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登月,把新冠傳到太空?無稽之談

2020-12-19 時代之聲V

編輯:化蝶

在感恩節過後,美國的疫情確診數再創新高,數百萬人在感恩節期間進行了旅行,人們對疫情的漠視使得美國的防疫政策變得可有可無。

嫦娥5號登月

美國依然在和疫情糾纏時,中國已經基本擺脫疫情,忙於開展別的事業。11月24日,中國嫦娥5號順利升空進入預定軌道,之後登陸月球進行了觀測和土壤採樣。12月13日,嫦娥5號將開啟歸國之旅,實現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階段性目標。


中國探測器登月的成功,是對多年前計劃目標的實現。當初多個國家扎堆公布登月計劃後,其他國家並沒切實實行,只有中國政府為了本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埋頭苦幹了數年後成功實現這一領域的突破。接下來,中國航天部門還會接著為天宮順利建成服務,證明在歐美國家的排擠下依然可以獨立完成空間站建設。

歐美「酸」了

對於中國嫦娥5號的成功,歐美國家有的恭喜,有的又再次重啟月球計劃,有的則酸的不行。美國的一檔深夜吐槽類節目《崔娃每日秀》中,主持人諾亞就陰陽怪氣的調侃中國的登月會將新冠病毒傳到太空,這顯然是無稽之談,只是諾亞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不滿而已,畢竟距離美國上次登月已經是幾十年前了,且短期內沒有再次啟動登月的計劃。

諾亞作為民主黨的支持者,在疫情時期曾多次批判川普的政策,就有人覺得他是親華的,但那不過是為了打擊川普而做出的假象而已。污衊中國武漢疫情數據造假,並進一步延伸到中國在疫情背景下搞登月計劃是為了轉移疫情問題,表明了他的無知。雖然是公眾人物,但也只是被媒體輿論操控的可憐的工具人。

免責聲明:本文由時代之聲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燈籠快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登月,把新冠傳到太空?無稽之談!
    嫦娥5號登月美國依然在和疫情糾纏時,中國已經基本擺脫疫情,忙於開展別的事業。11月24日,中國嫦娥5號順利升空進入預定軌道,之後登陸月球進行了觀測和土壤採樣。12月13日,嫦娥5號將開啟歸國之旅,實現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階段性目標。中國探測器登月的成功,是對多年前計劃目標的實現。
  • 「嫦娥之父」回應中國取消載人登月:遲早要搞
    「嫦娥之父」回應中國取消載人登月:遲早要搞   昨日上午,「嫦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做客科普講座「珠江科學大講堂」,揭秘中國的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情況,透露了嫦娥五號創新的返回方式,並對之前盛傳的「我國取消載人登月計劃」這一不實消息做了回應。
  • 海外網友評中國首次太空行走:期待中國登月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北京時間9月27日16時35分,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經過努力開啟軌道艙艙門,穿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以頭先出的方式實施出艙活動。當他面向艙外攝像機揮手致意時,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在為他的成功出艙而歡呼。
  • 嫦娥五號登月的背後,新一輪「太空競賽」正在形成,誰將成最後贏家?
    這次的嫦娥五號奔月不僅是中國航天裡程碑式的發展,也再次將太空競賽這一話題帶入到輿論中心。不同以往的是這次的太空競賽不是美蘇冷戰時刀光劍影的比賽,新一輪的太空競賽背後是更加現實的利益劃分。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嫦娥是一位美麗的仙子,這一古典文化的想像正隨著中國航天的發展而崛起,將古代對太空文明的好奇付諸實踐,逐步形成探索可能性。在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至今已經有過五次月球奔月。此次嫦娥五號的任務目標就是在月球表面取得月球土壤樣本和2公斤巖石。嫦娥五號主要完成了首次月球表面採取土壤樣本,首次在月面起飛,和首次帶回月球土返回地球。
  • 美國重啟登月建基地,矛頭指向中國,會開啟新一輪太空競爭嗎?
    這次登月計劃以阿波羅的妹妹命名,稱為「阿爾特彌斯計劃」。在某種程度上跨越了50年的時空,與創造歷史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遙相呼應。阿波羅登月計劃是美國太空競賽的重要一環,在某種程度上成功將蘇聯拖垮,締造了如今的霸主地位。但無可否認的是,50年前的登月,仍然影響著現如今的生活。我們使用的大多數產品,都與當年的登月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最明顯的就是手機、電腦與網際網路。
  • 中國太空成就在美國引發一種偏執的心態,彭斯對登月計劃下死命令
    彭斯說,月球南極具有「巨大的科學、經濟和戰略價值」,所以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建議,美國太空人再次登月地點首選月球南極。彭斯提到了中國成功登陸月背。他認為五年目標失敗「絕不是可選項」。他說,與20世紀50年代一樣,美國正處於「競賽」當中,但如今「挑戰更大」。
  • 登月造假又添實錘?美國電影製片人揭露登月視頻真相,你相信嗎?
    雖然距離1969年美國第一次登月,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不過,在民間仍然保持著非常高的熱度,甚至有很多聲音仍然對美國登月是假的存在著質疑,比方說,很多人都相信,美國登月其實都是在攝影棚中拍攝的,當然,後來一些人研究認為,或許是在美國某處的偏遠沙漠之中,那麼,究竟美國登月是真是假呢
  • 「太空大戰」激化?美國載人登月計劃提前施行
    隨後到了2019年,各國太空組織都把目標放在了月球。美國、中國、印度等國紛紛提供自己的宇宙航天能力,而像SpaceX、波音Starliner、貝佐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等民間太空機構也紛紛崛起,一場新的「太空大戰」一觸即發。
  • 美國50年不再登月究竟為何?下一站火星是為避開外星人?
    然而,自從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後,美國的登月腳步似乎戛然而止,就連阿波羅計劃也有幾次沒有完成。整個美國航天的計劃似乎將目標放在了另一顆太陽系的星球,火星。如今的登月計劃似乎也成了中國一家的獨唱。登月計劃的突然停止也讓人們開始質疑這次行動的真實性,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月球這顆離地球最近的星球沒能留住人類的目光,又是怎樣的契機讓他們瞄準了火星。
  • 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
    這部被認為直接影響了人類登月的作品,被前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湯姆•派恩大為讚賞:「《2001:太空漫遊》為我們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識動力。」據悉,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書迷。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在指引人類探索太空。
  • 「深度」美專家:太空競賽,中國資金投入超過美國!登月成關鍵
    他說,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太空競賽正在加劇,「美國的優勢是商業太空業,美國應繼續為美國的企業家和創新者提供支持,以免錯失機會進而在競爭中落敗」。他說的顯然是以馬斯克為代表的,美國新一代航天創新企業。在美國人看來,全球太空經濟迅速增長,其中超過80%是商業性的。商業太空業在2020年打破記錄,將1000多艘太空飛行器送入軌道。
  •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為何中國多次上太空卻不直接登月?
    中國很早就有了登月計劃,並且可能在203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現在我國正處於登月關鍵技術攻關和登月籌備的階段。一旦技術條件達到要求,我國隨時可能完成登月任務。作為登月的前奏,我國已經進行過多次月球探測,早在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
  • 新飛船太空打水漂!返回艙一身焦黑落地,目標:實現載人登月任務
    自從「長徵5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入軌後,其能否順利返回地面便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近日據航天部門消息稱,經過67小時的在軌飛行,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在預定區域,從現場照片看,返回艙整體焦黑一片,這說明它的任務是要實現後續載人登月的偉大目標。
  • 從中國探月到載人登月分析:3000噸級火箭缺失是登月最大障礙
    長徵5號只要2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距離載人登月還是有差距,因此登月只能寄託於長徵9號超大火箭。長徵9號已經在研發中,2019年3月,長徵9號一級發動機燃氣發射器-渦輪泵測試成功,研發成功後起飛質量將超過4000噸,可將140噸貨物送到近地軌道,比美國的土星五號還要強大。
  • 中國嫦娥二號全月圖拍到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遺蹟
    調查「美國登月騙局」 中國官方證實拍到了阿波羅諸艘飛船的登陸遺蹟,你如何看待「美國登月騙局」的傳聞?美國登月有蘇聯緊盯著,真實性沒什麼可懷疑的美國掌握中國「嫦娥」的內幕,逼迫中國配合造假當年美國船上去了,人沒有上去我就是願意相信美國登月是騙局
  • 中國新一代載人航天飛船:2030年載人登月?還只有一個國家能做到
    據相關報導,這艘新一代飛船未來將會用來替代當年送英雄航天員楊利偉上太空的「神舟號」飛船,並且計劃於2030年執行中國首次載人登月任務!相比」神舟「飛船每次任務都要使用新建造的飛船,新一代載人飛船的成本更低,在相同的預算下能執行更多次太空往返任務。
  • 假如美國暫緩登月,中國登月應不應該搶先?
    近年來,從我個人朋友的來往來看,美國太空科學研究的從業人員越來越少,航天也是靠登月這樣的超大項目在運轉。例如美國的高空大氣物理研究所,只剩下年老的員工是美國人,年輕人已經是多國部隊,特別是中國人已經能佔據科研人員中幾乎一半。
  • 太空電影《登月先鋒》深刻了解登月任務所遭遇到的困難與犧牲
    太空電影《登月先鋒》 改編自 詹姆斯漢森(James R. Hansen)富有感情的第一人稱口述傳記,從另外一個角度描寫航天員 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1961 至 1969 年的生平故事,也讓觀眾得以更加深刻了解登月任務進行時, 所遭遇到的困難與犧牲。
  • 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載人登月的重要一步
    長徵5號遙五火箭已經運往海南文昌,這次太空任務是嫦娥五號月球採樣任務,是2020年中國航天的一場重頭戲。任務:取2000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是中國探月工程中第一階段「繞、落、回」的最後一步--「月球採樣返回」,同時也可以看作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縮小版的全程預演,是對載人登月全程技術的一次全程驗證。
  • 88歲「登月第二人」:還想上火星 未來引領太空探索的是中國
    「登月第二人」、年近88歲的美國前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獨家採訪時頗為感慨。在他心中,將敦促美國航空航天局加強與中國的航天合作視為己任。1969年7月20日,奧爾德林在阿姆斯特朗完成「自己一小步、人類一大步」20分鐘後,開始漫步月球。奧爾德林給人的印象像個老頑童,但又是位堅韌執著的理想主義者。登月歸來,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希望人類早日登上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