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面紗》:人性的拷問,愛情的悖論,救贖在覺醒之後

2020-12-05 愛琴海ai讀書

別揭開這五彩面紗,芸芸叢生都管它叫生活……——雪萊《別揭開這五彩面紗》

以上是毛姆的長篇小說《面紗》扉頁上的一段文字,毛姆的書名即源自雪萊的這首十四行詩。

在雪萊的歌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中,大地回答亞細亞的死亡之問時說,死亡是一道面紗,活著的人都管它叫生命/他們睡了,面紗被揭開了。

然而,在毛姆的故事裡,主人公生活中這神秘的五彩面紗,並沒有等到死亡的那一刻才揭開,而是在他們歷經情慾、背叛、謀殺等人性的惡之後,於不自覺中窺見到真實的人生。

凱蒂成長於英國上流社會家庭。父親是王室大律師,雖然他的律師業務差強人意,但他勤奮刻苦,任勞任怨。相比較而言,凱蒂的母親則是個為人苛刻,心高氣傲,愚蠢至極之人。她最大的願望就是盼著丈夫出人頭地,女兒聯姻豪門顯貴。

然而,美麗俊俏、風趣詼諧的凱蒂,她的社交季過了一季又一季,直到二十五歲依舊孑然一身。眼見就有成為老處女的她,迫於母親的壓力,以及剛滿十八歲就喜結良緣的妹妹的趾高氣揚,凱蒂匆匆忙忙嫁給了瓦爾特。也就是說,凱蒂的婚姻自打一開始就籠罩著一層薄薄的灰暗色調。

故事是以凱蒂和查理在房內偷情,被瓦爾特發覺開篇,繼而以倒敘的形式向我們展現凱蒂不幸的婚姻基礎。讀者的胃口就這樣被作者調動起來,一場奇特的閱讀盛宴緩緩開啟。

1、毛姆唯一一部起於故事,而非發於人物的小說

第二個剛說完,第三個靈魂說:「啊!當你回到人間,做長途旅行以後的休息時,請你記起我:我是畢婭!錫耶納造了我,瑪雷瑪毀了我:以前和我結婚,把一個寶石指環套在我手指上的人,他明白這件事情呢!」——但丁《神曲·煉獄篇》

據毛姆自述,《面紗》是他唯一一部起於故事,而非發於人物的小說。當年但丁遊歷煉獄,遇到畢婭。畢婭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了他:畢婭乃是錫耶納的貴婦,她的丈夫疑心她紅杏出牆,又懾於她的家族勢力,便把她帶到有毒蒸汽的瑪雷瑪,想神不知鬼不覺地殺了她。可她遲遲不死,待他耐心耗盡後,便將她仍出窗外。

毛姆就是借這個古老的故事橋段創作了《面紗》。

《面紗》裡的凱蒂就是畢婭,婚外戀是她們二人相同的罪過。在這裡有情慾,有背叛,有謀殺,人性的虛偽、自私、冷酷和殘忍輪番上場。

不過,凱蒂和畢婭的結局也不盡相同。雖然她跟隨丈夫去了霍亂肆虐之地行醫,但她並沒有死在那裡。相反,在瘟疫成災,死亡就近在咫尺的驚恐和慌亂之中,凱蒂反思自己之前的人生,同時也規勸丈夫放下他的固執和要命的虛榮。

短短幾個星期的時間,如同過了一生,凱蒂似乎變了一個人。在那片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土地上,在災難和死亡面前,修女們的樂觀、勇敢和善良,院長的博愛、仁慈與寬容,還有那些孤兒、乞丐、苦力,還有那死亡,使凱蒂之前的人生觀、世界觀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毛姆在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審視之後,繼而讓他們走向救贖之路。凱蒂精神的覺醒是自我救贖的前提。

2、愛的悖論:文學作品中永恆不變的愛情主題,在這裡以鮮有的悖論形式存在著

悖論,百度百科做如此講——悖論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

凱蒂和瓦爾特各自的愛情就隱含著兩個都能自圓其說的對立的結論。

①瓦爾特:最後死掉的卻是狗

瓦爾特這個人物,在故事初始,我們是透過凱蒂的有色眼光來認識他的。

凱蒂不光不愛他,甚至討厭他。他們二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格格不入的。在凱蒂眼中,他性格內向,靦腆拘謹,孤僻不群,多愁善感。就連瓦爾特本人都說自己生性愚鈍,笨嘴笨舌。這和凱蒂的活潑健談、盡情歡笑形成鮮明的對比。

凱蒂不明白,瓦爾特為什麼會愛自己。她斷定,與這樣一個矜持、冰冷、自閉的男人結婚,可能是世上最不般配的夫妻了。然而,瓦爾特對凱蒂的愛卻是發自內心,甚至不顧一切的。

當凱蒂直言不諱向他承認自己的背叛,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瓦爾特微微一笑,說道:「我對你沒有任何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浮,沒有頭腦,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胸無大志,粗俗不堪,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平庸淺薄,勢力虛榮,然而我還是愛你。」

瓦爾特一邊對凱蒂百般呵護、恩愛有加,一邊又抑制不住自己對她的鄙夷之心。對於凱蒂交往的人以及她熱衷的事,瓦爾特又是不屑又是寬容。但愛和責任在他心中大於一切。甚至,凱蒂背叛他並向他提出挑釁時,他仍關心她能不能獲得幸福。

在男人的自尊和虛榮面前,瓦爾特選擇帶凱蒂去瘟疫肆虐的「湄潭府」,他主動要求去那個地方做一點救助工作,而遭情人拋棄的凱蒂則不得不隨從前往。

瓦爾特的臨終遺言「最後死掉的卻是狗」,出自於戈德·史密斯的《輓歌》。《輓歌》中的故事大意為,一個好心人領養了一隻狗,有一天二者結下怨愁,狗發疾病將人咬傷。本以為死的是人,但人卻活了下來,最終死去的卻是狗。

這個典故,說明瓦爾特最終還是把自己當作惡人,凱蒂在他的心裡仍是光輝無比的形象。儘管凱蒂不能確定自己肚子裡的孩子到底是誰的,瓦爾特仍然愛她,他那份對愛的執著至死不渝。

當故事在「湄潭府」推進時,我曾強烈希望他們夫婦二人能重歸於好,小說的大團圓結局往往也是如此。然而,《面紗》的偉大之處就在這裡。

瓦爾特的死,是必然。因為他放不下男人心中強烈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即便處在哀鴻遍野的環境裡,個人的情感陰影仍佔上風,無法消解。死亡可以使世間萬物變得微不足道,瓦爾特卻仍被過去桎梏,即便活著,他也不會得到心靈的安寧。

②凱蒂:靈魂的自白

面對瓦爾特對自己的愛和尊重,凱蒂除了受寵若驚、感動不已外,感情上對他提不起半點興趣。他們的婚姻生活平淡如水。所以,當她遇到查理,那個無所不能又無所不通的男人時,愛情的火花在瞬間怒放。他們彼此的一見鍾情、兩情相悅使凱蒂深陷其中、忘乎所以,一言一行盡顯戀愛中女人的愚蠢。

雖然在事情敗露之時,面對丈夫她也感到緊張、膽怯,但內心深處卻底氣十足。她斷定丈夫不懂得什麼叫做愛。她斷定情人會和她一樣拋卻家庭,投奔愛情。不曾想,查理卻是個膽小、自私又虛榮的小人,讓她愛恨交織,悔不當初。

她抱著死了算了的心態,於絕望中來到「湄潭府」。不曾想,這個霍亂橫行的災難之地,最終滌蕩了她的靈魂。她的性格和心理成長皆在這裡完成。

當她再次回到香港,直面舊情人,她做了一次靈魂自白——

我覺得我不是人,而是動物,是一頭豬,是一隻兔子,是一條狗。哦,我並不是在譴責你,我自己也很壞。我對你投懷送抱,是因為我也需要你。可是那個人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不是那個面目可憎、刻薄寡情、好色貪慾的女人,我與那個女人分道揚鑣了。我的丈夫屍骨未寒,你的太太對我寬厚仁義,她的寬厚仁義真是難以言表,而那個女人卻在床上與你縱慾求歡。那個女人絕不是真正的我,而是我心中的一頭野獸,黑暗而可怕的野獸,猶如一個惡魔。我與這野獸一刀兩斷,我憎恨它,我鄙視它。從今以後,只要一想到它,我的胃就會翻江倒海,我就會噁心欲吐。

故事最後,凱蒂離開香港回到家鄉,和父親生活在一起,以求報答養育之恩。這樣的結局,對於凱蒂來說是完美的。

作者毛姆在對人性的惡進行了嚴肅而深刻的批判之後,又寄希望於凱蒂,用愛、寬恕與善良等人性的善慰藉讀者。

3、毛姆的東方主義視角,以及跨文化認知的主題內涵

《面紗》和毛姆的其他作品相比,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便是它的故事背景。這部作品對於它的主體讀者而言,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東方。

毛姆以殖民歷史為背景,將故事根植在中國香港。在這裡,他以東方主義的視角,讓西方讀者體會到來自東方的「異域情調」。瘟疫肆虐的中國城市,髒亂差的中國街道,帶有反諷意味的中國牌坊,死者瘮人的棺材,還有傭人、苦力、棄嬰、乞丐、士兵、官員、古董店老闆、小腳老太等等,所有這些毛姆筆下的中國畫面和中國人,在他的作品中,有現實中的再現,亦有幻化的虛擬。

但這種東方主義視角大多都只看到消極頹廢的一面,就如同中國人看待歐洲——歐洲乃蠻夷之邦,歐洲人都過著愚蠢透頂的生活。

不過,在故事中,毛姆通過凱蒂的眼睛和心靈重新審視中國,使這種跨文化認知趨向公正與完整——

此前,凱蒂耳中聽到的中國,儘是什麼頹廢墮落啊,髒亂不堪啊,還有糟糕得難以言表啊。眼下卻是她重新認識中國的好時機,仿佛遮蔽中國的一道帷幕被迅速掀起了一角,她在飛快的一瞥中,窺見了一個豐富多彩、意味雋永的世界。

她通過典雅高貴的滿族格格,明白了什麼叫「遙遠」和「神秘」,這樣一位東方優雅女子的儀態、妝容,驚鴻一瞥使得凱蒂突然明白,對於東方而言西方的追求粗俗不堪、不值一提。這裡提到了格格的端莊淑雅、嬌中含羞,她佩戴的玉鐲、適合臥室的滿族女鞋,她的繡花旗袍、絲綢短衣,她的茉莉花茶、八仙桌椅、繡花枕頭等等,無不帶有濃厚的東方風味。

除此之外,凱蒂還從副海關長維丁頓老頭那裡多多少少接觸到中國道家思想。這在毛姆的文化認知中有著意味深長的作用。書中做如此闡述——

道即是路,即是走路的人。這是一條永恆之道,所有的生命都是行道者,但是道不是創造出來的,因為道本身就是生命。道無處不在,道虛無縹緲;道生萬物,道法自然,萬物歸道……

這一部分是毛姆摘自小翟裡斯的英譯本《老子語錄》,雖然和我們中國的《道德經》多少有些出路,但也足見道家精神之於世界的深遠影響。

不過故事最後,凱蒂看清的那條小道不是善良可笑的維丁頓老頭所提到的無所歸依之「道」,而是修道院裡可敬的修女們謙恭踐行的人間大道。在這裡,可以看出東西方之間文化認知之差異,但無論如何,它們總歸都是趨向和平與安寧。

相關焦點

  • 《面紗》:從女性視角,讀懂「面紗」三重隱喻,重新定義婚姻自由
    使他深刻體察了人間冷暖,洞悉人性複雜多變。這種風格,在《面紗》中被一貫延續。毛姆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有《月亮與六便士》、《刀鋒》、《人性的枷鎖》、《面紗》等。其中《面紗》因聚焦婚戀現象,距今雖已近百年,但是其中的情感理念、價值走向、經驗教訓與現代生活毫無違和感,依然值得推崇。
  • 毛姆《螞蟻和蚱蜢》|從幸運背後窺探人性的弱點
    這是毛姆作品中的一貫做法,不論是長篇還是短篇,毛姆總喜歡把「我」放入到敘述中。這樣的故事顯得更加真實,同時也可以自然而然以觀察的手法來描述人物,還可以適時對人物進行評論,必要的時候,還可推動情節。喬治是以「我」的觀察出場的,我在飯店遇到他正在吃午飯。我看到的是一個滿目愁容的他。「他的兩隻眼睛呆滯無神,仿佛全世界的重擔都壓在他一人肩上。」我向他問好,你好哇。
  • 好書分享,《追風箏的人》,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因為往事會自己爬上來哈嘍大家好,小編又來推書了,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好書分享,《追風箏的人》,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本書的話,小編推薦您去看看。喜歡的話可以點點關注。下面小編就來談談看了這本書之後的感受吧!一起來看看。你可曾見過戰爭?可曾見過滿目的瘡痍?你可曾流亡?遠走在異國他鄉?
  • 那些寫到你心裡的句子:尼採,毛姆,博爾赫斯,加繆
    (by 毛姆)△一個人能觀察落葉,羞花,從細微處欣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麼樣。(by 毛姆)△我用盡了全力 過著平凡的一生(毛姆 《月亮與六便士》)△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毛姆 《月亮與六便士》)△我那時還不懂得,人性有多矛盾;我不知道,真誠中有多少虛偽,高尚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惡中有多少善良。(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在愛情的事上如果你考慮起自尊心來,那只能有一個原因:實際上你還是最愛自己。
  • 2018年華語電影豆瓣最高得主,拷問人性,呼喚良知
    我們需要文化自信,對人性矛盾和社會價值的融入,是《我不是藥神》的閃光之處 。(馬伯庸)每每重溫《我不是藥神》,依然次次都有淚水戳痛我的淚腺,依然次次都有傷痛敲打我的神經,依然次次都有希望點燃我的內心。從自私走向無私,為病人的生存權而抗爭,不斷自我救贖,最終被抓,但是贏得了尊嚴。在程勇身上,始終交織著自私和欲望、真善美、人性與良知。白血病患者呂受益是一個悲情人物。王傳君對角色演繹相當精準,無論舉手投足的怯懦膽小,對家人的深情愛意,病重之時的笑對死亡,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 人性的拷問是個沉重的話題——《末日危途》影評
    雖然很多影片,看過之後劇情也會時常忘記。但這部片子我看了兩遍,大概是在5-6年前,但現在如果讓我說出一部印象深刻的,我仍然會點到這部《末日危途》。雖然該片歸類為「驚悚片」(我最不喜歡的類別),但我仍然覺得它應該是一部倫理片,一部拷問「人性」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人類在遭遇大災難摧殘後末日殘存的日子:一對倖存的父子,在支離破碎的大街上遊走,心中一念希望是在灰暗的廢墟一片的盡頭,有溫暖的,適合萬物生長的陽光、土壤和空氣。
  • 《第一爐香》:物慾橫流下的墮落,飛蛾撲火的愛情是沉淪還是覺醒
    小說的背景為戰前香港殖民地時期,整體色調是悲涼的黑色系,表現了戰前新移民融入香港上流社會的矛盾糾結,物慾橫流下人性的壓抑掙扎,葛薇龍和喬琪喬的愛情又虐又欲,註定是飛蛾撲火般的悲劇。這種毀滅式,又愛又欲,唯美而又充滿悲劇色彩的愛情深受張愛玲和胡蘭成愛情的影響,「遇見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可她的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一朵花來。」
  • 《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01內容設定:雙線布局,探討最新的生物學技術突破帶給我們的人性拷問和兩難抉擇《盜火》雖然是一部短篇小說,卻有著非常完整的內在我看來,何不疑身份上的桎梏讓他必須遵守自己的職責,保障人類種族的純潔性,而作為單獨「人」的部分,他又在類人創造和銷毀的過程中飽受著人性的拷問。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促使他做出提前退休的決定,同時,利用盜取一個類人嬰兒自己撫養這件事來促成自己內心理智與情感的和解。他的選擇既是人性的偶然,也是人性的必然。
  • 張宏傑|《千年悖論:人性的歷史實驗記錄》出書記
    《千年悖論》是張宏傑老師的「處女作」。此次重裝再版,收錄了其寫作初期大部分優秀的歷史文化散文作品,及其早年關於歷史寫作的兩篇採訪,並配以精美插圖。他在歷史的劇場裡洞察人性浮沉,從「人性」角度觀察古人,揭示不同的人格結構在共同的歷史重壓下,如何抵抗、伸縮、變形、扭曲、斷裂。這本書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 麵包和愛情,你選哪樣?
    「麵包,還是愛情?」一個天真的問題,生活實在比它複雜得多。曾經,上海到長崎的威尼斯號遊輪,有個場面,至今想起還覺得有點意思。遊輪的中庭每天都很歡鬧,底層是24小時酒吧,三樓的一邊向空中伸出一個圓形小舞臺,總有歌手樂手在表演。
  • 人性的悖論——《人民的名義》的隱喻美學
    再看看達康書記,人性的悖論更是到了極限。在會議前臺、辦公桌後,達康書記的政治覺悟、處理事情的智慧與練達,無人能比。但回到家庭和個人生活,達康書記簡直就是個弱智兒童,甚至被他的老婆歐陽菁利用,為她的出逃作掩護。如果不是沙瑞金書記提醒,使得他在關鍵時刻與歐陽菁離婚,做及時的責任切割,他竟然不知道自己被拉下水的潛在風險。
  • 覺醒、人性五大劣根性
    【人性之劣】人性之劣性一、鄙視人們面對不及自己者《蔑視》。人性之劣性二、輕視人們面對境遇相同於自己者、又自動開啟了《輕視》所謂輕視、就是覺得別人和自己屬於相同比重。不值得過多重視、例如跟朋友、情侶,即便是夫妻之間、和生活了半輩子的人依然彼此看不起對方。
  • 《全金屬外殼》:人性悖論,毀滅人性的戰爭
    今天小影要給大家帶來一篇剖析人性的電影《全金屬外殼》,1987年上映,老而經典。導演則是大名鼎鼎拍攝了《2001太空漫遊》的庫布裡克,這也是他最後一部反戰電影。電影的開頭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敘述電影的劇情,這也是導演想通過講述越戰中的兩件事來表達了他對戰爭與人性的看法。
  • 肖申克的救贖:運用智慧,信任希望,打敗恐懼!
    「這是一部所有人必看的電影」,人人都這麼說,《肖申克的救贖》突破了電影的局限,通篇幾乎充滿令人難以置信的溫馨基調,而電影裡最偉大的主題是「希望」。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
  • 《異星覺醒》揭神秘面紗 媒體期待指數超《異形》
    《異星覺醒》揭神秘面紗 媒體期待指數超《異形》 《異星覺醒》講述的是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喚醒了在火星上發現的生命體,引發了一場驚險致命殺機的故事。其超強的故事性也讓電影節的負責人感嘆,「我們有如此特別的影片——《異星覺醒》作為本屆電影節閉幕影片是十分令人激動的,緊張空間中曲折迂迴的情節,毛骨悚然的故事和令人驚喜的演員陣容,光是這三點就足以吸引觀眾眼球。」
  • 《太空旅客》:浩瀚星空下的人性意義!
    《太空旅客》不僅是一部科幻片,也帶有愛情的色彩,還是值得觀眾期待的。就影片情節來說,比較適合情侶觀看。目前觀眾對該片的評價還不錯,整體拍攝以太空為背景,特效也是非常不錯的,值得推薦給大眾觀看。與其他電影不同的是,這部影片以科幻愛情為定位,整部影片的劇情節奏上比較舒緩。
  • 毛姆靠寫作狂賺十幾億,愛女如命,卻將財產留給男僕也不給女兒
    在和蘇交往了八年之後,毛姆準備向蘇求婚,被拒。他把她寫進了《尋歡作樂》裡,那個栩栩如生的羅西,原型就是蘇。毛姆撫平創傷的方式是繼續到處尋歡,這個時候他遇到了貴族女子西裡爾,她對毛姆一見傾心。之後,西裡爾懷上了毛姆的孩子,他並不愛西裡爾,不想和她結婚。
  • 慈悲還是救贖
    《遙遠的救世主》是豆豆紅塵三部曲的一部,其他還有《背叛》《天幕紅塵》,這一盤文化大棋,從人性出發而言,背叛一點都不反常,而救贖靈魂是眾生所需,而慈悲和寬恕,都需要我們共同修行和參悟,救世主文化是世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真的是弱勢文化嗎?非也,弱的是人,弱勢的是群體,並非是弱勢文化。
  • 電影《芳齡十六》:被奴役的少女和人性復甦
    電影《芳齡十六》:被奴役的少女和人性復甦 2019-06-16 09 2019年06月16日 09:00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參與互動    被奴役的少女和人性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