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育中什麼樣的錯誤最無解?心理學:其實是「父母」兩個字

2020-12-08 騰訊網

可以說現在家庭最重視的就是教育,也是社會上比較關注的問題,自古以來教育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更多的是重視心理的建設和成長,讓他們的心理和精神方面得到滿足,孩子的性格才能夠更加健全。

現在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教育觀點也是層出不窮,不過對於中國家庭式教育來說,傳統方式佔據了一大部分。家長總是莫名的聽取一些古訓,不利用科學的方法,不針對性的根據不同的孩子去教育。慢慢的就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平庸,原本可能是一個天才,在傳統教育下變成了一個普通人,甚至天賦還受到了限制。

南南最喜歡的科目就是化學,特別喜歡做各種化學實驗,可是他的爸媽都是數學教授,而且在數學方面的天賦也是極高的。

父母在知道南南喜歡學化學時非常不高興,覺得家長已經為他的未來鋪好路了,應該繼承他們的數學天賦。所以每天逼著他學各種奧數,南南越學越覺得痛苦,不僅原本的學習成績下滑,就連喜愛的化學也學得一塌糊塗。

南南的爸媽其實就受到了傳統教育的限制,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應該「承父業」,父母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指導他們變得更好。

孩子的興趣和天賦被壓抑,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一定不會出現什麼太好的結果,可為何中國傳統的教育對孩子影響極大呢?

父母是以自己的出發點為中心。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培養,所以中心應該是孩子,但是在傳統教育的過程當中,父母總是將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他們,覺得自己活了這麼多年,應該比孩子懂得多。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按現階段的軌道去走,就會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

興趣原本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在被強迫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做好的。一邊也要忍受父母的責罵,另外一邊對心靈也是一種摧殘,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不太可能有什麼太大的成就。

很多教育學者都提出,在教育孩子方面,千萬不要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去做某些事情,孩子才是這個家庭教育的核心。教育目的,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只不過是為了讓他們在未來能夠有一個好的生活。中心主題確定之後,才可以根據這個主題去制定出更多的計劃。

比如:孩子犯錯了卻只想著逃避,這時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去批評他們,而是告訴孩子有錯誤必須要承認,不管是不是故意的,要有擔當和責任感,尤其是男孩子。

必須要有擔當以後才可以成就大事。當然父母在教育他們的時候自己也應該反省,如果家長在教育過程當中做錯了某些事情,也要適當的和小孩子們道歉。

家長總是覺得孩子小不重視

家長總是覺得孩子太小了,他們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己的規劃,與其讓他們去做,還不如家長先幫忙。用自己的意願告訴他們應該做什麼事情。甚至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會用自己的觀點去糾正他們。

很多採用傳統方法去教育孩子的家長都有一個弊病的,就是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有什麼問題可以長大了之後慢慢去板正,實際上小時候心理和生理都在逐漸成熟,這時如果不教導他們,長大之後想要去板正就比較難了。

而且不重視孩子,全憑家長的意願去做某些事情,孩子就會少接觸很多東西。如果他們不能處理的很明白,但是早一點接觸,長大之後再去處理類似的事情就會很有經驗,對他們的幫助還是很大的。有些孩子看上去特別懂事,還特別能幹,就是因為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及時引導。

有些家長總覺得孩子太小了,做什麼都比較危險,還做不明白,乾脆就別做好了。但是每個人都在努力的嘗試,家長在一開始也不是什麼都會,孩子只不過是家長的縮小版,慢慢的引導他們做更好的自己才是最終的目的。

總的來說傳統的教育方法其實已經不是特別適合孩子的成長了,想要打破傳統科學的教導,孩子必須要從多個方面共同入手,趁著孩子還早,有些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趕緊改掉。

學會去傾聽。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不會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感受,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與他們,甚至從來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提前為孩子鋪好路,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有更快樂的生活.殊不知孩子在被安排的情況下,早就已經產生了抗拒的心理,就算是表面默默忍受了,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

如果想讓自家的孩子更成功,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天賦就多去聆聽,知道他們的興趣愛好,才可以因材施教。

就算是想要讓孩子學習某項特長,家長也需要先知道孩子在哪些事情上是有天賦的。興趣可以讓他們堅持下去,並且在未來收穫一個很好的結果。

而且在聆聽的過程當中,家長會發現孩子性格上的一些問題,或者說他們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到底是如何思考的。從側面就可以引導他們向更正確的方向前進,有些小孩子在一開始做了很錯的事情,可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情不可以做,在傾聽和觀察的過程當中也更好的了解到他們的性格缺點。

家長在教育的時候,要正面引導。

很多家長都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孩子,如果工作不順或者是生活的壓力比較大,再碰上孩子犯了什麼錯,基本上不由分說,家長就會把孩子一頓罵。要知道無論是碰到了什麼樣的事情,家長都不要把壞的情緒帶給他們。

小孩子的內心是比較脆弱的,長時間被欺負、被壓抑,誰心裡都不好受。學著去正面引導他們,將更多的積極情感傳遞給孩子之後,就會有更好的發展。

小時候孩子的模仿能力也是比較強的,除了將積極的情緒帶給他們之外,家長也要更加樂觀、更積極一些。否則言行不一致的家長,還是起不到一個很好的教育作用。

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處在一個積極的環境下,生活中的確會有不同的壓力,有的時候孩子問東問西也會讓家長特別的煩躁。但是孩子只能去找父母去認知這個世界,所以家長一定要耐心,認真的去疏導自家的孩子。

在交談和交往的過程當中,你就會發現孩子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甚至還特別的奇妙。總是會蹦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而小孩子在玩的過程當中,有的時候也會把家長逗笑。慢慢的去了解孩子的生活,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讓他們適當的去嘗試一些未知的領域,才能在以後學著更好的突破困境。

並不是說傳統教育有多錯誤,而是現階段的教育方法已經變成多元化的了,更加科學的教導孩子,才可以讓他們的人格變得更健全。傳統教育的弊端會讓家長限制住孩子的發展,現如今大家都注重培養創造力更強、想像力更豐富的孩子。有很多外國家庭的孩子長到18歲之後就會讓他們獨立出去,自己找一個地方住,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自己去應對生活。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智慧父母入門心理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做好父母這份職業,是父母養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業! 那麼,如何做稱職的父母?首先,父母必須掌握養育孩子的心理學常識;其次,父母要知道養育孩子的誤區。只有了解和懂得,才能更好的引導和培育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 心理學:控制一個人其實很容易,學會這4種洗腦術,顯而易見
    心理學:控制一個人其實很容易,學會這4種洗腦術,顯而易見說起傳銷,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有組織的,而且非常嚴密的團體。現實中,我們可以知道,一旦進了這個組織,你的自由將被完全密閉,不只是行動,並還要嚴格遵守組織者和領導的安排。
  • 「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
    191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採用實證主義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學研究走向了科學化的道路,是科學教育心理學的開創者,是第一個系統論述教育心理學的心理學家,被稱為「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
  • 世界上最頂級的9大教育法則(父母必讀)
    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錯重要。 最健康的教育是,放手任孩子思考,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 不讓孩子犯錯,其實是教育中最大的謬誤。 很多人感慨「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原因無非就是缺乏生活的實踐。 讓孩子自己體驗懲罰的苦楚,那些過去踏過的坑,才會變成他未來腳下的路。
  • 父母3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成功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其實啊,這一切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缺乏自信,而自信的培養就來源於我們的家庭教育理念,我們家長的不正確的教育理念就是抹殺孩子自信心的罪魁禍首。父母常見的3種錯誤教育方式,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最大的攔路虎不自信的孩子心理裝滿了自卑,怯懦,恐懼,逃避,而發生在家庭當中最常見的幾種錯誤教育方式有以下幾種:第一,沒有及時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 「遠贏教育」自我心理學,自體心理學中的傾聽與共情如何應用
    文/遠贏教育在自我心理學流派的諮詢過程中,傾聽主要聽什麼呢,主要是聽來訪者的願望是如何表達或被抑制的,來訪者是如何把願望保持在意識覺察範圍之外的,來訪者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防禦機制,他是用的幻想,分裂,你是好的,他是壞的,這個世界是好的,誰誰誰的世界是壞的,又或者是壓抑,就是把問題壓下去
  • 走進《發展心理學》,帶你刷新教育認知,重建你的教育信心
    卡爾·榮格曾說:人生最偉大的探險,就是對內心世界的探索。我們每個人在自己漫長的一生中無數次問自己,我是誰,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我會有和其他人相似的地方,但為什麼我又會和兄弟姐妹如此不同?是遺傳基因,還是生活的經歷,或者是家庭環境、文化背景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而這些因素又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了一個個獨特的個體。
  • 「遠贏教育」如何理解自體心理學中共情性的傾聽
    文/遠贏教育在自體心理學中所指的傾聽主要是共情性的傾聽、神入的共振,傾聽到了一定時刻,才可以形成有一定背景的假設。自體心理學之父科胡特說:分析師不能將對病人的理解壓縮成任何他所持理論的先入為主的概念的僵化模型中。它必須等待到能夠更精確地了解病人需求的本質,才能經由比較正確的解釋,向病人傳達他的理解。
  • 用阿德勒心理學解讀《地球上的星星》,帶你看清教育的本質
    《地球上的星星》是阿米爾.汗導演並參演的一部教育題材電影。眾所周知,阿米爾.汗在印度被公認為良心導演、演員。他導演和參演的電影都能擊中人們內心深處最關注的事情,《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也不例外。這部電影也獲得了最佳影片獎。可見大家對這部電影的認可。
  • 高情商父母: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軟實力」是共情
    而不是僅僅站在自我的角度,只對父母進行索取,卻不知付出,將家長給予的愛意視作是理所當然。第二、以包容的心態去接納他人的不足俗話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會存在缺點,也不可避免的會犯下某些錯誤,而當孩子犯下某些錯誤的時候,具有超強共情能力的家長會通過仔細分析緣由等比較理智的方式,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在一次逃學之後,父母忍無可忍把他送到了寄宿學校,失去家人庇護的伊桑,面對老師與同學的冷嘲熱諷開始變得越來越自閉,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包括曾經最喜歡的畫畫。直到新的美術老師尼克的到來,才將伊桑從黑暗中牽引出來,他發現了伊桑的「與眾不同」,在尼克的幫助下,不僅讓伊桑的父母明白了在教育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孩子心理層面真正的需求,更讓伊桑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的故事。
  • 進化心理學:父母為何「逼婚」-光明日報-光明網
    「剩男剩女」,在沒有惡意歧視的語境中,一般指到了適婚年齡卻尚未結婚的青年男女。按照我國現行《婚姻法》,女性年滿20周歲,男性年滿22周歲,方可合法結婚。一般而言,年滿25周歲還未結婚的女性,年滿27周歲仍沒結婚的男性,即可稱之為「剩男剩女」。
  • 【家教】教育不止靠老師,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問題的映射
    進入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象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 馬雲:到底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愛因斯坦:很多父母都搞錯了!
    馬雲在開學季上談了為什麼要創辦雲谷學校,雲谷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面對未來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到底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發表了系列看法。由於我家也有孩子,因此這也成為我一直思考的問題,這逼迫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 成年人需要什麼樣的通識教育?古典教育與未來教育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民主與教育》中批評過這種現象: 只有在教育中,知識主要指一堆遠離行動的信息,而在農民、水手、商人、醫生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的生活中,知識卻從來不會遠離行動。 第二個大問題是:原本應該傳承人類美德的教育體系,本身卻在製造謊言!例如,心理學和生物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較低,偏偏高考錄取分數高。教育者向年輕不懂事的高三學生們宣稱:心理學前途遠大!
  • 【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這就是孩子想起父母時,腦海中會浮現的畫面。 根據許多研究,學歷、財富、權位都與能不能成為好父母沒有絕對的關係,重點在於父母是否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最需要的養分。 在現在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社會價值混亂、媒體的影響力快要凌駕老師時,父母扮演傳遞正確價值觀與進行品格教育的角色便愈來愈重要。
  • 發現心理學論文中的錯誤—新聞—科學網
    發現心理學論文中的錯誤一些外部人士對此表示贊同,並且呼籲將其作為常規應用。「最新論文令人信服地表明,statcheck確實很靠得住。」格羅寧根大學心理計量學家Casper Albers表示。不過,其他人仍未被說服。 Statcheck是由蒂爾堡大學方法學家Michèle Nuijten和阿姆斯特丹大學心理計量學家Sacha Epskamp在2015年研發的。
  • 建構主義與傳統教育的差別
    建構主義心理學的教育觀在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中,集各家之所長,自成一派,影響之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指導教育實踐工作。在建構流派縱向發展上來了解建構主義心理學,有突出貢獻的心理學教育學家主要有這麼幾位:皮亞傑,維果斯基,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等。他們提出的觀點是按照先後順序的擴充和發展。
  • 教育心理學常考人物整理
    1.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的誕生。「心理學之父」;構造心理學的創始人2.桑代克:《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1913-1914年,此書又發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學大綱》;「教育心理學之父」;第一個用動物研究學習;嘗試-錯誤說;相同要素說(遷移理論)、形狀知覺實驗;3.房東嶽:翻譯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實用心理學》是我國出現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4.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5.韋伯:針對差別感覺閾限提出了韋伯定律;6.巴甫洛夫:痕跡衰退說
  • 聰明的父母需要了解的2個心理學效應
    在之前的節目裡有聽眾反饋能不能出一期家庭心理學,孩子叛逆期該怎麼辦?要知道,人的一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神奇的心理奧秘。學習心理知識,能把這些知識應用在生活中。所以,在這期節目裡,將和大家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見又有用的2個心理效應,同時告訴你如何把這2個心理學效應運用在教育孩子上。-1- 超限效應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