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專欄#多尺度模型力學實踐中的一般方法

2021-01-08 騰訊網

多尺度模型的定義很廣泛,只要在理論模型中包含多個尺度,並建立了各個尺度之間聯通的橋梁的模型都可以叫多尺度模型。在多尺度模型的力學實踐中,最常見的方法是連結原子模擬尺度(atomistic scale)和連續體模擬尺度(continuum scale)。本文將介紹原子模擬和連續體模擬中的常用方法,這些模型背後的驅動方程(governing equation)。並介紹連接兩個尺度的關鍵,即運動學(kinematics)和均一化(homologation)。

連續體模擬

在連續體模擬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有限元分析中的驅動方程是本構方程(constitutive equation),即描繪在外部外部應變作用下,材料如何響應的方程。本構方程的核心形式是應變能密度方程(strain energy density,SED),即應變能密度對於應變的方程。在非線性力學理論中,SED多表示為拉格朗日應變(Lagrangian strain),或其三個不變量(1st, 2ndand3thinvariance)的一個方程。SED方程對拉格朗日應變求一階導數,就得到了第二PK應力(Second Piola-Kirchhoff stress),根據第二PK應力與柯西應力(Cauchy stress)之間的特定關係,進而得到了柯西應力。SED方程對拉格朗日應變求二階導數,就得到了彈性常數張量(elastic constant tensor),即應力與應變之間的關係張量。(以上的內容是連續介質力學和非線性力學的一些基本內容,本文不做詳細介紹。)

在多尺度模型中,小尺度的計算一般有兩種方式為大尺度連續體模擬提供能量形式:第一種方式是本構方程由小尺度的計算得到,即通過小尺度的計算得到的數據來擬合出大尺度計算的本構關係(這種方法多見於順序多尺度模型)。第二種方式是大尺度連續體計算的SED由小尺度計算得到,即大尺度為小尺度提供一種變形的邊界條件,小尺度的模型據此產生變形,返回給大尺度模型對應的SED(這種方法多見於共時多尺度模型中)。關於順序多尺度和共時多尺度的區別,請詳見本專欄的第一篇文章。

分子模擬

對於分子模擬尺度上模擬,常見的方法是分子動力學(molecular dynamic, MD)和分子靜力學(molecular statics)。分子動力學模擬中的原子遵循牛頓定律來運動,即計算的每一步中,每個原子根據周圍的環境給自己的作用合力,來計算一個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進而根據上一個時間步末尾的位置和速度計算本時間步結束時原子的位置和速度。分子靜力學模擬中的原子遵循能量最小化原則(energy minimization),即每個原子都找到一個特定的位置,使得系統的總能量最低。無論是計算周圍環境原子對某個原子的作用力,還是計算系統的總能量,我們都需要一個方程來描繪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個方程被成為勢能方程(interatomic potential)來表示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高分子模擬中,這個是能方程有叫力場(force field)。這個勢能方程(或力場)如同FEM中的本構方程一樣,是分子模擬中的驅動方程。接下來,我們就詳細的介紹一下勢能方程。

分子模擬中的勢能方程

理論上,一個原子可以與其環境中其他所有原子都存在相互作用。但為了計算的效率,我們只考慮一定範圍內的相互作用,而忽略這個範圍之外的相互作用,這個範圍的半徑叫做截斷半徑(cutoff radius)。同樣地,在階段半徑之內,一個原子也會與所有其他原子進行相互作用。最簡單的勢能方程只考慮兩個原子之間的雙體相互作用,而忽略三體、四體,甚至更高體之間的作用,這樣的模型叫做雙體勢能模型(pair potential)。將截斷半徑之內的所有雙體作用勢能加起來,除以二來消除重複計算,便得到了這個系統內的總能量。

最常見的雙體勢能是Lennard-Jones potential (LJ),能量形式如下

其中,r代表兩個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σ和ε是材料參數。當r=2^(1/6) σ時,LJ勢能取得最小值ϕ_min=-ε。上公式中提供的LJ 勢能為6-12形式(指數部分的冪次為6和12),為了擬合不同材料,後來的研究者還發展出了一些其他的形式。

此外,應用範圍較廣的雙體勢能時Morse potential,能量形式如下

同樣地,σ和ε是材料參數。當r=r_e時,Morse勢能取得最小值ϕ_min=-ε。

圖1(a)顯示LJ勢能和Morse勢能的曲線。當兩個原子靠的過近時,原子之間的斥力會將兩個原子排斥開;當兩個原子裡的過遠時,原子之間的引力會將兩個原子拉回來;恰到好處的位置是能量最低的位置,即平衡位置;當兩個原子之間的距離足夠遠,勢能趨向於0,說明兩個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了。

圖1,(a)LJ勢能和Morse勢能的圖像。(b)John Edward Lennard-Jones爵士,劍橋大學理論化學教授(c)Philip Morse,MIT物理學教授。

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LJ勢能和Morse勢能幾乎不適用於大多數固體晶體,只可以用於描繪稀有氣體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為了描繪固體晶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者在二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更為複雜且實用的模型。例如描繪金屬晶體之間相互作用的embedded atom method(EAM)勢能,描繪碳族晶體相互作用的三體勢能(three-body potential)等。

EAM勢能的基本思想是,想像將一個原子從周圍的環境中扣除出去,這一過程對系統能量的變化。那麼同樣地,將這個原子鑲嵌迴環境之中,這一能量變化就是系統能量的增量。由此思想得到EAM勢能的方程形式,在根據實驗數據或者第一性原理的計算結果擬合這條曲線得到能量參數(這一擬合過程本身就是順序多尺度模型的思想)。

碳族晶體的原子可以排列成鑽石結構(diamond structure),如金剛石、單晶矽等。原子之間呈109°28』的夾角。因此,需要三體勢能來控制這個角度時使得能量最小。最常見的三體勢能為Stillinger-Weber potential(SW),其能量形式與二體勢能相似,只是加入了三體能量形式。同樣需要擬合實驗數據或第一性原理的數據來得到材料參數。

高分子材料分子動力學模擬中的力場

高分子材料分子動力學模擬之中,勢能方程的能量形式更為複雜,這種勢能方程被稱為力場。力場中的能量形式包括兩類。一類是共價鍵作用(covalent interaction),包括雙體作用,即分子鏈的拉伸;三體作用,即分子鏈的彎曲;四體作用,即分子鏈的扭轉;第二類是長距離相互作用(long-range interaction或non-covalent interaction),包括範德華力相互作用(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和庫倫力相互作用(Coulomb interaction)。系統的總能量就是這些相互作用勢能的綜合。圖2顯示了力場中存在的這些相互作用。

根據精度和實用性,學界也存在這不同的力場模型。總結下來,力場的發展大概分為以下三個方向:(1)第一個方向,力場追求普適性而犧牲對特定材料和問題的精確性。例如 Dreiding FF就屬於這個類別,其共價鍵相互作用的能量形式都為簡單的二次方程;(2)第二個方向,力場追求對某種特定材料和問題預測的精確性,但犧牲了普適性。例如,適用於生物力學的AMBER FF,OPLS FF都屬於這個類別;(3)第三個方向,在追求高精度的同時,也追求在一定範圍之內的普適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這類力場往往選取複雜的能量形式,同時用第一性原理所得到的數據來擬合出材料參數。有些甚至還會加入不同種共價鍵作用耦合的高階項。由於能量形式的複雜,這類力場的計算效率會相對較低。這類力場包括COMPASS FF,和PCFF等。

圖2(a)bond stretching(b)bond bending(c)dihedral interaction(d)improper interaction(e)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f)Coulomb interaction.

溝通兩種尺度的橋梁

溝通兩種尺度的橋梁是運動學(kinematics)和均一化(homologation)。運動學決定了微觀尺度的模型如何根據宏觀尺度來變形,均一化決定了宏觀尺度如何使用微觀尺度計算反饋而來的信息。運動學和均一化在不同的多尺度模型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往往需要做一些合理的假設來完成這一步驟。在做多尺度研究時,研究者需要非常注意運動學和均一化的過程,對做出的假設也需特別注意,否則,所謂的多尺度模型將只是華而不實的臆想而已。

柯西—波爾近似(Cauchy—Born rule)是針對晶體材料運動學的一種常見方法。在該運動學近似中,微觀(小尺度)晶體材料的晶格根據宏觀(大尺度)的變形梯度(deformation gradient)來變形。並根據變形後的原子位置,結合一個選定的勢能方程,計算出SED返還給宏觀尺度的模型。這裡只提供一個關於柯西—波爾近似的簡單描述,將來筆者會專門出一篇文章詳細的介紹柯西—波爾近似。

圖3,柯西—波爾近似(Cauchy—Born rule)

RVE(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是一種常見的均一化形式,如圖4所示。原始材料為各向異性材料(heterogeneous material),我們可以通過選取足以代表該材料局部特徵的RVE為基本單元,來實現材料在大尺度下的均一化,進而宏觀上把它看成等效的各向同性材料(equivalent homogeneous material)。這其實是一種疊加原理(superposition),即「宏觀各向異性材料=微觀RVE+宏觀各項同性材料」。當然,這一均一化過程必然會丟失掉一些信息,而研究者需要巧妙地選取RVE,以保證重要的信息不至於丟失。

圖4,基於RVE的均一化方法。

小結:在多尺度模型中,在宏觀和微觀尺度需要選取不同的模型,運用不同的計算方法,例如宏觀尺度的FEM和微觀尺度的MD,MS等。而使兩種尺度的不同模型和信息可以相互交流的關鍵,是運動學和均一化。在不同尺度上選取合理的模型,在運動學和均一化過程中做合理的假設,是保證多尺度模型有效性的關鍵。

本專欄的目的

本專欄旨在向廣大力學研究者介紹多尺度模型研究的歷史和進展。文章類型包括(不限於)以下幾種:

1) 介紹多尺度模型的經典書籍和論文

2) 介紹多尺度模擬的開源工具

3) 追蹤多尺度模擬和計算論文的最新熱點

4) 多尺度模型領域大牛的學術綜述

訂閱費:198元/年(118.8元/半年)

專欄地址

材料人正在誠邀計算模擬、分析測試方面的人才入住開設專欄,歡迎聯繫

相關焦點

  • #計算專欄#多尺度模型簡介What? Why? How?
    更重要的是,只有我們從分子尺度出發,研究微觀尺度的粒子相互作用對宏觀材料屬性的影響,在搞清楚原理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力學模擬,才可能真正形成對其力學性質的洞見,避免在現象學模型這個「黑盒子」裡盲人摸象。因此,多尺度模型(multiscale modeling)營運而生,成為力學模擬和計算的熱門方向。
  • 2018•美國紐約•世界計算力學大會「近場動力學與多尺度方法」專題研討會等你來喲!
    歡迎您參加WCCM2018專題研討會MS315:Peridynamic theory and multiscale methods for complex material behavior世界計算力學大學
  • 新計算力學方法:交大團隊建立軸對稱問題力學分析模型
    近場動力學理論作為對經典力學理論的重構,以積分運算代替傳統理論中空間偏微分運算,從而可以自然地描述和求解傳統理論難於處理的非連續性問題。該理論自問世以來,不斷被擴展應用於不同材料在不同載荷條件下的斷裂失效問題。在常規「態」基近場動力學框架下,也已從早期的三維模型發展出二維平面應力和平面應變模型。然而,有很多涉及斷裂失效的問題同樣表現出明顯的軸對稱性,而軸對稱問題在近場動力學領域的研究幾乎未見發表。
  • 機械力學原理:單自由度機械的等效力學模型計算分析
    等效力學模型研究方法:簡化機械系統—等效的單構件力學模型運動微分方程的建立求解舉例:高速衝槽機(六桿機構) 複雜系統轉化為等效力學模型的方法 : 轉化前後等效構件與原系統動能相等;等效力與外力做功相等 將複雜的機械系統等效轉化為只有一個等效構件的等效力學模型。 通常將作定軸轉動或直線平動的構件作為等效構件,實用中大多以主動件作為等效構件。 將決定等效構件的轉角或位移作為機構的廣義坐標。
  • 2010年多尺度材料計算模擬國際會議在金屬所召開
    作為「2010年金屬所材料周」的重要學術活動之一,2010年多尺度材料計算模擬國際會議於7月5日至8日在金屬所隆重召開。會議組委會主席、金屬所楊銳副所長主持了開幕式,葉恆強院士代表金屬所致歡迎辭,他回顧了我國計算材料科學的發展歷程,介紹了與材料計算相關的國家科技計劃,展望了該領域的發展前景以及計算材料學在材料研製與工藝改進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潛力。
  • 2013諾貝爾化學獎 圖解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多尺度模型的重要性
    當地時間10月9日,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瑞典揭曉,猶太裔美國理論化學家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學化學家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因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而分享獎項。
  • 論文推薦:中國大陸GPS速度場的球面小波模型及多尺度特徵分析
    、北方向多尺度速度場。速度場研究方面,文獻[7]採用歐拉矢量法研究了中國大陸速度場,並給出了相關結果;文獻{8}採用基於歐拉矢量的自適應擬合推估模型對中國大陸速度場進行解算,該方法可以顧及位移場的整體變化趨勢和局部運動特徵,提高水平運動速度場的計算精度;還有多面函數擬合法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不能對速度信號進行多尺度分析。
  • 2018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暨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大會
    8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暨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大會第一輪通知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是我國力學界每兩年一次的綜合性學術盛會,是廣大力學科技工作者們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2018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暨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大會將於2018年8月19-23日在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學會主辦,河海大學、江蘇省力學學會承辦。作為十朝古都,南京是中國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公元229年起,曾先後作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的首都。
  • 流體力學野史
    圖7:渦粘模型  布西內斯克正愁著自己提出的虛擬貨幣變現問題,一向務實的德國土財主普朗特帶著混合尺度模型直接將他的虛擬貨幣完全套現。基於以上分子動理論計算過程需要確認每個粒子在空間位置的速度和速度分量,並且計算時間步長也需要小於粒子的碰撞頻率(1E-12s)。如此龐大的計算量使得分子動力學無法處理大尺寸問題,因此需要統計數學方法來橋接微觀和宏觀世界。上帝首先派麥克斯韋來解決這個問題。。。  麥克斯韋覺得研究分子在三維空間複雜分布是走進了死胡同,把關注點換成運動分子在不同速度分布的概率就好辦多了。
  • 「炒菜式」材料學與「計算」材料學丨科普矽立方
    圖3 計算材料學的研究尺度(圖片來自網絡)計算材料學的研究方法計算材料學可以利用不同的模型和計算方法,從不同尺度與時域研究材料的結構演化及其與性能的相互關係具體的計算方法很多,從空間尺度的不同,分為微觀尺度、介觀尺度和宏觀尺度。微觀尺度(原子尺度及小於晶粒尺寸),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可以通過電子態密度(Density of Electronic States,DOS)、巴德電荷(BaderCharge)以及局域電荷密度等很好地將電子信息與材料性能和結構聯繫在一起。
  • 材料力學尺度效應研究獲重大進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生餘倩,在導師孫軍教授、肖林教授,和該研究中心教授馬恩、單智偉的悉心指導下,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李巨、丹麥瑞瑟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對微小尺度金屬單晶材料中的孿晶變形行為及其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了單晶體外觀尺寸對其孿晶變形行為的強烈影響,以及相應材料力學性能的顯著變化
  • 【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能源科技專家團服務企業創新公益大講堂第六講——採礦巖層多尺度破壞力學
    學會邀請12位知名專家、學者、企業高管就能源科技領域的前沿理論和應用實踐進行分享,已成功舉辦了八期,累計在線瀏覽及觀看達7萬多人次,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  本期能源科技專家團服務企業創新公益大講堂--採礦巖層多尺度破壞力學,由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院長左建平教授為我們分享。
  • 自動化所提出基於腦功能影像時間序列的多尺度卷積循環神經網絡模型
    功能連接矩陣可以視作是一種對原始fMRI序列便捷的人工特徵提取方法,而其中的時序動態變化信息並沒有被充分地利用到分類中,如能將此部分損失信息加以有效利用,則對於提高fMRI的分類診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循環神經網絡模型(LSTM, GRU等)以其優秀的非線性隱狀態建模能力,在序列分析領域的性能普遍超過了傳統的線性模型。
  • 物理教育-量子力學(9)
    通過解析包括了所有相關的原子核和電子的多粒子薛丁格方程,可以計算出該原子或分子的電子結構。在實踐中,人們認識到,要計算這樣的方程實在太複雜,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只要使用簡化的模型和規則,就足以確定物質的化學特性了。在建立這樣的簡化的模型中,量子力學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在化學中非常常用的模型是原子軌道。
  • 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暨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大會2018
    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暨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大會2018將於2018年8月19-23日在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學會主辦,河海大學、江蘇省力學學會承辦。在此我們誠邀從事計算力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專家、同行以及在讀研究生,積極投稿並相聚南京,以全面展示近年來華人學者在計算力學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與成就,進一步促進計算力學的發展和工程應用。
  • 第十二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12) 會議紀要
    會議由南方計算力學聯絡委員會、江蘇省力學學會聯合主辦,武漢大學承辦,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單位協辦。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方計算力學聯絡委員會主任、河海大學章青教授和武漢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院長劉泉聲教授擔任大會主席。來自南方15個省(市)以及北京、大連、哈爾濱、長春、蘭州、石家莊等地的270餘位代表出席了會議。
  • 流體力學主要理論模型
    由於方程的非線性特徵及方程中變量的互相耦合,使得求解這種一般的方程組幾乎成為不可能,因此還必須根據具體問題的特點抓住問題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方面,必要時作進一步的假設、簡化和近似,設計出一個合理的理論模型。以下列出流體力學主要的幾種理論模型,供讀者參考。
  • 助力頁巖氣高效開採,納米尺度下有機質的力學性質研究應獲更多關注
    如何準確測定地層條件下頁巖這種非均質地質材料的力學性質是近年來實現頁巖氣高效開採的難題之一。頁巖內部組分的複雜性以及有機質的富集,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納米尺度下物質的力學性質研究。王曉蕾等人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2期刊發了《頁巖有機質納米力學性質研究進展》一文,基於近年國內外關於頁巖有機質納米力學性質表徵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進展,總結了目前常用的表徵技術、力學性質主要特徵及主控因素,並提出了「多尺度」「多技術」「多角度」「多學科」等工作設想與建議。
  • 河海大學黃丹教授當選為中國力學學會第九屆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副...
    未來網高校頻道7月2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王磊)近日,中國力學學會召開第十一屆理事會第三次常務理事會議,審議並通過了第九屆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名單。河海大學力學與材料學院黃丹教授當選為新一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 力學的科學有多少種?
    本文借鑑廣泛採用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以下簡稱《中圖法》)中所研究的力學分支學科,以及對計算機數值方法解決各分支學科力學問題做綜合介紹,以幫助讀者對力學體系的架構有清晰的認識,並且能夠理解計算機數值方法作為極其重要的研究手段如何求解紛繁複雜的物理問題。現代科技領域研究的三個重要方法是科學試驗,科學計算及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