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國(中)與村民一起查看茭白長勢。(攝於2020年6月22日 朱濤攝)
在核子村初見王昌國,他穿著水膠鞋、戴著草帽,在一人多高的茭白地裡救災搶收,像個老農民。記者後來才知道,王昌國是穿警服的,被稱為「茭白隊長」。
核子村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廣順鎮,一個村能種出3000畝茭白,在當地屬於水源條件較好的壩區,可過去卻是出了名的「信訪村」,貧困發生率高達26.5%。
劉靖,過去就因為村裡危房改造資金沒有落實到位,到省政府上訪過。用他的話說,以前「核子」是一盤散沙:全村1600多壯勞動力,將近1000人外出打工;種地的沒打算發財,發財的也沒想要回來;為爭山林與鄰村人打架鬥毆,撂荒的地卻一年比一年多。
2019年3月,長順縣公安局政委王昌國擔任核子村脫貧攻堅隊隊長。他了解到這個村幹群關係比較緊張,很多惠民政策難以落地,守著良田沃土產業發展不起來以後,把建強基層戰鬥「堡壘」作為工作的突破口。
核子村先是清退了一批不稱職的組務管理委員會成員,緊接著多方物色有在外創業經歷或熱心公益事業的「能人」。
雷厲風行、敢說敢做的劉靖,在村寨環境整治中大顯身手,被推選為村民組長;30多歲的年輕黨員金小剛,之前在外承包工程一年掙幾十萬元,被王昌國說服回來當村民組長,後來因在村裡的合作社跑市場出色,又當選村委會主任。
有了這批能人,脫貧攻堅隊和村支兩委、組管委擰成一股繩,選準茭白產業,組織20餘名群眾代表去浙江考察種植基地和市場,1個月內流轉數千畝土地,引進浙江一家龍頭企業採取「統購統銷」保底種植生產。
核子村的3000畝茭白去年10月種下去,到今年4月有1米多高,卻遇到罕見的冰雹災害,受災近2000畝。當時,身為茭白合作社負責人的劉靖覺得一切都完了。
王昌國召集企業和合作社負責人開會想辦法補救。受損的茭白葉芽必須在三天內割掉重發,王昌國帶領攻堅隊員和全村近500人,奮戰16個小時完成近2000畝受災茭白葉芽割掉。
核子村村民正在打包收穫的茭白。(攝於2020年7月6日 朱濤攝)
劉靖說,核子村能在抗災救災中展現這麼大的動員能力,跟王隊長建議村裡建立合作社利益共享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分不開。
核子村的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按照組織領導、經營管理、利益分配「三合一」方式組建,實現全民持股。7個專業合作社也有分配機制,比如茭白合作社,利潤有30%作為農戶種植產量的二次分紅,20%作為農戶土地入股的二次分紅,10%作為農戶原始股分紅。
7月,核子村的茭白地又遭受暴雨災害威脅,王昌國穿著水膠鞋、戴著草帽,冒雨在一線指揮救災搶收。由於管護得當,儘管遭遇天災,核子村的茭白還是實現了開門紅。到今年年底,全村茭白產量245萬餘公斤,完成產值1600餘萬元,涉及土地入股及參與種植的481戶農戶拿到了分紅。
今年核子村在外務工的人有約三分之二回鄉,加入了合作社或村裡的勞務公司。劉靖說,回到村裡能幹成事,不光是能力大小的問題,關鍵還是趕上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好政策。
2019年以來,核子村通過合作社、組管委等渠道培育能人100餘人,有30餘名村民主動申請入黨。這個後進的「信訪村」不斷「裂變」出新生力量。
王昌國說,脫貧攻堅隊做的工作不光是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更是凝聚起幹群合力,為全村人謀一條發展路,為鄉村振興儲備好人才。
新華社記者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