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好生活——古希臘最偉大三位思想家的終極思考

2021-01-15 上觀

一個社會,何謂美好生活?人們追求平等幸福的生活,但何謂平等,又何以幸福,卻是一個難題。據說在雅典的廣場上,蘇格拉底經常提出此類難題。人們一開始總是信心滿滿地給出答案,但在蘇格拉底的反駁與追問下,卻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知。但當人們反問蘇格拉底時,他卻總是回答說,「我也不知道」。在蘇格拉底看來,這個看似無力的回答已經足夠了——因為自知自己的無知,正是一切知識的開端。

 

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卻並未停留於此,而是在這部長篇作品中建構起完整的理論。柏拉圖之所以創作本書,同樣與蘇格拉底有關。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公民法庭提起指控,罪名是褻瀆神靈和腐蝕青年。但這些罪名只是表面的,審判的真實背景是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失敗後的內亂。這場審判的結果也讓柏拉圖對雅典的民主制心灰意冷,重新開始思考人與城邦的根本問題——何為好生活?何為理想政體?

 

什麼是好生活?

 

在《理想國》的開篇,蘇格拉底前往雅典城外的比雷埃夫斯港參加一次向女神的獻祭。比雷埃夫斯港是當時最大的港口,也是雅典海軍的基地。由於海軍更多依靠第四等級的力量,因此這裡也被視作民主派的大本營。對於蘇格拉底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所以他看完獻祭就要趕回城,但卻被一位老朋友玻勒馬霍斯「強行」留下,並帶回家中。正是在玻勒馬霍斯的家中,蘇格拉底與眾人開啟了一場漫長的對話。

 

首先出場的是玻勒馬霍斯的父親克法洛斯。在對話的一開始,蘇格拉底就出言不遜。在看到克法洛斯已步入老年後,他立即追問克法洛斯,人老了是不是很痛苦?對此,克法洛斯表現的很平靜,回應說年老也有年老的好處,雖然感官已經衰退,不能再享受美食與美色,但也因此從欲望的束縛中擺脫出來,過上了心平氣和的生活。但蘇格拉底卻不罷休,宣稱克法洛斯之所以內心平靜,只是因為有錢,並追問有錢的好處。克法洛斯也並不責怪,繼續回應說,有錢的好處就是不用說假話去騙人,也不用虧欠他人的債務而膽戰心驚。

 

這時,蘇格拉底抓住克法洛斯的這一回答,追問克法洛斯,如果有話實說和有債照還就是好生活,那麼這個定義是否完美呢?蘇格拉底舉出反例,比如,醫生有時隱瞞病情,卻可能對病人是好的;再比如,有人借了朋友的武器,但朋友卻瘋了,此時不歸還武器也可能更好。因此,有話實說和有債照還並完美的生活意義。通過這場論辯,柏拉圖試圖表明,克法洛斯並不理解美好生活的本質,而只是看到了表象。

 

在克法洛斯之後,玻勒馬霍斯繼續與蘇格拉底辯論。他繼承了克法洛斯的觀點,提出「恰如其分」的生活。玻勒馬霍斯舉例說,就是把善給予朋友,把惡給予敵人。但蘇格拉底依然不滿意,他反問玻勒馬霍斯,有沒有可能錯把壞人當朋友,而把好人當敵人?如果是這樣,那「恰如其分」豈不是幫助壞人、損害好人。通過這層論辯,柏拉圖意在強調,必須首先理解真正的「好」,掌握關於「好」的知識。在這裡,柏拉圖暗示應由有知識的人來區分敵友——顯然,哲學王的主題已隱藏其中。

 

「美好」是照顧弱者的利益

 

就在這時,色拉敘馬霍斯突然粗暴地打斷了對話。此前他一直在旁聽,並對談話的內容大為不滿;此刻他終於按捺不住,要向蘇格拉底發起真正的挑戰。在他看來,符合生活邏輯的「好」就是強者的利益。因為人們一般把合法的視作正義,不合法的視作不義。色拉敘馬霍斯的定義,顯然並不符合一般人的道德直覺,但卻包含了對世界的敏感洞察。尤其是在當時的希臘,城邦之間的相互攻伐與徵服,無不遵循強權即公理的準則。

 

但蘇格拉底決意挑戰色拉敘馬霍斯。他首先抓住強者利益的定義,質疑強者會不會誤判自己的利益,錯將有害的當成有利的,從而制定違背自己利益的法律。顯然,蘇格拉底意在再次提醒讀者,「好」的建構須以關於「好」的知識為前提。其次,更重要的反駁是,蘇格拉底宣稱,「美好」並非為了強者利益,而是為了照管弱者的利益。比如醫生的技藝是為了病人的健康,牧羊人的技藝也是將羊養的肥壯。以此類推,統治者的技藝也是為了照管百姓的利益,讓人民安居樂業。

 

但這種論證著實令人生疑。醫生治病真的都是為了病人麼?難道不是為了賺錢?或是為了個人的名聲?如果說有的醫生確實是為了病人好,但這世上真有牧羊人是真心為了羊好麼?把羊養的肥肥壯壯,不就是為了賺更多錢麼?要理解這個問題,必須注意,在與色拉敘馬霍斯的論辯中,蘇格拉底反覆強調,他問的是「真正」的醫生和牧羊人。這裡的「真正」,意指最好的、最完美的。回到柏拉圖的理念論哲學中,蘇格拉底所追問的也並非現實中的醫生和牧羊人,而是醫生和牧羊人的完美「理念」。現實中的醫生和牧羊人總是有缺陷的,但蘇格拉底卻執意要追問人們心中公認的最完美的醫生和牧羊人。

 

這時我們才理解了蘇格拉底的邏輯:當我們說一個醫生是好醫生時,一定是指他的醫術高明,能治好病人的病,而非能賺錢。當我們稱讚一個好的牧羊人時,也是指他的養羊技術好,而非賺錢多。儘管賺錢可能是醫生和牧羊人的目的,但卻並非判斷醫生和牧羊人的技藝完美與否的標準。反之,如果醫生只知賺錢,甚至坑害病人利益,那麼他在病人心中早已不是「真正」的醫生。一個只知賺錢,而根本不在乎羊的人,也並非「真正」的牧羊人,至多是一個精明的生意人。因此,真正的統治者,也就並非只知自身利益的強者,而應是那個一心一意都為了百姓利益的人。如此一來,通過將論題引向對完美理念的討論。

 

基於德性的分配

 

在蘇格拉底的步步緊逼下,色拉敘馬霍斯開始放棄自己的主張。於是,從第二卷開始,蘇格拉底開始討論城邦正義。轉向的原因,是因為在蘇格拉底看來,城邦同樣是一種有機體,與人的靈魂分享相似的結構。

 

城邦的建立,由三種人構成——統治者、護衛者和勞動者。在柏拉圖看來,最理想的政體是哲學王政體,即由擁有知識與智慧的人來擔任統治者。較之統治者,護衛者雖不擁有最高的智慧,但卻擁有勇敢的美德,敢於捨身為國、保衛城邦。除此之外,勞動者既缺少智慧,也不夠勇敢,但他們具有節制的美德,願意服從哲學王的統治。在蘇格拉底看來,這樣一種依據各自美德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的城邦,正是一個和諧的城邦,一個正義的城邦。

 

與城邦由三部分構成一樣,個人的靈魂亦由理性、激情與欲望三部分構成。理性是人運用計劃和推理來實現目標的能力,對應的是智慧的美德;與哲學家的位置一樣,理性在靈魂中居於統治者地位。激情是靈魂中愛好榮譽、渴求勝利的部分,對應的是勇敢的美德,同時也是靈魂中居於理性之下並輔助理性的部分。最後,欲望是靈魂中最低等的部分;較之統治者與護衛者,城邦中的勞動者更多是受到欲望的影響。因此,與勞動者的被統治者地位一樣,欲望也應在靈魂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

 

用柏拉圖在《斐多篇》中的比喻來說,人的靈魂就是一駕馬車,理性是馬車夫,激情是一匹白馬,欲望是一匹黑馬。理性竭力把馬車往正道上趕,黑馬努力將馬車拉向邪路,而白馬則努力幫助馬車夫。如果理性能夠成功的支配激情與欲望,並使之處於和諧狀態。一個激情與欲望受到理性制約的人,在生活中也自然不會去做欺騙、違約或背叛朋友的壞事。

 

回到歷史中,在當時的希臘世界,每種政體都有各自的「應得」。比如,貴族制的「應得」是血緣,官職也依據血緣分配;在寡頭制中,「應得」是財富,根據財富多少來劃分公民的等級與權力;在民主制中,「應得」是自由民的身份,權力應由全體公民平等分享。但在《理想國》中,所有這些傳統的標準都被否定,唯一的標準就是人的德性與品質,職位的分配也同樣依據德性——有智慧的人居於統治者,勇敢的人擔任護衛者。

 

站在今天的視角,柏拉圖過於抬高理性與知識的地位,並輕視勞動者的美德與品質。但如果放在歷史的語境中看,較之過去以血緣、財富、自由身份來分配職位的種種做法,柏拉圖所倡導的依據人的內在德性來分配政治權力的美德正義觀,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亞里斯多德的延伸

 

在繼承柏拉圖的基礎上,亞里斯多德提出「美好」是平等的分配,但這種平等卻並非單一的標準,而是數量平等與比例平等的混合。

 

亞里斯多德的例子是分配笛子。假設要組建一支演奏笛子的樂隊,但笛子的音色有好有壞,演奏者的水平也有高有低,那麼應當如何分配笛子呢?音色最好的笛子應分配給誰?對此,有人會認為最好的笛子應分配給水平最高的人,這樣有助於演奏出優美的音色;也有人建議分配給演奏水平低的人,這樣可彌補其水平的不足,增強樂隊的整體效果。對此,亞里斯多德的方案是,首先,無論演奏水平高低,每位演奏者都應得到一隻笛子;其次,最好的笛子應當給演奏水平最高的人,因為這樣最有助於實現好笛子的優美音色。

 

在這裡,亞里斯多德區分了兩種平等。一種是數量平等,就是對所有人的一律平等,比如所有樂隊成員都應當得到一隻笛子,不能因為演奏水平低就剝奪獲得笛子的權利。另一種是比例平等,即依據內在品質的分配,比如演奏水平高的人應當得到好笛子,而水平低的演奏者只能得到較差的笛子。當然,對於比例平等,問題的關鍵是依據何種標準。在這個問題上,亞里斯多德堅持目的論,即以事物的內在目的為標準。既然笛子的目的是被演奏,那麼演奏水平高的人顯然最有助於實現笛子的目的。

 

因此,真正的美好生活,即社會正義不可能只是基於德性的差序正義,而更接近於亞里斯多德的兩種平等的混合。但這並非對柏拉圖的否定。在這個意義上,正義的本質是複雜的,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都堪稱最偉大的思想家,從各自的視角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理想國》對這一問題的解釋和表達,是它成為經典之作的根由。

作者為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本文根據「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系列講座的演講速記稿整理而成

相關焦點

  • 古希臘人的日常生活
    歷史常常聚焦於偉大人物的功績,古希臘歷史也不外乎這樣。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們著書立傳,筆下儘是亞歷山大大帝、荷馬和蘇格拉底。但是,在城邦中生活、死去的普通的古希臘人,從沒有領導過軍隊,沒有寫過一部史詩,或提出過新的哲學思想,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他們是做什麼的?
  • 古希臘這個學派,有三個哲學家,他們的思想影響西方2000多年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古希臘一個非常有名的哲學流派:愛利亞學派。為什麼叫「愛麗亞學派」? 是因為這個思想流派最新發源於古希臘的愛麗亞城邦。他們的三位代表人物分別是:色諾芬尼、巴門尼德以及芝諾。愛麗亞學派也沿襲了古代「師生」關係代代相傳的傳統,這三位哲學家分別也是師生關係,巴門尼德是色諾芬尼的學生,芝諾是巴門尼德的學生。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閱讀偉大的書籍
    (還會有一些簡短的章節談到兩位偉大的中國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令一本哲學著作堪稱偉大的原因在於,作者在其中對一個因好奇而得的問題給出了全面的解答。由於偉大的思想家們對一切事物好奇,他們的心智如此強大,以至於能夠造就出一列思想的列車出來,這輛車跨越開端和結局,龐大無比。他們很清楚,沒有哪個問題——甚至高屋建瓴的廣義問題——是能夠孤立地從某個方面解釋得清的。
  • 人類歷史最偉大的100位科學家
    泰勒斯:科學之祖,古希臘時期的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他是第一個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麼?」阿基米德:力學之父,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百科式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靜態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頓並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丨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
    只有少數人會思考我們如何獲得知識,或者有知識意味著什麼。笛卡爾和休謨都持有極端的立場,二人的相互論辯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的確為哲學發展帶來累累碩果。對笛卡爾來說,通過純粹的,或者說先驗的推理——例如「我思故我在」和神的存在證明——得到的知識給了我們關於現實的極為有價值的信息。而對於休謨,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東西既是我們知識的來源,也是我們認識論的局限所在。笛卡爾是極其雄心勃勃的。
  • 西方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西方人「理性的自負」是從何而來的?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哈耶克的經典著作《致命的自負》。前面我們分享了這本書的核心其實是:對理性的批判,哈耶克所說的「致命的自負」,其實就是「理性的自負」,為什麼哈耶克會有這樣的思想呢?為什麼理性會自負呢?今天我們來詳細聊聊,理性的另外一面。
  • 沈南鵬:偉大的科學家永遠在探索世界的終極問題
    雖然很多數學公式、物理公式、化學反應式已經在記憶裡變得模糊,但它們幫我構建了最基礎的邏輯和思考方式,而最終,這些都在潛意識裡被運用到職業和生活中。因此,在我看來,科學和商業確實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處。首先,科學家和企業家一樣,都是「以苦為樂」的。我曾和當年的大學室友葉軍交流,他現在是著名的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西方哲學鼻祖泰勒斯,都取得了哪些思想成就?
    需要注意的是,米利都學派不只有他們三個人,還有許多哲學家,但他們三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這篇文章,筆者將分為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其一,論述米利都三傑的主要哲學思想。其二,論述他們哲學思想的傳承。西方近代著名思想家伯特蘭·羅素(Bertrend·Russell)曾對哲學的研究對象下過一個定義:哲學是那種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學科。
  • 走進幾千年前古希臘人的日常生活,探究古希臘神話起源與文明歷史
    為了擺脫米爾提羅斯冤魂的不斷糾纏,不得不為他舉辦葬禮並進行競技會,這便是首屆的奧運會。上述的有關於奧運會的三個傳說基本上都與宙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最初的奧運會除了祭祀宙斯之外還為了紀念死去的英雄,是不允許女子參加甚至觀看的,違者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後來為了紀念女神赫拉,每隔四年也會在奧林匹斯山舉辦一場相似的女子慶典活動。任何自由人,不分社會地位高低,都可以參加比賽。
  • 古希臘體制下的哲學傳奇,米利都學派的輝煌
    他拒絕「智慧」稱號,寧願人們稱他為一位「哲學家」或者「愛智慧的人」。 我們今天稱作哲學的學科,就是對智慧的研究。有時,它又簡稱為智慧。其早期的實踐者,以聖人( wise men)、智者( sophos)或詭辯家( sophist)著稱。
  • 古希臘人如何回答我們的道德困境
    最後,西方世界的道德觀念被猶太-基督教文化深深地打上了烙印,將道德價值視為人的內在品德,並且認為存在普遍的道德義務,而古希臘是絕無類似觀念的。    古希臘道德哲學的重要階段    古代對道德的思考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第一批古希臘思想家,終於一千年之後的基督教思想盛行的5世紀。傳統將其區分為三個階段。
  • 四位思想家如何改變了美國人的思考方式
    他們是曾經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最偉大的異議者」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哲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以及另一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    在1872年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四位思想大咖短暫聚首於一個非正式的俱樂部——形上學俱樂部,他們個性鮮明,並不總能彼此認同,但其職業生涯在很多方面相互交織。
  • 身體與靈魂的和諧,古希臘公民為何能在休閒生活中「理性」運動?
    古希臘人將體育運動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追求身心的平衡發展1.把體育運動當做是生活的一部分,與生活高度融合對於古希臘人而言,體育已經滲透到思想、政治、實踐活動等諸多領域,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們將運動和生活融入在了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滲透著體育文化。2.強調身體和靈魂的和諧,追求身心平衡發展受雅思思想家的影響,希臘人追求身心的和諧,認為體育是一種彌補感性靈魂的理性和德性。
  • 坤鵬論:三位哲學大師 他們為人類指引了近代哲學的方向
    ——坤鵬論當思想的時代來臨之時,在世界各地,即使彼此相隔,甚至是隔絕的思想家也會說出相同的真理。正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百花齊放,在遙遠的古希臘,基本也是在這個時期,哲學出現並迅速發展。在《不是政治家的文學家的科學家就不是好哲學家》中,坤鵬論講到,歐洲中世紀哲學向近代哲學的過渡時期,有四位最重要的人物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們的作品相當於人類思想的催化劑。本來,坤鵬論寫完弗朗西斯·培根後,想直接跳過另外三位哲學大師,直奔笛卡爾而去。
  • 世界上最偉大的三位科學家都是素食者
    世界上最偉大的三位科學家都是素食者(圖片來源:資料圖) 譬如:物理學之父牛頓(IsaccNewton)、在水利學、光學和機械方面均有卓越貢獻的兼職物理學家達文西(LeonardoDaVinci),以及近一千年來最偉大的數學家斯力瓦薩.拉漫魯堅(SrinivasaRamanujan;1887-1920)都是素食者。
  •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15位哲學家,一生至少要讀一次(收藏)
    徵服自我的人,方是最偉大的徵服者。執著自我的人,心智將會受到幹擾。處處只考慮自我的人,將給自己帶來憂愁。鍛鍊心智的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高尚道德的訓練,第二種是高超思考方的訓練,第三種是高等領悟力的訓練。一切諸行,皆悉無常;勤行精進,切勿放逸。
  • 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心中的三位中國偉人是誰呢?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 從費曼終極學習法思考被童年治癒的一生是怎樣的
    費曼的忠實追隨者在領略到費曼之特立獨行和桀驁不馴的同時,也非常享受親近費曼思想的樂趣。更多了解這位有趣好玩的傳奇人物,強烈推薦傳記《發現的樂趣》和《別逗了,費曼先生》,其中《別逗了,費曼先生被譽為一個理科生寫給世界的情書。
  •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簡單介紹一下,軸心時代(雅斯貝爾斯,1949)指的是前800年-前200年間中國、印度、古希臘、以色列等地區幾乎同步出現了精神生命的終極覺醒,真正意義上的「人」出現了,繼之,真正的人的作品——文化經典,流傳下來了。一般認為「軸心時代」的概念1949年被提出,「軸心時代」既是一個複雜的歷史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思維的「建構」。
  •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何被稱希臘三賢 他們的思想有何特點
    蘇格拉底2、柏拉圖柏拉圖(Plato,Πλά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的蘇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