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我們向伴侶提出要求和有所期望,是錯誤的做法?

2021-01-11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當我們決定走進一段親密關係時,總是會有所期待的。因為人類是趨利避害的。

當我們對親密關係有所期待時,一定會對另一半有些具體的要求,比如,要求對方愛自己,在乎自己,這些都是正常的。但有人說,我們不能向伴侶提出要求和有所期望,或者說,我們的需求不應該要伴侶來滿足。

資深親密關係專家,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指出:「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這說明,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如果一方總是希望伴侶來滿足自己的要求和期望,那麼這段親密關係就會慢慢走向地獄。

這裡,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我們對伴侶有所要求不是正常的嗎?那我們怎麼證明對方愛自己呢?或者自己找他幹什麼呢?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說說,為什麼我們讓伴侶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是錯誤的做法?

通常情況下,我們向伴侶提出要求有明示和暗示兩種方式。明示,即明說,這是一種方式,更多的人喜歡用暗示的方式來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

比如,剛剛下班回到家的老婆,臉色很難看,心情不愉快,但是老公沒有覺察出來,也沒在意老婆的狀態,這時的老婆就選擇沉默來讓老公猜。如果老公沒有猜到老婆心情不好,老婆就會覺得老公不愛自己,不是自己理想的伴侶,進而開始生氣。而這時的心情不好就不是工作中導致的,而是因為老公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導致的。

想想,熱戀中的男生和女生,婚姻中的夫妻,出現矛盾和不愉快時,是不是由於某一方的期待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的?我想,應該有很多。

當親密關係中,因為一方的要求和期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爭吵時,就說明另一方是不被接受的。這和我們說的愛,是矛盾的。

愛一個人,就是接受對方的一切。而總是要求伴侶滿足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時,就是在否認對方,不接納對方,這自然不利於親密關係的維繫。

我們說,期望是通往地獄之路,主要是因為它會把接受和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

比如,我們期望伴侶洗澡後把浴室收拾乾淨,但是伴侶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且伴侶認為自己這樣做沒什麼問題,而我們就是會因為伴侶沒有滿足自己的期望,做好我們認為正確的事而大發雷霆。

憤怒,就是在表達不滿。在伴侶沒滿足自己的期望時而表達的憤怒就會讓對方失去自由。

如果我們不能接受伴侶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我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

有人可能對這樣的說法不贊同,因為他們覺得「洗澡後收拾好浴室」是對的,而正確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生活中也有很多「洗澡後不收拾浴室」的人,他們也生活得很好。

這說明,「洗澡後是否收拾浴室」這件事並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只是用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對方去改變而已。

其實,我們向伴侶提出要求和期望,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這樣我們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就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滿足我們小小的自私需求。

換句話說,我們要求對方這樣,期望對方那樣,目的是滿足自己的需求,並不是為了愛。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向伴侶提出要求和有所期望,就是錯誤的行為。

我們要求伴侶「猜到」自己的心理狀態,或按照自己的習慣(洗澡後要收拾好浴室)來生活,其實就是不接受對方,否認對方,讓對方去改變,而這就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

愛ta,就要接受ta現在的樣子,給予ta自由的空間。

ta可能就是不敏感,無法時刻關注自己,抑或是就是不喜歡收拾房間,生活隨意,那又怎樣呢?喜歡ta,愛ta,就該接受ta,而不是去改變ta。

當我們試圖去改變伴侶時,親密關係就在慢慢疏遠,甚至會走向地獄。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誰痛苦,誰先改變。

如果我們無法接受對方「猜不到」自己的心思,或對方「洗澡後不收拾浴室」,那就試著去改變自己。

其一,反省自己,為什麼那麼在意「這件事」。

改變自己,首先反省一下,為什麼一定要伴侶和自己一樣那麼在意對方,或一定要把浴室收拾乾淨,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那麼生氣?

當我們靜下來心去反省這些要求和期望的背後時,會發現這些和我們以前的生活經歷有關。比如,我們要求伴侶在意自己,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經常被父母忽略,這時自己就會感覺到不被愛,進而選擇沉默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一定要伴侶洗澡後收拾好浴室,是因為小時候在家生活時,媽媽總是嘮叨自己不收拾房間,進而被父母認為是邋遢的女生,等等。

這樣反省自己,我們就會知道自己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伴侶的愛(認為自己是對方心中最重要的人),以及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同。

其二,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只能自己去滿足。

當我們通關反省認識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時,就會知道這樣的需求只能自己去滿足,而不是讓伴侶替自己去滿足。

我們渴望得到愛和認同,最好的辦法是做好自己。我們好好地愛自己和愛對方,不試圖去改變對方,更不去期待和要求對方。

這裡,有人可能會說,我們真心實意去愛對方,但對方無動於衷,怎麼辦?

這時,我們要做的是,要麼繼續無條件地愛和付出,要麼終止自己的感情和行動。做好自己,意味著改變自己。

我們不在意對方是否愛自己,我們不指望對方「洗澡後收拾浴室」,這時的沒有要求和無所期待,才是真正的愛對方。

如果是這樣的話,有人會質疑,愛會不會變成縱容?難道我們愛一個人就是要把對方像皇帝一樣供起來嗎?

當然不是!當我們不再願意付出時,自己的內心會告訴我們答案。付出那麼多,對方沒有任何改變,說明對方就是一個不值得愛的人,這時就是選擇不再愛。

好好愛自己,就是遠離那些不值得愛的人。

其三,用自己的改變帶動伴侶的改變。

我們對伴侶不再提出要求和期待,並不是縱容,而是想通過自己的改變來帶動對方的改變。

愛一個人就是願意為對方改變。

我們在意對方,把對方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們願意為愛付出,甘願收拾家務,好的伴侶會被我們帶動,這時的兩個人就是一起維繫愛情,做各自最好的自己。

要知道,我們不對伴侶提出要求和有所期望,就是不去改變他們,而是接納他們,給予他們自由,這才是真正的愛。如果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有痛苦,那就先改變自己:反思自己的真正需求,並明白自己的需求自己滿足。

我們不要求伴侶為我們而活,我們也不會為伴侶而活。

就像小說家安蘭德說的:「我以我的生命和對生命的愛發誓,我絕不為他人而活,也絕不要求他人為我而活」。

愛情裡,活出各自真實的自己,才是最美的風景。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

相關焦點

  • | 伴侶不願認錯的100種理由
    ——「說別的好話都行,說『對不起』和要了TA命一樣。」……但為什麼說「對不起」那麼難呢?怎樣鼓勵伴侶說「對不起」?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從小學習卻並不容易的事:道歉。01.為什麼說對不起那麼難?因為原諒與否是受害伴侶的權利,道歉者只能忐忑不安地等待另一方的反饋。能不能從另一半那裡得到自己期望的回應,是不受道歉者控制的。於是,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發生了「力量感」和「羞恥感」的交換。在過去,犯錯的伴侶刺傷了你,剝奪了你的力量感;而現在,犯錯者放下控制權,用道歉向你尋求原諒。
  • 一對夫妻研究婚姻問題30年:為什麼伴侶需要爭吵?
    萊特夫婦總結了15種最常見的吵架類型,和6個將衝突轉變為幸福的技巧,將無效的爭吵變為高效、有意義的爭吵,讓你越吵越親密,和伴侶共同成長。今年5月底,萊特夫婦來到北京參加新書活動,我們趁機向他們好好討教了一番。
  • 美宣稱取消美臺官方交往限制 國臺辦:要求美方立即停止錯誤做法
    中新網1月13日電 國臺辦13日舉行例行發布會,針對「美方宣稱取消美臺官方交往限制」一事,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我們堅決反對美方與中國臺灣地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要求美方立即停止錯誤做法。民進黨當局頑固「倚美謀獨」,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必遭嚴懲。
  • 蘇格拉底的麥田:期望中的愛情
    柏拉圖說道:當我走在田間,曾看到過幾株特別大特別燦爛的麥穗,可是,我總想著前面也許會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沒有摘,但是,我繼續走的時候,看到的麥穗,又總覺得還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蘇格拉底說:這就是愛情。這個故事你看懂了嗎?接下來還有另外一種版本:同樣的麥田,同樣的問題,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向他請教如何找到理想的伴侶。
  • 《與人親密》:為什麼我們總是與伴侶親密不起來?答案在這裡
    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曾寫過「人生若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詩句,說的是與意中人相處,如果後來產生了怨恨、埋怨,沒有了剛剛相識的時候的美好、淡然。那麼一切還是停留在初次見面的時候為好。為什麼好好的感情最終變得爭吵不斷?難道我們都回不到最初的美好?
  • 伴侶控制欲強的9個徵兆|每日罐頭
    男朋友看到說:「加『呀』這麼親暱的語氣你們關係一定不正常!為什麼他只單獨給你發祝福?為什麼工作群裡你的消息他肯定回復?」G小姐解釋到筋疲力盡還是沒法自證清白,於是勃然大怒翻起舊帳:「你每次都說自己沒有安全感,我所有密碼都給你了,你想刪我男性好友我也都給你刪,甚至上次過年我五叔還問我怎麼刪他好友了,為什麼你還是不相信我!」
  • 降低期望值,是維持關係和保全自己最好的方式
    人總是這樣,習慣對某人某事抱有過高的期望值,一旦結果不如預期所想,就開始無休止的較勁。但如果一開始就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像,也不會有悲傷時刻的來臨。人生在世,永遠不要對任何人期望過高。01不要對伴侶期望過高曾看過一個提問:什麼是提高幸福感最快的方式?
  • 你需要了解歸因錯誤
    你細心觀察我們的生活後,會發現壞事總是比好事更有影響力,而且影響更持久。人們好像總是在無休止地在思考事情為什麼發生,特別是消極事件或者預期之外時事件的時候發生的時候。相較於樓下孩子考上了好大學,有時候我們更想知道對面樓的小兩口為什麼離婚。
  • 反抗的曙光——日心說的提出
    >周六 · 新手之路| 周日 · 下周天象每天兩分鐘,天文百事通反抗的曙光——日心說的提出°上期我們已經提到,中世紀時的天文學被困在宗教的枷鎖中,儘管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科學家的觀測以及資本主義的發展,打破長達千年的「黑暗時代」的曙光與天文學的突破終於到來了。
  • 你需要了解心理學中的歸因錯誤
    你細心觀察我們的生活後,會發現壞事總是比好事更有影響力,而且影響更持久。 人們好像總是在無休止地在思考事情為什麼發生,特別是消極事件或者預期之外時事件的時候發生的時候。 相較於樓下孩子考上了好大學,有時候我們更想知道對面樓的小兩口為什麼離婚。
  • INFJ的靈魂伴侶探索之路
    如果能有一套靈魂伴侶尋找指南就好了。是的,現狀總是這麼尷尬,就像我們上了十幾年的學依然學不會該怎麼找工作一樣,怎麼談戀愛、怎麼找到最適合的伴侶更是沒人教,所以我們身邊才充斥著那麼多比狗血電視劇還要狗血的情感倫理劇每天都在上演。幸福在哪裡呀,幸福在哪裡?
  • 愛情是一個故事丨學會用看故事的方式理解和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
    例如那些腳踏多條船的人擁有的是收藏故事,類似集郵,所以他沒辦法專一對待伴侶;那些不斷更換年輕伴侶的人擁有的是藝術故事,對他們來說伴侶就像藝術品,必須得賞心悅目。至於那些天天爭吵互相折磨卻又不分開的情侶擁有的是戰爭故事,爭吵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樂趣,並非旁人看來的折磨。這種愛情故事分類剖析的做法,能幫助我們更理性的去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的親密關係。
  •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談疫情期間伴侶如何相處
    「如果我們是消防員的話,男性傾向於立即把火滅掉,把問題解決掉。女性的話,除了要把火滅掉之外,她們還要告訴人們不要慌,要穩下來。」格雷比喻道。疫情期間,居家隔離使得雙方零距離相處時間大幅增加,矛盾也顯露得更加明顯。格雷說:「當男人們開始挑剔時,他們會抱怨無論自己做什麼,伴侶都不滿意。在他們看來,和指責型人格的伴侶相處,感覺非常壓抑和糟糕。
  • 為什麼孩子越大,父母對孩子期望越低?因為普通人總是大多數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孩子越大,可塑性越低,選擇空間越小。說得通俗點,就是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幾斤幾兩,逐漸接受了孩子是個普通人,甚至平庸一生的事實。這幾句話很好的就說明了,為什麼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的期望就越高。一是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本性,二是孩子總有驚人的天才表現;後者尤其表現在2-6歲的孩子的語言上。
  • 對客戶有求必應卻遭投訴:職場上,期望值管理比高情商更重要
    領導了解了前因後果後,把客戶終於擺平,最後對小李說,你好好學學小張,他那邊就從來沒出啥問題。 學小張?小李很不理解。小張就坐他旁邊,經常就見他給客戶電話裡說:某某總呀,真不好意思,你那事按照公司的規定真不能辦,你也別著急,我再向領導爭取爭取。有回音我給你電話哈。撂下電話,啥也沒幹,過了兩小時又給客戶撥了回去:某某總,哎,給領導說了半天,領導也沒批。
  • 李銀河和她背後的神秘伴侶一起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這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跨性別者、計程車司機出身、比李銀河年輕12歲的伴侶的出場,讓本就思想前衛的李銀河看起來更加驚世駭俗了。媒體這些天來的狂轟濫炸已經讓李銀河感到一些疲憊了,她和伴侶都開始厭煩媒體對兩人私生活的窺探視角和炒作架勢。但是與此同時,兩人也認為由這一事件掀起的中國社會「性別浪潮」是有積極意義的。
  • 董子竹為什麼就《金剛經》向南懷瑾提出商榷?
    但這裡有必要說一下的是,對任何人或者理論的評價不要先入為主,不要存在偏見,到底如何,首先需要我們去好好了解,不了解就開始評論或批判,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譬如說,我們最起碼首先要知道董子竹先生是站在什麼立場上去質疑南先生的。是為了個人出名嗎?還是因為在一些根本的立場上有分歧?如果是的話,分歧在哪裡?
  • 需求判定的第三種方式:需求的期望值
    但是,大家心裡都有一個疑惑,如果乙比甲更有耐心,為什麼運動會上,乙總是會半路放棄呢?你知道原因嗎?期望值驅動需求判定挖礦就是挖需求,綠寶石和鑽石就是不同價值的需求,對應的1天,3天則是獲得需求所花費的時間。問題並不是誰更有耐心,而是什麼因素影響了我們行為,我們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堅持了更長的時間。
  • 你是不是一個害怕被看好的「期望恐懼者」?
    最終,我還是認慫了,跟領導說我承擔不了這樣重的任務。我看得出來他挺失望的,我也知道我錯失了很好的機會。KY,你說我該怎麼克服這個問題?」 通常來說,被看好是件讓人高興的事。但為什麼有些人反而會特別害怕被人看好?
  • 心理學: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同頻共振效應」會告訴你答案
    在感情中,很多人都期望遇見自己的靈魂伴侶,對於愛情的渴望,我們都渴求那個能夠產生共鳴,在精神上有所寄託的人。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在人海如潮的塵世中,我們不斷遇見又告別,想要尋找那個靈魂上的愛人,卻又不自知精神上的愛情伴侶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