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熊貓不著急,
今天我們深入的探討一下美的內涵,什麼是美,美的發展,這個話題的深入理解可以讓我們身邊美麗的事物和幸福感翻倍。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美」。
按照精神分析的方法,
我們可以把「美」與「幸福」分成三個層次,
「物質性」,「思想性」,「精神性」。
首先呢,我們先談談,物質性的美與幸福
它是以我們的五感為基礎,由進化積累,對於有利於我們生存、安全、發展的具體事物的感受。
好看,好聽,好聞,好吃,好摸
如果你學習過設計與創意的課程
建築師沙裡寧說:「形式追隨功能」。
直白的說就是,好看的東西一定有用,可以滿足某種功能。
《莊子》裡有一個美人到河邊,引來很多人圍觀,魚卻被美人嚇跑的故事。
人所定義的美人,對於魚來講是一種危險。可見「美」背後的需求含義。
在物質性的美與幸福上,大多數人是可以產生一致認同的,根據他們的價格就可以知道了,它提現了人的動物性。
第二點是思想性的美與幸福
人類,相比動物,有更多思想,因此審美與幸福感,也通過文化的積澱超越了具體的物質性範疇拓展到了抽象的範圍。
一首詩,一個故事,好看的電影電視,一種美妙的理論,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都進入了美的範疇。
而體驗到抽象的美與幸福,是有要求的,你至少要與創作者有相似的信息背景,很多詩歌、影視作品我們兒時讀不懂,長大了才明白它的美。
這種變化,也體現在現代藝術中。
很多人讀不懂現代繪畫,它們沒有古典藝術中的那種具體、精細的美。因為照相技術,得到了繪畫無法超越的真實感,因此,在現代繪畫中,開始強調作者主觀的感受、新的思考方式與角度。強調思維的趣味性,或者啟迪性。有時,它甚至故意把形式做的醜陋,進而對現實進行批判與諷刺。
因為主觀,所以它不具有普遍的可讀性,更像是只有一些人能讀懂的笑話,你沒有進入他們的圈子,就完全不知道他們在笑什麼。
所以你必須知道完整的故事,多閱讀、學習,才能更好的體驗到生命中的這些抽象的,思維上的美與幸福感。
第三點,是精神性的美與幸福感
我們終於來到最關鍵的,也是最難懂的部分嘍,如果聽到不懂的詞和概念,那先放他過去,我會把這種幸福感通過需要的節奏和情緒傳遞給你的。
首先呢,之前物質與思想上的美與幸福,都是二元世界中的。什麼是二元呢,就是有美的,就有醜的;有深刻的,就有膚淺的;有有趣的,就有無聊的;有正確的,就有錯誤的。
而精神性審美很特殊,他是一元的。它只有美,沒有醜。
它是一種意識狀態。
對於一元啊、意識狀態啊,這些詞你一定很迷茫,你馬上就可以理解他們了。
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不是缺少真實的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哦。
美與幸福已經不需要客觀存在一個高品質的事物了,而是看我們是不是有敏銳的眼睛,觀察力,發現力。它和外在世界的關係不大了,而是我們內在的一種能力。
於是一個有一個叫維納斯的雕塑,一不小心斷掉了手臂,反而更加的具有美感了。
這就是「殘缺美」的概念。
如果你用寬廣的心胸體驗到殘缺美的妙處,你就有點明白了什麼叫一元世界,
就是醜的、殘缺的、破損的更可以感受到美。
這個世界裡就不存在比較了,人和人、事與事只有平等的橫向關係,而沒有因高低比較而產生的縱向關係。
你一定聽過,少即是多,色即是空這樣的話吧。
它們都是來自體驗到殘缺美的一元世界。
如果,你有點模糊,那我們一起設想我們心中理想的父母與理想的愛人,
我們都渴望他們對我們有無條件的愛。
我們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夠得到這樣一種無條件的愛,它必須是必須是無條件的,而不是我聽了你的話你才愛我,我給了你東西你才愛我。
我們渴望的這種無條件的接納與愛就是來自一元世界的。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不愛的出現。
我們一定都想聽到一個人對你說
「孩子,你無需做什麼,也不能變得更好,你在這裡,你的存在就是我生命中最美麗的奇蹟。」
而要想得到這樣一種愛,可不是容易的,它需要我們先把這種愛放在心中,然後投射到生活中去。
我們要先對生活說:
「生活啊,你無需發生什麼,也不能變得更好,此時此刻,每時每刻,都是我人生中最美妙、輝煌的時刻。」
這也是,很多宗教在向我們傳遞的境界。
片片落葉各得其所,世界從來都按照真理運行著,所有的錯誤都是狹小局限的我們在杞人憂天。
這就是莊子說的天籟,接納自然萬物本身的存在美,就是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幸福。
這種精神性的美與幸福,需要你極度靈活的思維與開闊的胸襟,而不是頑固的持有某一種信念價值觀系統。
因為你一旦回到二元世界,產生了思考與某種價值觀或者信念,那你一定會產生認為什麼更好,更高級的想法。就算你覺得我的節目很好,很高級,那也是二元世界中的思維。
因為有好,就有壞,有高級,就有低級。那你就沒有辦法用一元的方式完全接納世界本然的樣子,你就沒法理解什麼是各自安好的自由。
如果我們生命中的努力,是為了得到無條件的愛,一種絕對的安全感。而這種境界,卻要求我們時刻意識到世界的完美,才能達到,沒有所謂更強、高低。
所以,這裡是不是存在矛盾呢?我們的努力是不是用錯了方向呢?
所以佛陀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因為文字就意味著回到了二元的思維,而無條件的愛是超越思維的。
還有一句話叫做「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
它的意思就是,我和你說的這些話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你體會到共鳴,那不要盯著這些話不放,而去看月亮的地方。
因為你覺得我說的很對,很好,很感動,你就會覺得別人說的很錯、不好、很枯燥,那你只是拿起了很多的路標,而不去走向他們指引你的道路呢,你回到了二元比較之中。
而基督教裡面的「罪」,就是古希臘文直譯過來的,它原本的意思就是「錯過了標記」。
道德經裡的「順其自然」與「無為」,並不是告訴我們消極的什麼都不要做,而是你在做事情的同時,不要陷入二元的陷阱,所以才說「無為而無不為」,請重新體會這句話,它和「色即是空」是不是很像呢?
這些古老的宗教思想都很有趣吧,你也許才知道,它們都在幫助我們找到那個無條件愛,一種不依賴外在的絕對的安全感和自由。
而如果我們真的找到了它,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就是它,我們就是愛,就是自由,它不在我們之外,我們是一個一直坐在寶箱上的乞丐。我們自身具足,沒有殘缺,我們並不孤立存在於完美的宇宙之外,我們和完美的宇宙深深的連結著。
我們生活中極致的美和幸福,是尋找那個讓我們完整的東西的同時,意識到我們自身原本存在的完美。而這個時候,自我的概念,已經不是局限狹小的我,而是那個順其自然與世界融為一體的更加廣闊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