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祖明遠
看上去像一個小型的快遞寄存櫃——遮陽棚下是一排不同顏色的柜子,但這其實是一套垃圾分類和預處理裝置。1月12日,中國(綿陽)科技城工業技術研究院舉行線上發布會,登場的是一款「可持續垃圾分類成套技術及系統」——包括一套位於小區裡的垃圾分類裝置,以及後端的綜合無害化處理裝置,能夠將果蔬廚餘垃圾變為生態肥料,用時最快只需24小時。
據介紹,垃圾分類工作其實與分類處理是緊密相鄰的兩個環節。為解決當前垃圾分類運營成本高等問題,綿陽一家公司研發了這套系統。其前端為設置在小區裡的垃圾分類投放站——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根據小區居民人數的多少設置相應的快遞收寄箱體,下部為紙張、塑料玻璃、金屬、衣物、餐廚、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共八個收集箱體,小區居民可以通過刷臉、二維碼和密碼等方式開箱投放垃圾,免去專人值守指導垃圾分類的麻煩。
而後端處理裝置則是該系統的核心——收集到的果蔬廚餘垃圾,通過餐廚垃圾自動處理設備,可實現自動稱重、自動破碎、自動脫油脫水、自動發酵、自動除臭等程序,特別是採取自動控制,可對箱內餐廚垃圾溫度、菌料添加和翻動頻率進行精準控制,只需24小時內即可將果蔬廚餘垃圾自然腐熟為生態肥料。「相比傳統的垃圾處理模式,該項目在前端設施資金投入上可節約40%,在後期運營上可有效節約運營費用30%左右。」四川中環盟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圖片由中國(綿陽)科技城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來源:四川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