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新技術讓你親眼看到病毒如何感染細胞

2021-01-11 生物谷

2016年3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利茲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利用量子點模擬了HIV和伊波拉病毒吸附到宿主細胞進行感染的過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Angewandte Chemie上。這項研究為治療此類病毒提供了一種新方法:阻斷病毒與宿主細胞的接觸而非直接摧毀病原體。

領導該項研究的Dr Yuan Guo這樣說道:「直到現在,這些病毒如何吸附到宿主細胞上對於化學家們來說仍然是個『黑匣子』。我們雖然知道病毒能夠與健康細胞相互接觸,但是它們究竟如何結合到一起仍然是個謎。」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納米級別的量子點模擬病毒的形狀,以其作為病毒的「替身」揭示了病毒是如何結合到宿主細胞上的。量子點是一些螢光晶體,螢光的顏色取決於晶體的大小,量子點不僅可應用於電視製造,還可以作為高級螢光探針應用在生物分子和細胞成像。

利用這些發出螢光的量子點,研究人員得以觀察到病毒與細胞之間發生的物理接觸,為了讓量子點能夠與細胞結合,他們用糖分子對量子點進行了包裹,這也是研究團隊在該研究中開發的一項新技術。

研究人員表示,病毒利用蛋白與糖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吸附到健康細胞表面,單點接觸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微弱的,但是病毒能夠與細胞形成多點接觸使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得到加強,進而為病毒進入細胞提供了條件。該研究還發現之前認為幾乎無法區分的兩種糖結合蛋白——「DC-SIGN」和「DC-SIGNR」會通過不同方式與HIV和伊波拉病毒表面的糖分子結合,促進了病毒的傳播。

文章另外一位作者Dr Dejian Zhou表示:「這兩種蛋白就像是兩個性格不同的孿生兄弟,它們的外觀幾乎一致但是它們傳遞不同病毒的效率卻不相同。」

這項研究直觀地展示了病毒與宿主細胞的作用過程,同時也找到了宿主細胞表面促進病毒感染過程的重要分子,對於未來開發新的抗病毒療法具有重要意義。(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 10.1002/ange.201600593 

Compact, Polyvalent Mannose Quantum Dots as Sensitive, Ratiometric FRET Probes for Multivalent Protein–Ligand Interactions

Authors

Dr. Yuan Guo,
Chadamas Sakonsinsiri,
Dr. Martin A. Fascione, Dr. Haiyan Zhang,
 Weili Wang,
 Prof. Dr. Stefan Pöhlmann,
Dr. W. Bruce Turnbull,
 Dr. Dejian Zhou

A highly efficient cap-exchange approach for preparing compact, dense polyvalent mannose-capped quantum dots (QDs) has been developed. The resulting QD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to probe multivalent interactions of HIV/Ebola receptors DC-SIGN and DC-SIGNR (collectively termed as DC-SIGN/R) using a sensitive, ratiometric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assay. The QD probes specifically bind DC-SIGN, but not its closely related receptor DC-SIGNR, which is further confirmed by its specific blocking of DC-SIGN engagement with the Ebola virus glycoprotein. Tuning the QD surface mannose valency reveals that DC-SIGN binds more efficiently to densely packed mannosides. A FRET-based thermodynamic study reveals that the binding is enthalpy-driven. This work establishes QD FRET as a rapid, sensitive technique for probing structure and thermodynamics of multivalent protein–ligand interactions.

相關焦點

  • 巨型病毒是如何釋放DNA物質感染細胞的?
    來源:新浪科技圖中顯微鏡呈現圖邦病毒打開星門感染一隻阿米巴原蟲。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結合多項技術研究巨型病毒如何釋放它們的DNA,滲透並感染細胞組織。巨型病毒是指比普遍感冒病毒體型大10倍以上的病毒,它們會滲透到細胞中,通過一種叫做「星門(stargate)」的特殊組織釋放自己的DNA。現在最新詳細的圖像揭曉了巨型病毒星門如何打開,以及實現病毒感染細胞組織的過程。
  • 跨膜運輸,病毒是如何感染細胞的
    對於新冠病毒如何感染人類細胞,運用高中生物就可以解釋。病毒感染細胞,包括病毒的吸附——侵入——脫殼——大分子複製——組裝——釋放。其中吸附和侵入是感染的開始,這與病毒的結構和細胞膜的結構,以及細胞膜的物質跨膜運輸機制有關。因此,對於高三學生來說,不妨趁機複習一下高中生物知識。說不定新冠病毒疫情,會進入今年高考題喲。
  • 病毒如何感染人類?人類如何阻斷病毒?
    二、病毒如何感染人類  對於RNA病毒,它在細胞質內複製,病毒的基因組大致包括兩部分,一是它的複製酶區域,二是它的結構基因區域。例如冠狀病毒,它的基因組是一個長的正鏈RNA,翻譯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基因組各部分保守性不同,圖上紅色區域表示保守性非常高,顏色遞減表示保守性減弱。
  • 新冠病毒是如何劫持並摧毀人類肺部細胞的?
    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人類肺泡上皮2型細胞(AT2),導致肺損傷和氣體交換受損,但是驅動感染和病理的機制尚不清楚。報導了首個人類肺部感染新冠病毒後的分子反應圖譜。研究人員通過將生物工程化的人體肺泡細胞與複雜的高精度質譜技術相結合,已經鑑定出肺細胞中的宿主蛋白和通路,在被新冠病毒感染後這些蛋白和通路水平會發生變化,從而洞悉疾病病理學和新的治療靶標來阻斷新冠病毒感染。
  • 人體細胞感染新冠病毒後會長出帶毒液的觸角,進一步感染其他細胞
    據最新一期《細胞》雜誌刊發的論文,由美國加州大學主持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首次用顯微鏡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邪惡」過程:新冠病毒會使被感染的細胞「殭屍化」,長出攜帶病毒毒液的觸角,進一步感染其他細胞。
  • 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為了應對感染,脂滴將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組裝在一起而形成複合物,在這些複合物中,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協同作用,對抗病原體並消滅它。這是一種會在身體所有細胞中發揮作用的機制,而不僅僅是巨噬細胞等免疫系統細胞所特有的。在昆蟲身上也觀察到了這種防禦策略,這說明了它在我們先天免疫進化過程中的重要性。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首次發現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新受體AXL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特殊的戰役裡,病毒毒株分離鑑定、感染機理、快速檢測、診療方案、抗病毒藥物的篩選以及疫苗研製都在被積極推進,科研人員功不可沒。  非常明確的是,新冠病毒SARS-CoV-2通過Spike蛋白與宿主ACE2受體結合,介導膜融合和病毒侵入。
  • 武漢病毒所等首次揭示新冠病毒感染人汗腺細胞
    截至2020年11月15日,新冠疫情已造成全球5400多萬人感染,130多萬人死亡。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人體多個器官,嚴重情況可能導致多器官的衰竭,在少數COVID-19患者中還出現了皮膚病變的症狀,皮膚可能也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靶器官。
  • 5種看見病毒的方法|細胞|螢光|顯微鏡|感染_網易訂閱
    儘管無法直接看到病毒,但通過光學顯微鏡,我們可以看到病毒對細胞造成的破壞。這種現象被稱為致細胞病變效應,通過將受感染的和未受感染的細胞進行對比,就可以檢測到病毒的存在。  接著,研究人員就能通過檢測標記物所發出的螢光,來追蹤病毒進入細胞的位置,以及它們會與什麼樣的細胞結構相互作用。這種方法能讓研究人員了解諸如藥物會如何影響病毒的複製,以及不同的毒株具有如何不同的行為等問題。  超解析度顯微術
  •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機體的!
    2019年6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於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解病毒如何感染機體。黏膜屏障是機體抵禦甲型流感病毒的第一道防禦屏障,其中包含有能夠引誘病毒結合的唾液酸,為了感染細胞且不上當,甲流病毒依賴於病毒顆粒表面兩種蛋白之間的平衡,即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蛋白質在病毒顆粒上組裝的分子機制,以及其如何促進病毒滲入宿主機體黏膜層的。
  • 母乳可阻止細胞感染新冠病毒,甚至對病毒有滅活作用?
    根據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母乳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 北京化工大學童貽剛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測試了母乳對暴露於Sars-CoV-2(新冠病毒)的細胞的影響。
  • 科學家開發的新流感藥物技術有望應用於新冠等其他病毒感染
    據外媒BGR報導,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流感藥物技術,可應用於其他病毒感染,包括新冠病毒、愛滋病毒和肝炎病毒。來自普渡大學的科學家將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扎那米韋與二硝基苯(DNP)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可以只針對病毒及其感染的細胞的分子,而使健康細胞不受傷害。
  • 一篇文章讓你看透「新冠肺炎」是如何發生、傳播和感染的
    面對這次和病毒的抗戰,我們首先應該充分了解它。感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病毒是如何感染患者的。病毒要進入細胞,細胞上就必須要有它對應的受體。比如愛滋病病毒HIV的常見受體是CD4蛋白,通常在血液裡免疫細胞的表面,所以HIV可以通過血液傳播,而我麼不用擔心它會在空氣中傳播。
  • 外媒: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的新路徑是什麼?
    參考消息網9月28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7日發表記者胡安·迪利翁的一篇文章,題為《新冠病毒感染我們的新路徑是什麼?》,內容摘要如下:兩個由歐洲神經生理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一致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打開了人類的另一把鎖,可以在包括大腦在內的眾多身體組織內繁殖。這項旨在了解新冠病毒如何進入人體並在器官內蔓延的研究已公布在美國生物學論文檔案網上。分別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團隊的論文共同得出如上結論。
  • 科學家發現一種特殊的受體參與了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步驟,參與了使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機制。科學家們發現,SARS-CoV-2與一種名為神經纖毛蛋白-1(NRP1)的受體結合,這種受體存在於人體內部的各個地方。這種連接促進了刺突糖蛋白和ACE2受體之間的關鍵聯動。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
  • 新冠病毒可利用細胞內在膽固醇代謝增強感染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的鐘輝及其同事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利用細胞的內在膽固醇代謝增強感染。
  • 新冠病毒是如何工作的?
    covid-19病毒是人類最新的敵人。有人說,這種病毒「智商很高」。你瞧,它的致死率不高,但傳播力極強,甚至可以在不引起症狀的情況下傳播。所以,不論為了治療還是研製疫苗,我們都需要去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從病毒學的角度看,病毒的傳播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只要一個環節阻斷,就傳播不下去。那麼,covid-19病毒的傳播有哪些環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