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學家發現第一種溫血魚

2020-12-06 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第一種溫血魚
全身體溫常年比外界環境高出約5攝氏度

 

一個溫度檢測器被插入月魚的胸鰭中。

圖片來源:NOAA Fisheries West Coast

本報訊 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了第一種能夠保持整個身體溫暖的魚,就像哺乳動物和鳥類一樣。月魚(又名翻車魚)棲息於海洋深處的冷水中,但它卻能夠從自身巨大的胸鰭中產生熱量。並且由於體脂和鰓中血管的特殊構造,月魚能夠保持自己的體溫,這種適應能力使它們在深海中擁有了生存優勢。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達特茅斯市麻薩諸塞州大學魚類生理學家Diego Bernal表示:「對於一條魚來說,這是一種非凡的適應性。」

研究人員推測,擁有一顆溫暖的心臟和大腦可能讓這種鮮為人知的魚類成為一種兇猛的捕食者。

水會帶走大多數生物體內的熱量。所以魚類通常要保持其遊弋的水體的溫度。反過來,這也限制了它們在冷水中的生物學功能,特別是心血管的耐力。這裡也有部分例外:金槍魚、旗魚和一些鯊魚可以在捕獵時暫時提高身體肌肉的溫度,但它們必須回到溫暖的海域使體內溫度回歸正常。

月魚看起來並不像一個兇猛的捕食者。這種大約1米長的桶狀魚類通過拍動胸鰭遊動。月魚在全球各大海洋均有分布,但科學家對於其生物學特徵的了解非常有限。這種魚類通常以烏賊和小型魚類為食,成年體形有汽車輪胎那麼大,一般在海面下50米至200米光線暗淡的冷水中活動,這裡的海水溫度大約為10攝氏度甚至更低。

2012年,作為一項定期考察的一部分,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漁業生物學家Owyn Snodgrass在加州海岸附近捕獲了一些月魚。Snodgrass將月魚鰓拿給了自己的同事、魚類生理學家Nicholas Wegner。

在Wegner對這些鰓進行研究之前,它們在一個裝有防腐劑的20升塑料桶中被存放了幾個月。他回憶說:「我注意到有一些特別的東西。」

魚類通常只有幾根大血管,用於在鰓中輸送血液,而小血管則被用來在水中獲得氧氣。但月魚卻擁有一套複雜的微血管網絡,在這一網絡中,動脈與靜脈緊密地排列在一起。

這種成對排列的動脈和靜脈被稱為細脈網,它們在其他物種中經常充當逆流換熱器的角色。根據Wegner等人的研究,月魚採用類似汽車散熱器的逆流熱交換方式保持溫血。它們胸鰭內的動脈血管(心臟流向全身)和靜脈血管(全身流向心臟)堆疊在一起,因而可以交換熱量,因划動胸鰭而獲得熱量的靜脈血會給在體表循環獲得氧後變冷的動脈血加熱。

這種構造能夠幫助水鳥在將腳扎在冰冷的水中時將熱量損失最小化,而一些鯨也在它們的舌頭中擁有類似的熱交換器。金槍魚、旗魚和一些鯊魚利用這種細脈網保持肌肉的溫暖。

月魚是第一種在鰓的周圍發現細脈網的魚類。其鰓部的熱交換器被包裹在一層1釐米厚的脂肪層中,這種情況在魚類中是非常罕見的。據推測,這層脂肪起到了保溫的作用。

Wegner、Snodgrass和同事決定測試月魚在海中的體溫。在把魚放到甲板上後,研究人員發現其平均體溫要比捕獲它的水域大約高了5攝氏度。

研究人員在最新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Wegner說,生活在深海的魚類通常行動遲緩,為保存熱量採取伏擊而非追捕的方式捕食,但月魚是溫血魚,其代謝、移動和反應速度都很快,視力也更好,因而是非常高效的捕食者。

Wegner在一份聲明中說:「我以前的印象是,這是一種行動遲緩的魚,就像生活在冷水中的其他魚類一樣。但它能給身體加熱,結果成為了非常活躍的捕食者,可捕食很敏捷的獵物如魷魚,還能遷徙很遠的距離。」(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5-05-18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中美科學家發現了第一種二維冰相—新聞—科學網
    經過近百年的探索,人們已經發現了冰的18種三維晶體結構,其中自然界最常見的就是六角形的冰相。然而,是否有穩定存在的二維冰,學術界一直有很大爭議。 二維冰由兩層六角冰堆疊而成,兩層之間靠氫鍵連接 早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著名物理學家、X射線發現者布拉格與其它幾位科學家便分別利用X射線「描繪」冰晶體結構,拉開了三維冰結構研究的序幕。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為進一步確認其分類地位,研究人員利用多基因聯合建樹的方法對馬蹄螺科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斌與重慶大學教授黃曉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壓下發現了納米鎳持續強化的現象,以及3納米鎳在高壓下的強度可達到普通商用鎳強度的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迄今為止,它已經用這種方法發現了1500多個候選行星。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此外,天文學家在會議上報告說,TESS還發現了其他有趣的行星。其中一顆不是圍繞一顆而是圍繞一對恆星旋轉,第一顆這樣的環雙星運轉行星是宇宙飛船發現的。
  • 科學家發現第一種會發光的青蛙:亮度隨月相變化
    阿根廷科學家近日找到了第一種會發光的兩棲動物:圓點紋樹蛙。它們在黑暗中發光,亮度還會隨著月亮的陰晴圓缺而變化。這一結果發表在2月份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研究者推測,動物螢光現象可能遠比人們此前認為的常見。
  • 科學家發現首個真菌多組分DNA病毒—新聞—科學網
    發現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研究員郭立華團隊,利用克隆載體成功構建了該病毒的侵染性克隆。 多組分真菌RNA病毒已經被廣泛報導,但此前還沒有多組分真菌DNA病毒的報導。並且在國際上,只有真菌RNA病毒的侵染性cDNA克隆被成功構建,還沒有真菌DNA病毒侵染性克隆成功構建的報導。 論文通訊作者郭立華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個病毒擁有3個環狀單鏈DNA。
  • 科學家發現第一種會發光的兩棲動物:亮度隨月相變化的青蛙
    科學家發現第一種會發光的兩棲動物:亮度隨月相變化的青蛙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虞涵棋 實習生 陳一諾 2017-03-14 22:11
  • 科學網—科學家4天發現45種新放射性同位素
    原子核的魅力無限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李家洋和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熊國勝帶領的團隊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一個水稻綠色革命基因的伴侶基因HTD1HZ,它能夠有效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
  • 我國科學家發現214種全新脊椎動物相關病毒—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FAM171A2基因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機制示意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
  • 美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溫血魚,潛入400米深海也能恆溫
    2015-05-17 04:04 來源: 澎湃新聞 參考消息網        據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導,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14日發表了題為《科學家首次發現溫血魚》的報導。
  • 科學家發現測定地球古老地層年齡有效「標尺」—新聞—科學網
    發現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雲南地區火山灰的有效指標。相關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固體地球》上, 火山噴發是地球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之一。一些火山噴發出的火山灰高達幾十公裡,直抵平流層,可影響天氣變化,火山灰形成的降塵也會給當地民眾造成極大的生活困難。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紐西蘭發現新種企鵝化石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科學家近日利用採自紐西蘭遠古企鵝化石的DNA,以及瀕臨滅絕的黃眼企鵝的遺傳信息,確定了一種以前未知的企鵝新種——懷塔哈企鵝(Waitaha penguin),並認為,黃眼企鵝是作為懷塔哈企鵝的替代者而出現在紐西蘭的。相關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