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談放棄美國籍:雖不易但家國情懷更珍貴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95歲的楊振寧身穿黑色夾克,駐足東莞理工學院院士林,看著9年前親手種下的羅漢松長高長壯了。他說:「能幫我們拍張照片嗎?」話音剛落,楊振寧的夫人翁帆走上前去,站到他身邊。記者們拿起相機,「咔嚓」一片快門聲響起,留下翁帆微笑看向楊振寧的瞬間。「記得把照片寄給我啊!」楊振寧笑著說。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擔任東莞理工學院名譽校長已24年。4月22日東莞理工學院建校25周年時,他第六次來到校園,為楊振寧科研樓奠基,與師生座談。

  畢生在物理維度中鑽研,這位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對抗著時間變遷和空間變換,但歲月還是在他身上留下印跡。近幾年來,楊振寧手邊多了一支拐杖,聽力也有所下降,佩戴的助聽器從6通道換成了32通道。但令人驚嘆的是,他的精力依舊旺盛。僅最近一個月中,楊振寧在清華大學對話老朋友「DNA之父」詹姆斯·沃森,緊接著到四川綿陽參觀鄧稼先曾工作生活過的舊居,再到香港拜訪朋友,再到東莞參加東莞理工學院的校慶活動,足跡在中國地圖上畫了一個橢圓形。

  這天,楊振寧從香港乘車來到東莞松山湖,抵達酒店小憩半小時左右,便開始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在一個小時的專訪中,楊振寧精神健旺,思路清晰,不時還使用幾句合肥方言、美式英語,回應有關大學建設、科技發展、中美教育差異,以及他自己轉為中科院院士等熱點話題。

  「我對中國困苦的歷史有很深的記憶」

  「放棄美國國籍也不容易,因為美國是一個很美麗的國家,它給了我發展研究工作非常好的機會,所以我很感謝美國」

  南方日報:謝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不久前您從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什麼契機讓您作出這樣的決定?

  楊振寧:我在上世紀90年代成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中科院商討並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如果有一位外籍院士願意放棄外籍變成中國公民的話,那麼就可以自動從外籍院士轉為本籍院士。

  早在2015年春天,我放棄了美國國籍,但直到幾個月前中科院才知道這件事,我按照規定直接從外籍院士轉為中科院院士,這也是第一個案例。

  南方日報:對於當初加入和放棄美國國籍兩個選擇,你曾表示認為是「很痛苦」和「非常不容易」的,為什麼?

  楊振寧:有一次,我到史丹福大學參觀訪問。走進學校博物館,可以看到一幅很大的畫,畫著1869年猶他州美國歷史上第一條橫貫東西部的太平洋鐵路接軌的慶祝儀式,畫面主要位置上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他們把一顆金制的道釘,釘在鐵路的枕木上。這幅畫只在遠遠一小處畫了很多人,那是為鐵路修建做出巨大貢獻的華工。也就是說,華工為鐵路修建付出了很多,甚至是生命的代價,但到慶祝的時候,他們卻不能參加,只能遠遠地看著。

  我曾在一本書裡說,在美國生活19年後,我的根在不知不覺中扎深了。1964年春,我艱難地決定加入美國籍。1971年春,我獲知中美關係開始有了解凍的跡象,立即向中國駐巴黎大使館申請籤證,1971年夏到中國訪問了一個月,1972年夏又實現了第二次中國行,以華裔美國科學家身份為中美之間建立一座相互了解和友誼的橋梁,幫助中國在科技發展上奮起急追。

  當然,放棄美國國籍也不容易,因為美國是一個很美麗的國家,它給了我發展研究工作非常好的機會,所以我很感謝美國。一個人在美國住了幾十年,不可能沒有感情。

  南方日報:您曾說:「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個圓,從一個地方開始,走了很遠的地方,現在又回來了。」這背後是一種什麼力量?

  楊振寧:從康有為、梁啓超時代,到魯迅時代,再到我父親楊武之,他們深深感受到古老且有燦爛文化的中國走在非常悲慘的時代,為改變國家狀況而奮鬥一生。父輩知識分子的這一樸素願望及家國情懷深深影響了我。

  在美國期間,我對中國困苦的歷史有很深的記憶,這當然是受到我父親很深的影響。我之前說過,我父親到臨終時都沒有饒恕我放棄中國國籍。我想,家國情懷不僅是我個人的經驗,也是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我的幾項成果幾百年後可能會有應用」

  「純學術研究不容易應用得那麼快,但不意味著不去做,否則對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南方日報: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如何尋找一個平衡點?

  楊振寧:確實,現在科技發展的方向很多,主要有兩大類:純學術研究和應用研究。我的研究領域是基礎物理學,大家公認「楊—巴克斯特方程」和宇稱不守恆原理等幾項研究成果非常成功。可是,你問我這些工作現在有沒有應用呢?我必須承認,現在還沒有應用,相信未來50年不會有,幾百年後可能會有應用。

  有一些純學術研究成果在十年二十年就實現了廣泛應用。1953年有個年輕的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和英國生物學家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兩人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幾十年時間,他們的成果開創了今天方興未艾的生物工程研究。

  上世紀50年代以前,人們只知道導體、絕緣體,之後才發明了半導體,半導體僅用10年時間實現了普遍應用,如今是所有電腦、晶片甚至網際網路的必備材料。

  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來看,政府可能更容易注意到應用研究的成效,預計未來二三十年應用類科技會得到大大發展。但我要提醒的是,純學術研究不容易應用得那麼快,但不意味著不去做,否則對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大學辦學、人才培養不宜太專太偏」

  「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對於中國未來科技發展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廣東高校具有非常重要的Strategic Situated(戰略性優勢)」

  南方日報:您在西南聯大、清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接受教育,又先後在美國、中國香港和內地的大學任教。應如何建設一所世界一流大學?

  楊振寧:事實上,世界上的大學很多,但很少能夠真正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一所大學的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機遇、地點、經費等,但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否吸引到世界一流人才。

  國內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如何吸引世界一流人才?我想這不是個容易的事情。史丹福大學在20世紀初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也沒計劃要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斯坦福怎麼樣才開始變得重要?到了20世紀50到60年代,史丹福大學所處位置氣候好、人口少、地皮不貴,有些工廠便搬到現在的矽谷地區,有一些工廠辦得比較成功,而史丹福大學電機系教授弗雷德裡克·特曼與同行在校園旁邊開了一家無線電公司,使得周邊地區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所以,史丹福大學開始走向世界一流,與美國經濟發展、世界科技發展密切相關。

  一所學校要發展的時候,從最開始就有發展的方向和固定目標是好的,但要注意不宜太偏。

  我記得,麻省理工學院學者保羅·薩繆爾森的大學專業是物理學,後來去學經濟學,得獎時做了一個演講,說他拿到博士學位後下決心要在經濟學裡應用物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結果他成功了。這個例子說明,現在大學發展要注重交叉學科的融合發展,大學的辦學方向、人才培養不宜太專太偏。

  南方日報:您曾在香港工作,常來廣東與高校同行交流,今年也是第24年擔任東莞理工學院名譽校長了。你覺得廣東高校具備有利的發展條件嗎?

  楊振寧:我第一次來東莞理工學院是1993年。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我有朋友在香港幫我找一些企業家,希望他們能資助中國學生到美國念書或者做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當時的馬臨校長帶我認識了方潤華等企業家,他捐了好幾個獎學金,培養了北京大學原校長陳佳洱等一批優秀學生。

  有一天,方潤華跟我說,他的家鄉東莞成立了一個新的學校,要請我來看看。因此,我開始擔任東莞理工學院的名譽校長,這是我在內地首次擔任名譽校長。總的來說,東莞理工學院從當時的規模發展到今天,是當代中國20多年尤其在珠三角地區高速發展的縮影。

  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既有「創新之都」深圳,又有惠州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東莞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學項目,這個區域對於中國未來科技發展來說非常重要,因此,東莞理工學院及廣東高校處在這個區域,具有非常重要的Strategic Situated(戰略性優勢)。

  「建議80—90分學生留在國內上大學」

  90分以上的學生,由於美國比較放開,他們在美國容易發展得快,不易被壓制

  南方日報:前不久您關於中美教育差異的觀點受到關注,您認為兩國教育最基本的方面有哪些差異?

  楊振寧:中國和美國的教育哲學有分別,中國比較重專注,所以一個中學生甚至一個小學生,老師都會告訴他,我叫你做,你就乖乖去做,用我們合肥話說,不要搞「外務」,不要做其他無關的事情。美國比較不同,更著重啟發小孩在多方向發生興趣。你要問我哪一個好呢?我認為各有好處,重要的是,如果受到的訓練太專注,應該多向多興趣方向發展,反之也是這樣。

  在5年、10年以前,國內很多人認為只要有能力就要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我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

  美國的大學是否有特別好的地方?有。可是我認為這只是針對90分以上的學生,由於美國比較放開,他們在美國容易發展得快,不易被壓制。80—90分的學生,我認為最好在中國進一所好的大學,畢業後再到美國讀書。因為美國教育比較放任,如果這些學生能在中國進入好的學校得到規範的訓練,再到美國讀書立刻比同班同學知道的東西多,佔了很大的「便宜」。

  南方日報:在眾多的榮譽和身份中您最喜歡哪一個?

  楊振寧(沉思了十多秒鐘):這個問題,我換一種方式回答吧。30年前,有人問我一生所做最有意義的是什麼,我說是幫助中國人改變了「自己不如別人」的心理狀態。今天我95歲了,如果非要我總結一下一生最重要的意義,我認為這仍然是一個正確的回答。

  記者手記

  感受楊振寧的超脫與敏銳

  走進楊振寧住的房間,他正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衣著樸素,穿著一件淺藍色條文襯衫和一條米色褲子,腰間的黑色皮帶很顯眼。看見筆者,他站起來笑著握手,說:「我們不坐沙發,坐桌子那邊,這樣離得近些,好聊天。」

  在一個小時的專訪中,筆者感受到楊振寧的超脫。95年來,他經歷戰亂又推動和平發展,曾遠離故土又回歸祖國。他在1957年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說:「我不僅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結果,也是和諧與衝突的結果。」

  因常用橫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和空間,常用物理學家的敏銳和務實來審視當下,他的一些觀點和選擇會引發爭議,但他顯然不那麼在意外界的評說。(全媒體記者/吳少敏 姚瑤 通訊員/何獻青 葉妙嫻 張友炳)

相關焦點

  • 國寶級科學家姚期智:賣掉家產放棄美國籍,回中國培養大批人才
    年少時期的他,儼然是一位學霸,在聽聞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與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他立志成為像楊、李那樣的人。大學時,他考進了臺灣大學物理系學歷。隨後他又赴美留學,進入美國最頂尖的學府——哈佛大學,師從格拉肖,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 世界頂級科學家姚期智,71歲放棄美國籍,回中國特殊方法培養尖子
    2017年,他自願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竭盡全力為中國計算機學科培養拔尖人才,用世界上最好的教學方法來培養中國學生。 他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計算機領域的最高獎,圖靈獎的華人,姚期智。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2009年,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在結束了18年的海外漂泊後,毅然放棄優越條件選擇回國,為了科學事業後繼有人,他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為了國家重要領域尖端技術的發展,他不計名利、殫精竭慮。他「什麼職務也不要,就想為祖國做些事」,很多人評價他為「純粹的知識分子」「另類的科學家」,因為他對待科研只有一句話:「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更優質的社會生活提供建設性方案。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藥理學教授歐陽冬生的家國情懷
    從現實理想主義者到浪漫理想主義者,教授用他的行動詮釋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現實力量走出農村把握自己的未來「你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很欣慰。」記者剛走進歐陽冬生辦公室,就聽見他在與女兒通電話。看見記者進來,他與女兒簡單交代幾句便掛了電話,並對記者說:「我女兒很優秀。」
  • 物理學全才楊振寧,身在美國時,為什麼沒有進入核武器研發領域?
    正是在孔老夫子這樣的敦敦教誨下,後世無數的中華兒女以懷揣著家國情懷,在各行各業竭盡所能的為祖國的繁榮與富強做出著貢獻。 一、國士無雙,精神無兩 知名作家江才健曾說:"楊振寧先生於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對整個中華兒女而言都是一件極富意義之事。
  • 開學第一課 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從各種形式演繹《我和我的祖國》,以相片為媒回顧國家發展,到了解《祭侄文稿》的故事,成都孩子們2019年的第一課要學習: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何提高「身」的修為,就談到了教育。作為教育者,立德樹人是天職,家國情懷是責任,要盡全力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正其根、立其魂、長其志,要把家國情懷種在孩子心裡。  這課怎麼上?
  • 中國共有11.5位諾獎獲得者,有2人放棄美國籍入中國籍,他們是誰
    而另外11位諾獎獲得者,只有莫言和屠呦呦一直是中國國籍,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則是在美國出生的美籍華人,截至目前共有4位是中國國籍,分別是莫言、屠呦呦、李遠哲跟楊振寧,值得一提的是,後兩位都是放棄美國國籍後入的中國籍。
  • 「資料」歷年知名人士對科學家楊振寧的評價
    ,周光召在信中談及了華裔科學家莫偉對海外華人科學家的看法:「莫偉找我談了三次,談了一些情況和意見……他說有些美籍華人隨便向中國領導提意見,有些人不了解中國情況,有些人有私心,……莫講據他看:只有李政道和楊振寧沒有私心,熱情希望把中國事情搞好。
  • 頭條|《院士訪談錄》(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
    7月2日推出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趙振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專家,他幾十年如一日潛心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帶領團隊培育出10多個優質高產小麥品種,先後獲得四次國家科技進步獎,種植面積佔據山東半壁江山,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加快山東科技創新,海內外院士付出了辛勤汗水、作出了重要貢獻。
  • 愛國華僑黃日昌與莆籍科學家的故事
    愛國華僑黃日昌與莆籍科學家的故事 2020-11-17 0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座大學天文臺下的家國情懷——記抗戰時期的葉述武、鄒儀新伉儷
    兩位先生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下所展現出的家國情懷,至今感人至深。 葉述武先生,數學與天文學家,被譽為「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功臣」。193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學系。1936年至1938年在法國裡昂大學學習。回國後,曾任中山大學教授,湖南農業專科學校教授兼湖南商業專科學校、工業專科學校教授。
  • 和楊振寧一起放棄美國國籍的教授 曾獲計算機界諾獎(1)
    據新華社報導,日前,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按照新制訂的程序和規則,楊振寧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楊振寧的名字家喻戶曉,但人們對姚期智的了解並不大多。觀海解局(ID:guanhaijieju)記者根據姚期智院士的簡歷發現,其擁有多個外國院士頭銜,曾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獎——圖靈獎。
  • 同濟大學雙聘院士陶文銓:逆境中如何培養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同濟大學雙聘院士陶文銓:逆境中如何培養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2020-03-09 11: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晨曦集》:從楊振寧的幾幅照片談起
    2018年,我在商務印書館參與了楊振寧和翁帆的新書《晨曦集》的編輯工作。這本書不僅收錄了楊先生近年的若干新作,而且也收錄了親人、同事、朋友、媒體人和學生回憶和介紹楊先生的文章,展示了一代科學巨擘的治學心跡與家國情懷,是一本反映楊先生近期思想的重要著作。
  • 魚臺籍詩人食指,講述「家國情懷」
    文/劉東華先後參加過魚臺籍詩人食指在場的兩次作品研討會,兩次相隔了近20年。這20年間,很多文學青年成了知名作家,學者,唯有食指沒有變化,仍然是那個喜歡穿「黃球鞋」的詩人,只是頭髮白了,人更蒼老了。食指說:「文人應該好好想想國家和作家的責任,還是國家幸得好,寧可詩家不幸,也要國家幸。」在常人眼裡,詩人食指是不幸的。食指本名郭路生,生於1948年,因母親在行軍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這算是出生的不幸吧,似乎是註定了食指一生的顛簸。
  • 楊振寧的兒女全部定居美國,他為什麼晚年回國?僅僅為了養老嗎?
    但是也有這樣的一批人,雖國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擁有一顆愛國心,一個中國魂,雖身處異國,卻時時刻刻牽掛著祖國。提起楊振寧這個名字,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愛因斯坦後的第一人」不是浪得虛名。楊振寧先生也是最具有實力,最有資格與同時代偉大的前沿物理學家相提並論。
  •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2020-10-01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央視中秋晚會展現家國情懷
    原標題:二〇二〇年央視中秋晚會展現家國情懷 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秋晚會10月1日晚在央視播出,120分鐘的晚會融中秋文化、家國情懷、民族特色於一體,受到了觀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