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學習傷財傷神?我帶兒子這樣學語文,輕鬆愉悅有效,好處太多

2020-12-03 魔斯媽媽

文 / 魔斯媽媽

前面文章我提到朋友的兒子,上了8年語文補習班,花了十多萬,成績卻越考越低。到了初中只能考勉強及格的分數。不少媽媽留言表示有類似經歷,很焦慮。

其實這樣的例子,並不是個案。只需要看看每一個班級裡,上補習班的強度是否與學習成績正相關,就能夠明白了。越到高年級,越不正相關。

關於我這位朋友提到的「小學一定要重視語文,幾門主課中就數語文涉及的知識面最廣。基礎打不好,到中學根本沒法補」,我不否認事實確實如此。但是方法有待商榷。

一、補習班效果不明顯,為什麼還要送孩子去補習?

我見過很多媽媽跟我抱怨,上補習班是不得已而為之。家裡最大的開支就是孩子的補習費用,這些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如果能不用花,自己也不想浪費這個錢。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家長,前赴後繼地把孩子往補習班裡送呢?通常有以下幾點原因:

1、 別人都在補課,我們不學就落後了

害怕錯過,是父母的普遍心態。別人家的孩子在學習,我家的孩子在玩或者沒有正兒八經地學習,家長就會擔心孩子會不會比不上別人,繼而產生一連串「不斷升級的想法」。基礎打不好,到了中學怎麼辦?考不上大學怎麼辦啊?社會競爭那麼大,學歷不行,以後找工作得有多難啊?

於是,焦慮心態與危機感在不可遏制的想像中不斷蔓延。不論是「羊群效應「的從眾心理,還是」劇場效應「不甘落後的心態,都形象地詮釋了這一點。

情緒腦的控制下,父母通常都無法意識到:任何孩子的成長路徑都是無法預測的。

2、 陪娃學習太傷元氣,我還想多活幾年

網上各種陪娃寫作業的段子,就足以說明:這是全體家長共同的痛。能免俗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我的這位朋友說,之所以把孩子送進補習班,統統交給老師來管,也是不想把自己氣出病來。家庭作業交給託管班,學科強化交給補習班,自己眼不見為淨。孩子學得怎麼樣,一時看不出來,但至少眼下能圖個心理安慰。

自我蒙蔽式地認為:父母該做的做了,孩子該學的學了。都盡力了。

3、誤讀「專業的事就應該交給專業的人」

培訓機構的老師是專業的。這點沒錯。有些孩子來補習班強化一下,確實也成效顯著,這點也沒錯。錯在,過猶不及。

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並不專業,她們逐漸接受了「專業的事應該交給專業的人「這樣的理念。但是卻忽略了培訓機構是一種被家長的焦慮心態催生出來的商業行為。本來少量補習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果,但是商業利益會讓培訓機構不斷地在「學習內容量」上做文章,來彰顯自己的教學優勢。每一個培訓機構猶如軍備競賽一般,不斷加碼對老師、學生,還有家長的要求。這就很容易出現「超度學習」。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指出,超度學習不僅會影響學習效果,還讓孩子不斷地體驗對學習的厭煩、恐懼情緒。

每年幾千上萬的錢花出去了,孩子每周的奔波,時間付出了。如果最後「花錢不落好」,我想哪個媽媽都不願意,都會反思一下是不是打法有問題。

二、小學語文學習,培養孩子的感受力是關鍵

以語文學習為例,我認為小學期間不應該在補習班中浪費過多的時間。小學語文學習,培養的是孩子通過文字感知人類文化,感知世界的能力。關於培養孩子的感受力,這一點僅靠輔導班是無法解決的。

感受力,又稱感知覺能力。人類對於事物的了解都是先感後知的,先有感性認識,再有理性認識。感受力推動理解力,理解力推動思考,思考推動表達,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可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師們往往過於專注於書本上的理性認知。太多抽象思維的灌輸,往往會影響孩子的理解力發展。(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上一篇文章有詳細論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新課標」裡,其實已經明確提出了「感受力」的概念。這說明,教育專家們早就意識到這個能力的重要性。只是落實到課堂,被很多老師主動或者被動忽略了。

發展孩子的感受力,可以從三個維度去關注:(1)感受自然和生活中的細節;(2)感受人類社會中的情感和精神品質;(3)感受文化中的意境和文字之美。那麼,作為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感受力呢?分享幾點我的心得。

三、我用這3個點方法,明顯改善孩子的感受力

感受力受性格、閱歷、環境、學識等多方面影響。這裡我們單從父母可行的方面做一些探討。

1、鼓勵孩子觀察自然、生活實踐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感覺和觀察與生俱來。後天才不斷退化,到了成人就麻木了。」

這點在我們家體現得淋漓盡致。兒子從小就對大自然的蟲蟲草草感興趣,盯著一片樹葉可以看上好久,經常會捉一些蝌蚪、螞蟻、昆蟲回家。每每如此,都會被愛乾淨的奶奶訓斥。爺爺也會說他「不務正業「,學生就應該好好學習。

明面上不好與老人發生爭執,於是我經常暗地裡支持兒子。誰說做題是學習的唯一參考標準?生活中,隨處都有學習的機會。

就好比你給孩子解釋什麼叫「霜「和」露「,冬日或清晨,帶孩子去看看就知道了。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於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感。

很多孩子都喜歡看《法布爾昆蟲記》。法布爾筆下的昆蟲為何如此有吸引力?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對這些昆蟲是充滿感情的,他觀看那些小蟲子時的內心感受和體驗是豐富而獨特的,所以他的筆觸自然就會生動、鮮活起來,而不是理性的知識介紹。

只有孩子對自然和生活有感知,才能形成自己的內心判斷和情感傾向,以及深層次的獨到見解。這樣的思考和表達才會是有生命力的。今年《開學第一課》播出後,兒子認真地跟我說:「我終於清楚自己未來想做什麼了?我想研究仿生科學!」我深感欣慰。有自己的想法,把興趣變為前行的動力,不就是感受力最好的兌現方式嗎?

2、親子共讀:留給孩子更多思考與表達的空間

這兩年我一直堅持做親子共讀,收穫頗豐。我認為親子共讀並不僅局限於孩子不認字的時候,可以一直延續到小學畢業。陪孩子讀書也不僅局限於讀書本上的內容,更多的在於引發思考。在這裡也把更有效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兒子大概是從三年級開始,才在我的逐步引導下喜歡看文學類書籍的。之前一直喜歡看科普書,我也曾一度擔心他的直男性格。為了培養兒子對文字的感受力,我帶著他和他的小夥伴一起做分享閱讀。

一開始,我也會陪兒子共讀一本書。後來我會引導他們多關注一部作品的周邊信息。比如這本書的創作年代、歷史背景,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包括作者的背景等等。然後再讓他們提煉出自己閱讀的感受。什麼感受都行,不拘一格。

慢慢地,我發現自己讀書的速度跟不上了,也不用跟他們讀,每次聽他們的分享就已經很有收穫了。聆聽,也是一種極好的親子溝通方式。

兒子生性內斂。雖然不太擅長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但只要說,每一次都能讓我看到一些獨特的視角。久而久之,兒子的理解能力和總結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我在共讀《莫言寫給孩子的八堂課》時,還特別引導孩子們用「五感「閱讀。不僅僅是用視覺。在我看來,閱讀和舞蹈、行走一樣,是一種身體行為。幫助孩子提升對一本書的感受力,可以把孩子的聽覺、嗅覺、味覺、視覺和觸覺都調用起來。這就像《朗讀者》中,為什麼讀書時需要配樂,需要朗讀者聲情並茂的演繹。這就是在給大眾更多的感官刺激,讓大眾對一部作品建立更深刻的感受。

五感同樣也可以運用在寫作中。描述一件事情,你可以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嘗到、摸到的都記錄下來。你有什麼樣的感受也記錄下來。這就會形成一篇飽滿的文章。就好像描寫停電的場景。你可以寫:晚上媽媽正在廚房做飯,忽然一下停電了,大家都很著急。

如果融入五感,你就可以這樣描述:停電了,房間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妹妹嚇得大聲尖叫,廚房裡傳來飯菜燒焦的味道……是不是看起來生動了許多?

每周一次分享閱讀,1個半小時,一個月也就4次。其實並不花太多時間,但是好處遠遠超越培養孩子感受力和文學素養本身。這是極好的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很願意跟父母溝通。只是平日裡,父母的刻板教育讓絕大多數的溝通都變成了要求、責備,才封閉了孩子的心門。聆聽、理解,也極大地增強了兒子的自信心。

增量信息: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那再小一點的孩子怎麼做親子共讀呢?我覺得只要做到「有趣地表述「就可以了,足以激發孩子的閱讀感受力。

家長可以選一些有韻律的童謠給孩子聽,強化孩子的五感。也可以選擇一些語言生動的繪本跟孩子一起讀。比如說,「雨滴在天上跑步,累了就會落下來休息一下」,「爸爸,小孩在高處大笑,笑容會掉下來嗎?」,這樣的文字,讀起來是不是很容易觸動孩子的心靈?

3、孩子也需要關心社會,關注時事

兒子在深圳的小學,前陣子舉行了一場辯論賽。主題是談中美貿易,我們該迎戰還是該暫避鋒芒。無獨有偶,前陣子B站上一大V在小學附近採訪「小學生對美國封殺TikTok的看法」,遇到了一幫睿智的小學生。

雖然只是小學生,但儼然他們已經開始有關注時事的意識了。雖然有些言論顯得稚嫩,但仍然可以從中看到很多極具思考性的想法,讓我甚感驚訝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關心社會、關心身邊的人,關注時事。不要只局限於書本上的知識。

孩子天生都會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精力也很旺盛。過分強調學業,會讓孩子覺得枯燥。他們勢必會把精力轉移到別處。這時候就很需要父母的引導,往積極的方向引導,往更大的教育環境中引導。比如關心時事新聞,關注人間百態、感受人類社會中的情感和精神,推動孩子思想境界的提升。否則,孩子把注意力聚焦在網絡、遊戲、漫畫上,只會被動接受越來越多沒有營養的信息。

寫在最後:

在《我家有個小學生》這本書中,「語文教改推動者」蔡朝陽提到兒子11歲的時候,他和愛人仍然堅持每天晚上陪孩子閱讀。他說,讀到不能讀為止。這一段深深地觸動了我。這不是一種付出,這是留存在一個家庭之中最寶貴的財富。

關於孩子的教育,無外乎「認清方向、努力踐行」兩點。能做到這兩點,不管發生什麼,培養出來的孩子都不會差。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

相關焦點

  • 高中語文如何學習?語文老師:高一打好基礎,高三才會輕鬆一些
    這些科目會比初中學習的更加深奧一些,很多學生難免會有措手不及的感覺。但是,對於語文這個科目來說,很多高中生卻不是那麼的在意,一部分因為語文是我們的母語,大家的預感都相對來說比較好。另一方面,就算是不那麼好好地學習,語文的成績也不會太差。所以,很多的同學就忽視了語文的學習。不過這樣是正確的嗎?當然不是,因為在語文畢竟是高中學習的主科,佔總分的分數比例很大。
  • 資深語文老師經驗之談:這樣布置作業學習更加有效!
    昨天因為有家長來學校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回來得比較晚,在回來的路上看見四個同學在前面嚷嚷,作業多了,這個周末沒有時間玩了,唉---聽了這樣的話,我心裡難過,說實話,我們班的作業,我一直堅持我的做法,曾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有學生家長到學校問我,怎麼就這麼一點作業,這樣下去,孩子還要不要考試
  • 這本民國的初中語文課本,我為什麼要推薦給你——《文心》
    沒有啦,我推薦給初級閱讀者的第一本書籍,怎麼可能這麼深!老實說高深的文學理論我也不感興趣啦,太枯燥了。這本書只是一本很簡單的初中語文課本,不過不是現代的,而是民國的。你可能會抱怨,初中語文課本好無聊的,這種書有什麼可讀的。那我推薦給你,一定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本書是我國兩位著名教育學家和語文學家合著的,專門為了培養中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
  • 為什麼要學、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學習「靈魂三問」權威解讀...
    他們說:我們數學佔分最多的題目也是這樣,往往是學生閱讀能力太差,就是抓不住其中的要點,不知道怎麼答,在這個題目上失分太多,就是因為他們的閱讀能力上不去。從個人來說,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精神發育和心靈成長,他所有的學習能力、實踐素養,甚至是習慣、興趣、事業等等,無不是從讀書開始的,而讀書又是從識字寫字開始的。
  • 第6課《比尾巴》一線老師說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這樣學很高效
    #語文學習第6課《比尾巴》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01字詞梳理本課一共要學習會認的字11個,會寫的字4個,課文中還出現了幾個多音字「好」,讀音:①「hǎo」,組詞:好人、好處;②「hào」,組詞:好客、好勝。「看」,讀音:①「kān」,組詞:看守、看護;②「kàn」,組詞:看見、看電視。
  • 語文同步學 分享小學生語文拼音學習必備基礎知識
    每個人剛上小學學習語文時最先接觸的就是拼音了,拼音學會了才能準確的運用到漢語中,語文同步學整理了拼音學習必備基礎知識,孩子要上小學的爸爸媽媽們快來收藏了,學習要從娃娃抓起~漢語拼音韻母表(2)在u(ao、iao中的o實際發音是輕鬆的u)後念ua。聽人家說大廳裡在展銷新書啊!你看著葡萄長得多好啊!(3)在zhi、chi、shi、er後念ra,在zi、ci、si後念za。
  • 掌門少兒打造語文思維訓練學習閉環,全面提升孩子語文核心素養
    來源:金融界網站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包含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體現了仁義禮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學。同時,語文也是一門基礎的學科,如若說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那麼語文就是基礎之基礎,語文能力直接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
  • 孩子學拼音難讓你頭疼吧?學會這4招,孩子學拼音變得輕鬆紮實
    而適量地抄寫,既可鞏固漢語拼音,又能有效地鍛鍊手部小動作的精確性。我剛教過一年級,了解部編教材把拼音學習編排成兩個單元,要求老師在一個月內完成拼音教學,真是時間緊,任務重。再加上學生學習拼音是比較單調、枯燥的。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認真鑽研新教材,多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變難為易、變難為趣。比如在學習讀雙唇音「b」和「p」時,讓學生帶一片羽毛來體驗,把羽毛放在嘴前,看看讀誰的時候,羽毛飄動起來。孩子們就異常興奮地邊讀邊體驗,發現後搶著回答。
  • 說說我每天給我上一年級的兒子的安排大家都是怎麼做的
    首先孩子的學習習慣養成,每天給孩子規定,放學先寫語文作業,生字詞3+3+3+1(3遍拼音,3遍生字,3個組詞,組詞少的就寫3遍,1遍筆順)寫完以後,做口算,我要求5分鐘內完成一張口算,題量有少逐漸增加,目前我兒子的數學題,大約3分鐘做完100 道20以內的加減法,偶爾漏題(這個我也沒少教訓),一般不會算錯,這也和我們每天的學習習慣有關。
  • 培養閱讀能力,我讓孩子三年級後來居上,後續學習更輕鬆持續領先
    讓孩子成績在三年級「後來居上」,其實很簡單,像我這樣牽住「牛鼻子」就行!我家孩子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而且我相信他在後面不斷分化中會持續領先,越來越輕鬆,越來越優秀!當然,做父母需要下點功夫。這個「牛鼻子」就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這麼簡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釣魚的,可以起早摸黑,風雨無阻。喜歡打牌的,可以通宵達旦,甚至不吃不喝。
  • 蜘蛛小墨丨孩子學習成語的5大好處,你知道幾個?
    下面,小墨為各位家長整理了學習成語的5大好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成語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成語中蘊藏著豐富的知識與文化底蘊。它們簡單有趣,通常四個字就能表達出完整的意思。這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促使他們探索成語背後的故事。
  • 孩子幼時學古詩,長大就忘沒意義,常讀90首古詩,大腦留下潛意識
    一旦有這樣的想法,放棄讓孩子學古詩,就有些可惜了,學古詩的好處,可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呢!看到他們的表現,就會感覺我們的古詩好博大精深,還是要讓孩子學古詩啊。不過,我們看到的好處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好處。1、在大腦中留下潛意識,讓孩子學習更輕鬆我們認為孩子小時候學古詩是無用功,長大就忘沒意思,就是大錯特錯了,這些童子功有我們看不到的好處。
  • 試驗研究告訴你:刺激大腦的愉悅迴路,真的可以讓學習上癮
    把這些詞當作解釋,丟下類似"我就是沒有自制力""我向來缺乏毅力"的總結,只能帶來羞辱、攻擊和逃避。有時候知識盲區會局限我們的思考能力,有時候只要清除掉知識壁壘,立馬就能從無路可走變成前路一片光明。第一,你學不好是因為你不想學,你不想學跟你是否自律、有毅力、有恆心都沒關係,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不具備這些閃閃發光的品質。所以,停止譴責你自己。第二,你不想學習,是因為你沒有在學習裡感受到快樂,或者,沒有在學習中收集到足夠多的快樂。所以,試著用科學的辦法讓學習變得快樂。
  • 朗朗上口,生動有趣——荷小魚語文成為孩子拼音學習好幫手!
    朗朗上口,生動有趣——荷小魚語文成為孩子拼音學習好幫手!       引言:眾所周知,在幼小銜接中,拼音也是一個大難關。那,拼音具體什麼時候開始學呢?又應該怎麼學呢?
  • 「網際網路+讀圖」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思考
    我們的語文學習其實也是一樣,特別是古詩文的學習,如果通過讀圖的模式,會讓學生的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觀滄海》(曹操)一文時,我就從網上下載了三幅圖片,然後配上文字,將《觀滄海》整個詩文內容全部濃縮其中。
  •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梳理,我已經背您備好
    語文習作要素:寫自己喜愛的某個地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我的樂園)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想發明的東西。(我的奇思妙想)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我的動物朋友)學習按遊覽的順序寫景物。(遊_____)按一定順序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我學會了___)學習用多種方法寫出人物的特點。(我的自畫像)按自己的想法新編故事。
  • 是時候學思維導圖了!
    思維導圖是一種學習思維的有效工具,通過左右腦的平衡作用,利用簡單直觀的結構圖或圖式,將思維與圖相融合,釋放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小學生剛進入學校教育,不會有太多的固定思維,保留著兒童思維的發散性、跳躍性等特點,這是創新創造力培養的好時機,孩子可以採用自由式原則繪製思維導圖,運用「橫向、縱向、逆向」的發散性思維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小學生學會思維導圖有什麼好處呢?
  • 小學英語怎麼學?這篇文章總結了一些捷徑的「道理」,親測有效
    前段時間,我帶著兒子去旅遊的時候,這個旅遊團還有一個外國的家庭,是一對年輕的夫妻帶著一個5歲的兒子。我就想:趁此機會,想讓兒子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英語水平並且還可以在與他們的交流同時,提升一下兒子的英語口語。
  • 旅行讓我身心愉悅
    不論是孩提時代父母姐姐哥哥帶著我們旅行,還是工作後我們大家庭或者小家成員陪著父母或幾家人一起旅行,或者是女兒帶著我們旅行,每到一地,家人一起品嘗當地美食,一起瀏覽當地美景,一起聊天說笑,都讓人感到輕鬆自在,心情愉悅,也更加感到情親和陪伴彌足珍貴,期待下一次和家人一起旅行,也激發你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同事朋友一起旅行增進友誼。
  • 松堡王國:神器在手,從此不怕陪娃寫作業……
    我現在每天都安慰自己, 不生氣、不氣餒、不放棄!陪娃做作業的每個晚上, 都是我在歷劫, 這是在磨練我的心智, 鍛鍊我的意志, 再歷個十年八年, 我就可以飛升上神了。「不談做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 一涉及做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 「前世那三百道題的回眸,才換今生這一題的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