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尚和馬斯洛需求理論出發,看 Facebook 對社會的控制

2021-01-14 36氪

編者按:最近,對於社交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力引發了巨大的討論。著名分析師Benedict Evans近日在其博客上發表了一篇相關的文章,從時尚與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角度出發,對Facebook對社會的控制進行了討論。文章由36氪編譯。

下圖是1947年Christian Dior設計的「新造型」。這是一種非常有意識的轉變,遠離戰爭的限制並採取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你的外觀和生活方式。戰爭時期,婦女的服裝呈現出的特徵為:狹窄的側面、有限的布料等等。最直接的改變是,這個「新造型」用了二十米的布料,本可以做兩件衣服。

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許多人對這種「浪費」布料感到憤怒。

在時裝行業,有一個普遍的想法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設計師們聚在一起,決定明年的時尚潮流。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誤解。他們可能提出了符合時代精神的東西。但這是不確定的,有時這是一種漸進的過程,有時這是一種徹底的突破,甚至有時需要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有時他們做錯了,但當他們做對的時候,就會抓住一個時代。「新造型」的提出,正值人們想要擺脫戰時財政緊縮的服裝樣式,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Diro的做法是正確的。

你可以在朋克(punk)裝中看到同樣的活力,與「新造型」不同的是,它並不是設計師們提出的,而是來自底層,但也有同樣的目的——通過外觀和態度,表達了人們的感受。朋克裝之所以能夠被人們所接受並普及開來,也許有設計師們的因素存在。但問題是一樣的——沒有人能夠坐在房間裡決定時尚會是什麼樣子,時尚表達了人們想要的東西。

當我想到Facebook,以及它能改變多少行為時,我就會想起這些變化——關於它能決定新事物的程度。畢竟,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越了它所想要達到的功利性目的(盈利)範疇。曾經有一段時間,即時通訊或不對稱的信息流只不過是一個比電子郵件更好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工具。

然而在現在,我們正處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的頂端,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探索和表達我們的個性和我們的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時代精神。許多這樣的趨勢也表現出了一種鐘擺的感覺——我們從MySpace的混亂無序轉向了Facebook的結構化秩序,然後又轉向了Snap的樂趣、活力和創造力。當然,Snap並不是唯一一個能夠滿足人們最高需求的應用,智慧型手機本身就是一個社交平臺,有幾十種應用和體驗,從GIF鍵盤到實時流媒體應用,再到Facebook,都試圖捕捉到馬斯洛需求的一小部分。社交是一種流行文化。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認為Facebook可以決定我們在其平臺上做什麼,或者我們在動態消息中看到的內容,是錯誤的。對我來說,這就像是在說一個時裝設計師可以決定我們要穿什麼。雖然說,他們確實能夠發揮一些影響。比如,他們可以決定在店裡放什麼顏色的衣服。他們可以改變怎麼裁剪。他們有營銷、模特、魅力等能夠產生行業影響力的所有工具。他們可以優化一個想法,以提高使用量或銷售量。

但是時裝和時裝零售商也會失敗,他們努力工作打造出來的新的造型反映了人們真正想要的東西,並不是因為他們知道人們想要什麼,或者說採用了其他的方式準確的抓到了人們的需求,而是因為他們能夠通過恰當的方式把人們的感受反映了出來。你可以優化產品,去測量它,但人們仍然需要它。

就比如說,Facebook可以讓你在主頁上添加功能,零售商可以讓店面頁看起來很有特色,但這並不意味著用戶就會接受它。你只能提議。你得到的反饋越多,數據就越多,但控制力卻在越少。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不管你PPT裡的內容是什麼,都不會發生作用了。

事實上,當某件東西成為時尚時,它就不可避免地會變得過時——「沒人去那裡,太擁擠了」。時代精神本身也在發生變化。因此,當任何一家社交媒體公司都能發現人們的行為趨勢時,這也就意味著,在某個時刻,他們會不再想去做這些事情。人們不再穿新衣服,不再穿迷你裙,不再穿朋克裝。總有這樣一個趨勢存在。

一個好的設計師可以在發生之前感覺到這一趨勢,而不是在其變得流行之後。當Facebook說「遊戲讓我們賺了很多錢,但我們認為這讓Facebook的體驗變得更糟,所以我們會殺了他們」。此外,最近Snap也在說「我們認為算法的線性反饋很糟糕」時,這都是一些提議,而且,它們可能是錯誤的。它們可能是由詳細的數據指標,或者是一種模糊的本能感覺,再次體現了時代精神,但關鍵是,這是否正確以及人們是否喜歡它,從來都不是由公司決定的。這適用於每一個層面。無論是創建一個全新的產品,還是根據每天或每小時的反饋迴路調整一些小功能。Facebook並沒有辦法決定用戶的反饋是什麼。

人們還可以認為,儘管一種產品或一種風格能找到合適的時機爆發,但也有其他的可能。儘管公司或設計師都在追求這一目標,但如果他們得到其他一些人的反饋,那麼其他的可能就會發生。有時這是正確的,但你需要小心,避免把它和你希望發生的另一種選擇混為一談。你可能不喜歡某種時尚或某個產品,但另一種選擇可能會更糟,可能不存在,或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人來尋找。而且它可能還會到來。

因此,我描述Facebook的一種方式是,它非常擅長於捕獲用戶行為——它試圖找出用戶的去向,並與之合作,而Snap則試圖在這方面做得更多。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和位偉大的設計師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同樣,Bismarck(俾斯麥)也說過,偉大的政治家會傾聽上帝在歷史上走過的腳步,並試圖在他經過的時候抓住他的外套。

當然,對於Facebook來說,有時它需要創造一些東西出來,甚至是用戶說他們不喜歡的東西。Diro的「新造型」讓人們感到憤怒,而最初的新聞信息流(NewsFeed)本身也是如此。不過話說回來,時裝設計師一直都在打造非常棒的「造型」——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讓任何人都穿上它。有時候,你可以塑造事物,你可以駕馭這股潮流。

但我認為,我們將太多的權力都給了Facebook的少數產品經理,而對於那些看著手機屏幕、想知道打開哪款應用的數十億人來說,他們的權力實在太少了。Facebook寫算法,設計師裁剪布料,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控制人們看什麼或者穿什麼。

原文連結:http://ben-evans.com/benedictevans/2017/10/27/fashion-maslow-and-facebooks-control-of-social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科普 | 馬斯洛需求理論 #2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了解了馬斯洛其人和需求層次理論中包含的五種基本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點擊這裡回顧)在這一篇文章中,小編將著重介紹這五種需求之間的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需求滿足理論(作為層次理論的現實應用部分)。
  • 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複雜的(如自我實現)。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如圖所示)。
  •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如圖所示)。   第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只注意了一個人各種需要之間存在的縱向聯繫,忽視了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往往存在多種需要,而這些需要又會互相矛盾,進而導致動機的鬥爭。對需求層次理論的評價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
  • 馬斯洛需求五層次理論及理論的應用
    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需求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需求層次理論好比《西遊記》中的師徒五人,豬八戒是典型的生理需求,簡單、直接且快樂,道德感和理想化不足;沙僧是典型的安全需求,追求穩定和秩序化,沒有什麼太大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小白龍是社會歸屬需求,之前是因為犯錯了被流放,需要重新得到主流群體的認可;唐僧則是為了榮譽,是為了被尊重和需要,而不畏艱辛、求取真經;孫悟空則是為了重獲自由和放飛自我,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其對生理、安全、社會和被尊重的需求不成問題。
  • 馬斯洛理論:需求的五個層次
    DouglastHall和KhalilNougaim對馬斯洛需求水平理論進行了5年的相關研究,認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作為一種規律,是研究人類社會的後天規律,不是本質規律,即使需求層次存在,二者之間的關係也不明顯。換句話說,需求的層次結構沒什麼。
  • 科普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沒錯,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need - hierarchy theory)。這一理論如今越來越受人關注,在各種講座中我們更多地聽到了金字塔尖上的這一個名詞「自我實現」,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到底是什麼呢?
  • 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而且在我們的記憶深處都有一小段屬於它的回憶——在我們初入職場的時候,總有個人高談闊論;可我們就是記不清這個人叫甚名誰,正如我們只知道有一個叫做馬斯洛的人提出了一個有關需求的理論,但具體理論是什麼?有什麼用?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卻知之甚少。
  • 馬斯洛人類需求層次理論
    人類的基本需求有哪些?是否有層級排序?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為你解答!馬斯洛需求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了解人類需求層次:馬斯洛需求理論
    人類的基本需求有哪些?是否有層級排序?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為你解答!馬斯洛需求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現代項目管理在激勵方面的理論基礎主要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X理論和Y理論、期望理論。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完整的馬斯洛需求理論,原來還有第六層?
    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根據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層次理論,將管理理論區分為X理論和Y理論。X理論是專制主義的管理理論,這種理論假設人們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驅使,工作只是滿足低層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厭惡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對工人必須採取指導、控制、逼迫,甚至懲罰的方式。
  •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來源:網絡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概述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
  •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出發,員工究竟想從公司得到什麼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出發,基層員工需要滿足生理需求也就是薪酬。但人都有物質欲望,得到了基礎薪酬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後,就開始追求更多的薪酬和更高的的生活品質。於是激勵機制使獎勵不再是可預見的確定數字從而帶動員工工作積極性,比如華為的全員持股,員工為了滿足最大的生理需求而努力達到考核目標得到豐厚的回報。
  • 員工管理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成了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視角下的老年廣播
    摘要:本文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老年之聲,論述老年之聲作為以老年群體為目標聽眾的專業廣播頻率,在節目內容、節目形式方面所發揮的社會服務功能,探尋老年之聲傳播的信息能否滿足老年群體的各層次需求。
  • 你對「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誤解有多深!
    人們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存在很多誤解。首先,馬斯洛從未提出過「金字塔」模型,很多人大概不知道吧?或許你常在Facebook上看到這類圖解或在心理學導論和管理學課堂上見識過「馬斯洛金字塔」頂端是「自我實現」 ,其他需求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然而搜遍馬斯洛的著作,他從來沒有將「金字塔」用作這一理論模型。
  •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探討傳統商超的產品邊界
    聯商專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馬斯洛需求理論涵蓋了絕大多數人的需求類型,每個需求層次對應的消費行為和市場行為也不相同,零售業的迭代就是在不斷滿足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展開,以現階段社會主流顧客的需求滿足為實施目標。
  • 【分享】馬斯洛的5個層次的需求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動機理論中最有名的一種。根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求。  馬斯洛第一次介紹他的層次需求理論是在他1943年的一篇論文《一個關於人類動機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隨後他在他的著作《動機和個性》中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簡析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了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佔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這一點對於管理工作具有啟發意義。 3.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基礎是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的內在力量不同於動物的本能,人要求內在價值和內在潛能的實現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