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本月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披露:「中國在未來將擁有40餘座有軌道交通的城市」。按照規劃,2015年之前,已經獲批的15座城市即將建成1700公裡地鐵。中國將成為「地鐵大國」。在這樣的情況下,王夢恕這位年逾70歲的老人再次發出呼喊:「中國鐵道勘測設計應該給後代留下遺產,而不是遺憾!」
杭州:工期提速的代價
王夢恕,這位在業界以「敢講真話」著稱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延續著他一貫的風格。20日上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在廣州召開。第一個做報告的他,在開始正式40分鐘講演之前,將批評的矛頭指向此次杭州地鐵施工塌陷事故中的種種問題。
「明顯這個地方工期不合理,造價不合理。這是制約我們安全與質量的核心問題和關鍵問題,不能把所有責任都壓到施工單位。」王夢恕怒言,「就這個問題,沒人敢提,因此無法暴露出來。」
王夢恕認為,「地鐵工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讓施工單位承擔所有風險,這是有失公平的。」此前,王夢恕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把規劃風險壓成設計風險,把設計風險轉嫁給施工風險,這是全國地鐵普遍存在的問題,亟須引起重視!」
在杭州地鐵坍塌事故現場,王夢恕問施工單位的負責人:「你們為什麼不停工啊?」對方則一臉無奈地回答,「我們敢停嗎?不幹活就沒錢,就攏不住隊伍。」
一個科學理念也被王夢恕強調,「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及時修改圖紙。應該取消問責制,實現動態施工、動態管理。」王夢恕所指,針對的是當下行業內部的「家醜」——「大家都不願意改(圖紙)了,因為一改,就牽涉到錢的問題。」
「限額設計,輕方案研究已經成產生問題的遺憾之源。」王夢恕透露,本應該為3年合理工期的杭州地鐵1號線湘湖站,在籤合同之時,被「提速」了整整1年。後因拆遷未能及時完畢,又拖了1年。最後留給施工方的時間只剩下1年。就這樣,處於進退兩難之間的施工方,「明知有風險,還要趕工期。」
事故調查過程中,負責地鐵施工的中鐵四局相關負責人承認,事故發生之前,施工地點確實存在隱患。但該負責人同時也表示,「已經向上級部門匯報過,需要等待上級批示。」
這被廣為詬病。安監局副局長趙鐵錘也曾當場痛批施工單位負責人:「出現這麼重大的安全隱患,施工單位應該及時採取措施補救,根本不需要等待審批。」
全國:發展太快非好事
近日,國家公布了以4萬億元投資刺激經濟、拉動內需的方案。龐大的款項,大部分將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鐵道、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成為投資重點之一。
在新一輪的基礎建設熱潮來臨之前,發生在這個冬季裡杭州地鐵坍塌事故猶如一記警鐘,在寒冷的大地提醒著人們狂躁的熱情。
王夢恕不無擔憂,「現在行政幹預越來越厲害。」
「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王夢恕說。他以北京市軍事博物館地鐵站建設為例,最初專家建議使用「暗挖法」,而領導最後將施工方案確定為「明挖法」。結果因拆遷難題不得不放棄「明挖」方案。「白白折騰了1年多」。
「很多人認為使用明挖,安全便宜,但沒有計算拆遷費用。」王夢恕一直致力於推廣「暗挖法」的使用。
讓王夢恕更為擔心的是,像地鐵的超速度一樣飛快發展的中國地鐵,已經超出了其經濟發展階段。他在多個場合多次表示,「地鐵建設要簡單一些,切忌盲目攀比和奢華。」
就此,他對地鐵使用「屏蔽門」的做法提出質疑。「這用電量要多大啊,設備要簡化,要大家都能用得起。」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這是地鐵價格降不下來的主要原因。面對講臺之下的同行,王夢恕算了筆帳,「現在每個施工單位大體上將近有200億的(工程),再加一倍,就將近400億。」
「現在地鐵規模擴大太快,並不是很好的事。」王夢恕曾直言不諱地表示,未來30年,我國將進入大拆除和重建高潮期,就是因為目前一些工程建設,設計、施工沒有長遠規劃。
「除了一些部門追求政績外,客觀上存在缺規劃、欠設計、摳投資、緊工期等先天缺陷,使原本能夠成為『遺產工程』的項目,被浮躁之風侵蝕。」王夢恕因此斷言,「在這樣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施工單位沒有工程建設能力,必然出問題。」(趙佳月 張鵬)
來源:南方日報
轉自中新網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