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新年好!
在今年第一期「簡單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口罩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擋住表情?沒有「適度」,一點點壓力可能都有害「絕望死」正在流行,一項童年幹預措施顯示有效科學家呼籲,精神疾病患者優先接種新冠疫苗每4個「ADHD」女孩,就有1個嘗試自殺那些認為自己是「性少數」的孩子更容易肥胖心理學研究的可重複性危機還在繼續看完記得去留言區與我們嘮嘮!
口罩可以降低別人認出你的概率,但遮擋不了情緒
戴了一整年口罩,你認錯過幾個人?
最近以色列本古裡安大學和加拿大約克大學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發現,專門研究了戴口罩對「我們認出彼此的概率」有多大影響。
為了檢驗戴口罩的效果,研究人員使用劍橋面部記憶測試的一個改進版本,在500人中進行了在線測試。
BGU心理學教授Galia Avidan說:「我們發現,識別戴口罩的人的成功率降低了15%。對於本就有臉部識別障礙的人來說,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損傷。」
圖/Erez Freud
但另一項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心理學家進行的研究表明,口罩並不能擋住情緒。
研究人員向80多名7-13歲的兒童展示了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各種各樣的表情,有的人沒有任何遮擋,有的戴口罩,有的戴墨鏡。孩子們被要求從六個標籤中給每一張臉分配一種情緒。
結果發現:
孩子們對沒有遮蓋的臉的識別正確率高達66%,遠高於從六個選項中猜出一種正確情緒的機率(約17%);戴口罩後,他們能識別28%的悲傷、27%的憤怒和18%的恐懼——依然大大高於隨機概率。反過來也可以說,口罩最能遮擋的情緒是「恐懼」(而墨鏡最能遮擋的是「悲傷」和「憤怒」)。
在現實情況中,情緒被遮擋的概率會更低。
因為「情緒不僅僅是通過臉來傳達的。聲音的變化、身體的姿勢,以及周圍發生的事情,所有這些信息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某人的感受」,研究作者之一、華盛頓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博士後Ashley Ruba說。
沒有「適度」:一點點壓力可能都是有害的
「適當的壓力使人進步」,這不僅是打雞血時的激勵,曾經也被心理學的研究所證實。
然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最近發表在《Cerebral Cortex》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是輕微的壓力也可能損害大多數人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比如自控、集中注意力、工作記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140名年輕人在輕度壓力下接受計算機認知測試。參與者是如何感受到壓力的呢?
在他們完成計算機任務時,有2名工作人員站在身後(一男一女),手裡拿著筆和記錄板盯著看,似乎是評價他們,但全程不說話(大家可自行帶入考試時被監考老師看卷子的場景)。
結果發現:
即使是非常輕微的壓力,大多數人在執行認知任務上的表現都會受損;壓力的積極影響只對一部分人有效,且只在壓力非常小的情況下(只要監督者施加的壓力稍微大一點,積極影響就會消失)。UBC精神病學教授Adele Diamond說:
「擔心別人眼中自己的表現是否出色、羞恥、尷尬……這些情緒都會讓人感到壓力,而這種壓力似乎不利於大多數人將執行功能發揮到最佳狀態。」
Emmmm,如果你希望高效完成工作,那麼第一步不是施壓,而是學會如何減壓!
「絕望死」正在流行,童年期介入可以預防這一現象
路在美國,年輕人的死亡率正在上升,部分原因是「因絕望而死」——由自殺、藥物過量和酒精性肝病所致的可預防性死亡。
導致絕望死的因素包括:絕望、憤世嫉俗、人際交往能力差以及社會關係衝突和失敗,而這些因素大部分在兒童時期就產生了。
最近,杜克大學發表於《PNAS》的研究發現,一項名為「快車道」(Fast Track)的兒童強化幹預計劃,可通過減少青少年時期的危險行為,增強青少年的人際交往能力,降低「絕望死」。
這項幹預計劃側重提高兒童的情緒覺察、調節和人際交往能力,創造支持性環境。主要包括:
兒童:提升其執行功能、控制衝動能力、社會認知技能,人際交往技能等,這些都與良好的同伴關係有關家長:教授養育技能,以促進父母的監督和參與,促進形成良好的親子互動學業技能:提供學業技能,努力幫助孩子跟上學業要求
幹預計劃從一年級開始,持續10年。參與者現在已經35歲左右了。研究結果顯示,幹預組參與者的「絕望行為」發生率顯著更低。另外:
幹預組只有16.3%的人有自殺意念,而對照組有24.3%;幹預組的危險飲酒率8.9%,也顯著低於對照組(14.9%);阿片類藥物的使用是差距最大的。分別為幹預組(1.7%)和對照組(4.1%)。「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旨在促進問題兒童獲得社會和行為能力的預防計劃,可以扭轉令人擔憂的早期和中期絕望死亡的上升趨勢,」作者之一Kenneth Dodge說。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與其這樣, 不如從童年開始,治癒一生。
科學家呼籲:精神疾病患者優先接種COVID-19疫苗
面對新冠疫情,全球都在加速疫苗的審批和推廣。
最近發表於《JAMA Psychiatry》的一篇研究中,昆士蘭大學醫學院臨床科教授 Dan Siskind呼籲:當疫苗開始推廣時,應優先考慮精神病患者群體。
因為目前的研究表明:
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更易感染COVID-19病毒,並且由於藥物治療、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減少、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吸菸和肥胖等原因,一旦感染,他們比一般人群更可能有較差的心理健康結果和更高的死亡率。
且此前的數據顯示,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更不願接種疫苗。
「美國一項關於流感疫苗的調查顯示,相比與其他弱勢群體,重度精神疾病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種率低至25%。此外,「精神疾病患者也不太可能認為疫苗是安全的,而更可能相信疫苗本身會導致疾病」,Dan Siskind教授說。
「所以,當研製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時,這一群體應該和當地人、老年人和患有身體健康疾病的人一起,被納入優先接種群體」。
每4個「ADHD女孩」中,就有1個嘗試自殺
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俗稱多動症)的症狀主要有兩類:「無法或過度集中注意力」,以及「過度活動」。
男孩被診斷為「ADHD」的概率更高,可能是因為他們主要的「多動」症狀更明顯,而女孩的主要症狀「注意力問題」則常常被漏診。
但最近加拿大一項具有全國代表性(超兩萬人)的樣本,報告了一個令人心驚的結論:
ADHD女性(24%)的自殺未遂發生率要比沒有ADHD的女性(3%)高得多;男性也是一樣,ADHD男性相對更容易自殺(9%對2%);總體而言,ADHD女性自殺企圖的機率是ADHD男性的兩倍多。ADHD不僅會對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並與自殺風險相關。研究作者之一、多倫多大學的社會工作碩士Lauren Carrique說:
「我們發現四分之一的加拿大ADHD女性曾試圖自殺,這突出表明為這個脆弱和被忽視的群體提供足夠的心理健康支持的緊迫性。」
那些認為自己是「性少數」的孩子更容易肥胖
大部分人對「性少數群體」的印象,應該是外表非常精緻的,比如這樣:
但是,美軍醫大學最近發表在《JAMA Pediatrics》的一項研究發現,認為自己屬於性取向或性別身份少數群體(性取向少數指的是同性戀、雙性戀等非異性戀群體;性別身份少數指在性別身份上不認為自己屬於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的兒童,比同齡人更容易肥胖。
研究者對11,852 名兒童(9-10歲)進行了在線調查。其中有兩題詢問「你是同性戀還是雙性戀?」或者「你是跨性別者(跨性別是指自己內心對性別的認同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完全一致)嗎?」
其中,190名受訪者(1.6%)對有關性取向或性別認同的問題回答了「是」或「可能」。
在分析BMZ(一種體重指標)得分高於平均水平的兒童的數據時,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於非性少數兒童,性少數兒童的肥胖風險高出64%,且更容易暴飲暴食。
性少數兒童患飲食障礙的可能性大約是其他兒童的3.5倍。在一項相關的研究中,加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去年報告說,雙性戀男性比同性戀或異性戀男性更容易患飲食失調。
研究人員暫無法解釋為什麼性少數兒童更容易肥胖。而且,「大部分兒童的性取向是在成年後才得到確認的」。
對於其中的關聯,還需更大樣本的前瞻和機制研究。
心理學研究的「可重複性危機」還在繼續
五年前,曾有一篇著名研究發現:
「在100篇發表在頂級期刊的心理學研究中,只有40%能夠成功被重複驗證」——這一結論令人驚訝,也讓許多人感到不安。
PS:「可重複性」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原則之一。即:根據A科學家發表的論文,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B科學家可重複這一實驗並得到相同的結論。
這些結果引發了學界對心理學研究可重複性的爭論,同時引發了研究者探索「為什麼不可重複」的興趣。比如,可能是樣本量不足,或者在設計重複研究時「不遵循專家的反饋」。
但這些質疑又被打臉了。
最近,多團隊合作項目「Many Labs 5」發表在《AMPPS》的一篇新文章發現,即使擴大樣本量,並納入先前專家對重複設計的審查,仍然沒有增加原始發現的可重複性。
主要作者、維吉尼亞大學博士後助理Charlie Ebersole說:
「總的來說,原始複製項目產生的效果,與我們修改後嘗試產生的效果非常相似。在所有這些重複研究中,我們的證據表明,最初的研究在結果或規模上可能被誇大了。」
這並不意味著心理學研究「不可信」。
實際上,很多學科都面臨著可重複性問題(比如癌症、微生物領域)。但是正如Gilbert所言,「問題並不等於危機」,我們需要去解決問題。
「科學是一個人們朝著真理跌跌撞撞前行的過程,路上的曲折在所難免,心理學是奇妙的,而且它每天都在進步。」
本期weekly就是這麼多,希望你又得到了一點有意思的心理學技能。
我們下周再見!
殷殷 撰文 江湖邊 編輯
Erez Freud et al.The COVID19 pandemic masks the way people perceive faces.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DOI: 10.1038/s41598-020-78986-9Ashley L. Ruba, Seth D. Pollak. Children’s emotion inferences from masked face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interactions during COVID-19. PLOS ONE. December 23, 2020. DOI: 10.1371/journal.pone.0243708Ebersole CR et al. Many Labs 5: Testing Pre-Data-Collection Peer Review as an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Replicability. Advances in Methods and Practi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September 2020:309-331. DOI:10.1177/2515245920958687Shahab Zareyan et al. First Demonstration of Double Dissociation between COMT-Met158 and COMT-Val158 Cognitive Performance When Stressed and When Calmer, Cerebral Cortex (2020). DOI: 10.1093/cercor/bhaa276Jennifer W. Godwin et al. The Fast Track intervention's impact on behaviors of despair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DOI: 10.1073/pnas.2016234117Esme Fuller-Thomson et al. The Dark Side of ADH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Attempts Among Those With ADHD in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Canadian Sample,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2020). DOI: 10.1080/13811118.2020.1856258Nicola Warren et al. Maximizing the Uptake of a COVID-19 Vaccine in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JAMA Psychiatry (2020).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0.4396Natasha A. Schvey et al. Obesity and Eating Disorder Disparities Among Sexual and Gender Minority Youth, JAMA Pediatrics (2020).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2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