琢磨,有益於已者,始可日相親與。若乃邪僻卑汙,與夫柔佞不情,拍肩執袂,相誘為非者,慎勿與之交接7。

——學問之功,與賢於已者處,常自以為不足,則日益;與不如已者處,常自以為有餘,則日損故取友不可以不謹也。惟謙虛者能得之。

待人接物之規

——凡與賓客及尊卑長幼、君子小人相接,儀節固有不同,鹹不外乎敬而已矣。若待尊長,必須言溫而

貌恭,情親而意洽。尊長或不我愛,益加敬謹可也。待卑幼又在自敬。其身苟能尊嚴正大,肅矩整規,則為卑幼者修飾畏慎之不暇,孰得而上犯之耶?一或瑣碎褻狎,便無忌憚矣。待君子之敬根於心,百凡相見往來,交際之禮,俱宜從厚,其敬始伸,稍薄則為慢矣。待小人則不然。外若敬而內則疏,包容退讓,寧受虧—分,使之自滿自愧,於我亦無所損。若與之爭競較量,一旦棄絕,或發其陰私,斥其過惡,彼必終身懷忿,不至中傷而不止耳。此乃一生所驗之良方,以為後人應世之藥石8。

——凡客至家,長或宗子出迎,久不相見者則拜9。或留飯,家長宗子奉陪。如系子弟中之舊師友,新姻眷,止是此子弟同陪,其餘不必見也。留飯之意,既得盡話,又得盡歡,且能盡敬,況路遙者,不使受餒而還。饌貴快便精潔,不貴多品庶10。親近教益,常可往來。若一豐厚,後來難繼也。

鞠育教養之規

——古有胎教,凡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領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此道也11。今之婦人烏得而知之,夫當預與之言。

——凡產子,須是為母者自哺,不可委之乳母。吾嘗見人家用乳母者,僱值服食,稍不如願,反令其子寒暖失時,饑飽無節,或跌扑驚傷,隱蔽不言,致疾莫知所自12。且乳母中,端潔者寡,常生意外之虞,不可不謹。

——子女初生,三朝滿月,慎勿置酒張筵,多害生命13。惟齋沐更衣,具酒果,抱子告祠堂14。其世俗催生送羹之禮,糜費無益,概宜謝絕。

——古禮,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不以山川,亦不可與古先聖同名。但只名以理學之字,使之顧名思義可也。

讀書寫字之規

——欲知子弟讀書之成否,不必觀其氣質,亦不必觀其才華,先要觀其敬與不敬,則一生之事業,概可見矣。凡開蒙之後,能漸漸收斂,一惟師教之是從,親言之是聽;敬重經書,愛惜紙筆,潔淨几案,整肅身心;開卷如親對聖賢,熟讀精思,沉潛玩索,反來就自己身上體認,眠存夢繹,念念不忘,如嬰兒之戀慈母,饑渴之慕飲食,無一刻之敢離,無一時之敢怠;但遇緊要辭語,留意佩服,即思此一句,可以用在某處,我當謹守此行,此一句正中我之病根,我當即為拔去,不使蔓延滋長。如此為學,雖愚必明。縱不能盡忠於朝廷,亦可以盡孝於父母;縱不能建功業於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若乃不莊不敬,滷莽忽略,未學先能,未講先厭;或講讀之際,目視他所,手弄他物,心想他事;於書讀其前則汙其後,讀其後則毀其前或自恃聰明,不肯用力;或專務外馳,不肯內究。如此為學,白首無成,雖成必敗。居官則壞國家之事,處已則無保身之謀。所以古之聖賢,教人先在灑掃應對時著力,引誘提撕,倦倦以持敬為本15。

——讀書以百遍為度,務要反覆熟嚼,方始味出。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融會貫通,然後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時時溫習,若功夫未到,先自背誦,含糊強記,終是認字不真,見理不透,徒敝精神,無益學問。

何園

——學問之功,全在講貫16。而講書之要,必須講後自己細看,著意研究,潛思默究,逐句繹,逐章理會,方才得其旨趣。略有疑惑,即為質問,不可草草揭過。俟一本通貫後,仍聽先生摘其難者而挑問之,或不能答,即又思之,思之不通,然後復講。真境一開,如得時雨無化,後來作文,隨意運用信手發揮,自然成章,無再窒礙。若泛泛而講,泛泛而聽,原不留心佩記,徒費唇舌,不入肺腑,今日講過,明日忘之,此章未達,又講別章,今年未明,復待來歲,雖講至百年,誠何益也?

——凡寫字務要莊重,端楷有骨格,有鋒芒,有稜角,不得潦草歪邪,微眇軟弱17。古人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矣。吾以為用筆固在心正,又在於活。手活則筆勢奇妙,如走龍蛇,否則若膠柱鼓瑟,而剔畫不開也18。是以小兒初學字時先要教其執筆圓活,如寫小字,止令手提運筆,而手腕不動也則無魯魚亥豕之弊,既要快捷,又要不差19。此乃日用常行,第一急切之務。況考試之日,苟或字之不佳,塗注粗拙,縱是錦繡文章,亦不動觀覽矣。豈可謂字不要緊而不習也?

出處進退之規

——人生天地間,智愚賢不肖,固有不齊,或出或處,或進或退,要當皆以古人為鑑,斯無咎矣。昔伊尹、傅說、呂望、孔明之處也,一耕於有莘之野,一傭於版築之間,一垂釣渭濱,一高臥南陽20。此四公者,不出則寥寥無聞,一出則立業建功,以安天下。向非天子夢卜求而用之,終於農工漁隱之流而已,何嘗急急自出,抑何嘗以農工漁隱之事為卑鄙而不為也?今人知出而不知處,知進而不知退。凡讀書不遂,即鄙農工商賈之事,而不屑為,所以有濟世之才,而無資生之策者,多矣。如張齊賢以布衣而條當世之務,藝祖留之以相太宗;範仲淹以秀才而懷天下之憂,君子稱之為分內事2l。今初學之士,就欲妄事,希覬幹求,豈二公之儔耶?又留侯、疏廣,功成身退,知止知足,成萬世之美名22。今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者幾人?吾人能知此四事,於所行所止之間,審已量時,見幾而作,則庶幾免夫失身之患。

節義勤儉之規

——節義之人,乃天地正氣所鍾,光祖宗,榮親族,莫大乎是。後世但有男子仗義而窮,婦人守節而苦,不能自存者,豈可不為之慮,而使之失所耶?合族俱當議處資給,以成其美,不可輕慢靳嗇23。

——勤儉為成家之本,男婦各有所司。男子要以治生為急,於農工商賈之間,務執一業。精其器具,薄其利心,為長久之計。逐日所用,亦宜節省,量入而出,以適其宜,慎勿侈靡驕奢,博弈飲酒,宴安懶惰24。若人心一懶,百骸俱怠,日就荒淫,而萬事廢矣。婦人夙興夜寐,黽勉同心,執麻臬,治絲繭,織纖組川,以供衣服25。不事浮華,惟甘雅潔。凡有重務,弟兄妯娌,分任其勞。主婦日至廚房,料理檢點,但有童僕撒潑五穀,穢汙作踐,暴殄天物者,量加懲戒26。至晚扃鎖門戶,貯水徙薪,逐處照管,仍諭各房,不許烘焙衣物。內外謹嚴,俱無怠忽。其上下衣食,分給有等,男女多者,傳遞惟均,不得各分彼此。嫁娶資妝,亦從簡便。如此則衣食常盈,而先業不墜矣。

飲食服御之規

——飲食服御,乃民生日用之不可缺者。近來僭侈無節,風俗日漓,盜起民窮,多由於此。豈草茅之說,所能挽回27?故歷來古先聖賢之言,為標準。吾人當佩服,以成恬淡樸雅之風。

——古人飲食,每種各出少許,置之豆間之地,以祭先代,始為飲食之人,不忘本也。

——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孤子當室,冠衣不純採28。

——或問朱子曰:29飲食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入欲也。

——君子慎言語,節飲食,二者養德身之切要。

——有道之士,粗裘索帶,而人不鄙之者,取其內而不取其外也。

——司馬溫公曰:吾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敝,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矣。又曰:吾家待客,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古人事親,有以酒肉養志者,有以菽水承歡者,均不失為大孝30。

——茅容待客以草蔬,與之同飯,殺雞為饌以供母,客知之,起拜而稱賢31。

——范文正公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惟好施予32。晏平仲敝車羸馬,而惠及三族33。

——範益謙曰:凡吃飲食,不可揀擇去取34。

——汪信民曰: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35。朱子曰:今人不能咬菜根,而至於違其本心者眾矣,可不戒哉!

——柳公綽凡遇飢歲,諸子皆蔬食,學業未成者,不聽食肉36。弟見兄未嘗不束帶,夫人常衣絹素,不用綾羅錦繡,每歸覲,不剩金碧輿,只乘竹兜子37。常命粉苦參、黃連、熊膽,和為丸,賜諸子,每永夜習學含之,經資勤苦。所以在公卿間,最名有家法。

——君子以禮義為養心,則心廣體胖,若恣食肥甘,則神昏氣潰。婦女以布禦寒,則堅苦其志,以香薰羅綺,則淫蕩其心。

量度權衡之規

——人家之鬥尺戥稱,皆所以量多少,度長短,稱物平施,而權輕重者也38。此固外物也,其實系乎人之一心。心正而公,則制之惟準,用之惟平,使貿易輸斂之間,兩無虧累,即為天理矣。若以私刻存心,專圖利已,買人之物,則用小戥大稱,賣物與人,則用小稱大戥;或借人米谷,原以大鬥量入,而以小鬥償還;取息於人,則以小鬥放出,以大鬥收回,即此就為人慾。殊不知輕重大小之間,所增幾何,而所損大矣。蓋幽暗之中,鬼神在焉,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吾人為學,欲辨理欲,而下克己工夫者,先從此處用力,最為親切。

撐持門戶之規

——大丈夫尚欲戮力王室,而自家門戶,豈可不為撐持,而忍坐視其敝乎?蓋人家之興者,豈得常興?而為者,亦豈常廢?興而不撐持即廢矣,廢而能撐持,何患不興乎?興廢固由於天,而撐持之力,實在於人。人能知此意,克勤克儉,凡有廢墜,一一修舉,以保宗祀39。切不可推延畏縮,竊議旁觀,以致唇亡齒寒,委靡不振,而反取人欺笑。雖然此其大略也,若夫光顯之則,在經與書矣。

保守自家之規

——保守身家之道無他焉:第一,不可奸騙人家妻女。第二,不可賭博宿娼。第三,不可拖欠包攬,謀領侵欺錢糧。第四,不可煉藥燒丹,攘竊誆騙。第五,不可強橫健訟,鬥狠逞兇及打幫教唆,生事害人40。第六,不可交接無藉之徒,花鬨遊蕩,不務本等生理,及縱容尼姑賣婆於內室往來41。第七,不可傲人慢物,好勝誇能,逆理亂倫,驕侈淫佚。第八,不可為貪心所使,專行峻險之途,吾人能依得此誡,每日戰戰兢兢,循規蹈矩而行,則上不玷祖宗,辱父母,下不累妻子,害親鄰,明無人非,幽無鬼責,一家安樂,為何如哉!

註:

1、婉容:和順的臉色。承顏順志:看父母的臉色,順從其旨意。

2、斯須:暫時,片刻。欺慢:欺騙,輕慢。違忤:違背,忤逆。不孝順父母。三牲:牛、羊、豕。

3、藍田呂氏:宋代官員呂大忠字進伯,京兆藍田人,著有(呂氏鄉約)。

4、司馬溫公:北宋大臣、史學家司馬光字君實,官至門下侍郎、尚書左僕射,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世稱沫水先生。

5、生業,職業,產業。顯親:使父母名聲顯赫。

6、汗漫:這裡指肆意妄為。刑戮:因犯罪而被判刑或處死。

7、柔佞:順從,獻媚。拍肩執袂:形容親暱的樣子。

8、應世:應付世事。藥石:用以治病的方藥和砭石,比喻規戒。

9、宗子:嫡長子。在宗法制度下,嫡長子繼承大宗,為族人兄弟所共尊,故稱。

10、快便:快捷,方便。品庶:品種,種類。

11、胎教: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內會受孕婦的影響,所以孕婦要謹守禮教,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稱之為胎教。妊子:懷孕。跛:偏。邪味:不正的味。

12、僱值:即僱傭費用,工錢。服食:衣服和飲食。

13、三朝:指產後第三日。張筵:設置筵席。

14、齋沐:戒齋,沫浴。祠堂:舊時祭祀祖先或賢能有功德者的廟堂。

15、提撕:提醒,振作。倦倦:懇切的樣子。

16、講貫:講習,講論研習。

17、微眇:輕微。輕弱:軟弱。

18、膠柱鼓瑟:鼓瑟者轉動弦柱,以調節音之高低,如膠其柱,則音無從調節。比喻拘泥而不知變通。

19、魚魯亥豕:指文字因形近而在傳寫或刊刻過程中而發生訛誤。

20、伊尹:商湯臣,早年耕於莘野,湯以幣三聘之,遂幡然而起,相湯伐桀,被尊之為阿衡。傅說:商高宗臣。高宗夢得聖人,名說,使百工求之野,得說於傅巖中。傅巖有澗水壞道,常使胥靡刑人築之。說賢而隱,故為胥靡代築以供食。高宗舉以為相,國大治。 呂望:周初大臣。本姓姜,字子牙,釣於渭水之濱,文王出獵時與之相遇,立為師,武王時尊為師尚父,佐武王滅紂。因從其封姓,又有太公望之號,故稱呂望。孔明:三國蜀相諸葛亮字孔明,早年在南陽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顏。

21、張齊賢:北宋大臣,字師亮,宋太祖至洛,他以布衣條陳十事,太宗、真宗時曾兩度為相。布衣:庶人之服,代指平民。藝祖:有文德材藝之祖,古代帝王對祖先的美稱。這裡指宋太祖趙匡胤。範仲淹:北宋大臣、文學家。字希文,官至陝西四路安撫使、參知政事。

22、留侯:漢初人張良字子房,為劉邦謀士,佐漢滅秦楚後,因功封為留侯。晚號黃老,學神仙辟穀之術,以功名終。疏廣:西漢大臣,字仲翁,宣帝封為太子太傅,與侄受以為官成名立,不去恐有後悔,遂一同辭官回鄉。

23、資給:資助,供給。靳嗇:吝嗇。

24、博弈:六博和圍棋。宴安:安逸。

25、黽勉:盡力、努力。麻吃:即大麻。織纖:紡織絲縷。組糾:編織圓形的細帶。

26、暴殄:任意浪費。

27、草茅:指在野而未出任做官的人。

28、純素:純白。孤子:指父母已亡的人。

29、朱子:指宋代學者朱熹。

30、養志:承順父母的意志。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飯,形容生活清苦。承歡:迎合人意,博取歡心。

31、茅容:東漢陳留人,字季偉,曾留郭泰寓宿,旦日容殺雞供母,自以菜蔬與客共飯。泰拜之曰:卿賢乎哉! 因勸令學,卒以成德。

32、范文正公:範仲淹卒贈兵部尚書,諡文正。

33、晏平仲:春秋時齊大夫晏嬰字平仲,事靈公、莊公,相景公。節儉力行,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一狐襄三十年,名顯諸侯。

34、範益謙:生平不詳:

35、汪信民:北宋學者汪革字信民,紹聖進士,呂希哲門人,著有《青溪類稿》、《論語直解》等。

36、柳公綽:唐代大臣,字寬,歷官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卒諡元。

37、歸覲:指回家見父母。竹兜子;一種有座而無轎廂的竹轎。

38、戥稱:戥,用來稱量金銀藥物等的小型杆稱。稱,即秤,衡量輕重的器具。

39、戶役:人戶所承擔的差役。支庶:指宗子之外的其它子嗣。宗祀:祭祀祖宗。

40、健訟:喜好打官司。扛幫:結成幫派。

41、無藉之徒:指遊手好閒之人。花鬨:花言巧語地騙誘。本等:本來,原來。生理:謀生之道。

何氏家訓十二則

編輯

一、訓孝

自古司徒掌教,首在明倫,而明倫之教,必以孝行為先。帝王統天下為一家,故以孝治天下。而其教為甚宏,庶民聯一族為一家,故當孝訓一族,而其教可遍及聖經,賢傳言孝者,眾人所熟聽。考先代穎考公,秉性淳厚,以至孝聞,身為宰輔,尊養並至。南北朝,琦公事母棒檄逮存,終養後即隱居不仕,二公之孝思,可謂篤而且切矣!凡我同族講孝者,當以是為標準。

註:

「穎考公」:即晉朝宰相何曾。

「琦公」:即何充之堂兄,家居宣城陽穀縣、廬江人,字萬倫,好學博聞,父母至孝,以孝友稱。初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官涇縣令。母亡,隱居不交人事。晉朝著名散文學家。

二、訓悌

五典之中,立愛自親始,而立敬必自長始,故友於之化,施-於有政知悌弟之道。而後長幼之倫,秩然有序,悖逆之氣,煥然而消,所謂兄弟既翕,和樂且耽者也。稽元前代點公、胤公,情同手足,友愛性成。南北朝時,昆季同徵,兄已託疾而不起,弟亦辭職而隱居,似此,兄難為兄,弟難為弟,故得有大山小山之美稱焉。凡我同族言悌者,當以此為景行。

註:

「點公、胤公」:即何點、何胤,廬江潛人,(家本甲族,看破紅塵,在南朝《齊》〈梁〉時隱而不仕,然以孝友稱)。求、點、胤兄弟三人史稱為「廬江三高」。

三、訓忠

盡已為忠,中心為忠,忠之時,義大矣哉。故不忠為省身之首務,效忠乃匡國之要圖。聖賢之明訓,既詳言於典籍矣。若晉之次道公,社稷為懷;明之相劉公,城頹盡節。吾族之光,於史冊者實不乏人。果知忠之為道,凡於應事物之際,盡其心而竭其力,質諸已而可對諸人,庶俯仰無慚,影衾不作矣。

註:

「次道公」:即東晉宰相何充。

「劉公」:訓導官,崇禎十六年平涼城陷,眾官逃遁何相劉勸阻並率眾守城,以身殉職。

「質諸已而可對諸人」:可理解為嚴於己而無愧於人;

四、訓信

有諸己之謂信,神聖之始基也,昔孔子以軋軌,喻信之不可無,信可行之蠻貊,不信則難行於州裡,聖賢問答,亦綦詳矣。溯廬江子思公,西城棲風公,著書立說,無不以信為指歸,即參西鉻近思錄,亦以信為根底,則信實為家傳之寶,後人切勿放棄焉。

註:

「蠻貊」:古部落名、族名、形容地方較大於州裡。

「子思公」:即南朝(齊)時的何憲,廬江人,學士,以博聞強記著稱,與王儉同時。憲以強學見知,母為鎮北長史王敷之女,自幼聰明好學有訓識,曾官本州別駕。永明十年,曾出使北魏虜中。

「西城棲鳳公」:即何妥,四川郫縣人,家居門陵白楊頭。隋朝時太學博士,進爵為公,封襄縣伯,性勁急,有口才,好是非人物,考定音律。撰(周易講疏)等七、八種書,計六十餘卷,有集傳世。

「指歸」:即準則,根本的意思。

五、訓禮

人禽之別,禮教攸關,凡在百行,安可無禮,大而見賓承祭,小而輯讓周旋,禮固不可不學也。人不知禮則上下無分,尊卑莫辨,相鼠之譏,何以能免,在昔,吾祖叔度公,職列大夫,清身潔己,禮法甚嚴,吳郡太守,深為讚賞;無忌公臨危不苟,握節以殉。二公動必以禮,常變不渝,故得名垂千古。凡茲後裔,其於持身接物,尤當循規蹈矩,無忝於先人之禮節焉。庶乎可矣。

註:

「叔度公」:即何叔度、廬江潛人,晉何準之孫,(梁)何敬容之曾祖,吳郡太守,太常卿。

「無忌公」:即何無忌,東海邦人,為淝水之戰先鋒官,「戰無不勝」的「北府兵」首領,鎮北將軍劉牢之外甥,太學博士,豫州刺史,安城郡開國公,鎮南將軍,侍中司空。曾與劉裕共同舉義討桓玄。在長江與廬循水戰中殉職,臨危時仍大叫:「取我蘇武節來」,格殺多人、戰鬥至死。

六、訓義

以義制事,動合時宜,見義不為,實曰無勇,聖賢立身行己,可捨生取義,斷不至響利而背義。故不義之行,人所深惡,好義之士,眾所鹹欽。如《三國)時,有祖進公,仗義以誅閹宦;明時巨川公,守義以辭請謁,惟其知義之為義,乃能勇赴義也。吾願後之人,以賊義為戒,而以前人之重義者,為法也可。

註:

「進公」:何進,南陽宛人,靈帝國舅,官大將軍,與袁紹、曹操謀除宦官,不果被害。

「巨川公」:即何文淵,江西廣昌人,景泰時官吏部尚書,以義為政,有治績。英宗復位,因文淵有「父有天下傳之子」之語,擁護了代宗,得罪了英宗,因追究而自殺,子何喬新,亦為進士出身,官至尚書,仁義文傳有父鳳。

七、訓廉

語云「貪夫殉財,烈士殉名」。故為富不仁,貽譏陽虎,見得思義,特重子張,臨時不苟謂之廉,廉者察也,察其所當取而取之,是謂義,然後無傷於廉也。若不辨禮義,利今智昏,雖千駟萬鍾,名節安在!吾祖敬容、敬叔,仕宦俱以廉稱;並公、遠公,史冊皆以廉紀,清白傳家。貽厥後人,庶幾紹厥蘇徵,繩其祖武。

註:

「陽虎」:即陽賀,與孔子同時代人,常叛變其君主。

「子張」:孔子之賢弟子。

敬容、何敬容:廬江潛人,蕭(梁)武帝時宰相。普通四年,出為招遠將軍,吳郡太寧,為政勤恤民隱、辨訟如神、視事 四年,治為天下第一,吏民詣閥請予樹碑,詔許之,及免相之日,家無餘財,只有常物,時人稱之。

「敬叔」:何敬叔,東海邦人,是「東海三何」之一的何思澄的父親,官(齊)徵東錄事參軍,餘杭令。

「並公」,即何並、字子廉,陝西平陵人,何比幹孫,何武族弟,何武高其志節,舉能治劇,為長城令,道不拾遺,徙潁川大守,名次黃霸。何並性清廉,為官多年,妻子不在官舍。

「遠公」:東海郯人,何遠官廣興縣男,武昌太守,樹功將軍。為官樂善好施,輕財好義,愛惜百姓,折節為吏,杜絕交遊,饋遺不受,買井水食用,為政「廉平著稱」、「清公屬天下第一」。

八、訓恥

孟子云:「人不可以無恥,人而無恥,則凡卑汙,苟且,魯莽滅裂之事,何所不為。」

世間凡趨炎赴勢,諂富欺貧,敗名喪節,昧己瞞心,乃天下之最可恥者也!知其可恥而毅然除之,人格自高,人綱自正。考明時喬新公,以及厚公俱恥附權貴,獨立不群,故能清操拔俗,丕振家聲。知恥近乎勇,維茲後進,尚其敬承先德,以迪前光。

註:

、「喬新」:即何喬新、江西廣昌人、進士出身,何文淵子、父子尚書。喬新廉介剛正,年十一時在其父文淵官郎讀(通鑑續篇)時,修撰官周施,周施見而問曰:「書法何如(綱目)」。喬新對曰:「呂文煥降(元)不書叛,張世傑溺海不書死節;曹彬、包拯卒,不書其官;而紀『義軒』多採怪妄,似未有當也」。周施大為驚異。及為官刑部廣東司郎中,錦衣衛卒犯法,捕治不少貸,都指揮袁彬有所囑,執不從。後為御史鄒魯挾私誣劾,喬新一辭不辨,恬然退歸,杜門著書,人事寡接,士大夫莫不高其行。正德十二年,追贈太子太保,賜諡「文肅」。

、「厚公」:即何厚,明代程番知府(具體事跡不詳)。

九、訓敬祖

夫人之有祖,猶水有源,木有本也。水之混混其源必深,木之欣欣其本必固,子孫之蕃衍,其祖德積之之厚也,水木物也無知也。科盈放海,蔭落歸根,似有反本之義,人於宗祖可忘報追之道乎?餘家自宋開禧卜居茲土,己歷四百餘歲矣!金牛江口鹹此分第,歷年已久,列世墳瑩榛坍塌淵,每詣奠掃靚之深用感愴,遂考詢譜識,自始祖下凡十一所,乃於嘉靖乙酉歲(註:公元1525年),捐資整修作臺勒石,使子孫鹹知其所。自又謀諸伯叔昆弟,置有杷田,俾祭掃各有所資,報追之道雖未殫夫萬一,孝思之心庶幾乎其少展耳,以後子孫當以敬祖為心,尊祖為念,每遇祭掃毋怠忽,使孝敬與我祖考精靈,保我後生,雲仍翼翼,如水之混混,無窮木之欣欣向榮也,若夫立家廟以萃,精神明昭以致孝,享有志未逮,惟於嗣胤有望。

十、訓敦族

有宋範文正曰:宗族之在吳者,於吾固有親疏以吾祖觀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乃置以義壯均膳,設賑而族無隅瘠,誠百世仁族之模範也。每讀其記未嘗不三復嘆,仰時異勢殊心同力,歉弗克效之徒,自愧焉然淵。自幼至長,頗加修飾,不敢失禮於尊卑長幼,族中有貧甚者,量力給財資,其生理不使為不義事,雖多寡無差,而不責其償,禮師訓子族弟侄有願學者,鹹聽其從而復資以書籍,然此固無足齒,亦難盡已一點念親之心耳,為我子孫務雍睦,富毋恃財而驕,貴毋挾爵而傲,勇毋恃力而侮,事尊長必以敬,御卑幼必以禮,弗以疏而忽貧,而慢年幼而褻狎以至婚姻喪葬不能自舉者,各出貲以助之,則於敦族之義殆庶幾矣。或有藉祖德而奮庸者,又當志範公之所志,行範公之所行。

註:

範文正:即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先世?(今陝西縣名)人,遷居吳縣(江蘇省蘇州),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他在陝西守邊塞多年,西夏不敢來犯,說他「胸中自有數萬甲兵」。在政治上主張革新,為守舊派所阻撓,沒有顯著成就。今傳范文正公詩六首。

十一、訓為善

賞讀伊訓有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蓋至善無惡者入之性也。福善禍淫者天之道也,為善則順之,而獲福為惡則逆之,而降殃理之所必然者也。人豈以不為善,今如為善,期如聖賢雖不萬一蹴,而至苟能奮然做儆省惕,若戒勵入能孝,出能悌,不昧心負人,不欺心騙人,不忍心害人,刻簿暴戾之行勿為,濟人利物之事行之,日積月累安知善之不已乎!循是而進,聖賢地位亦可馴至,百祥之福有不降自天耶,福縱末降殃可免噫。人不可以不為善,餘無片善可紀然存恆存戒懼不敢為逆,理事見人有爭者息之,災者救之,貧老無依者周之,道之艱步水之病涉者杜之平之,唯勉強學好而已。昔昭烈戒子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汝父德薄不足效也,爾曹當三復斯戒而敬佩夫伊訓之言。

註:

昭烈(161-222),「昭烈帝劉備」,宇玄德,三國蜀主,死於公元222年十二月,永安(白帝城),遷棺於成都,葬於惠陵,諡曰照烈皇帝。

十二、訓守成

夫人知創業之難,而不知守成之不易也,蓋創業者身歷憂心懷畏懼,鮮不得之於艱灘人知其所為也,守成者處於安逸,志易驕縱,少不克念隨失之矣,此則人每忽之,入能知其得之之艱,與夫失之之易,斯可世守而復失也淵,自蚤歲慈父見背,十七始得相理家務,仰承垂緒,克紹其裘,力本居積,未賞暇逸,量費節用,罔敢縱侈,歷今之六十餘年,似拓祖父覺臻苟完創之之艱已往事也,子孫守之當思父功刻苦,祖德勤勞克勤克儉,毋怠惰,毋事紛華,毋好奢靡,毋尚氣,毋爭產,毋賭博,毋健訟,士必登名,農必積穀,工必作巧,商必盈資,常使衣食饒裕,其裘不失,吾身雖沒且將含笑之於地下矣!傳曰:晏安鳩毒,勤儉是良圖。太公曰: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誠守成之格言,爾曹其勖之。

(註:前八條為何俊新提供並注釋,後四條何德寶注釋,錄自諸暨何氏宗譜。)

何氏祖訓

編輯

治家早起,百務自然舒展;縱樂夜歸,凡事恐有非虞。服飾切勿奢華、作踐綾羅。飲食務從菲薄,免傷物命。一室同心,興隆有望。滿門和氣,福祉必臻。皇糧及時完納,省追呼之擾。產業勿圖方園,息爭兢之端。遠僧尼六婆,可免敗亂之風。近正人師友,自受楷模之益。置器勿求精巧,凡事俱由古樸,用好銀,平計稱,善報有日。做邪戲,聽淫詞惑亂心生。量寬足以容眾,身先自能率人。勢交者近,勢敗則忘。財交者密,財吝則疏。教子嬰孩,質全而易化。訓婦初來,忘一句而不約。先人遺業,當思創始之艱。身自操家,須念守成不易。應世要愚巧隨時,居家須聾啞幾分。積玉積金,何如積陰德以耀後。傳子傳孫,貴乎傳清白。以苦為福,其福最大。為福作罪,其罪非輕。拒不搬唆,骨肉不致傷害。與人共商,任事必然周至。無蓄俊僕、豔婢。不辦戲具行囊。妻應賢,賢妻才有夫榮子貴。僕雖能,不可使與內事。閉門行止,不可稍忘父母。婦幼舉止,該悉心教晦。勤祭祀,尤宜真情。月半十三,為我家祭之期,忙碌、偷閒,居家、在外,慨不可忘。齋僧道,不如飯房待侍。攀附勢利,休望扶持。濟貧扶弱,自有厚報。寡守孤寒,終受榮華。物物有命,戒殺當堅。人人有氣,寬厚自福。鄙薄之極,必生奢男,厚德之至,定有貴子。大婢早出,不得擇配家人。豪奴急逐,毋留放縱壞事。親人結仇為好惡,良心已喪。祖業眾產,豈能獨享。過貪得,將作牛馬,用意已迷,焉能自逸。每逢佳節倍思親,登高茱萸不缺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幼勤學苦讀,日後乃能大器耀祖。鍥而不捨,矢志成仁。貧困不是過,安貧墮落乃有錯。從小當立安邦志,睿智造福天下樂。何氏家族,人傑地靈。皇天厚愛,事業有成。

何氏家訓

編輯

四川省嶽池縣《何氏宗譜》中的「家訓」 :忠孝為先,耕讀為本,手足相勤,克己厚任,樂善好施,和睦鄉鄰,子孫後代,牢記祖訓

何氏家範

編輯

泰興何氏家範條件十則

明·何濟制

一、孝父母

父母之恩,如天高地厚,最難圖報。吾族為子者,只是盡其心,力所當為,如飲食、衣服之類,雖是孝之疏節,宜極力營辦,以奉養父母。縱使家貧,當以色養,不可便生怨懟。冬溫、夏清、昏定、晨省,禮不可缺。不幸父母有過,必下氣怡色,柔聲以諫,委曲婉轉,以待其聽。或遇疾病,必奉侍湯藥,不離左右。然孝心易衰,於妻子又必須朝夕省諭,教以事舅姑之禮,方是一家孝順。此為子者不可不知!

二、友兄弟

兄弟,乃父之所愛,最要相好,每因婦人言,致相離間。吾族為弟兄者,須同居共爨,相愛相友。或不得已而至於析居,亦宜有無相濟,疾病相扶,患難相恤,方是能體父母之心。切不可輕聽婦言,因絲毫小利、畝角田地,便生忿怒,甚至鬥毆構訟,骨肉相殘,大失同胞之義。

三、謹夫婦

夫義婦從,禮所定製。吾族為夫者,須正綱紀、慎威儀,為一家之。則令其婦主中饋,奉舅姑,勤紡織,不得假權於婦人、女子,不得放縱往來人家,遊戲道路,致滋物議。至於娶妾,為無子,亦當正名分,以安其心,不得以色之盛哀為愛憎。

四、敘長幼

長、上,禮當尊敬,不可傲慢。吾族為子弟者,須盡尊卑長少之分。如侍長者之側,命之坐,方坐。有問,則起而對。侍食於長者,長者未舉,少者不敢食。從長者於外,必須隨行,不得並肩而走。即侄長叔幼,名分自在,不得並坐、並行。至如出惡言以相罵,逞血氣以相毆,則為以少犯上,漸不可長,切不可為!

五、敦善行

人家世世積善,可保子孫蕃衍,福澤靈長。作善,降祥天道,然也。吾族人須體此意,毋以尊凌卑,毋以強凌弱,毋以群暴寡。無論宗黨姻友,當以厚道自處。即鄉裡,必須和睦。若倚門戶欺壓貧寒,恃豪橫凌轢柔懦,放六畜作踐人田苗,拖錢糧負陷人賠納,並佔人疆界,吞人產業,謀人子女,此皆心術不端,最傷天理,貽害子孫,切不可為!

六、訓讀書

人家子弟以讀書為先,而讀書以勤苦為本。吾族為父兄者,須延師取友,教子弟以詩書,令其曉通文義,不令放縱偷安。上,可以立身揚名;次,可以登科入仕;下,亦可以支持門戶。若不教讀書,惟營末利,甚至子弟目不知書,縱富,必為愚痴頑蠢之夫。貪,則甘為人下而不辭矣。戒之!戒之!

七、獎行誼

孝弟為百行之原。吾族為人子、為人弟者,家庭間若能盡事親、事長之道,有善可稱。春秋二祭,宜賜胙獎之,使人有所觀,感而興,起為善。若不孝不弟之人,當共黜之。至於婦人孀居,無慚德,男子終身輿穢行,或在兄弟中輕財讓產,或在宗族間賑貧周乏,撫孤恤寡,或在鄉裡內,歲兇帳濟,殺貴減價。有此節氣,當獎。異之,失節義者黜之。

八、崇節儉

人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能節儉,則必勤勞。勞則逸欲之心。不生,而可以保身持家。若不節儉,必至於侈衣食,崇宮室,好珍賞奇怪之物,習狎小人嫖飲賭博,鮮有不至於破家蕩產者。凡我子孫,務習勤勞服食,居處崇尚儉樸,一應奢侈嫖賭之事,切不可為!

九、安生理

四民之中,惟士稱首,次則務農。如不能力行,則宜以務農為本業。農者,必須勤苦力耕,勿失其時,庶衣食有資,而俯仰可無累。又次則為工,要精巧。又次為商,要公平。四民外,惟醫卜近儒術,若俳優、僧道、興販、私宰之類,皆非正經生理,切勿為之。

十、重塋祭

祭田,所以供先人之祀事;樹木,所以為先塋之榮術。關係最重。如賣祭田,則祭祀廢,而祖宗何所血食?砍樹木,則護術失,而先靈何以能安?子孫有此,即為大不孝,切不可為。至於祭田租稅,祭祀外有餘,則用以修理。修理外有餘,則用以助貧。管者須得其人,不可侵漁,致相爭兢。

何姓的來源

何姓的含義:基本解釋:◎ 疑問代詞(a.什麼,如「~人?」b.為什麼,如「~必如此?」c.哪樣,怎樣,如「~不?」「~如?」d.哪裡,如「~往?」e.發表反問,如「~樂而不為?」)。◎ 副詞,多麼:~其壯哉!◎ 姓。● 何hē◎ 古同「呵」,譴責。● 何hè◎ 古同「荷」,擔。詳細解釋:何hé【代】什麼〖what〗何節奄忽,蹄足灑血?——《文選·宋玉……

何姓的由來:

一、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於韓,滅國。其後裔韓武子(另一種說法是韓武子是晉同族曲沃桓叔後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後)仕晉,封於韓原,以地為氏。後來與趙、魏三家分晉,成為諸侯。秦始皇滅六國,韓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間,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東漢靈帝大將軍何進異父弟朱苗為車騎將軍,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於古代語音流傳後來書寫作何。郝姓原為北方姓氏,亦為南方郝、楊、劉三大姓之一(見《舊唐書·南蠻傳》)。郝古音按《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從音壑。(見《康熙字典》)古代語言相傳較多,書寫較少,南方語音音調更有曲折變化,因此郝、何同音,經過歷代流傳,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漸漸被改為何姓。

3、賜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鮮卑姓賀拔氏改為漢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歸順明朝,世襲河州衛指揮同知,賜姓何氏。

4、以國名為氏。唐朝時中亞地區有九個突厥族小國,史稱「昭武九姓」。後來內遷中原,各以國名為氏。

二、遷徙分布

西漢時有蜀郡何氏,東漢時有扶風何氏,南陽何氏,魏晉時有陳郡何氏,說明四川、安徽、陝西、河南均有何姓分布。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閩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兩次入閩:一是唐高宗時,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時,又有固始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此後,何氏又有多次遷徙。南宋淳佑年間,何逖基由螺陽遷居溫陵、潯江,後隱居清源洞。宋代,何氏還有一支自廬江遷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經江西尋鄔、定南、龍南入廣東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廣東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臺灣擔任荷蘭人的通事,是為何姓最早入臺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三、郡望

陳郡:秦時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這一支發跡於魏晉時期。

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相當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這一支發跡於南朝時期。

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這一支作為南遷僑民發跡於南朝,晚於廬江何氏約兩百年。

何氏祠堂對聯資料:

何(Hé)姓出自姬姓。為韓氏音化而成。得姓始祖韓厥。韓武子的三世孫。周成王的弟弟唐叔的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當地語音韓與何相近,因音而訛為何,成為何姓。何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七大姓,總人口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臺灣排名第二十七。

扶風蘇望族;

淮水育賢孫。

  ——全聯典指何姓的郡望堂號。

水部名堂留世德;

廬江望族振家聲。

  ——全聯典指何姓的郡望堂號。

廬江人物東西晉;

水部聲名大小山。

  ——上聯典指東晉大臣何充,廬江灊人,出身於西晉土族。下聯典指南朝齊、梁時灊人何求、何點、何胤三兄弟,學問廣博,不願做官,先後歸隱於會稽若邪山雲棲寺,人稱何點為「大山」,何胤為「小山」。

賢婦疏財分弟妹;

仙姑測禍救鄉鄰。

  ——上聯典指南宋永嘉人王楠的妻子何氏。王楠歷官秘書少監、贛州知州。何氏多次勸他把錢財分給弟、妹,被當時人稱為賢婦。下聯典指唐代民間傳說「八仙」之一的何仙姑,能測算禍福。鄉鄰視她為神人。

附:

修善積德,名存萬載;

自始受姓,功蓋千秋。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何氏宗祠聯。全聯典指何姓廬江郡望。

世擅文明,雅重廬山之韻;

家傳將略,克收石嶺之功。

  ——佚名撰何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南朝梁東海郯人何思澄;下聯典指北宋太原人何繼筠。

廬山樹千枝,看看還是一本;

江河水萬脈,想想終歸同源。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何氏宗祠聯。

肇跡源廬江以來,派遠流長,都是淵源一脈;

宗祠在獅島之上,敦宗睦族,還看繼述千秋。

  ——此聯為何氏宗祠聯。

締造果然難,歷十五年掌握籌持,差幸科歲偕來,免傍他人門戶;

守成也不易,願千百世靈鍾育秀,喜見英才蔚起,共扶一族綱常。

  ——佚名撰福建省長汀縣縣城何氏宗祠「學海堂」聯。

相關焦點

  • 貴州何氏家譜!貴何128萬人從哪兒遷來的!
    據貴州省何氏宗親聯誼會從戶籍部門獲悉,目前貴州全省有何姓人口73萬餘,原先估計的120萬人不準確。 何姓人是什麼時候進入貴州的?他們是從哪裡又是何原因遷徙來貴州的? 強哥近日拜讀了《貴州何氏統譜》(第二卷),上述這些答案躍然紙上。
  • 史姓的來源.史氏家訓
    史氏家訓、戒訓、垂訓 史氏八行垂訓: 孝、友、睦、姻、任、恤、中、和。 史氏家訓: 立身、孝友、敬祖先、睦親族、敬師、取友、教弟子、和鄰裡、肅閨門、御僕蜱、酬恩釋怨、排難解紛、治家敬賓、施藥傳方、不妄殺、官箴。 史氏的字輩排行 江蘇溧陽史氏字輩:「纘述多俊奇丕澤承嘉順京昌眾深衍後代存興賢」。
  • 業務集中、研發佔比不足0.5%,何氏眼科衝A可「有戲」?
    圖片來源:深交所何氏眼科由留學歸國眼科醫學博士、國際眼科理事會(ICO)理事何偉及其團隊創辦,是一家集醫教研於一體圖片來源:何氏眼科招股書但資本邦也注意到,報告期內,何氏眼科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例僅0.48%
  • 興何公司何仕凱拜訪利川何氏宗親會秘書處
    何家興、何述成、何平、何宗義、何定元、何仕凱2019年11月27日,興何公司何仕凱來到湖北利川何氏宗親會,拜訪了秘書處何述成、何平、何家興、何宗義、何定元等宗長,受到了熱情接待。何仕凱向利川何氏宗親詳細介紹了興何公司文化部家譜文史資料工作進展及何氏文化APP的建設情況,希望各位宗長能夠關注和支持興何文化電商平臺,後續將利川何氏各支系家譜資料對接到興何網絡,便於何氏族人敦根本、序昭穆、別支派、聯族人,並真誠邀請利川何氏宗親到興何公司參觀、指導、交流。
  • 楊氏家訓.祖訓.楊姓的來源
    楊氏家訓 楊姓的來源
  • 何姓十大歷史名人:第八位得到成仙,最後一位官至宰相
    何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七大姓,總人口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何姓出自姬姓,是由韓姓轉化而來的。西周初年,周成王姬誦封他的弟弟叔虞在唐,史稱唐叔虞。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君主,他的十一世孫萬,被封在韓,人稱韓武子,他的後代就姓韓。   後來,韓姓發展到淮河和長江一帶,被當地人誤讀為何。
  • 郯城戶戶門前有塊家風家訓牌
    跟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了一塊家風家訓牌。「就像個警示牌,天天提醒著俺,不但大人要說到做到,也要教育小孩子記著咱家的家訓。」仇村村民仇紅超說,從小爺爺奶奶就教育不能鋪張浪費,他把「與人為善,勤儉持家」定為自家的家風家訓。在郯城,鹿乳奉親、東海孝婦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浸潤人心。
  • 2018.03:家規家訓與生活滿意度研究(王琪延等)
    結果表明,家庭環境、個人因素和他人影響都對家規家訓的認可程度呈現顯著的正向影響。對家規家訓的認可程度是影響生活滿意度的最主要因素,家中有家規家訓且越喜歡家規家訓、越能遵守家規家訓群體的生活滿意程度越高。
  • 東陽:中國木雕博物館家訓館
    (視頻觀看點擊這裡>>>)建設背景2015年3月,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到中國木雕博物館調研時,對在博物館中展出刻有古人家規家訓的銘辭雕版這一做法給予充分肯定,並提出了建設木雕家訓展館的要求。今年5月,浙江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任澤民在中國木雕博物館調研時提出,要把木雕家訓館作為廉政文化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
  • 石西民的「新華情緣」、5G帶來機會、江蘇家訓、嫦娥探月的貢獻|...
    家訓,素有「中國人的家庭教科書」之稱,江蘇是家訓文獻保存大省,江蘇師範大學陳延斌教授領銜編著的《江蘇家訓史》一書,對江蘇歷代家訓進行了全面系統梳理,並通過吸納借鑑,去蕪存菁,使傳統家訓文化能為今所用,培育優秀家風,推動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家訓家風是舵
    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在或繁或簡、或深或淺的家訓家風影響下成長的。這種家訓家風,有的也可能只是瀰漫在父母長輩的日常行為之中。 官至軍長、做過寧夏省主席的抗日英雄、愛國將領吉鴻昌是這樣牢記父親的訓導的。 吉鴻昌父親吉筠亭彌留之際對前來看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 高淳楊姓後裔頒家譜傳家訓
    楊永生表示,在楊姓後裔中他是第27代德字輩,這次重修家譜就是為更好地傳承家規家訓,團結族人共同振興家鄉建設,是經過近2年時間投資30多萬修成的,家譜修訂的這些資金也是楊姓後裔自發捐出的。修成的家譜也叫胥河楊氏家乘共120套,這120套家譜毎個村毎個房各一套,其餘的將發送給為修譜捐資達到一定數額的和恭親。
  • 寥寥數語卻字字珠璣,好「家訓」意味著什麼?
    「立」家訓、「送」家訓、「守」家訓,靈活創新的活動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載體,讓群眾樂見、樂受的家風家訓在秦東大地「遍地開花」,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落細、落小、落實,渭南市進行了一場大範圍的文化與精神的實踐。
  • 蔡襄寫家訓 忠孝後人傳(組圖)
    在蔡襄紀念園,蔡氏後人向參觀者講解《蔡襄家訓吳震 攝東南網4月2日訊(福建日報)核心提示:北宋廉吏蔡襄著有家訓《論忠孝》,表達了他對「忠」與「孝」的認識。在為官的37個春秋中,蔡襄公正清廉、不徇私情,被譽為「萬曆名臣」。他體恤民情、崇尚孝道,深為後人所傳頌。在蔡襄故裡仙遊縣楓亭鎮,就有一個蔡襄紀念園。
  • 坪山彭氏嚴守家訓清廉重教傳佳話
    彭氏後裔子孫遵循彭延年留下的《彭氏家訓》,立身、處世、為人、做事嚴守家風。石井彭氏清廉重教在當地傳為佳話,從這裡還走出了新中國首位農業稅專家彭曉帆,主持起草了新中國第一部《農業稅法》,被載入了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客家群賢牆。 立身處事遵祖訓彭氏自古重家風 日前,記者來到石井彭氏宗祠走訪,宗祠入口處一棵300年的白麻子古樹依然婆娑盎然,歷經歲月洗禮的彭氏宗祠訴說著世紀風雨。
  • 石家莊建成全國首個家風家訓主題公園
    李鵬茹 攝  「勤勞節儉,乃治家上策」「勞則善心生,養德、養身鹹在焉」……4月25日,筆者在新近完成改造的省會兒童少年活動中心(兒少公園)看到,以家風家訓為主題的景觀吸引了眾多市民。據了解,這是全國首個以家風家訓為主題的公園。  一進入公園,「家風家訓」四個大字便映入眼帘。
  • 遼寧何氏眼科醫院集團首次發布在創業板上市 上市主要存在風險分析
    中商情報網訊:遼寧何氏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據了解,遼寧何氏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為面向眼病患者提供眼科專科診療服務和視光服務。主要財務指標遼寧何氏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逐年增加,2017年度為10128.79萬元,2018年度為12664.63萬元,2019年為17030.79萬元;2017年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4604.81萬元,2018年歸屬於普通股股股東的淨利潤為5610.47萬元,2019
  • 射洪楊氏家族家訓寫進祠堂"清白"傳家
    射洪楊氏家族「清白」傳家  家訓寫進祠堂,影響後代子孫  古往今來,清官廉吏層出不窮,燦若繁星。東漢太尉楊震,就是兩袖清風的典範,也是當代反腐倡廉的最佳教材。  楊氏宗族祠堂  傳承家訓影響後代子孫  前人示範,後人行之。無論是執政為官,還是持家做人,楊氏「清白」家風,讓社風清明、政風清朗。後來,出生於射洪縣金華鎮的楊澄、楊最也秉承始祖楊震的清廉,在明宣德、正德年間留下清廉正直、約己裕民的清名。
  • 州婦聯參觀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
    活動中,全體黨員幹部參觀了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實地走訪「傳家訓、揚美德」典型——張氏家族、楊氏家族通過了解兩個家族的家訓、家規、誡條,及其淵源內涵,進一步感受培育和傳承良好家風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清廉從政的歷史故事,向優秀典型人物學習,進一步築牢清正廉潔的思想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