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希望學英語的結果是「啞巴英語」,於是他們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語聽力水平,做到能聽會說。可是在很多如何提高英語的聽力水平?不少方法看似很有名卻往往會讓人陷入學習誤區。
有的人認為,要想提高聽力水平,就得反覆地去聽聽力材料,直到把一篇文章聽懂並聽寫出來,然後再奔向下一則學習材料。鍾道隆將軍提倡的「逆向英語」學習法大體是就是如此,但是卻有英語專家認為這種學習方法會讓你進入學習誤區!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鍾道隆將軍的「逆向英語」大體上是這樣進行的:1980年初,他採用逐詞逐名聽寫錄音的方法進行學習。學了5個月的基礎知識後,每天聽寫英語廣播錄音。他的方法非常原始,學習資源就一個收錄機、一支筆、一打紙,除了詞典以外,沒有任何文字課本。就這樣,鍾先生堅持不懈地學習下去,一遍聽不懂,就把磁帶倒回去再來一遍,直到完全聽懂為止。
「從1980年2月到1983年2月的3年裡,聽壞了9臺錄音機、3臺收音機、4臺單放機,英語詞典也翻爛了兩本」,但是一年半內,鍾將軍累計業餘學習時間達3000小時,成為口語翻譯,並總結出了'聽、寫、說、背、想'五法並舉的'英語學習逆向法'。
「逆向英語」學習法當年曾經風靡一時,很受推崇。但是很多專家卻並不看法。這是為什麼呢?一位英語專家這樣說:「這種學習方法有效嗎?誠然,如果嚴格按照這種方法來做,聽力肯定是能夠提高的。但是這種學法往往會比較枯燥,一般人很難堅持下去。我想問一下: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的呢?我嘗試過這種方法,非常痛苦,很難堅持。我自認為我是一個毅力比較堅強的人,尚且不能堅持,更何況很多業餘的英語學習者呢?」
那既然如此,怎樣用比較省力的方法來提高英語聽力水平呢?這還要從生活中尋找答案,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會給我們很多啟發。
為什麼小孩子聽父母說話障礙小?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經過大量「實戰演練」,大腦中已經儲存了很多詞彙,將其以聲音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當他們聽到大人說的話,相應的聲音符號就會自動從大腦中產生並辨別,即使他們寫不出來,但卻能聽懂。英語學習也是一樣,要想提高聽力水平,就得提高聽力詞彙量!
有些人能夠看懂一篇文章,但不一定能夠聽懂同樣內容的聽力材料。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單詞的表現形式分為書面文字及聲音兩種,兩者雖有聯繫,亦有各自的獨立性。所以,如果你在閱讀中增加詞彙量的同時,如果很少聽聲音材料,閱讀詞彙量就不能以聲音的形式存儲在你的大腦中。因此,當你聽到以聲音出現的語言信息的時候,你就不能分辨出這些單詞。
所以,如果要提高聽力水平,就得提高自己的聽力詞彙量,並重視單詞的正確發音。為此最好讓他尋找感興趣的學習材料來加強聽力詞彙的貯備。在擴充單詞量的問題上,學界向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集中識字,一種是分散識字。前者以中國古代經典教材《千字文》為代表,它有近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組成,學了之後能直接記住許多漢字,省時且有效率。但是,缺點是容易讓人喪失興趣,得有毅力的人才能堅持下去。「分散識字」講究在大量的實踐中擴充詞彙量,比如對於一個生詞不是一遍遍反覆記憶,而是通過大量的實踐記住,比如不認識的單詞多查幾遍,碰到的次數多了,自然就記住了。
不過,這兩種方法並不完全矛盾,它們其實也是可以統一的。鍾將軍的「逆向法」學英語是從聽戲中悟來的,不懂的戲文反覆聽,一個個戲曲聽下去逐漸就懂了。但是這樣做的前提是對聽的對象感興趣,如果不感興趣就不容易這樣堅持下去了。所以聽力學習也是如此,感興趣、有嚼頭的材料能將這兩種識字法統一起來,提高學習效率。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也不能說鍾將軍的「逆向法」學英語不對,只是它需要選用更經典的學習材料而已。如果沒有那樣好的能吸引人一遍又一遍地學材料,就只能通過擴大學習材料數量的方法來解決了!