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Nature封面故事 (1): 蝙蝠進化的秘密及對應對新冠病毒的啟示

2020-08-04 九天學者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


每日Nature封面故事 (1): 蝙蝠進化的秘密及對應對新冠病毒的啟示

NatureCover-583-7817

蝙蝠已經進化出一些非凡的適應能力,包括回聲定位,超常的壽命和獨特的免疫系統。 在本期雜誌中,艾瑪·泰林(Emma Teeling),桑婭·弗納斯(Sonja Vernes)及其同事介紹了由Bat1K聯盟測序的六種蝙蝠的參考質量基因組。 這些序列在一起,有助於洞察蝙蝠適應的進化起源和分子基礎。 研究人員確定了蝙蝠在哺乳動物中的系統發育地位,表明在蝙蝠的祖先分支中選擇了與聽力有關的基因,它們為可能有助於蝙蝠異常免疫系統的分子機制提供了證據。 基因組還應有助於研究蝙蝠如何耐受冠狀病毒感染,這在將來可能會產生提高人類對COVID-19等疾病生存能力的方法。

原文信息: 期刊=Nature, Volume=583, Issue=7817, 日期=2020年07月23日

我只是對Nature封面及背後的故事感興趣,故整理&翻譯分享。畢竟有跨學科&多學科的知識,所以若有翻譯不對的地方,敬請在留言區指正!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已在蝙蝠中傳了70年
    英國《自然·微生物學》雜誌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早在1948年就在蝙蝠身上首次進化出來。這意味著,新冠病毒譜系已在蝙蝠中傳播約70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和中國香港大學等機構組成的國際科學家小組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
  • 新冠病毒的來源:由蝙蝠和穿山甲的病毒重組而來
    文章指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穿山甲可能性較大。文章的團隊是之前介紹過的華南農業大學的沈永義團隊,他們曾經開發布會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並發表了相關論文如何評價鍾南山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發源在中國」?​
  • 新冠病毒太狡猾?南開學者發現「自然進化」完全可能
    狡猾的新冠病毒是人造還是自然進化?現在,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等,在ResearchGate網站發表預印本文章(未經同行評議、未正式發表)《2019新型冠狀病毒獲得Furin酶切位點的突變模型》給出最新證據:根據他們提出的「非中性突變理論」,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有可能通過短期自然進化得到弗林酶切位點。該發現或將從根本上擊碎新冠病毒「人造論」。
  • ...重磅論文:新冠病毒或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新冠病毒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蝙蝠?穿山甲?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到如今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逾 383 萬,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確切的答案。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給出了最新的答案:新冠病毒可能是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 新冠病毒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形成,感染性千倍於蝙蝠原生病毒
    據最新一期《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刊發的論文,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院的科學家採用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獲得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迄今最高清圖像,從而揭示新冠病毒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而成,其感染性比蝙蝠原生冠狀病毒強1000倍。
  • 英媒:科學家稱新冠病毒譜系已在蝙蝠中傳播長達幾十年
    據英國《每日郵報》28日報導,一項研究稱,造成目前全球超過65萬人死亡的新冠病毒,可能最早是在1948年從蝙蝠身上進化而來的。這一發現是學者們在研究新冠病毒(SARS-CoV-2)原始起源的一個項目中發現的。新冠病毒會導致感染者身患新冠肺炎。
  • 新冠病毒從何而來——從蝙蝠到人類的演變之路
    從蝙蝠開始,病毒經過怎樣的傳播和演變最終成為危害人類的新冠病毒,需要我們去好好探尋一番。  那麼,蝙蝠攜帶如此之多的病毒,為什麼沒有發病?  眾所周知,蝙蝠是唯一一種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飛行這種能力使它的代謝率非常高,蝙蝠的體溫正常情況下就能到達40度。為了抵抗這種高體溫,蝙蝠進化過程中就丟失了炎性反應中的一些環節,如PYHIN 家族的基因。
  • 中美歐最新研究溯源:新冠病毒最早可能1948年在蝙蝠中出現
    也就是說,新冠病毒可能在 40-70 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論文第三作者、西交利物浦大學生物科學系姜小煒博士告訴 DeepTech,「我們的分析表明新冠病毒種系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在自然界中已經自然進化了數十年。顯然,這進一步說明此病毒不是人為製造的。」
  • 《自然-微生物學》雜誌最新溯源:新冠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數十年!「陰謀論」站不住腳了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社,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
  • 新冠病毒已存在70年!專家警告:蝙蝠或含有其它冠狀病毒
    【南方+7月29日訊】據英國媒體7月28日報導,一項研究稱,導致目前全球65萬多人死亡的新冠病毒可能最早於1948年在蝙蝠身上進化而來。此前的研究已經確認,菊頭蝠(horseshoe bats)是新冠病毒的宿主,也是新冠病毒(SARS-CoV-2)的可能來源。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領導的科學家將引起新冠病毒的病原體與在蝙蝠身上發現的最接近的病原體進行了比較。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這項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徐星、周忠和等進行,描述了距今1.63億年的上侏羅統Ambopteryx化石。 在脊椎動物漫長的演化史中,翼龍、鳥類和蝙蝠獨立演化出了形態迥異的飛行結構。
  • 新冠病毒直接來源於蝙蝠嗎?這三個問題需要解答
    目前來看,無論是蝙蝠體內病毒直接感染人,還是穿山甲作為中間宿主參與了新冠病毒的重組和轉移,都有幾個亟須解答的問題。疑問1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域為何與穿山甲冠狀病毒更相似?從目前公布的基因序列來看,新冠病毒與石正麗公布的在雲南發現的中華菊頭蝠體內冠狀病毒(Bat-CoV-RaTG13)更相似,二者基因序列的相似度達96.2%,而穿山甲體內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的一致性大約是90%。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研究員趙素文就撰文指出,論起和新冠病毒的親疏遠近,還是蝙蝠冠狀病毒RaTG13排第一,穿山甲冠狀病毒目前屈居第二。
  • Nature:在日本和柬埔寨發現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
    柬埔寨的研究人員告訴《自然》雜誌,他們在冰箱中儲存的馬蹄蝠中發現了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同時,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也報告了另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該病毒也存在於冷凍蝙蝠糞便中。
  • 研究稱新冠病毒所屬家族已在蝙蝠中傳播了數十年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7月28日報導,病毒傳播的方式會在其基因組上留下痕跡。而這些痕跡隨後可運用譜系動力學(phylodynamics)方法進行追蹤。藉助譜系動力學方法,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得以重建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模型,並發現它所屬的家族已在蝙蝠中傳播了數十年。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微生物學》期刊上。
  • 新冠病毒已經發生突變!進化出兩種亞型,哪種病毒的傳播力更強?
    新冠肺炎被發現至今,大家一直比較擔心的是,新冠病毒是否會發生變異?如果發生變異怎麼辦?有沒有變得更加難纏? 近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了《關於 SARS-CoV-2 的起源和持續進化》。
  • 新冠病毒到底是從哪裡起源的?
    目前,雖然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應該就是蝙蝠,但是蝙蝠體內的哪種病毒、通過什麼途徑進化出了能夠感染人類的新冠病毒,通過什麼樣的中間宿主的傳導,這些進化過程又發生在什麼時間和什麼地點,仍然有太多的未知數。比如,我們從三個患者身上分離出了新冠病毒,通過檢測病毒的基因序列,發現患者1身上的病毒有基因突變X,患者2身上的病毒有基因突變X和Y,患者3身上的病毒有三個基因突變——XYZ。那麼,一個最簡單的推測就是,病毒的傳播應該是1早於2、2早於3,並且它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積累了更多的基因突變。
  • 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源頭?
    之前,科學家們一直圍繞著蝙蝠(一種攜帶多種冠狀病毒的動物)來尋找一種首次將該病毒引入人類的中間動物宿主。從蛇、到穿山甲,都一度被高度懷疑為最可能的中間宿主,但實際上這些動物身上分離出來的冠狀病毒,與導致此次疫情的新冠病毒差異實在太大,最多證明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並不能證明是其將病毒感染給人類。
  • 石正麗向nature正式提交新冠病毒源頭補充材料
    該病毒來自2012年到2015年該課題組對雲南省墨江縣通關鎮礦井的採樣(相關研究請參考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51-z)。新冠病毒可能的來源研究報告,初步揭示了
  • 新冠病毒可能1948年已存在!專家擔憂警告:蝙蝠或含有其它冠狀病毒
    【編輯/作者 祁連軍武欄目 天光/魔魔】前言:據環球時報報導,日前,英生物學家稱全球新冠病毒來源,極有可能由20世紀50年代一隻實驗蝙蝠帶來。此前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既是新冠病毒攜帶源,也是該病毒最主要傳播媒介。
  • Nature盤點:2020年十大生命科學封面文章丨梅斯評述
    除了新冠病毒與與蝙蝠有著密切關係,SARS病毒、MERS病毒、伊波拉病毒等也被證實起源於蝙蝠。那為什麼蝙蝠對病毒具有非凡的免疫力呢?在這期自然封面上,Emma Teeling和Sonja Vernes等人展示了「千種蝙蝠」(Bat1K)研究聯合體測序的六種蝙蝠的高質量基因組。從遺傳學基礎上解釋了蝙蝠的非凡適應能力和高強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