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6:利用「執行意向」影響自由意志

2020-12-06 財經小揭秘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認知革命從「冷」認知轉向「熱」認知(關注動機、情感關係),出現了大量關於目標以及目標定向行為的理論和觀點。從相似性出發,可以將其歸為兩類:一是目標內容理論,二是目標追求過程中的自我調節理論,該理論關注於人們如何克服實施目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嘗試解釋自我調節策略在目標對行為影響過程中的作用,筆者嘗試利用未來綁架+執行意向來影響用戶行為,讓用戶完成軟體升級,app評分,反饋需求等行為。

本文金字塔結構如下圖所示:

一、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實驗1:未來綁定實驗

(1)實現描述。研究者請受試者思考一份提案:為了控制石油的消耗,每加侖油價應當上漲20美分,一半受試者看到的提案是這項提案應該立即執行,另一半受試者看到的提案應當四年後執行。

(2)實驗目標。當需要說服人們改變行為時,是讓他們立刻做出改變,還是讓他們將改變放在未來的某個時段(這種改變需要從根本上對用戶有好處),這種差異對用戶的行為和決策對用戶會產生哪些影響。

(3)實驗結果。看到立即執行的那組研究對象只有26%的人支持提案,4年後執行組中,40%以上的研究對象支持油價上漲。行為科學家託德.羅傑斯與馬克斯.巴澤曼還在慈善捐款和健康生活領域做了類似實驗,均得到類似結果。

實驗2:美國大選投票實驗

(1)實現描述。如何影響美國選民的投票行為,研究人員戴維.尼克森和託德.羅傑斯進行一系列實驗。通過提前拜訪有資格的選民,為其提供幾套不同的動員信,來觀測2008年總統大選中,選民的行為改變。

標準版動員信。提醒人們大選即將來臨,投票是一項重要責任,藉此鼓勵人們參與投票。

自我預測版動員信。內容與標準版一致,增加了一個問題,問人們是否願意投票,並預測自己是否會參與投票。

投票計劃版動員信。與自我預測版一樣,為願意參與投票的用戶增加了三個問題,你會在什麼時間投票?你從哪兒出發?你預先會做什麼準備?這幾個問題可以幫助用戶預測和規劃投票當天的活動具體計劃。

對照組。研究人員沒有與擁有投票權的用戶有任何接觸。

(2)實驗目標。通過對比觀察四組信息,分析執行意向對投票結果的影響。

(3)實驗結果。投票計劃版最有效,選民實到率比對照組高處4個百分點,當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合格的投票人時,投票計劃版效果比觀測組實到率高出9.1%。

實驗3:流感育苗接種實驗

(1)實現描述。行為科學家凱薩琳.米爾克曼和同事們在一家可以免費為員工注射流感育苗的大型公司展開了一項研究,在這個實驗中,所有可以打育苗的員工都受到了一封提醒信件。

第一個版本,通知郵件,無需員工填寫信息;(觀測組)

第二個版本,員工需要寫下他們準備打疫苗的日期;

第三個版本,要求員工不僅要求收件人寫下日期,還要寫出具體時間。

(2)實驗目標。觀察用戶填寫執行意向後,用戶行為是否發生改變,執行一項與執行細節計劃是否相關。

(3)實驗結果。填寫日期組比觀測組實際接種比率搞出1.5%,填寫日期和時間組比對照組實際接種比率搞出4.2%

二、實驗原理

」立刻馬上「,「不遠的將來」和「遙遠的未來」在人們心中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距離當下越近,人們越會從是否「願意做」角度去思考是不是改變行為,而距離當下較遠的將來和未來,會讓人們從是否「應該做」角度去思考問題,決定未來是否應該做出某些行為。

執行意向(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最早由Gollwitzer(1993)提出。該概念自提出至今20多年來,在實驗室、健康、教育、環境、宗教等領域中都得到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執行意向是行動階段模型(the model of actionphase)中一個核心概念。行動階段模型認為,目標追求過程可由四個不同的但又連貫的階段構成。在每一個階段,人們都面臨一個在質上有區別的任務,每一階段任務的順利完成才能導致目標的實現。

第一是前決策階段,個體依據通達性(accessibility)以及渴望性(desirability)的評價標準對各種欲求(wish/desire)進行評價,以決定是否將某個欲求確定為目標,即形成目標意向(goal intention);

第二是前行動階段,個體針對目標來制定一個關於時間、地點以及如何來執行行動的計劃,即形成執行意向;

第三是行動階段,該階段目標定向行為將導致預期的結果;

第四是後行動階段,個體通過比較達成的結果與自己原本的期望來評價目標成就。

依據行動階段模型可知,執行意向是個體追求目標過程中一個重要階段。 執行意向的具體形式是:如果遇到情境Y那麼我會採取行動Z以達到目標X。例如,如果走到通往工作室的電梯入口時,那麼我會走樓梯而不是搭乘電梯,以達到多運動的目的。

未來綁架+執行意向+承諾一致=改變用戶行為。

不讓用戶做立刻改變,但是讓他做中長期後的改變計劃,並且將承諾公布出去,完成公開的承諾。

三、實驗與工作場景結合

1,儲蓄一定程度上可以極大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人們往往不願意用今天的收入為很多年後的生活做儲蓄,可以發起明天多存點兒活動,號召上班族將未來加薪的一部分存入到養老金,大家都知道為了老年應該儲蓄,所以將時間推遲到未來讓上班族更容易接收,做出應該這麼做的決策。

2,安裝寬帶,有線電視和手機合約套餐等公共服務,為了讓顧客拿到最有吸引力的合同條款,通常會制定18-24個月服務計劃,看到這些即時生效的合約,一些顧客會產生抗拒心理,因為注意力放在了立刻支付的具體成本。是否可以考慮合約或服務設置3個月的體驗期,無異議則3個月後默認自動生效,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用戶立刻為18-24個月服務做決策的焦慮。

四、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樣例1,線下活動參與

互動吧和活動行等活動類APP中每個周末都有大量活動,其中不少活動是免費報名參加的,線下活動一定會考慮報名用戶是否如期而至,需要考慮如何防止用戶爽約。筆者帶著大家開開腦洞,用到上文中提到的未來綁架+執行意向+承諾一致。

如果會議或活動距離當下較遠,那麼可以考慮在活動詳情中強調參與活動的意義,前文分析過,距離當下較遠時人們更多的會考慮應不應該報名參加,而不是是否願意參加。完成購票後可以增加一句說明,「您的頭像將會在會議當天大屏幕上展示出來,願您能在活動中認識更多的朋友」!變相製造公開承諾的場景。還可以考慮通過分享朋友圈才可以獲取免費門票的審核,最好能讓用戶通過朋友圈完成公開承諾。在活動前2-3天提醒用戶,告訴用戶有326名行業專家確認參加活動(誘發從眾行為),xx您曾在x月x日決定參加xxx活動(承諾一致),活動將在三天後開始,請提前規劃您的行程+形成規劃表單(執行意向)。簡易線框圖如下所示:

如果活動距離當下比較近,需要強調活動中你會獲得什麼,活動抽獎,大咖幫你解決問題等,引導用戶心智中出現我願意參加這個活動的想法,直接為用戶提供前往計劃入口,並且每天同步一些會議和活動的彩蛋。

樣例2,app評分

為APP評分可以影響應用在排行榜中排位,現在通用的做法是通過語言暗示如「殘忍的拒絕」,通過文案讓用戶不忍心不去打分,但是這種方法見的多了,用戶也會直接無視,體驗了一下,安卓應用,打分流程,點擊評分後,需要選擇應用市場,如果應用市場沒有註冊還需要再重新註冊帳號,點擊評論標籤,點擊評論,如下圖所示:

經歷這四步還給好評的用戶真的是真愛粉。筆者嘗試思考如何通過文案設計,讓用戶更願意為應用打五星或添加評論。先來說一說用戶為APP打分的場景,很多APP設置了評分機制,筆者建議利用《影響力》中的互惠原理,當APP為用戶提供服務後,彈出打分標籤,如領取紅包之後,投資回款之後,完成籤到任務之後,領取免費虛擬道具之後等,總而言之就是在給於用戶之後讓用戶產生互惠的行為動機,進而為app打分。

再從引導打分或評論設計來看,可以設計幾個半分,通過A/B測試,選出最優方案,筆者以摩拜單車為例,腦洞兩套方案,大家也可以結合上文中的執行意向+未來綁定來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設計嘗試。作為A/B測試,觀測用戶直接添加好評的的數量,觀察點擊一周後或者再騎行20公裡的用戶後續到期的行為數據,即可評估測試版與對比組哪個效果更優。

樣例3,外賣添加評論

添加評論可以增加平臺的活躍度,促進新用戶產生信任,利用新用戶從眾的心理引導用戶行為,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評論的場景,評論很容易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受到傷害的用戶瘋狂吐槽和謾罵,一種是買家刷的無底線好評,而多數用戶更偏向於默默吃,最多就是拍照發布朋友圈,大眾點評通過紅包引導用戶消費後打開應用,很多時候騎手送餐都會說一句幫忙打一個五星好評,好評對於騎手會有額外獎勵,但是用戶這一側主要靠的就是自覺和一種互惠心理,邏輯上與京東的物流配送有點像,還記得以前的文章中提過,京東快遞小哥的打分贈送虛擬禮品就是利用了互惠原理,這種互惠是一種人類的普遍本能,但是需要高效的交互引導用戶快捷高效的為快遞小哥打分評論。是否可以考慮贈送給用戶餐巾紙,餐巾紙上添加二維碼,使用外賣APP掃碼可以進入當前訂單評論頁面,也可以將面巾紙外包裝設計成紅包樣式,由快遞小哥親自發紅包,用戶的互惠心理會更容易被調動,快遞小哥們的統一話術,:「這是我贈送給您的外賣餐巾紙,您可以XX掃碼給我打個好評,希望您用餐愉快!」

五、結束語

心理學是關於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研究,其核心目標是描述,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並控制發生的事情,希望此文對您有所幫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後續會持續更新從心理學實驗思考網際網路產品設計方法論內容。

相關焦點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一、前言前文中,筆者介紹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方向,追本溯源,我們再來看看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目的。心理學是關於個體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研究,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
  • 有一種錯覺叫自由意志
    另一方面,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崴格納爾採用心理學行為實驗方法證明個體對於自由意志的體驗是一種錯覺,並不是對現實的真實反映。實際情況是在進入音樂之後,假被試聽到的指導語與真被試是不同的,當真被試停下時,指針就只由假被試控制著達到目標物,真被試在這個階段就有可能體會到虛假的控制感——這裡可以延伸被理解為虛假的自由意志體驗。研究發現,在改變真假被試停下的時間差(10s或1s等)之後,隨著間隔時間的減少,真被試對自己要指針停下的意向的評分就越高。
  • 自由意志的產生:突現
    本文是心理學著作《誰說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學解讀》的讀後感。自由意志是哲學領域最為飽受爭議的話題之一。有很多人拒絕承認自由意志,無論是科學意義上的萬事萬物的演化都可以寫成一個方程式,還是玄學意義上的世道輪迴,一切命中注定,他們都否認自由意志的存在,或者說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
  • 你以為的自由意志並不自由
    接下來是第三站:你以為的自由意志並不自由,自由只是人類編織的幻象。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會認為,除了受到脅迫或者是患上了心理疾病,我們都擁有自由、自主地做出決策與選擇的能力,就是說我們是相信「人有自由意志」的。
  • 中科大實現基於人類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本報合肥5月13日電  (記者孫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日宣布,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基於人類自由意志和超高損耗下的貝爾不等式檢驗,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全球合作,利用超過10萬人的自由意志產生的隨機數進行了量子非定域性檢驗,相關成果5月10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 人有自由意志嗎?
    在宗教範疇,自由意志意味全能的「神」或某種神秘力量並不以其力量掌控個人的意志和選擇;在倫理學,自由意志意味個人在道義上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心理學,自由意志意味心靈控制身體的部份動作;在科學領域,自由意志意味身體的動作
  • 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機器將統領一切
    近年來一些心理實驗表明人類的自由意志可能是幻覺,為何這麼說呢?其實,這個觀點可能是錯誤的,因為首先,近年來有關意識的一系列心理學實驗表明,所謂的自我其實有兩個,一個稱為陳述型自我,一個稱為體驗自我;所謂的自由意志不過是陳述型自我給自己編的一個故事或表象而已。
  • 《發條橙》:一部關於自由意志的電影是如何體現社會的強決定論?
    Y老師翻遍了絕大多數的書評和影評,絕大多數的解析都是在質問個人的自由意志和社會的集體意志之間該如何平衡?由此來批判影片中這種「實驗」對人自由意志的侵犯。但是這種觀點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 一個有缺陷的實驗如何「證明」自由意志不存在
    19世紀末最狂熱的唯物主義者之一的T.H.Huxley,將人形容為沒有自由意志的「有意識的自動機」。正如他1874年解釋的那樣:「意志並不屬於因果關係。我們稱為意志的感覺不是導致自主行為的原因,而是作為直接原因的大腦狀態的標誌。」
  • 你相信人類有「自由意志」嗎
    對自由意志的爭論如此有趣,而又如此糾結,它是哲學家無法繞開的話題;然而對心理學家而言,他們或許看透了這是一場沒有結論的爭論,不由自主地將注意力集中到那些更為實際的方面。他們關注:相信「人有自由意志」的信念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自由意志存在的原因。
  • 哲學上講的自由意志,為什麼科學難以反駁?
    有不少人其中包括一些科學家認為科學實驗已證明人類沒有哲學家所說的自由意志,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一位哲學教授Alfred Mele曾經寫過本不足一百頁的小書《為什麼科學沒有反駁自由意志?》Mele是位重視科學的哲學家,這在他大量的著作中可以明顯看得出(Mele 著有十一本書和超過二百篇論文,編了六本書);他不是要論證科學根本上不能證明人類沒有自由意志,他在這本小書要說明的只是:到目前為止,沒有科學實驗能證明人類沒有自由意志,而且是「距離證明很遠」,並非「有頗強的證據,只是未到證明的程度」;至於將來會不會有科學實驗能證明人類沒有自由意志,Mele 的態度是開放的。
  • 自由意志和決定性不矛盾?你比你想得更美|神經周周發Vol.27
    《西部世界》第三季拉開帷幕,在討論自由意志是否免費之前,是不是應該先討論它存不存在?觀察身體時,我們也許會覺得自己不夠美,別人非常美?本期神經周周發,我們將從身體討論到心靈。其實,「勞逸結合」這種學習小貼士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了;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也有許多實驗驗證分散學習任務對學習的益處。然而,這些研究的大多數只包括實驗室條件下的學習過程,或許無法真正為現實情況提供參考:與現實相比,實驗室設計的學習任務往往更加簡單、學習模式更加固定、時間跨度更小。
  • 細思則恐,如果「自由意志」是假象,宇宙法則的真相又是什麼
    這就引申出來一個問題,自由意志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如果自由意志是一個假象,那是不是說人生所有的選擇其實是事先安排好的,也就是說命運天註定呢?這個話題咱們還得從一個重要的實驗說起,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有關人的自由意志的實驗,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班傑明.李貝特組織實施的。這個話題咱們還得洞一個重要的實驗說起,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有關人的自由意志的實驗,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班傑明.李貝特組織實施的。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從《西部世界》中的心智之辯談起
    你是因何原因,做出了其中一種選擇,是偶然,隨性還是所謂的「自由意志」?你也許從未懷疑過自己的選擇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也從未懷疑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從未質疑自由意志的存在。自由意志究竟是進化的選擇還是主觀的騙局?
  • 自由意志是錯覺,潛意識是算法,人類是被創造出來的虛擬角色?
    之前咱們有文章專門聊過一個話題——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在那篇文章中咱們先介紹過一個關於人的自由意志的著名實驗。這個實驗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班傑明.李貝特組織實施的。這個實驗是通過研究神經信號與意志行為之間的關係來證明自由意志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客觀存在。
  • 自由意志的死亡會毀滅我們的法律跟道德責任嗎?
    科學證據否定自由意志(1):心理學證據自由意志似乎是顯然的事實,甚至是不需要多費唇舌辯護的廢話。但自從人類開始進行哲學反思、科學家加入論辯戰場後,它卻變得岌岌可危。一些頂尖科學家相信他們已經掌握充分證據,證明自由意志實際不存在。
  • 如果量子有自由意志,那麼是不是人工智慧也可以有?
    構成自由意志的主要架構包括多種方面,舉例而言,在宗教範疇,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全能的"神"或某種神秘力量並不以其力量掌控個人的意志和選擇;在倫理學,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個人在道義上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心理學,這意味心靈控制身體的部份動作;在科學領域,自由意志可能意味身體的動作,包括大腦在內
  • 自由意志不存在?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幾條線索,有的線索還相當令人不安。具體來說,我們認為人們一旦喪失了對自由意志的信仰,社會組織就可能分崩離析。 刑期應該更短?不過,我們的有些實驗卻得出了比較溫和的結論:一個不再相信自由意志的社會,在懲罰性上會有所減弱。
  • 中科大實現基於人類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性檢驗—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張強、陳宇翱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基於人類自由意志和超高損耗下的貝爾不等式檢驗。他們在上述研究成果中,首先提出了基於人類自由意志、在地球-月球之間開展貝爾不等式檢驗的方案,發展了GHz亮度的糾纏源和高時間分辨探測系統,實現了超高損耗下的人類自由意志參與的貝爾不等式檢驗,該成果於4月5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與世界上多個研究小組合作,通過「大貝爾實驗」(Big Bell Test)國際合作的方式,利用超過十萬人的自由意志產生的隨機數進行了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 自由意志,很可能只是錯覺
    其中一些神經科學家相信,自己的實驗表明,人類對於自由的主觀體驗可能僅僅是一種錯覺。下面就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你可能沒有自由意志?的確,從歷史角度講,哲學家對於這個話題有不少話說。根據科學的大腦實驗的初步結果,思想似乎在人真正意識到各種決策之前就已經做出了決定,有時候這個時間差還很顯著。這一觀察結果令人不安,並讓一些神經科學家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人對自己的選擇的控制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至少就某些基本的動作和任務而言是這樣的。但與此同時,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此確信不疑。也許,得再過一些時間才能真正證明自由意志是一種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