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第三、第四潛次均發現熱液噴口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 杜芳)中國經濟網記者今天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當地時間3月7日和4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分別在大糦熱液區和臥蠶1號熱液區進行了本航次的第4次下潛(總第126潛次)和第3次下潛(總第125潛次)。兩次下潛都在調查區域發現了熱液噴口並獲取了硫化物樣品。

  第4潛次在大糦熱液區沿測線開展了精細調查和觀察,初步圈定了熱液區和硫化物分布範圍,對熱液低溫彌散流進行了測溫,布放了微生物富集裝置。本潛次發現,與臥蠶1號熱液區相比,大糦熱液區煙囪體較大;硫化物堆積體規模較大,高度可達數十米;該區域生物優勢種以盲蝦和海葵為主,見少量螃蟹、茗荷、多毛類。

  第3潛次在臥蠶1號區沿測線開展了精細調查和觀察,觀察到大面積的硫化物煙囪群,初步圈定了熱液區分布範圍,對熱液噴口流體進行了測溫,測得最高溫度253℃,並布放了硫化物煙囪帽和生物生境實驗板,對彌散流進行了溶解氧和溫度測量。

  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認為,獲取的硫化物樣品對於重建該區域熱液成礦作用過程,評估該區域成礦資源潛力具有重要價值。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下五洋潛深淵 蛟龍號屢創紀錄昨凱旋
    在這次航行中,科學家在第一航段實施了大洋調查研究計劃「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成礦潛力與環境評價」項目,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成功發現了海底 「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明確了海底熱液活動的精確位置、特徵與範圍,為後續深入開展調查區巖漿作用及其演化、沉積作用、構造作用、硫化物成礦作用、硫化物資源和微生物基因資源潛力及生物連通性等方面的研究搶得了先機,為相關科學研究認識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基礎
  • 南極深海發現失落世界:熱液噴口的海葵和藤壺
    熱液噴口附近的海葵和藤壺:研究人員在南極洲深近8000英尺(2400米)的熱液噴口附近發現以前不為人知的動物新品種 熱液噴口處的海葵和藤壺:陽光無法照射到這麼深的地方,它們的生活環境一片漆黑,不過這些動物能通過分解在煙裡發現的有毒化學物質獲得能量
  • 什麼是熱液噴口?煙囪、溫泉、礦物質,以及特殊生命體的家
    它們隨著1979年「熱液噴口」(hydrothermal vent)的發現,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熱液溫泉、熱液煙囪周圍,就是這些奇特生命體的家園。熱液噴口的形成地球不同板塊的相互緩慢移動,會形成被稱為「洋中脊」(mid-oceanic ridge)的巨型水下山脈,作為一種構造帶,它是板塊分離的地方,同時也是新地殼產生的地方。洋中脊軸部不僅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繁,也是熱液噴口的形成地。
  • 蛟龍號從深海返航後 外媒記者驚呼:「天哪!發生了什麼?」
    赤道以南,寬廣無垠的印度洋上,潛航員付文韜和隊友駕駛著「蛟龍號」潛入海平面下3000米的熱液區。海床上林立著不斷噴發的「黑煙囪」,「蛟龍號」此次任務就是從熱液噴口抓取巖石樣本。採集樣本對於認知熱液噴口的地質構造,和分析周圍的生態環境都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然而,僅僅接近「黑煙囪」就十分危險,因為其噴出的灼熱水流溫度高達400度。儘管「蛟龍號」艙體能承受高溫高壓,但玻璃窗卻是軟肋,如被灼傷可能導致艙體爆裂。
  • 新陳代謝的原始形式,深海熱液噴口附近的巖石為生命起源奠定基礎
    深海熱液噴口中發現的礦物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氫轉化為生物分子,與已知的生物途徑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圖片:Susan Lang, U. of SC./NSF/ROV Jason/2018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來自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的國際合作調查了深海熱液噴口中發現的礦物的催化活性。結果表明,礦物質驅動的化學反應可能與微生物碳代謝密切相關。沒有新陳代謝,地球上的生命就不可能開始。
  • 大國利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可探測海底的奧秘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010年5月至7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中進行了多次下潛任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7020米。2017年3月4日和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分別在西北印度洋臥蠶1號熱液區和大糦熱液區進行了中國大洋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每經編輯:王鑫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28日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這一重磅科研發現,今日也被央視報導。
  • 中國在深海熱液區倒置湖中發現超高溫氣態水存在
    (RiP)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研究人員此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ROV的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使倒置湖的湖面看起來如同光滑的鏡面一般平整。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蛟龍號從地球最深處帶回「深海居民」:如外星怪物
    當地時間23日15時59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的首次下潛(總第143潛次)。本次下潛為工程下潛,調查區域為馬裡亞納海溝北側,潛航員唐嘉陵、劉曉輝和新華社記者劉詩平在水下停留近9小時,海底作業時間3小時11分鐘,最大下潛深度4811米。
  • 中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出徵 赴南海作業科考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分為三個航段:第一個航段赴南海執行任務,共43天,主要在南海特定海域開展長基線的定位系統的實驗;第二航段共42天,主要在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進行海底調查和取樣;第三航段共28天,計劃在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資源勘探區開展近底測量和取樣,這也將是今年蛟龍下潛的科研重點。
  • 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
  • 熱液硫化物
    熱液硫化物是以下礦物之一大來源:銅、鋅、鉛、金與銀礦,且副產物(co- or by-products)有 鈷Co、錫Sn、Ba、硫S、硒Se、 Mn、Cd、銦In、Bi、Te、鎵Ga 與鍺Ge。據初步估算,僅紅海中的熱液硫化物中就有鐵2400萬噸、銅106萬噸、鋅以及伴生的鉛、銀和金290萬噸。「熱液硫化物」是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海底礦藏。
  • 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科學通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一項科研成果——科考隊員在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於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深海熱液區溫壓滿足形成條件而本次超臨界二氧化碳被發現的地方,是西太平洋的深海熱液區。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 資料圖新華社三亞4月6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河南90後姑娘:讀研期間入選中國首批女潛航員,通過119項考驗成蛟龍號主駕!
    她生於平原,卻將夢想根植深藍,演繹海上芳華;她勇敢無畏,曾駕駛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勇闖深海。她就是我國第二批蛟龍號潛航員中唯一的"90後"、我國首批女潛航員,大連海事大學2014屆校友——趙晟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國深海熱液原位探測技術取得新突破
    >   據新華社青島8月4日電 (記者張旭東)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我國科研人員在深海熱液原位探測方面取得新突破
  • 蛟龍號付文韜:讓青春在深海飛揚
    付文韜近影  第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首批公開選拔並自行培訓的受訓潛航員、「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駕駛員」、「中國時代風採」證書獲得者……這所有榮譽都加在一個身高1米73,面龐白淨的年輕小夥子身上,他就是即將奔赴馬裡亞納海溝進行7000米級載人深潛的「蛟龍號」潛航員――付文韜。
  • 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黑煙囪 即海底熱液噴口
    新華社青島5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告訴記者,「科學」號首先在衝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裡×50公裡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ROV)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李超倫介紹,2個「黑煙囪」位於「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北部、衝繩海槽的中部。
  • 開採深海噴口可能會危及珍貴的生態系統
    目前,這些熱液噴口的礦物含量尚未開發,所有稀土開採都是在沒有海浪的陸地之上進行的。但是,隨著對這些技術的需求不斷增加,世界各國都在排隊開始從海底開採這些珍貴的礦物,包括從引人注目的熱液噴口開採。熱液噴口標誌著海底的裂縫,在這裡構造板塊分開,熾熱的巖漿湧出,形成新的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