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當我們決定走進一段親密關係時,總是會有所期待的。因為人類是趨利避害的。
當我們對親密關係有所期待時,一定會對另一半有些具體的要求,比如,要求對方愛自己,在乎自己,這些都是正常的。但有人說,我們不能向伴侶提出要求和有所期望,或者說,我們的需求不應該要伴侶來滿足。
資深親密關係專家,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指出:「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這說明,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如果一方總是希望伴侶來滿足自己的要求和期望,那麼這段親密關係就會慢慢走向地獄。
這裡,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我們對伴侶有所要求不是正常的嗎?那我們怎麼證明對方愛自己呢?或者自己找他幹什麼呢?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說說,為什麼我們讓伴侶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是錯誤的做法?
通常情況下,我們向伴侶提出要求有明示和暗示兩種方式。明示,即明說,這是一種方式,更多的人喜歡用暗示的方式來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
比如,剛剛下班回到家的老婆,臉色很難看,心情不愉快,但是老公沒有覺察出來,也沒在意老婆的狀態,這時的老婆就選擇沉默來讓老公猜。如果老公沒有猜到老婆心情不好,老婆就會覺得老公不愛自己,不是自己理想的伴侶,進而開始生氣。而這時的心情不好就不是工作中導致的,而是因為老公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導致的。
想想,熱戀中的男生和女生,婚姻中的夫妻,出現矛盾和不愉快時,是不是由於某一方的期待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的?我想,應該有很多。
當親密關係中,因為一方的要求和期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爭吵時,就說明另一方是不被接受的。這和我們說的愛,是矛盾的。
愛一個人,就是接受對方的一切。而總是要求伴侶滿足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時,就是在否認對方,不接納對方,這自然不利於親密關係的維繫。
我們說,期望是通往地獄之路,主要是因為它會把接受和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
比如,我們期望伴侶洗澡後把浴室收拾乾淨,但是伴侶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且伴侶認為自己這樣做沒什麼問題,而我們就是會因為伴侶沒有滿足自己的期望,做好我們認為正確的事而大發雷霆。
憤怒,就是在表達不滿。在伴侶沒滿足自己的期望時而表達的憤怒就會讓對方失去自由。
如果我們不能接受伴侶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我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
有人可能對這樣的說法不贊同,因為他們覺得「洗澡後收拾好浴室」是對的,而正確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生活中也有很多「洗澡後不收拾浴室」的人,他們也生活得很好。
這說明,「洗澡後是否收拾浴室」這件事並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只是用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對方去改變而已。
其實,我們向伴侶提出要求和期望,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這樣我們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就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滿足我們小小的自私需求。
換句話說,我們要求對方這樣,期望對方那樣,目的是滿足自己的需求,並不是為了愛。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向伴侶提出要求和有所期望,就是錯誤的行為。
我們要求伴侶「猜到」自己的心理狀態,或按照自己的習慣(洗澡後要收拾好浴室)來生活,其實就是不接受對方,否認對方,讓對方去改變,而這就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
愛ta,就要接受ta現在的樣子,給予ta自由的空間。
ta可能就是不敏感,無法時刻關注自己,抑或是就是不喜歡收拾房間,生活隨意,那又怎樣呢?喜歡ta,愛ta,就該接受ta,而不是去改變ta。
當我們試圖去改變伴侶時,親密關係就在慢慢疏遠,甚至會走向地獄。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誰痛苦,誰先改變。
如果我們無法接受對方「猜不到」自己的心思,或對方「洗澡後不收拾浴室」,那就試著去改變自己。
其一,反省自己,為什麼那麼在意「這件事」。
改變自己,首先反省一下,為什麼一定要伴侶和自己一樣那麼在意對方,或一定要把浴室收拾乾淨,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那麼生氣?
當我們靜下來心去反省這些要求和期望的背後時,會發現這些和我們以前的生活經歷有關。比如,我們要求伴侶在意自己,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忽略,這時自己就會感覺到不被愛,進而選擇沉默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一定要伴侶洗澡後收拾好浴室,是因為小時候在家生活時,媽媽總是嘮叨自己不收拾房間,進而被父母認為是邋遢的女生,等等。
這樣反省自己,我們就會知道自己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伴侶的愛(認為自己是對方心中最重要的人),以及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同。
其二,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只能自己去滿足。
當我們通關反省認識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時,就會知道這樣的需求只能自己去滿足,而不是讓伴侶替自己去滿足。
我們渴望得到愛和認同,最好的辦法是做好自己。我們好好地愛自己和愛對方,不試圖去改變對方,更不去期待和要求對方。
這裡,有人可能會說,我們真心實意去愛對方,但對方無動於衷,怎麼辦?
這時,我們要做的是,要麼繼續無條件地愛和付出,要麼終止自己的感情和行動。做好自己,意味著改變自己。
我們不在意對方是否愛自己,我們不指望對方「洗澡後收拾浴室」,這時的沒有要求和無所期待,才是真正的愛對方。
如果是這樣的話,有人會質疑,愛會不會變成縱容?難道我們愛一個人就是要把對方像皇帝一樣供起來嗎?
當然不是!當我們不再願意付出時,自己的內心會告訴我們答案。付出那麼多,對方沒有任何改變,說明對方就是一個不值得愛的人,這時就是選擇不再愛。
好好愛自己,就是遠離那些不值得愛的人。
其三,用自己的改變帶動伴侶的改變。
我們對伴侶不再提出要求和期待,並不是縱容,而是想通過自己的改變來帶動對方的改變。
愛一個人就是願意為對方改變。
我們在意對方,把對方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們願意為愛付出,甘願收拾家務,好的伴侶會被我們帶動,這時的兩個人就是一起維繫愛情,做各自最好的自己。
要知道,我們不對伴侶提出要求和有所期望,就是不去改變他們,而是接納他們,給予他們自由,這才是真正的愛。如果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有痛苦,那就先改變自己:反思自己的真正需求,並明白自己的需求自己滿足。
我們不要求伴侶為我們而活,我們也不會為伴侶而活。
就像小說家安蘭德說的:「我以我的生命和對生命的愛發誓,我絕不為他人而活,也絕不要求他人為我而活」。
愛情裡,活出各自真實的自己,才是最美的風景。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