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四》講解89
浮根四塵,流逸奔香,天天為香所轉。現在不是也在說聞香,有時候舉辦香道,不是有這麼一種生活方法。我有時候覺得到了南方,某個城市,他就特別是富貴氣足,天天不關心什麼誰主宰天下,古時候就是這樣,只每天品個茶,聞個香,吹個笛子,彈個琴,就到這裡富貴得很,就是杭州。
下面我們再往下看,眼耳鼻,然後輪到舌根了。舌根這裡是什麼?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這是講到的如初偃月,是這個舌根。這裡有兩個詞叫做恬變,這個人平常沒什麼追求,很寧靜,就說他的生活比較恬淡無味,所以恬就是代表淡的意思。
這個變代表變遷,既然本來是平靜如水,突然間有轉變,那一定就是濃了。所以這裡講到的其實就是有味了,原來沒有味道,轉到有味道了。有味道和沒有味道,兩種味塵相互參對。你看他這裡講的這個多麼的,這裡講到的多麼的到位,二種相參,用了一個參字。參是什麼意思?就是相互參比。
如果沒有味道,我知道有味道,由於你沒有味道,我才知道有味道。我們吃飯的時候不是說這個菜淡,那個菜鹹,這個菜的椒鹽味濃,那個菜的咖喱味,放了一些咖喱了。為什麼?它一定是相互參比對比而有的。所以比恬所以知變,比變知恬,就是因為淡的時候才知道有濃,濃的時候才知道有淡,相參而知的。在這種情況下,於妙圓中黏湛發嘗。
還是又把這個,不斷地,用句不好聽的話,就不斷地糟蹋這個、染濁本來如如不動的妙覺明心。這裡邊他又把它給編排成什麼樣?讓它在這個中去黏帶出來一種嘗味,發嘗了,有嘗的功能。有嘗的功能,又得給它去找嘗的業務,所以說嘗精映味。就是映照於味塵之中,絞取味塵而成了勝義根,這個勝義根又依附在這個浮塵根裡邊,慢慢就成了我們舌頭這個樣子了。
你看這裡講到的,因名舌體,如初偃月。初偃月是什麼?初就是月初的時候,它舌頭我們卷一下,這個舌頭往外卷的時候不是就,橫截面看的時候,就像月初橫臥在虛空中的半玄月,這個舌頭向上挑的時候。所以他這裡形容說如初偃月。同樣還是由,乃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它永遠都沒有聲,沒有法,色聲香味觸法除掉兩個,只有色香味觸四塵所成。
嘗精,終日由舌根而表現,終日流逸奔逐於味塵之境,所以被味塵所局限,不能超越。就是我們的舌頭只能夠,舌頭的功用就是能夠吃東西,知道它是什麼味道。它活的,所有舌頭的人生就是這麼體現的,它的價值就用在這裡。但是,本來它是有無量的妙用,被味塵局限成一個嘗味道的載體了。這是舌,再往下,就是身了。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這裡講到我們的身體,身根,其實眼耳鼻舌身也長在身上,是一個總的。身根是怎麼來的?怎麼感覺出來的?由離合兩種觸塵交相觸摩,就是相摩。相摩是什麼意思?比如:兩隻手握在一起,再離開,再握在一起,再離開。
相互交,就是交互,就是交在一起,然後離去、合來、離去、合來,就叫做由離合等。相摩以後,合在一起的時候是相互,交相而故相互感觸,由於這樣不斷地離,在合的時候由離來襯託合,就引發出一種覺知之性,就叫做覺精。由這種覺精,有了覺照,就是有了我身體的感覺功能了,一定又要給它找一個業務,就是對映觸塵,外邊可以觸的一切塵境,身體可以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