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 杜芳)中國經濟網記者今天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當地時間3月7日和4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分別在大糦熱液區和臥蠶1號熱液區進行了本航次的第4次下潛(總第126潛次)和第3次下潛(總第125潛次)。兩次下潛都在調查區域發現了熱液噴口並獲取了硫化物樣品。
第4潛次在大糦熱液區沿測線開展了精細調查和觀察,初步圈定了熱液區和硫化物分布範圍,對熱液低溫彌散流進行了測溫,布放了微生物富集裝置。本潛次發現,與臥蠶1號熱液區相比,大糦熱液區煙囪體較大;硫化物堆積體規模較大,高度可達數十米;該區域生物優勢種以盲蝦和海葵為主,見少量螃蟹、茗荷、多毛類。
第3潛次在臥蠶1號區沿測線開展了精細調查和觀察,觀察到大面積的硫化物煙囪群,初步圈定了熱液區分布範圍,對熱液噴口流體進行了測溫,測得最高溫度253℃,並布放了硫化物煙囪帽和生物生境實驗板,對彌散流進行了溶解氧和溫度測量。
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認為,獲取的硫化物樣品對於重建該區域熱液成礦作用過程,評估該區域成礦資源潛力具有重要價值。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