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和大腦神經元「錯搭」有關,真相值得父母反思

2021-01-12 源於說實話

孩子未來

會變成成麼樣

並非天生,

環境塑造大腦

提醒父母——

真正的教育就是

如何塑造孩子大腦的過程。

我們有些習以為常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可能是在幫助孩子搭建錯誤的神經元連接,並且讓孩子們的思考最終習慣於迷失在這些錯誤的「腦神經迴路」中。

因為父母工作很忙,五歲的鬧鬧一直被姥姥帶在身邊。

但是,姥姥和鬧鬧(化名)的相處並不愉快,因為只要鬧鬧「不聽話」,姥姥就會生氣,就會說鬧鬧這也不對那也不對。比如——

姥姥帶著鬧鬧到小區去玩,鬧鬧總是喜歡跑來跑去,姥姥因為擔心閃失,有時總是拽著鬧鬧走,有時就會訓斥鬧鬧:「你這個孩子真是把人氣死了,太不聽話了!」

鬧鬧在家裡也閒不住,一會兒想自己煎雞蛋,一會兒想拖地,但多數時候會附帶出很多「麻煩」,姥姥總是認為鬧鬧這也做不對那做也不好,還不聽自己的,所以,他們倆只要一在一起就會產生言語上的衝突。

有時,姥姥甚至會被鬧鬧氣哭。

平時,媽媽下班回來,就會問起姥姥鬧鬧的情況,在鬧鬧看來姥姥的一番言語就是在告狀。

聽完之後,媽媽又會批評鬧鬧。漸漸地,鬧鬧在姥姥面前變得越來越「叛逆」。……。

毫無疑問,孩子是在自己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自我建構的。

正因為如此,養育環境對孩子意識的成長就顯得極為重要。

這裡所說的孩子「自我建構」的過程發生在孩子的內在世界,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日久天長之後,當這一切已經外化和表現在孩子的行為上時,至少說明這種「建構」的結果已經初露端倪。

當這一「建構」表現出問題時,我們必須調整環境,當然,我們還得清楚一個事實——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也並非一日可成。

問題在於,我們的環境究竟是怎樣幫助孩子完成自我建構的?

事實上,養育環境正在塑造孩子大腦神經連接的方式和習慣,所以,比起孩子的行為,更難改變的就是孩子的思維認知模式,這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盲區。這說明,養育者倘若意識不到這樣的問題,很可能就會在不經意之間塑造孩子的某種認知方式與習慣。

正如文中的鬧鬧面對姥姥和媽媽一成不變的處理方式,就會從環境中獲得一種自己不被認可和接納的感受,長此以往鬧鬧就會習慣於「搭建」出自我否定和對抗式的腦認知模式,鬧鬧的情緒隨時會被這些認知「喚醒」,繼而強化自己的這種認知方式,未來走向叛逆則是大概率事件。

「環境塑腦」是自然進化的規律使然,忽視這樣的規律必然會引發很多教育的問題。

鬧鬧的故事並非個例,很多父母也沒有想到自己的言談舉止竟然會是孩子大腦內部神經元連接方式和習慣的始作俑者。

其實,不止是孩子,對任何一個人來說,我們的認知和行為就是神經元連接方式和習慣的產物。

養育者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行為,反映在大腦中也就是一些神經遞質連接傳導的習慣和過程。這一點,足以值得所有養育者警醒。

正是因為大腦中神經元的連接方式與習慣是一個人日積月累,不斷通過反覆塑造得以加強的過程,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所以孩子們今天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也不是瞬間就被塑造出來。儘管孩子無法理解這些生物學意義上的變化,但是父母卻可能深刻認知大腦的這些特質,繼而主動調整那些不良的教養方式——

比如,我們可以認識到建立新的神經連接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較長時間的反覆,所以我們就不在那麼著急和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反而會變得耐心起來。

比如,當我們知道建立某種新的「神經認知迴路」同樣需要環境和時間,就會主動克制那些「慣性」神經連接的反應,通過反思自我和不斷學習提高我們的教養水平。

比如,當我們理解了孩子「自我建構」的自然法則,就會謹言慎行、隨機應變的、想方設法引導、協助孩子搭建積極的腦內神經連接方式和習慣,而不再「以不變應萬變」。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閱讀能夠活躍腦細胞,孩子喜歡閱讀,就更聰明!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69元全套10冊兒童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7塊錢,不過就幾根棒棒糖或者一頓早餐的價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過就忘,可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有需要購買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以下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不愛聽父母說話?因為一開口,他們就錯了
    01當孩子不愛聽話時,父母就應該知道自己一開口就錯了和許多父母一樣,王先生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兒子總是沉迷於手機遊戲王先生的兒子雖然才小學三年級,但是時下熱門的手機遊戲沒有他不熟練的,每天放學後回家就是要打遊戲。王先生和妻子好說歹說,孩子就是軟硬不吃,偶爾被嚴厲責罵時才暫時放下手機。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曾經有幸參與了一個臺灣神經學所長關於腦科學的講座,從這個課程裡發現,其實人的大腦也會不用則退。而且大腦的神經發育,還存在認知的發育期和關鍵期。尤其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所在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
  •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本文字數:3871 字 閱讀時間:8 分鐘 很多教育者總是認為,為什麼孩子不聽話?為什麼他們學東西這麼慢?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每個人的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在不停地改變。因此,學習的時候,神經迴路會加強。
  • 父母窮,孩子的大腦和基因都會遭殃,Nature證實了...
    正說明對最低收入家庭的兒童來說,幾千美元的年收入改變造成的神經功能影響非常大。上圖下方的大腦地圖中,暖色調標示的是變化最急劇的大腦皮質區,冷色調標示的是受收入影響最表淺的區域。雖然研究者也認為家長受教育程度與兒童腦皮質結構有關,但是在固化社會,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的關係本身就是正比。
  • 科學家揭時間快慢奧秘:與大腦神經元活躍度有關
    科學家揭時間快慢奧秘:與大腦神經元活躍度有關   為什麼我們在不同的場合對於時間的感覺不一樣?  據英國《每日郵報》今晨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兩位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關於大腦感受時間快慢的實驗,讓人們可以通過主觀改變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來影響對時間快慢的感知。  科學家們指出,腎上腺素將會影響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越快樂的時候大腦神經元就越活躍,於是人們就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本文將向大家介紹一種有效幫助父母建立與孩子之間語言環境「語境思維」,並未大家詳細論證,父母的語言,為何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013歲定80的真相是什麼?父母的語言三歲前,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這三年裡,使大腦建立神經連接的條件是什麼呢?是語言,具體來說,是父母的語言。
  • 孩子不聽話都是慣出來的?人民日報:教你如何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面對總是不聽話的孩子,很多家長首先想到的是懲罰,已經成了很多家長最常用、最愛用的殺手鐧。但有的時候,懲罰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抗拒、自憐、報復的心理,甚至去效仿這種行為!一位媽媽抱怨:女兒越來越不聽話了,說話的方式基本都是「如果我怎麼樣,她就怎麼怎麼樣。」比如,某天她不讓女兒吃冰激凌,女兒竟然說:「如果你不讓我吃零食,我周末就不去練琴。」這類的事情出現越來越頻繁;女兒要看電視,她便說:「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讓你工作。」
  • 左腦父母遇右腦孩子的教育對訣,認識固有個性標籤,值得父母了解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不同的左右腦優勢,當家庭成員中各以不同的大腦來進行思維和行動時,所產生出的奇妙化學反應,或社會效果。特別是,假若你的兒子是一個右前腦,做一位左腦式的父母會有多抓狂?如何辦?關於左右腦的測試,科學家們曾推出過一系列的科學檢測工具和試應題。在本文中,不做文字概述。
  • 哈佛醫學院:長期被吼罵的孩子,大腦受損,影響智商和語言能力
    很多父母都吼罵過自己的孩子,很多孩子都遭受過父母的怒吼以及大聲責罵。父母覺得,對自己的孩子兇一點並無大礙,甚至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抗壓能力。殊不知,長期被吼罵的孩子大腦容易受到損傷,做一個"不吼不罵"的父母很重要。
  • 腦科學家:最能鍛鍊孩子大腦的「一件事」,常被很多父母忽視
    洪蘭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她曾說:在神經學上,智慧的定義一是取決於神經連接的密度,這是基因決定的,另一是神經連接的密度,則是後天經驗決定的;父母無法控制基因,但後天的部分卻可以著力,而遊戲就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最好的方法。
  • 美國兒科協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是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已經達成一致:要想孩子不被落在起跑線上,家長就一定要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通過早教助力養出聰明寶寶。在這種「早教風潮」下,閱讀繪本也甚至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早教材料。
  • 臺灣腦科學和心理學家洪蘭: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
    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而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洪蘭教授說,每個人的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
  • 「絕不能讓孩子碰遊戲」:父母的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只有傷害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沉迷遊戲的背後,一定是有問題的家庭環境,和破裂的親子關係。 孩子只有在家庭關係中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關注,得不到肯定和認可,才會轉而在虛擬世界尋求這些欠缺的東西。 而90%的父母都意識不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他們習慣性地甩鍋給遊戲,認定是遊戲禍害了孩子。
  • 孩子學習不「開竅」?自我驅動力的覺醒是關鍵,父母別幫倒忙了
    作為父母最怕老師說啥話?我最怕老師說,這孩子挺聰明,就是學習不「開竅」!很多家長就期待著,孩子某天能突然收穫什麼內功心法,打通「任督二脈」就開竅了! 這也不是天方夜譚,很多孩子在高一時候學習成績平平,到了高三突然如「開掛」一般,從中等生擠進前三名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什麼孩子不「開竅」? 那想要孩子開竅,我們首先要了解,為啥孩子就是不開竅呢?有以下2個原因,大腦神經網絡沒打通和認知構架沒建立起來兩種。
  • 3-6歲是孩子大腦開發的黃金期,父母做好這兩點,有助激發潛力!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茁壯成長,並且擁有高智商,聰明伶俐卻變成了你們口中的別人家孩子,然而許多家長對孩子智商的認知是完全錯誤的,大多數家長都會認為孩子是否聰明,全都和父母基因遺傳有關係,其實這種想法完全錯誤。
  • 孩子記憶力不好?兒科主任:可能與這些有損大腦的生活習慣有關
    考得好的娃,心安理得可以過個好年;而考得不理想的娃,就要一直被家裡人念叨。其實決定孩子成績的因素有許多,記憶力是其中一種。孩子記憶力的好壞和記憶方法有很大的關係,但生活習慣的好壞也與大腦的健康息息相關。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記憶力,除了要教給孩子一些記憶技巧和如何管理時間等鍛鍊孩子記憶力的方法之外,也要注意在生活上避免這些壞習慣!
  • 哈佛研究:娃大腦發育「高峰期」一生僅有3次,父母別傻傻不知道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家長們共同的願望,父母都希望孩子出生就聰明伶俐,長大之後能更有出息,成為學校中的佼佼者,家族中的驕傲,自己以後和朋友聚會時也可以有更多談資。所以這時候刺激寶寶的大腦會讓寶寶更聰明,人大腦儲存記憶的神經叫做「神經突觸」,它是連接大腦神經細胞的節點,信息都要通過它來傳輸,也正因如此,寶寶大腦神突觸越多,寶寶的大腦發育就會越好,將來才會更聰明。父母怎樣才能抓住這個大腦發育高峰期?
  • 市面上那些腦力開發的培訓班值得報嗎?
    值得報嗎?李老師回答:1.不參加這類腦力開發課程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判斷是否需要參加這類課程的第一個標準是如果不參加是否會影響孩子正常的智力發育。以前沒有這類課程的時候,我們家長這一代人的智力發育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因此,沒有參加這類課程也不會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產生特別大的影響。
  • 突然「開竅」的孩子是怎麼回事?父母稱:感覺瞬間開了掛
    有一天跟同學玩耍,頭被撞了一下,結果,突然感覺自己比之前更清醒了,上課也能聽懂老師講的了,從那以後,朋友的學習成績一路攀升,父母和老師都說,孩子應該是開竅了。我認為,任何事情,背後一定有原因,從來就沒有平白無故的事情,通過研究,我覺得,「開竅」跟以下三個原因有關:大腦神經網絡打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智力高低,與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數量直接相關,而神經元的數量,跟他們相互之間形成的網絡有關。
  • 美國神經生物學表示,抓住大腦發展黃金時期,父母精心培育智慧娃
    讀過一本叫「0-5歲大腦發展的黃金五年」的書,作者是美國神經生物學家莉絲·埃利奧特博士,他提到:大腦的迴路塑造了相關時期,所有的關鍵時期基本上在出生後的前4年就已經開始了,而在4年之後,所有大腦區域的突觸都將衰退。兒童的經驗將決定性地、永久地塑造他的每一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