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頭的味覺和身體的觸覺,與佛法有什麼關係?佛在楞嚴經裡這樣說

2021-01-15 每日一首佛歌

《楞嚴經·卷四》講解89

浮根四塵,流逸奔香,天天為香所轉。現在不是也在說聞香,有時候舉辦香道,不是有這麼一種生活方法。我有時候覺得到了南方,某個城市,他就特別是富貴氣足,天天不關心什麼誰主宰天下,古時候就是這樣,只每天品個茶,聞個香,吹個笛子,彈個琴,就到這裡富貴得很,就是杭州。

下面我們再往下看,眼耳鼻,然後輪到舌根了。舌根這裡是什麼?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這是講到的如初偃月,是這個舌根。這裡有兩個詞叫做恬變,這個人平常沒什麼追求,很寧靜,就說他的生活比較恬淡無味,所以恬就是代表淡的意思。

這個變代表變遷,既然本來是平靜如水,突然間有轉變,那一定就是濃了。所以這裡講到的其實就是有味了,原來沒有味道,轉到有味道了。有味道和沒有味道,兩種味塵相互參對。你看他這裡講的這個多麼的,這裡講到的多麼的到位,二種相參,用了一個參字。參是什麼意思?就是相互參比。

如果沒有味道,我知道有味道,由於你沒有味道,我才知道有味道。我們吃飯的時候不是說這個菜淡,那個菜鹹,這個菜的椒鹽味濃,那個菜的咖喱味,放了一些咖喱了。為什麼?它一定是相互參比對比而有的。所以比恬所以知變,比變知恬,就是因為淡的時候才知道有濃,濃的時候才知道有淡,相參而知的。在這種情況下,於妙圓中黏湛發嘗。

還是又把這個,不斷地,用句不好聽的話,就不斷地糟蹋這個、染濁本來如如不動的妙覺明心。這裡邊他又把它給編排成什麼樣?讓它在這個中去黏帶出來一種嘗味,發嘗了,有嘗的功能。有嘗的功能,又得給它去找嘗的業務,所以說嘗精映味。就是映照於味塵之中,絞取味塵而成了勝義根,這個勝義根又依附在這個浮塵根裡邊,慢慢就成了我們舌頭這個樣子了。

你看這裡講到的,因名舌體,如初偃月。初偃月是什麼?初就是月初的時候,它舌頭我們卷一下,這個舌頭往外卷的時候不是就,橫截面看的時候,就像月初橫臥在虛空中的半玄月,這個舌頭向上挑的時候。所以他這裡形容說如初偃月。同樣還是由,乃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它永遠都沒有聲,沒有法,色聲香味觸法除掉兩個,只有色香味觸四塵所成。

嘗精,終日由舌根而表現,終日流逸奔逐於味塵之境,所以被味塵所局限,不能超越。就是我們的舌頭只能夠,舌頭的功用就是能夠吃東西,知道它是什麼味道。它活的,所有舌頭的人生就是這麼體現的,它的價值就用在這裡。但是,本來它是有無量的妙用,被味塵局限成一個嘗味道的載體了。這是舌,再往下,就是身了。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這裡講到我們的身體,身根,其實眼耳鼻舌身也長在身上,是一個總的。身根是怎麼來的?怎麼感覺出來的?由離合兩種觸塵交相觸摩,就是相摩。相摩是什麼意思?比如:兩隻手握在一起,再離開,再握在一起,再離開。

相互交,就是交互,就是交在一起,然後離去、合來、離去、合來,就叫做由離合等。相摩以後,合在一起的時候是相互,交相而故相互感觸,由於這樣不斷地離,在合的時候由離來襯託合,就引發出一種覺知之性,就叫做覺精。由這種覺精,有了覺照,就是有了我身體的感覺功能了,一定又要給它找一個業務,就是對映觸塵,外邊可以觸的一切塵境,身體可以觸的。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阿難尊者又稟白佛陀說:「世尊!就向您所說的那樣,由於不能見到身體內部的緣故,所以心不在身體裡面;又由於身心相知,不是分離的,可見心並不在身體外邊,我現在再仔細考慮,已經知道心在一個地方了。」「我今思維,知在一處」,有兩點錯誤,第一是思惟;第二是處。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假若耳識是因耳根所生,以耳根為界,那麼在動靜二相沒有現前的時候,耳根就不會有知覺,應該是一無所知,知覺尚且不成立,這個識又是什麼形貌呢?如果你認為耳朵本身是有聽聞能力的,那麼沒有外界的動靜,聽聞作用也不可能存在。肉耳屬身根之色相,所對乃是觸塵,而不是聲塵。如果只採取肉耳能夠生識的話,耳朵就參雜於身根的色相與身根所對的觸塵,而把它叫做能生耳識之界嗎?肉耳無知,那麼這個耳識界,你又拿什麼來建立呢?
  • 佛法楞嚴|能見的不是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辨明無眼有見」是世尊對阿難尊者辨別說明,沒有眼睛照樣有能夠看的作用,只是所看到的是黑暗的境界,不是光亮的境界而已。這一部《楞嚴經》很特殊,一般都說六塵,但是在這部《楞嚴經》中,把六塵分開,成為十二塵。如色塵又再分明與暗,有光亮的地方,固然能夠看到種種的事物,但是在黑暗中,能看到一片黑暗,也是屬於色塵,只是屬於暗色,不是明色而已。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您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四:破執心分明暗
    阿難尊者又稟白佛陀說:「世尊,我現在又有這樣的想法,眾生的身體,五臟六腑藏在身體內,眼耳鼻口顯露在外面。深藏在體內的就是黑暗的,顯露在體外的則是光明的。阿難尊者說「有藏則暗,有竅則明」的用意是,「有藏則暗」,是要脫離前面不能看到五臟六腑的過失,而「有竅則明」,脫離前面能夠看到外面的過失。
  • 《楞嚴經》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精讀此經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能如實覺知者為佛,或稱佛陀、浮屠,即覺者。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雲無上遍正覺。覺者、謂於諸法實相如如相應者,因此法是如實覺知之法,故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一切眾生,無始迷惑顛倒,今以佛之覺法開示,使眾生聞而悟入。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亦是佛隨順眾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典。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一、阿難求決取捨阿難領受了佛陀慈悲的救度和深切的教誨,感傷的低頭落淚,合掌對佛說:「我雖然領受了佛陀這樣精深微妙的開示,覺悟到靈妙光明的真心,本來就是圓滿無缺,常住心地,但是我解悟佛所說的真心,是用攀緣妄心來領悟和敬仰的,所以也只是徒然獲得了這個真心,不敢確定地認為它就是元本常住的真心,求佛慈悲憐憫我們,再以圓滿的法音宣講指示,拔掉我心中疑惑的根源,使我能回歸無上的正覺大道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舉例顯妄」是拿容易知道的身體接觸作為能例,顯示出身入乃是虛妄的。「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 譬如有一個人,一邊的手是冷的,一邊的手是熱的,他就以冷的手來觸摸另一隻熱的手。一般所說的觸塵,是外面的塵境和我們的身體接觸到,可是這裡所說的熱手與冷手,都是身根,和有知的身體與無知的東西接觸,成為觸塵,是不一樣的。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這當中必定是有什麼緣由的,我們願意聽聞這其中的意義。」佛陀仍舊沉默,不作回答。阿難尊者象這樣請問了三次,佛陀才對阿難及大眾說:「我入涅槃後,佛法將要滅亡的時候,在這造五逆業的濁惡世間,魔道興盛。魔在佛門內,外表裝作修道人的樣子,破壞搗亂我們的正道。穿著世俗人的衣裳,喜歡豪華的袈裟及各種彩色的服飾。喝酒、吃肉、殺害生命、貪圖口味。沒有慈愛之心,互相憎恨嫉妒。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有種說法是這樣的:「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實相的華嚴。」在所有佛經中,三部經被稱為「經王」,就是《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它們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楞嚴經》是不是真的。
  • 闢謠專欄丨舌頭有味覺分區?
    因此,舌頭並沒有所謂的「味覺分區」。(圖片來自千圖網)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則「冷知識」:人的舌頭是有味覺分區的,舌頭的不同部位負責品嘗出不同的味道。其中,舌頭兩側後半部嘗酸、兩側前半部嘗鹹、舌尖嘗甜、舌根嘗苦。其實,這是一個存在長達約半個世紀的謠言,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重新認識下我們的味覺。
  • 舌頭的味覺及認識盲區
    澀味不是食品的基本味覺,而是刺激觸覺神經末梢造成的結果,不是味覺。盲區4:鮮甜二味有關嗎?        我們經常會用甜來形容鮮這種味覺,也就是所謂的「鮮甜鮮甜」。在烹飪的過程當中,少量的糖也會被用於提鮮。        那麼甜和鮮這兩種感覺究竟有什麼關聯呢?        甜味是某些碳水化合物產生的刺激,而鮮味則是某些游離胺基酸產生的刺激。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觸塵必需要待所觸的對象才能明確知道觸覺是如何,如沒有所觸的對象就不可能知道觸塵,因此觸塵必是與所觸相合才有,離時便無,這樣觸塵就沒有固定的體性,怎能從此處獲得圓通呢?  【正文】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 佛教『南懷瑾』考據佛經是書生之見,《楞嚴經》不是偽經,有一個大...
    1、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討論修證佛法的課程,每次所引用的佛經經文,以及我所說的,都要能於心地上來體會,千萬不要變成佛經是佛經,我的話仍是我的話,自己還是自己,那樣就無多大利益了。2、現在先把《楞嚴經》所列舉的修證功夫告訴大家,可以馬上著手體會。學術界的朋友們,尤其研究佛學的學者,千萬要注意,有人把《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四十二章經》等,皆視為偽經。這個觀念是從考據來的,因此造成佛學界的一些人,對這些經典,好像根本不屑一顧。但是我敢冒昧地說:書生之見不足道也。3、現在把這種種現象的前因後果,大略說明一下。
  • 佛法:佛所說的宇宙範圍有多大?
    佛法也說人生觀和宇宙觀,人生觀是指人的正報,這個正報身會有許多的煩惱,煩惱來自人所造的業,這些業是苦因,也是人被束縛的工具,不同的造作生起不同的業,這個業使眾生當前所受的苦,不同的分別業帶來的三苦,八苦,讓眾生在苦中不自由,無法自己做主,不同的正報身帶來不平等的地方。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楞嚴經》:為什麼從「淫戒」開始講起?
    也就是說,佛在《楞嚴經》中,把世間萬物與人的這種因果關係,用我們能夠理解的邏輯來講解,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到世間萬物的由來,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歷代以來人們為什麼才把這本經書稱為開悟的楞嚴的真正原因。那麼,《楞嚴經》這部經典,其內容為什麼要從「淫戒」開始呢?我們看《楞嚴經》的開篇,如些寫道:「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
  • 我們的舌頭是怎麼感受到酸甜苦辣的?動物也有味覺嗎?
    其中在新年的歡樂派對上,能讓我們吃的有滋有味,舌頭功不可沒。舌頭不僅可以起到感受味覺和輔助進食、幫助吞咽等功能,而且舌頭上面滿布的味蕾能讓我們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感受酸甜苦辣的舌頭都有哪些秘密。
  • 佛法是什麼?淨空法師還原你一個真實的佛法
    經典上講二七日,二個星期,也有經上講三七日,都有根據的,那就是二十一天,換句話說,不超過二十一天。在哪裡講?定中講的。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打坐,在那裡入定,誰知道他在那裡講經。這是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佛開悟的時候,看到整個宇宙的境界,他把它說出來。這定中,我們人看不到,誰參加他這一次的講演、報告?
  • 味覺都有哪些?人為什麼會有味覺?學做飯從味覺開始!
    我們平時如果不注意保護舌頭,那麼你的舌頭有可能患上味覺的「近視」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頭表面的乳狀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皺褶處的乳狀突起中最密集。味蕾一般有40-150 個味覺細胞構成,大約10-14 天更換一次,味覺細胞表面有許多味覺感受分子,不同物質能與不同的味覺感受分子結合而呈現不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