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中的「不隨」是什麼意思?不想被世間所迷惑一定要懂這個詞

2020-12-06 每日一首佛歌

《楞嚴經·卷四》講解41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這裡邊有一個字,有兩個關鍵的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字叫做但,這個「但」什麼意思呢?就是承前面的文義流轉下來,你要去究竟、究探,一探究竟。富樓那非得搞清楚迷妄是什麼因而生,而想得到它的真正的因,再經過自己的苦修想去斷妄因。

我現在已經告訴你,妄因本空,你悟就行了,何必還要這樣呢?主要這裡講到的汝但,就是你只要的意思。你只要,你不需要,你不需要那樣去修了。這裡下面的一個詞是不隨,汝但不隨分別。這個詞我們也好好地去領悟,這段話裡面看上去平鋪,裡面提供了好多修學法門,你相應哪一門就往進去貼,恆守著。

這裡講的但,六祖慧能也講過:但看金剛經,便得見性。這裡也講到的汝但不隨,不隨什麼呢?不隨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就是指這三種緣。三種緣是什麼呢?三緣斷故,三因不生,三緣就是我們講的殺盜淫,三因就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就是最初一念感來的微細躍動、煩惱、分別。這種情況下,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的。

所以我們對於這個不隨,一系列後面講的這些的功德利益,就在不隨地頓斷功夫上。什麼叫不隨?不由著它走。我們每天現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貌似是我在掌控,大家以為你自己掌控得了嗎?都是它牽著你走。你的覺性,就是那個自以為迷掉的那個勁隨著你走了,那你就迷。如果你不隨著迷走,那就是覺。

所以我們要懂得不隨,每天我們起心動念,如果善觀,有時候可以說,就起著煩惱、犯著業障,也可以不隨。只要你的心跟進,就是我這是在幹嘛,觀得到就可以了,就算一定的功夫了,不能算究竟圓滿功夫,也知道至少是途中的功夫了。什麼叫做不隨呢?是從最圓頓的角度來講,因為富樓那已經證到羅漢。

證到羅漢的話,他我執已經盡了,他不會隨我本能的這些貪嗔痴煩惱。但是他的法執還有,就是執著心外求法,相續分別的心還有。有什麼呢?有分別世界業果眾生,就是他還會有分別去分別世界業果眾生。我們這裡講到的世界業果眾生,從具體的事物上來講,從具體的名詞概念上來講,二乘執著什麼呢?

他不執著我,他執著法。他就死執著一定有一個世間法。世間這個詞就代表著一種法,它既是語音,就會有語境,就會有語體,表達的東西,其實東西沒有,他這裡就執著,用世間兩個字合起來就有了這個概念了,他執著不舍。業果也是,眾生也是,三個概念。所以這裡講到,什麼叫做心外求法,心外又實有定見呢?

就是本來的沒有中,你突然要產生一個執著不取,確定無疑。二乘的粗重沒有了,但是他執著心外有什麼呢?三種相續,就是心外實有。他舍不掉這三個概念,所以就長久地纏繞在這種理障中,不是事障。事障是我們本能的煩惱,理障就是對知識、概念、道理他認為一定有。忘卻了自己的本能,但是他執著一定有,所以這裡講到隨念分別

感恩閱讀,感恩隨喜分享。

相關焦點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佛說咒時,頂上放光,光中現佛。因咒之持誦功德,古今來不少入以《楞嚴經》屬於密宗。然以《楞嚴經》之全部脈絡義理觀察,明理、修行、證果,仍以歸入千餘年來最盛行的禪宗較為確切。且經中以律儀清淨為基楚,以密咒誦持為扶助,而正行則在反聞三昧;與純粹以咒儀為主者不同,實唯禪宗的修行法門為最相近。
  •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
    宣化上人對於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開示,這個時代楞嚴經特別重要【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楞嚴經》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盛名先至。因在隋朝(581—617年)時,有位梵僧見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所立三觀,認為與天竺的《楞嚴經》意旨極相符合,於是智者即日日向西遙拜,祈求此經能早日傳來中國,不料一拜便是十八年,始終無緣得遇。一百多年後,此經終於在唐朝時傳入中國。
  • 《楞嚴經》:為什麼從「淫戒」開始講起?
    這就是這部經書跟其它大乘經典最大的不同,據說大乘經典大多是講給阿羅漢果位以上的人聽的,但是《楞嚴經》則不一樣,它是講給我們這些未曾開悟的人聽的,儘管此經書的很多論點也同其它經典一樣認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經中談到的事物卻都是我們熟悉的事物,使用的邏輯也是我們世間的眾生能夠接受的邏輯。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其實自從民國以來,有關於《楞嚴經》、《大乘起信論》以及《圓覺經》的真偽爭論就非常激烈,尤以《楞嚴經》的爭論最為嚴重。當時有個別人挑起事端,導致後來很多人產生懷疑,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作為佛教徒,我們一定要謹慎,我非常擔心當時那些謗法的人,現在轉生到了哪裡?難以想像。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這一名相,在此經中甚為常見。從上述引文看,「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實際上就是「識精」。然而,《楞嚴經》中並未明確地界定「識精」的所指。歷來的解經者,大多將其解釋為第八識。但是,唯識學中的第八識其性並非全真,因而難於與「元清淨體」等同。仔細推敲經文之義,「識精」應該是指眾生心識之中原本清淨、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  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而我實在是用眼睛看到;由於您把五輪指端,屈握表示給人看,所以才有這個拳相。」十番顯見,就是世尊要正式顯示真實的見性。前面世尊已經把虛妄的意識破了,接著要顯示真體,可是,要從哪裡顯示呢?就是要從六根中顯示。十番顯見是「帶妄顯真」,是帶著一分的虛妄來顯示真心。
  • 風靡網絡的「迷惑行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小編最近發現,「迷惑行為」這個詞在網上可謂異常火爆。年輕人遇到了什麼奇葩的事,總喜歡在微博上艾特一下「迷惑行為大賞」。這位博主也是畫風清奇,只是簡單地做個轉發,配上三個問號,就收穫了96萬的粉絲。此外,「朋友圈迷惑行為」、「迷惑行為表情包」等熱詞也在網絡上屢見不鮮。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這一段經文所說的,不但是破能緣的心對聲塵方面,也破能緣的心對色塵方面;但主要的意思,是不但離開了色塵、聲塵沒有分別性,而是乃至離開香、味、觸、法等都是如此。如是就是像前面所說的,離開了聲音,離開了色塵無分別性。乃至是超越之詞,中間包括離開香味觸以及法塵裡面半分的生塵。
  • 佛說「出世間」並非另有一個特殊空間,這個普通詞其中有「真義」
    佛說「出世間」並非另有一個特殊空間,這個普通詞其中有「真義」 | 文 青衫文齋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不了解佛法的人,對佛法妄加指責,誤會佛教提倡「出世間」的意義,認為佛教是逃避現實,從紅塵遁入空門。認為修行人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對社會產生危害。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這當中必定是有什麼緣由的,我們願意聽聞這其中的意義。」佛陀仍舊沉默,不作回答。阿難尊者象這樣請問了三次,佛陀才對阿難及大眾說:「我入涅槃後,佛法將要滅亡的時候,在這造五逆業的濁惡世間,魔道興盛。魔在佛門內,外表裝作修道人的樣子,破壞搗亂我們的正道。穿著世俗人的衣裳,喜歡豪華的袈裟及各種彩色的服飾。喝酒、吃肉、殺害生命、貪圖口味。沒有慈愛之心,互相憎恨嫉妒。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這部《楞嚴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必須把意識妄想分別心捨去,而阿難尊者還用意識心在那裡思惟,這是錯誤的。「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這句話,無論與真心、妄心都不相應。若約真心來說,真心是用無分別的智慧契合真理,是不落思維的,不是用意識分別想的,而且真心是無在而無所不在,是遍一切處的。
  • 佛教『南懷瑾』考據佛經是書生之見,《楞嚴經》不是偽經,有一個大...
    1、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討論修證佛法的課程,每次所引用的佛經經文,以及我所說的,都要能於心地上來體會,千萬不要變成佛經是佛經,我的話仍是我的話,自己還是自己,那樣就無多大利益了。也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並不困難,六根的確可以並用。不過,假如你沒有這種禪定功夫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專心地聽課。2、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假若耳識是因耳根所生,以耳根為界,那麼在動靜二相沒有現前的時候,耳根就不會有知覺,應該是一無所知,知覺尚且不成立,這個識又是什麼形貌呢?如果你認為耳朵本身是有聽聞能力的,那麼沒有外界的動靜,聽聞作用也不可能存在。肉耳屬身根之色相,所對乃是觸塵,而不是聲塵。如果只採取肉耳能夠生識的話,耳朵就參雜於身根的色相與身根所對的觸塵,而把它叫做能生耳識之界嗎?肉耳無知,那麼這個耳識界,你又拿什麼來建立呢?
  • 舌頭的味覺和身體的觸覺,與佛法有什麼關係?佛在楞嚴經裡這樣說
    《楞嚴經·卷四》講解89浮根四塵,流逸奔香,天天為香所轉。現在不是也在說聞香,有時候舉辦香道,不是有這麼一種生活方法。這裡有兩個詞叫做恬變,這個人平常沒什麼追求,很寧靜,就說他的生活比較恬淡無味,所以恬就是代表淡的意思。這個變代表變遷,既然本來是平靜如水,突然間有轉變,那一定就是濃了。所以這裡講到的其實就是有味了,原來沒有味道,轉到有味道了。有味道和沒有味道,兩種味塵相互參對。你看他這裡講的這個多麼的,這裡講到的多麼的到位,二種相參,用了一個參字。參是什麼意思?就是相互參比。
  • 眼根,耳根,鼻根所帶來的浮塵該如何清淨?師父用楞嚴經幫你解答
    《楞嚴經·卷四》講解88我們教內最有名的大德,也是就是中年出家領眾修行,就平興寺的界詮法師,弘揚戒律,是我們的學長。那他老人家是非常講修行,那會學的中觀,弘揚戒律,現在行歸淨土。界詮法師是典型的丹鳳眼,你們不要錯以為說丹鳳眼一定是女的才有,丹鳳眼就是貴氣,貴,受人恭敬。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聞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聞則殆,聞思不修則廢
    如果這妙明覺性,一定是非因非緣所生,世尊怎麼以前常對諸比丘宣說,能見之性須具足四種緣,所謂因空間、因光明、因心識、因眼根;這個道理又是怎麼回事?」【注釋】「見性具四種緣」:依小乘說,必須有四緣具備才能成見:空、明、心、眼。
  • 胎生和卵生本質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不同?楞嚴經早有答案!
    宏海法師《楞嚴經·卷七》講解64我們在上課的時候,總是環顧四周,看看自己的心念。這不一定說這樣的雜染生成那樣了,才有那樣的心念,每一類眾生裡邊都具足其他類眾生的心念,只不過是以什麼念為主,以什麼念為輔,以什麼念為先報,以什麼念等著將來算帳。所以你看這個起心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