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好,我是阿燕。今天阿風主要想給大家介紹兩種比較常見的茭白病害,我們將從病害的分布、形態、發生規律,以及其防治方法,四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有這方面煩惱的朋友們和小編一起看下去吧!
一、大螟
1. 分布範圍
大螟是一種鑽心蟲,同時它也是危害茭白產量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大螟在我國長江流域一些茭白種植田中發病較多,並且除了茭白之外,在一些水稻、玉米、棉花等種植地區都會產生不小的危害。這種蟲害在幼蟲時期便會蛀食茭白,尤其在苗期的時候,會直接導致茭白葉鞘和枯心苗的現象產生,導致茭白嚴重減產。
2. 病害特徵
大螟的一生分為成蟲、蟲卵、幼蟲,還有蛹,總共四個階段。成蟲的話,體長在15毫米左右,並且頭和胸部主要呈現一種黃褐色,腹部的話,主要是淡黃色,其中前面翅膀會存在黑色細點,靠近外緣的部分帶一點淡褐色。卵主要是扁球形,開始的時候是白色,到後期逐漸變成黃色。卵粒主要呈現魚鱗狀,每塊至少50粒。此外,幼蟲體積較為粗壯,體長在20毫米左右,頭部至背部主要是以紅色為主,另外在頭部、胸部等地有溝刺三根。
3. 發生規律
此蟲害一年發生3-4代,以幼蟲在茭田殘株和稻樁、雜草根際或土縫內越冬。幼蟲抗寒力強,冬季暖和時可出來取食,未老熟幼蟲則在春暖時轉移至麥類等越冬作物上取食,完成發育。
因為螟蛾飛翔力弱,趨光性不強,有趨向嫩綠高大植株產卵的習性。雌蛾羽化後2-4天即可產卵,卵多產於葉鞘內側,並且每個雌蛾產卵數量高達300粒。此外越冬蛾羽化後大多產卵在田埂和田邊雜草上,幼蟲孵化3-4天後再逐步發展至茭白田侵害茭白,田邊受害屬於比較嚴重的。
起初孵幼蟲蛀食葉鞘,造成枯鞘,老熟幼蟲蛀食株心,造成枯心,不能孕茭。幼蟲也蛀食茭肉,影響茭白產量和品質,蛀入處有大量糞便排出孔外。幼蟲3齡前有群集性,3齡後分散轉移侵害植株。卵歷期為一個星期左右,幼蟲歷期為時間不等,多在15天以上,蛹歷期為7-32天。在氣溫20℃左右時,成蟲壽命為6-10天,最長可達17天以上,危害也是比較嚴重的。
4. 防治方法
冬季的時候,將一些殘留植株或者病株及一些雜草集中到一起,然後進行集中燒毀,這樣可以有效燒死寄存在植株上的病害蟲,阻止害蟲進一步傳播,減少蟲口基數。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早春或者夏季的時候,也就是在幼蟲還沒進行轉移之前,既要清潔好田園,及時剷除田間的雜草等,消滅蟲害。最後就是直接採用藥劑進行清除,比如一定濃度的殺蟲靈乳油或者殺蟲雙水劑等,在幼蟲孵化期噴施以此,然後經過一周之後再噴施一次即可。
二、黑葉尾蟬
1. 分布範圍
黑葉尾蟬屬於翅目葉蟬科,也是危害茭白健康生長的重要蟲害之一。這種病蟲害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尤其是在長江中下遊和西南各地區的茭白種植田發生較多。並且除了危害茭白之外,同時還會危害稻田、麥田內的多種作物。成蟲會直接破壞作物的輸導組織,最終導致全植株發黃枯死。
2. 形態特徵
這種蟲害成蟲體長在體長4.5-6毫米,黃綠色。兩複眼間有一黑帶相連,雄蟲主要是黑褐色,雌蟲一般為淡褐色。卵長約1毫米,長橢圓形,剛開始是一種乳白色,然後逐漸演變成灰黃色,孵化前一端有一點紅,特徵還是比較明顯的。
3. 發生規律
黑尾葉蟬一年發生5-6代,除1-2代發生較整齊外,世代重疊。以幼蟲和少量成蟲在綠肥田、冬麥田、休閒田及田邊、溝邊雜草上越冬。到了第二年春,當平均氣溫上升到11攝氏度以上或連續4-5天氣溫達13攝氏度以上時,越冬幼蟲開始羽化為成蟲。
當日平均氣溫上升到15℃時,越冬成蟲開始轉移,4-5月即可侵害植株,以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第三、四代侵害最為嚴重。成蟲有很強的趨光性,卵多產在葉鞘邊緣內側,單行整齊排列。每個雌蟲產卵量平均約100粒。若蟲有群集性,多在茭叢基部活動,並且成蟲平均壽命在13-14天左右。
4. 防治措施
首先還是要加強田邊殘留植株及雜草的管理,把溝邊、塘邊等一些地區的雜草集中進行剷除,減少蟲害基數。此外我們還應該做好田間害蟲情況調查,然後仔細分析,採取合適的藥劑進行噴施,把害蟲數量降至最低,不要危害茭白的正常生長,影響後期結果,這裡要注意的是農藥最好交替使用,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效果就沒有好了。
總結:以上就是茭白生長過程中兩種比較常見的茭白病害,以及一些簡單有效的防治措施。希望大家通過這篇文章能夠更加有效地應對茭白的蟲害問題。好了,今天就到這了,如果你在觀看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問題,或是對茭白的蟲害類型及防治方法還存在什麼疑問,歡迎留言評論。關注我還能看其他原創哦,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由雪地裡的阿燕為您原創,禁止轉載!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