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5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近期很多餐飲商家和消費者響應的流行風尚。在商家紛紛推出「小份菜」等商品時,消費者也比以往更加注重打包。
    這時候,冰箱作為保存飯菜的重要設備,利用率更高了。只不過,雖然冰箱能一定程度保險,但卻不能被視為「食物保險箱」。專家表示,吃不了的食物不能往冰箱一放了之。
    隔夜菜存在著什麼樣的健康風險?冰箱裡會滋生哪些細菌?什麼食物不能放進冰箱?
    先密封再放冰箱
    把剩飯剩菜放進冰箱分幾步?
    分三步嗎?打開冰箱門、把飯菜放進去、把冰箱門帶上,這三步?
    這就太簡單粗糙了。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專家委員會成員阮光鋒指出,不少人覺得食物放進冰箱,溫度降下來就好了,不太注意密封保存。這是大家最容易碰到的一個誤區。實際上食物不密封保存是非常容易腐敗變質的。一方面,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不光我們人類喜歡,外界的像細菌、蟲子也是覬覦已久,如果不密封保存就很容易滋生細菌,甚至生蟲子。另一方面,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其實也很脆弱,如果不密封保存,就很容易發生一些不良的生化反應,影響食物的口感,比如不注意密封保存食用油就很容易發生脂肪的氧化產生哈喇味,堅果果乾就很容易吸收環境的水分受潮,黴菌還會找上門來。
    所以,暫時吃不了的食物最好能用保鮮膜、保鮮盒密封住,再放入冰箱。
    小心李斯特菌
    食物就算被放進冰箱也要小心細菌。冰箱的低溫並不能消滅細菌,特別是李斯特菌。
    阮光鋒介紹說,冰箱只是因為溫度低,能夠延緩細菌的生長速度,但是有一些細菌是不怕冷的,叫做耐冷細菌,在冰箱冷藏室裡面也是能夠生長繁殖的,最常見的就是李斯特菌。它在0攝氏度左右的冷藏溫度下依然是可以緩慢生長的,即使放到冰箱冷凍室裡面,一般的冷凍也不足以將李斯特菌殺死。有調查數據顯示,2/3的普通家庭用冰箱裡面有李斯特菌潛伏。這種細菌是一種致命菌,它可以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從而造成孕婦流產、敗血病、初生嬰兒腦膜炎等等嚴重的後果。
    同樣地,因為冰箱並不能讓細菌徹底消失,從冰箱裡取出剩飯剩菜再次食用時,一定要進行徹底加熱。河南省人民醫院臨床營養中心主治醫師王雯表示,要整體加熱到100攝氏度並保持沸騰狀態3分鐘以上。
    當然,最好就是在點餐和做飯時就控制一下量,儘量不要出現剩飯剩菜。要不又要打包,又要密封放冰箱,還得注意加熱的方法,中間有哪個環節做不好,隔夜的剩飯剩菜可能就會出現健康危害。
    王雯建議:「最好還是能把當頓的食物吃完。這當中主要的問題是細菌和亞硝酸鹽超標。蔬菜在剛烹飪好後,細菌含量還比較低的時候放進冰箱,而不是筷子來回翻騰攪拌了一兩個小時再放進去。筷子的翻動會促進細菌的大量繁殖。而且,室溫下存放越久細菌繁殖也越多,亞硝酸鹽含量越高。冷藏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4小時,要避免重複加熱。像饅頭、花卷、大餅這些主食,建議把它們放在冷凍層,零下15攝氏度左右可保存一周左右。而米飯和粥由於水分比較大,最好是密閉保存,放入冷藏,在24小時以內食用。」
    冰箱保鮮≠食物保險箱
    剩飯剩菜難道不是涼了之後再放進冰箱嗎?而且也有人說,熱的食物放冰箱,冰箱也容易壞掉。
    其實,不是這樣。
    飯菜做好後,溫度開始下降,當食物溫度降到60攝氏度,就有細菌開始生長;再降到40~30攝氏度,細菌就會旺盛繁殖。如果不及時密封冷藏保存,很容易腐敗變質。
    阮光鋒表示,在食品安全領域裡,我們將4-60攝氏度之間稱為細菌生長繁殖的危險區。而且實際上熱的食物放進冰箱給冰箱造成的負擔是很小的,相比可能的細菌汙染的風險,這點負擔不值得擔心。
    說冰箱不是保險箱還有一點就是,並不是什麼食物都適合被放進冰箱保存。比如一些熱帶生長的水果,溫度太低可能把它們凍傷,變褐、出麻點。
    王雯介紹說:「不適合放冰箱的比如一些熱帶水果,像香蕉、芒果這些。還有打開口的咖啡、奶粉、茶葉,因為被開口後,冰箱裡潮,有可能會讓其受潮。不如放在室外密封陰涼處儲存。」
    最後再次強調,剩菜剩飯、隔夜菜是不得已的選擇,不論是外出用餐,還是自己做飯,最好精準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