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站」進小區 果蔬廚餘垃圾24小時就能變生態肥料

2021-01-14 瀟湘晨報

四川在線記者 祖明遠

看上去像一個小型的快遞寄存櫃——遮陽棚下是一排不同顏色的柜子,但這其實是一套垃圾分類和預處理裝置。1月12日,中國(綿陽)科技城工業技術研究院舉行線上發布會,登場的是一款「可持續垃圾分類成套技術及系統」——包括一套位於小區裡的垃圾分類裝置,以及後端的綜合無害化處理裝置,能夠將果蔬廚餘垃圾變為生態肥料,用時最快只需24小時。

據介紹,垃圾分類工作其實與分類處理是緊密相鄰的兩個環節。為解決當前垃圾分類運營成本高等問題,綿陽一家公司研發了這套系統。其前端為設置在小區裡的垃圾分類投放站——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根據小區居民人數的多少設置相應的快遞收寄箱體,下部為紙張、塑料玻璃、金屬、衣物、餐廚、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共八個收集箱體,小區居民可以通過刷臉、二維碼和密碼等方式開箱投放垃圾,免去專人值守指導垃圾分類的麻煩。

而後端處理裝置則是該系統的核心——收集到的果蔬廚餘垃圾,通過餐廚垃圾自動處理設備,可實現自動稱重、自動破碎、自動脫油脫水、自動發酵、自動除臭等程序,特別是採取自動控制,可對箱內餐廚垃圾溫度、菌料添加和翻動頻率進行精準控制,只需24小時內即可將果蔬廚餘垃圾自然腐熟為生態肥料。「相比傳統的垃圾處理模式,該項目在前端設施資金投入上可節約40%,在後期運營上可有效節約運營費用30%左右。」四川中環盟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圖片由中國(綿陽)科技城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來源:四川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廚餘垃圾最後去了哪裡?我市大力規範廚餘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
    該門店店長李國球指著垃圾推車上的分類盆介紹,現在店裡會定期給員工培訓垃圾分類知識,特別是負責大廳的新進員工,讓他們在收拾客人桌面垃圾時,及時將廚餘垃圾分類好,這樣分類的效果更明顯。「從試點到現在,隨著垃圾分類工作深入開展,大家慢慢養成了分類的習慣。一開始每月收運的廚餘垃圾大概是200噸,現在每月有250噸。」
  • 車耳營村廚餘垃圾就地化處理不出村
    車耳營村新引進的有機垃圾微生物處理設備 蘇家坨鎮/供圖「吞下」廚餘垃圾,「吐出」有機肥料。近日,蘇家坨鎮車耳營村新引進有機垃圾微生物處理設備,讓村裡產生的廚餘垃圾不出村就能就地化處理。在確認垃圾桶中沒有摻雜其他垃圾後,保潔員將廚餘垃圾桶安置在設備自動回收裝置上,垃圾桶緩緩升至設備頂部的入料口,將桶內垃圾傾倒至設備箱體內。關好進料門,一鍵啟動,系統便自動開始工作。據了解,設備日最大處理量為200公斤,從機面顯示屏可以看到這個「大傢伙」的已進「食量」和還能吃下多少物料的重量,工作狀態和運行時間同樣一目了然。 這個「大傢伙」是如何與「美麗鄉村」邂逅的呢?
  • 原本讓人嫌棄的廚餘垃圾,大家卻搶著要!只因這麼處理……
    進去的是廚餘垃圾 「吐」出來的是肥料 這臺機器叫機械快速成肥機 專門用來處理附近村莊的廚餘垃圾 投入廚餘垃圾後,通過機械化破碎、脫水,添加微生物,經過短暫的12小時,廚餘垃圾就可變成粉末狀的有機肥
  • 國外廚餘垃圾處理要過幾道關
    食物垃圾回收袋的價格往往比一般垃圾袋貴不少,原因在於垃圾袋費用實際就包含了垃圾處理費。處理食物垃圾要比處理一般垃圾費用高,因此食物垃圾袋比普通重量制垃圾袋要貴。此外,採用計量桶加密封標籤的桶裝回收方式。密封標籤就是待食物垃圾桶盛滿之後,會蓋上蓋子密封起來,貼上標籤,表示此桶已滿,無法再裝更多的食物垃圾。回收費用由整個小區的人一起平攤,收費包含在每個月的物業管理費中。
  • 北京垃圾分類的「破袋」尷尬:廚餘垃圾分出量猛增,但部分小區仍...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導11月初的一個清晨,在北京瑟瑟的寒風中,穿上黃色反光背心的張青(化名)站在小區門口的垃圾桶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她的任務是將廚餘垃圾桶裡所有的塑膠袋重新打開進行「二次分揀」,確保裡面沒有塑膠袋、玻璃瓶等物品。她和十來個同事是被小區物業招聘來做垃圾分類指導員的。
  • 廚餘垃圾處理迫在眉睫
    「廚餘垃圾已經成為城市的最主要汙染之一,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都有很大的危害。」任教授研究垃圾的管理已經超過十年了,他介紹說把廚餘垃圾混在普通垃圾裡面直接填其實很危險。因為在中國,廚餘垃圾中平均74%是水。如果將這麼多水分與其他垃圾直接混合填埋會在高壓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滲瀝液。滲瀝液不易降解,含有劇毒的致癌物質,是垃圾處理當中的頑疾之一。一旦滲漏出來,就會造成垃圾的二次汙染。
  • 全國首個高溫有機垃圾生物式處理設備投入試運行
    然後投放生物菌,再進行發酵反應,24小時後轉換成有機肥料。投放100公斤垃圾,可轉成有機肥10公斤,減量90%,15天出料,再進行回收利用還田。克林輕工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國內現有的垃圾分解設備和工藝,發酵周期一般都需要7天左右,且做不到高溫消殺、垃圾減量大、可回收利用等。 「這臺機器承接了小區300多戶1000人每天所產生的廚餘垃圾。」工作人員介紹,為了鼓勵小區居民積極把廚餘垃圾分裝後送過來,公司制定了積分制,一公斤垃圾獎勵一分積分,到一定量的時候可以兌換紙巾、牙膏、洗衣液等生活用品。
  • 北京備戰垃圾分類大考:廚餘垃圾變身營養土|組圖
    新京報訊 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進入倒計時。面對這次升級版垃圾分類大考,北京準備好了嗎?4月28日,新京報記者來到海澱區二裡莊社區和大工村餐廚垃圾處理廠實地探訪了解垃圾分類工作的各種軟硬體準備情況。二裡莊社區設置廚餘「終」轉站廚餘垃圾資源化一體機。
  • 廚餘垃圾必須要「破袋」嗎?看看專家怎麼說
    5月1日開始,北京便開啟了垃圾分類的新篇章。目前北京垃圾的分類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在廚餘垃圾處理時,因為有些小區的物業嚴格要求居民在傾倒時必須要「破袋」,引發了不少居民的擔心——因「裸投」廚餘垃圾的存在有可能出現的蚊蠅等環境問題。
  • 10克黑水虻卵搞定800戶居民廚餘垃圾 宛平城三招走出平房區垃圾...
    原標題:10克黑水虻卵搞定800戶居民廚餘垃圾 宛平城三招走出平房區垃圾分類新路徑  「真沒想到,10克黑水虻卵就能搞定我們800多戶居民每天的廚餘垃圾。」看著工作人員扒拉開褐色的垃圾裡一隻只蠕動的小白蟲子,家住宛平城內的王金麗大吃一驚。
  • 廚餘垃圾如何變廢為寶?「珊瑚娃」聆聽科普講座 爭當資源分類的...
    重慶市院士專家進校園科普演講專家團成員夏俊超用精彩的講解,將垃圾分類新理念「廚餘堆肥」傳遞給「珊瑚娃」們,進一步提高了孩子們的環保意識。隨後,夏博士從垃圾分類標識、廚餘垃圾是什麼、為什麼廚餘垃圾要堆肥、如何進行堆肥等方面入手,循序漸進引導孩子們懂得,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廚餘,西瓜皮、摘下來的菜梗、吃不完的麵包等看似無用的垃圾,其實是富含營養的有機物質。利用身邊簡單易行的手段對廚餘垃圾進行堆肥化處理,可以製成有機肥料,應用於陽臺農耕或改善小區土壤環境,實現資源化利用。
  • 天氣變冷,廚餘垃圾處理起來不方便怎麼辦?
    眾所周知,目前大部分城市垃圾分類採取的形式均為「撤桶並點,定時定點」模式,主要是為了方便統一監管和規範居民投遞行為。但是隨著入冬,廚餘垃圾清理問題著實也面臨了一把考驗。     按規定要求垃圾主要分為四分類標準,分別是廚餘垃圾(溼垃圾)、其他垃圾(幹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
  • 大型商用廚餘垃圾處理器:溼垃圾處理「明星選手」|餐廚垃圾處理|生態環境保護
    繼垃圾分類措施實施後並逐步推行全國後,提出到2020年底,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並指出廚餘垃圾應該分類收集。應該按照餐廚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4種方式對垃圾分類及處理。餐廚垃圾一向是垃圾處理的痛點。
  • 這環保酵素竟是廚餘垃圾「變」的
    對街坊來說,如何更好地了解垃圾分類知識,學會將垃圾變廢為寶的方法呢?昨日下午,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主辦、信息時報社與微社區e家通聯合承辦的2017「羊城學堂進社區」系列活動,圍繞著「廚餘樂變寶,分類妙處多」的主題在華僑新村鄰裡活動中心展開。
  • 微生物降解易腐垃圾「吞」一噸垃圾「吐」百公斤肥料
    「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機器,『吃』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卻是有機肥料,將資源充分利用了起來。」在大溪鎮,一個面積達8畝的資源化處理中心正在建設中。溫嶺市華慶元垃圾處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紹康告訴記者,未來,大溪鎮居民所產生的農業廢棄物、廚餘垃圾等易腐垃圾都將運到此處進行處理,不同於以往通過堆埋、焚燒等方式處理垃圾,大溪鎮資源化處理中心採用的是微生物降解,可將廚餘垃圾等降解成水和肥料,進行循環利用。
  • 微生物降解易腐垃圾 「吞」一噸垃圾 「吐」百公斤肥料
    ,『吐』出來的卻是有機肥料,將資源充分利用了起來。」在大溪鎮,一個面積達8畝的資源化處理中心正在建設中。溫嶺市華慶元垃圾處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紹康告訴記者,未來,大溪鎮居民所產生的農業廢棄物、廚餘垃圾等易腐垃圾都將運到此處進行處理,不同於以往通過堆埋、焚燒等方式處理垃圾,大溪鎮資源化處理中心採用的是微生物降解,可將廚餘垃圾等降解成水和肥料,進行循環利用。
  • 分類好的垃圾去哪兒?「圾不可失」變廢為寶
    北極星固廢網訊:從巧妙利用生物化學反應、讓廚餘垃圾變成有機肥料的「環保達人」,到專門收集塑料瓶、生產環保紡織品的生態企業,再到每年焚燒生活垃圾22萬噸、發電7300萬度的上市公司……福建泉州各地在垃圾環保處理上,不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部門,各種創意做法均可圈可點。
  • 讓"它"憑空消失 長沙一小區用果蔬垃圾制"清潔劑"
    &nbsp&nbsp&nbsp&nbsp經過他們的手,西瓜皮、爛菜葉子這些「垃圾」同紅糖和水按一定比例調配,再密封儲存一定時間,就能製作出棕色的環保酵素。&nbsp&nbsp&nbsp&nbsp作為一名試用者,李女士告訴記者,她從今年4月開始自製酵素,如今這些環保酵素用以家庭清潔。
  • 蘇州橋西社區巧用小蟲兒「吃」垃圾,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提高了
    「誰也沒想到吧,我們社區的廚餘垃圾是用小蟲子處理的……」蘇州橋西社區的物業人員介紹,被小蟲子處理後的垃圾是最好的肥料,可用在城市社區的綠化中。「這都裝滿了,送走吧!」昨天下午3時,蘇州橋西社區的物業垃圾車將滿滿兩大車從社區回收的廚餘垃圾桶推進小區內的「垃圾處理廠」。
  • 東城版垃圾分類方案出爐,小區有兩種垃圾投放模式
    定時收集是指垃圾收運車輛在指定時間定點收集或巡迴收集。有的小區也可以採取流動式和固定式的組合模式。怎樣扔垃圾才合格?廚餘垃圾瀝乾水分,做到「三無」垃圾分類堅持「乾濕分開、資源回收」。實施方案要求,廚餘垃圾應從產生時就與其他品類垃圾分開,投放前瀝乾水分。切實提高廚餘垃圾分出質量,交付運輸時應做到「無玻璃陶瓷、無金屬雜物、無塑料橡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