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和光同塵」原來是這個意思,難怪秦奮要用這個詞

2020-12-05 瀟湘莫大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碰到一些人,使用一些很生僻的詞組,聽上去就很高大上的樣子。說的人,好像懷著一種信仰似的,而我們卻一臉似懂非懂。

比如在《非誠勿擾2》中,秦奮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別儀式上,中規中矩又帶著幽默和辛酸說了祝福李香山的一段話,其中「和光同塵」這個詞組,就讓很多觀眾覺得有點找不著北,大致知道個意思,卻又很難具體解釋這個詞組。

這個詞組來源於《道德經》第四章,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

在中國古文的翻譯上,有些是能準確的翻譯成白話文的,但有些是模糊的。

這完全根據翻譯者對於古文的理解,和對古文作者的了解,加上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文環境等綜合因素來翻譯,所以意思就出線了偏差,特別是在《道德經》的翻譯和注釋上。東臺認為,開卷有益是肯定的,開卷就要尋到真義就未必了。

所以,今天和大家聊聊這「和光同塵」,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原文如下:

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翻譯成白話文:道是空虛而沸騰的,如果你去使用,卻永遠不會滿溢出來。深遠得就像萬物的宗主一樣。銼掉一切事物的尖銳,解除事物的糾紛,收斂起事物的光芒,混同如最細微的塵末。清澈透明,但又隱隱是實物的樣子。我不知道,究竟是誰創造了它,只是好像覺得在天帝降臨之前就存在了。

秦奮為什麼要用這麼一個詞組去祝福就要離開人世的李香山?

原來,老子這一章的文字,是在講述道的運用現象和道的亙古不變。

他先講道的使用,是永遠沒有窮盡的,也不會終止。深遠得可以凌駕於萬物之上,萬物都必須遵循於道。道是天地宇宙之間的最高法則。

「挫其銳」是指道會銼掉尖銳,這裡的尖銳,泛指一切不自然的東西,是「自然之道」。

「解其紛」說的是「時間之道」,時間終將解決一切糾紛。

「和其光」說的是「隱晦之道」,再光華燦爛的事物,最終也會失去光芒。

「同其塵」說的是「滅亡重生之道」,指一切事物最終歸為塵土,又從塵土中新生。

「挫其銳」,打個簡單的比方,再鋒利的刀具,如果你經常使用,就會鈍平起來,如果不使用,也是最先鏽蝕的部分。這一點不用細講。

「解其紛」,任何糾紛糾纏,時間總會抹平,不管是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還是私人之間的恩怨,終將被時間化解。

「和其光」,直白的說,太陽算是最光芒的物體吧,這個無比閃耀的星體,終將有一天會消亡。更別說其他閃耀光華的事物。

「同其塵」,上千億年的磐石足夠穩定了吧,可還是會發生風化作用,表皮會不停的被侵蝕,最外面的一層不停的變成粉塵。也許,若干年以後,地球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粉塵經過高溫高壓的作用,又會形成另一塊新的磐石,何況我們這些生命周期這麼短的事物?

李香山即將離開人世,想在活著的時候和親朋好友道個別,秦奮借用《道德經》裡這段話的意思,來寬慰李香山,人終將會死去,也許若干年以後,你會用其他的生命方式,再次來到這個世界,所以不用太悲傷。生命,本來就是這個模樣。誰也無法抗拒,誰也不必耿耿於懷。

這麼一層意思,既是對李香山的寬慰,也是對其他人的寬慰。

所以東臺覺得,有時候多讀書,確實在明白道理的時候,又使自己能夠比別人更會「裝」一點,哈哈哈,大家覺得呢?

歡迎關注東臺翻古,也歡迎大家留言探討,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我總結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人生在世,一定要和光同塵
    這個詞語出自《道德經》,原文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絕妙啊,如果我們能對這句話知行合一,那麼人生在世幾乎就是無往不利。
  • 難怪楊穎從不在國外喊英文名,原來翻譯過來是這個意思,漲知識了
    難怪楊穎從不在國外喊英文名,原來翻譯過來是這個意思,漲知識了說起娛樂圈中當之無愧的不老女神,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楊穎,楊冪等一線流量小花了,而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楊穎一開始進入到娛樂圈也是平面模特出身,自從轉行進入到這個圈子裡面之後
  • 《道德經》告訴你兩種最可怕的人,一種要近親,一種要遠離
    估計很多人看到這裡,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馬上給老迪貼上一個「不可知論者」的大標籤,先別急,其實老迪總這層意思,我們中國古代的一位先哲也說過,他就是老子。《道德經》的一開篇,就來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粉牛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個詞又火了
    粉牛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個詞又火了時間:2020-10-21 13:05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粉牛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個詞又火了 在黃牛之後,粉牛這個詞又火了,最近看到大家在收票的時候,都會說黃牛走開,尤其粉牛勿擾,那麼這裡的粉牛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粉牛梗的出處是什麼?
  • 楞嚴經中的「不隨」是什麼意思?不想被世間所迷惑一定要懂這個詞
    《楞嚴經·卷四》講解41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這裡邊有一個字,有兩個關鍵的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字叫做但,這個「但」什麼意思呢?就是承前面的文義流轉下來,你要去究竟、究探,一探究竟。富樓那非得搞清楚迷妄是什麼因而生,而想得到它的真正的因,再經過自己的苦修想去斷妄因。我現在已經告訴你,妄因本空,你悟就行了,何必還要這樣呢?主要這裡講到的汝但,就是你只要的意思。你只要,你不需要,你不需要那樣去修了。
  • 道德經,最容易忽視的兩句話,藏著老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看法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但是什麼才是道,自古以來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讀,進取者從道中看到因勢利導、佔據先機;軟弱者從道中看到順從命運、消極退讓;正直的人從道中學到放低名利、秉持初心;奸詐的人從道中學到多心善變、隨心所欲……歪果仁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咱們土生土長的《道德經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訟卦告誡人們發動戰爭要慎重考慮,老子補充指出,戰爭是「不得已而用之」。 需,是等待之意,等待是為了居於「飛龍在天」這個「九五」的最高位置,從而獲得光明前途。老子解釋說等待是為了蓄藏精力,是保養身心、治理國家的最重要原則。
  • 功德無量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寺廟中經常出現功德無量這個詞,那功德無量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這是佛教當中一個專業的詞彙,佛教當中除了功德還有一個福德福報。福德是什麼呢?我們知道這個福德是你的思想通過佛法的認識,對自身的認識,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你產生的思想的改變,這種現象叫福德。有福德了就會有福報,福報是什麼呢?相應的一些環境就會改變,你比如說我們認識到自己最近身體可能不太舒適,比如說身體有點胖,胖了你就需要有些方法去改變,比如節食減肥,你改變過來了福報不就來了,好的現象就會出現,這就叫福報。你認為福報從哪兒來?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道德經也卡巴拉?
    從妥拉角度考察,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卡巴拉。
  • 「性命」是什麼意思,「道德」又如何理解,二者什麼關係?
    「寤」與「寐」這個兩個字代表一日一夜,一陰一陽。「覺」字的本義就是醒來的意思,後來引申成為「覺悟」這個詞。這個詞佛教用的很多,一般都會覺得它是一個佛教術語。佛教是兩漢之際由西域傳入中國內地的,而並不是直接從印度傳入我國的。
  • 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不僅如此,連後來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十分重視對《道德經》的學習,他專門寫過《解老》和《喻老》來記錄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他在《韓非子》中提到的眾多君王的權謀都與《道德經》中的說法十分相近,甚至有人認為,《韓非子》就是《道德經》的實踐操作版。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道德經中也許有答案?
    很多人跟我聊天談道德經時常說,道德經上面的字都認識就是不知道在講啥。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建立完整而且正確的宇宙觀,不知道宇宙運行背後所蘊含邏輯和規則。今天我們就談談道德經中所講的三觀之外的第四種觀--宇宙觀。道德經中的宇宙觀實際上道德經通篇所講的都是宇宙不同層面的真理和實相。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於是關於無為思想,老子無疑一開始就給我們兩個信息:作為人你要懂,做好人你更得懂。用一種疏而不漏,密不透風的邏輯告訴我們守天道就得無為而治。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欽佩老子曠世稱奇的思維和思想能力。在老子講明白我們宇宙運轉規律以後,然後就進一步用最真實最現實的感受,感知,思維和邏輯,給大家傳授他是如何領悟到此種哲理的感知,體驗,感受,以及思想。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比如讓他無為,不要「為天下先」;比如要放下治理天下的心,讓民眾各安天命。但是孔子做不到這些。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認為老子是一位類似於「龍」的存在,可見老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 「綠帽子」這個詞是如何來的,原來這個詞還有這麼深的歷史學問
    我們都聽過「綠帽子」這一個詞,它是用來形容配偶對自己做了不忠的事情的代名詞。這個詞在我們的文化中,早已深入人心。但你知道它是如何來的嗎?原來,看似簡單的一個詞,卻擁有非常深厚歷史文化與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
  • 為何說亞洲這個詞是當初在西方是蔑稱?原來蹊蹺在這裡,真氣人
    蠻夷這個詞,怎麼聽起來都不像是一個褒義詞。是開疆擴土好聽呢?還是對外侵略好聽?很多人並不知道,亞洲這個詞開始居然是西方人對東方的蔑稱。你敢相信嗎?其實,亞洲這個詞最早來自希臘語,是東方的意思。在希臘人眼裡,所謂的ASIA指是亞細亞,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地區。但歐洲人為了將歐亞大陸區分開,特意將這個詞無限擴大,還搞出了近東、中東和遠東。什麼叫遠東?就是距離歐洲最遠的地方。就像當初中原王朝看待周邊其他民族一樣,歐洲人認為他們才是高高在上的文明,而亞洲人就是飲毛茹血的野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