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四》講解41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這裡邊有一個字,有兩個關鍵的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字叫做但,這個「但」什麼意思呢?就是承前面的文義流轉下來,你要去究竟、究探,一探究竟。富樓那非得搞清楚迷妄是什麼因而生,而想得到它的真正的因,再經過自己的苦修想去斷妄因。
我現在已經告訴你,妄因本空,你悟就行了,何必還要這樣呢?主要這裡講到的汝但,就是你只要的意思。你只要,你不需要,你不需要那樣去修了。這裡下面的一個詞是不隨,汝但不隨分別。這個詞我們也好好地去領悟,這段話裡面看上去平鋪,裡面提供了好多修學法門,你相應哪一門就往進去貼,恆守著。
這裡講的但,六祖慧能也講過:但看金剛經,便得見性。這裡也講到的汝但不隨,不隨什麼呢?不隨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就是指這三種緣。三種緣是什麼呢?三緣斷故,三因不生,三緣就是我們講的殺盜淫,三因就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就是最初一念感來的微細躍動、煩惱、分別。這種情況下,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的。
所以我們對於這個不隨,一系列後面講的這些的功德利益,就在不隨地頓斷功夫上。什麼叫不隨?不由著它走。我們每天現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貌似是我在掌控,大家以為你自己掌控得了嗎?都是它牽著你走。你的覺性,就是那個自以為迷掉的那個勁隨著你走了,那你就迷。如果你不隨著迷走,那就是覺。
所以我們要懂得不隨,每天我們起心動念,如果善觀,有時候可以說,就起著煩惱、犯著業障,也可以不隨。只要你的心跟進,就是我這是在幹嘛,觀得到就可以了,就算一定的功夫了,不能算究竟圓滿功夫,也知道至少是途中的功夫了。什麼叫做不隨呢?是從最圓頓的角度來講,因為富樓那已經證到羅漢。
證到羅漢的話,他我執已經盡了,他不會隨我本能的這些貪嗔痴煩惱。但是他的法執還有,就是執著心外求法,相續分別的心還有。有什麼呢?有分別世界業果眾生,就是他還會有分別去分別世界業果眾生。我們這裡講到的世界業果眾生,從具體的事物上來講,從具體的名詞概念上來講,二乘執著什麼呢?
他不執著我,他執著法。他就死執著一定有一個世間法。世間這個詞就代表著一種法,它既是語音,就會有語境,就會有語體,表達的東西,其實東西沒有,他這裡就執著,用世間兩個字合起來就有了這個概念了,他執著不舍。業果也是,眾生也是,三個概念。所以這裡講到,什麼叫做心外求法,心外又實有定見呢?
就是本來的沒有中,你突然要產生一個執著不取,確定無疑。二乘的粗重沒有了,但是他執著心外有什麼呢?三種相續,就是心外實有。他舍不掉這三個概念,所以就長久地纏繞在這種理障中,不是事障。事障是我們本能的煩惱,理障就是對知識、概念、道理他認為一定有。忘卻了自己的本能,但是他執著一定有,所以這裡講到隨念分別。
感恩閱讀,感恩隨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